高古玉吧 关注:92,242贴子:1,091,310
  • 9回复贴,共1

浅谈石峁玉器的特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峁遗址,从规模上看具备远古军事帝国的一切,其玉器之丰富和复杂,是远超其他文化遗址。而玉器,是石峁最高成就的部分,也是让石峁名扬天下的所在。本文就石峁玉器的认识,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我们现在可以在陕西博物馆,石峁博物馆,黄河博物馆和绥德等地博物馆看到几百件石峁玉器,它具备什么特点? 首先 石峁玉器材料来源广泛,这和其强大的军事能力或者广泛的贸易网有关。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其他族群的玉器。正因为如此,才有石峁城墙藏玉,把别人最神圣的玉器,拿来嵌在自己的城墙中,这显示一种胜利和力量。 我们在石峁玉器中,可以看到主要是甘肃透闪石玉器,这些是直接来自齐家文化?还是从齐家文化得到玉料再生产?从石峁不见生产玉件的剩余边角料,估计自己生产的可能性不大。这些玉是石峁玉器的主体。 我们在石峁玉器里,可以看见来自红山的河磨玉。这些是通过战争,得自夏家店下层文化?还是贸易手段得到?从城墙下殉葬的夏家店下层人头看,战争的概率更高。 除了河磨玉外,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少量的贝加尔湖料,这些料是来自东北地区?还是直接来自贝加尔湖地区?这个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几件玉琮改件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些玉琮来自良渚文化?如果是石峁自己的玉琮,作为礼器,没有被改制其他器物的可能。这些玉琮来自其他族裔的可能性比较大。它们是不是良渚的小梅岭料?这个必须上手研究。 石峁之前的其他遗址,玉料多来自本地。比如红山文化,采自是附近的河磨玉。凌家滩遗址,也是附近200公里内的闪玉,蛇纹石,石英等料。良渚遗址,玉料是附近的小梅岭玉矿。 只有石峁,由于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才有可能从其他多个地方征集玉器。这一点也说明了石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说明,它不再是一个地方政权,而是力量远及千里之外的军事帝国。这点最终确定,还需要做这些玉器的微量元素分析,和其他地区的数据对比,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其二 石峁玉器,除部分来自其他地区的软玉有比较厚的包浆外,比如红山玉器,其他大体包浆比较薄。这是因为来自甘肃的马玉,其纤维交织状结构不如河磨玉。此外,干旱是其不受沁或者少受沁的重要原因。正如当年哈民玉器出来,红山玉器研究者都不敢认。因为沙坑的玉,受沁少,包浆薄。而石峁不仅仅沙地,而且多是在山顶,埋藏地更少的水份,玉器受沁更少。即使有沁,也是土沁更多。 其三 现存石峁玉器,由于不是石峁本身具有玉器的主体。存在很多制式没被发现或者消失的可能。1976年征集陕西博物馆那126件石峁玉器的戴应新先生讲到,文革中,当地供销社把石峁玉器收购后,当作玉料卖到北京玉器厂,改制成其他玉件出口。而且收到的都是玉质好,比较厚的,大约几千件,他征集的只是供销社淘汰后的。这就存在石峁主体玉器消失,同时制式也消失的可能。 这就要求文管部门,在原北玉老师傅们还健在时,走访他们当时拿到玉料的形状和制式。如果这批人离世,石峁玉器主体也都成为永久的秘密。此外,在石峁同文化区域中,注意其他遗址玉器制式的新发现,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将周边其他遗址的玉器,统一建立档案,可以推测出消失的石峁玉器的主体。 其四 石峁玉器的典型制式,是玉牙璋和玉璇玑。虽然这些不是发源于石峁。玉牙璋是源自大汶口文化,玉璇玑源自贝加尔湖地区的马尔他文化。但是大规模出现,无疑是在石峁,成为石峁玉器的标志性制式。他们和玉神人一起,成为石峁玉器的重器。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第三点,也许会发现新的重器。 以上是自己粗浅看法,不足之处,望大家指出。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5-13 11:23回复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5-13 13:46
    回复


      IP属地:北京3楼2024-05-13 16:15
      回复
        石峁和齐家以及龙山都有交接连续的关系,尤其在甘肃,青海一代。


        IP属地:北京4楼2024-05-13 17:42
        回复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5-14 06:41
          回复
            有人说这个石峁的苏富比拍了很多钱 看着照片没问题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5-16 10:26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16 18:26
              回复
                石峁在申遗 如果成功 估计石峁玉器会飞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17 10:54
                回复
                  北京玉器厂文革期间在厂里的两位大师,商文仲和他太太回忆,当时看不到玉料的整件,已经切好了才发到他们手上。商大师做人物,他太太做花鸟。估计这成为永久的遗憾。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5-18 09:03
                  回复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5-22 17: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