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吧 关注:195贴子:9,650
这是我心学的精髓


IP属地:四川1楼2024-05-05 11:34回复
    第一节 华夏本土的信仰
    我们华夏本土的信仰是以“宇宙”和“自然”为本位,这就不同于其它以“人”为本位的信仰,例如佛教。以“人”为本位的信仰,主要着眼于人,关于作为人生存环境的宇宙和自然,这类信仰则站在人的视角,对其趋利避害。在这类信仰中,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而我们华夏的信仰则与之不同,着眼于宇宙和自然,反而强调人类作为宇宙和自然统一生存秩序和运动规则的化生物,必须遵守宇宙和自然,不能用人自身的视角及由此化生出来的一切思想行为取代宇宙和自然。所以让现代人读我们华夏本土的先秦典籍,反而会觉得与唯物主义类似,华夏本土的圣贤们都在强调“不要过于主观”,如道家明显强调人应该遵循自然,不要以一己之见和一己之私做万物的主,否则就会遭受万物的抵触和fk,相反,应该在尊重万物自然本性的原则下满足自己。就是人自身也受天道规则的支配,例如宇宙和自然存在阴阳消长的运动规律,不会走向彻底的极端,所以人也应该遵循这种规律,避免亢龙有悔。例如在劳累时,身体会发出信号,人就会产生一个想休息的欲求,人这时应该顺应这种自然的运动变化,进入休息的状态,避免在过分的劳累中伤害身体有损健康。儒家的中庸,也明显是要人克制自己的情感欲望,使其符合天命。因为我们华夏本土认为人作为宇宙和自然的一部分,作为天道运行的化生物,其情感欲望乃至思想行为都不是人自己就能产生的,而是整个生存环境和宇宙万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人能感知到冷热,并由此产生取暖乘凉的欲求,继而顺着这个欲求进一步寻找实现其目的的方法,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就能化生的,而是天道运行中本有的寒热二炁作用的结果。我们华夏的圣贤发现万物普遍都在春夏生长,秋冬则转入收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运行,年复一年,万古不变。人作为天道的化生物,也继承了天道的运行规律,人自身的运行也遵循天道炁化的原理。所以人不能“主观”,而应该类似于唯物主义的尊重“客观”那样,面对事事物物都顺应它们自然的本性,不能违背,否则就不得利益。如《道德经》中说:
    企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IP属地:四川2楼2024-05-05 11:35
    收起回复
      《道德经》中给出的这些命题,都是让人遵循事物的自然,不能主观妄为。好比说彰显自己成就自己本来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只有大家自愿佩服你尊敬你认可你的价值,你自己才得到了彰显,才能成器长,ld人们。这是自然和规律,必须如此,如果违背这个规律,自己强力彰显自己,反而招人厌恶。


      IP属地:四川5楼2024-05-05 11:37
      回复
        道德经》作为我们华夏本土信仰的传承,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做人做事方法,事事都不“主观”,而是顺应事物本身的自然形势。在《南华经》中详细区分了自然和人为,违背万物的自然,人顺着自身的情感欲望把人所喜好的东西强加给万物,就是人为,违背妨碍万物的本性,人反而会在万物的抵触和“梵康”中得不到多少好处。


        IP属地:四川7楼2024-05-05 11:39
        回复
          人作为有情感欲望和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情生命,其情感欲望和能动性不能超越天道。所以我们华夏的神学实践,如老庄和禅宗,都是让身心保持在自然的状态。中医的养生,是顺应空间的自然变化,春夏生长,秋冬收藏,春夏食凉寒之物以滋阴补阳,秋冬则食温热之物以滋阳补阴。秋冬人自身被生存空间的凉寒之炁冻结,自然阳虚,生理活动受阻,所以应该顺时食温热之物以补充自身阳炁的不足,阳炁充足不会劳累身体。身体作为阴阳的中和体,物质本身是阴,功用即是阳,阳虚而艰难的发挥功用在,则损伤身体物质。反过来说,如果身体物质阴虚,也会导致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所以春夏自然生长之季,就应该滋阴补阳,食凉寒之物补充阴炁,阴炁充足,才能使阳炁顺畅,身体器官更好地发挥功能。所以我们华夏本土信仰没有让人变“gui er zi”的成分,那是后世别有用心的误导和误解。


          IP属地:四川8楼2024-05-05 11:40
          回复
            我们华夏的天道信仰归根结底的说就是:
            对宇宙人生形而上本体的认识,这个本体命名为无极、混元或自性,儒家道家禅宗终极都是这个化生天地万物的真常性。它包含一切,或者说宇宙人生变来变去,但一切元素本来就存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是一个似乎天然就自存,永恒不变的存在,我们人不知道它怎么产生的,它何时出现的,反正我们能感知认识到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出不了它的范围。事事物物都按统一运动规则和生存秩序在周而复始的不停变化,变来变去,明显能觉知到有恒常不变的规律可循。如一年四季,还有昼夜交替,千年万年都是如此,哪个时候能超出这个范围?自天皇伏羲为天下王以来,圣贤们都在反复观察归纳天道,并越发体会到天道的炁化原理,发现宇宙自然变来变去,始终不出互为相反的两种状态,并命名为阴阳两仪,天地万物都在这两种状态中周而复始的消长和转化。《道德经》中对此就有结论性的命题:
            反者道之动。
            而整部易经,都是在这个天道基本的运行规律下对宇宙万物的推演,阴阳进一步化生出四象,四象又化生出八卦,分别代表天地万物八种基本的状态,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或阳炁压制甚至彻底隐藏阴炁,或反过来阴炁压制隐藏阳炁。如万物兴旺时就是阳显阴隐,衰退时就是阴显阳隐,兴旺画着火离,衰退画着水坎。俗话常说的“翻坎”、“过不过的了这个坎”,坎就是身处不利和困境,就是遭受了阻碍,犹如寒冬万物普遍都被冻结,生长停滞,一片枯寂。翻过坎,就如同春天到来,万物普遍开始复苏,迎来新一轮的生长直到再次兴旺。


            IP属地:四川9楼2024-05-05 11:40
            回复
              第二节 心学的诞生
              心学是我们华夏本土信仰的脱壳,是天道道德信仰自我反思和纠错的产物!心学继承了华夏本土信仰的根本认识和方法,但又脱变成对个人能动性的jf,避免传统信仰延续出来的弊端。这种弊端就是把圣贤对天道观察和认识得出的结论变成教条,并用于束缚人性。儒家的伦理变成zhu笼就是典型的一例。心学的基础是两个命题:
              1.心作为微观个体的人认识宇宙和自然的唯一工具,在整个天道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知识的功能。
              2.心又是有限的,因为心作为人的知识部件,同样是微观的事物,其有限性就决定了任何知识本来就存在缺陷和不足,简而言之,人不可能完全认识宏观层面的天道。


              IP属地:四川10楼2024-05-05 12:02
              回复
                区别就在这里,佛教道教等等都是信誓旦旦的承诺和吹牛说自己无比的wd,把圣贤都描述成一副至高无上的逼格和模样,但是在我这里,全部否定,过去我pp佛教,现在我依然一如既往的pp佛教!我不相信佛教是至高无上的,我也不相信道教是至高无上的,一切宗教在无限夸大圣人的同时,我就在不停地pp。我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宗教越是把自己捧得高,神职人员都越是huai和无耻!!!我一如既往地pp佛教和宗教,这是心学在不断结晶。我不但pp宗教,也pp zz等一切束缚人性的东西。


                IP属地:四川11楼2024-05-05 12:02
                回复
                  我的pp成就的是我自己,我就在不断的pp中不断接近得道!在我们华夏本土的神学系统中,天道具有无极的属性,生生不息,永无绝对的满足,那么人作为天道的化生物,也继承了无极的特性。天道自生的无极性,也就决定了其运动变化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对天道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假设人自身的知识功能也认识完整的天道,但天道本身作为无极而生生不息的长生体,人的知识必然也会与之相匹配,随着天道自身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何况事实是人的知识作为微观和局部的功能,只能有限的感应整个天道的运行,所以人的能动性也就只能表现为:
                  人有限的感应天道的运行,并由此产生情感欲望,人为了满足情感欲望,而积极在感应中寻求真正有利的条件,从而获取满足。
                  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最终实现儒家的“参赞天地之化育,曲成万物而不遗”。


                  IP属地:四川12楼2024-05-05 12:20
                  回复
                    第三节 华夏传统的知识方法:以小见大和触类旁通
                    我们华夏传统的知识方法提倡以小见大和触类旁通。因为天地万物作为天道统一运行规则和生存秩序的化生物,如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万物皆阴成形阳化气,事事物物都是阴阳协调配合的中和体,万物都继承了天道的中和之炁,动静统一,同时具有收敛凝聚和张扬挥发两种运动状态。如健康的人,物质身体既具有凝固内敛安静的性质,又能发挥功用。身体因内敛安静而结实,由此拥有强壮的体力并发挥作用。如果物质肉身挥发松弛,则缺乏体力,用力不足。自古圣贤认识天道,都是通过对微观事物运行规律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在众多微观事物中发现统一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整个宇宙恒常不变的运行规律。阴阳五行,都是圣贤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概括,试图用这套统一的运行规律来演绎把握宇宙万物的变化,从而实现事先规避风险,掌握变化的先机和主动。《道德经》中给出的命题: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IP属地:四川13楼2024-05-05 16:03
                    回复
                      天地万物作为天道元炁的化生物,皆从天道继承了这种中和之炁,所以整个宇宙中每个微观的事物和个体,也是一个阴阳统一的中和体,所谓一物一太极,而太极本无极。万物都在自身阴阳相互推动和生成的协作中生生不息。每个微观的事物和个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得以生存,必然是其自身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和协作,这些组成部分是一个共生体,共同作用和满足才使得整体得以生存和存在。例如一个市场的成立,是买卖双方同时获得生存和满足,如果缺少任何一方,整个市场都无法成立。在中医中,也是这种以小见大大小同类的知识方法的应用。中医把人比作一个小宇宙,和大宇宙一样遵循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皆是阴阳五行相互协作配合而本无冲突争斗的协调体,每个组成部件都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共同作用和获得满足,成就整体的健康长寿。唯独人自身内部是一个协调体,就是人与外界的天地万物也是一个协调体,存在相互生成和补充的关系。而整个宇宙就在天地万物人相互利益和补充中获得长生,这就是我们华夏本土传统神学信仰中的天道和谐观!整个宇宙中每个微观个体在成就自己生存的同时也就在成就外界,万物皆在同时成就自己和外界,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从我们人的微观视角观察,万物虽然有生有灭,但生和灭也是相互利益的关系,生者盗取灭,灭者则还回去。有生有灭,有利有害,才能持续长久,天道就在这种不盈满的冲虚状态长生久存。所以我们华夏传统的神学信仰,强调的是万物相互协作的关系,元本没有冲突和不对付,就是天道的不利也是为了避免局部的独大和盈满,成就万物。万物的生长成熟不但在相互索取生存资源,也在相互成全,不但有收取,也有付出,犹如人之呼吸,同时就在向外界吸收和排出,索取和返还是同时进行的,作为天道元炁运动的两个方向,如此,天道才没有缺口,不会断灭,犹如一个大圆圈,太极图由此而来。


                      IP属地:四川14楼2024-05-05 16:03
                      回复
                        第四节 心学对传统知识方法的反思和质疑
                        传统以小见大触类旁通大小同类的知识方法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微观视角与宏观整体的不符!人的知识系统作为微观,虽然是天道统一运行规律和生存秩序的化生物,但并不能同时感应到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仅能感应到它所处的时空,然而从这种感应中归纳的道理,并不能覆盖整个宇宙万物,所以获得认知必然有限。华夏传统的神学信仰中,知识有两种具体的方法:
                        1.直观的感知
                        2.逻辑推理
                        直观的感知是禅宗等门派采用的具体知识方法,庄子的坐忘也是如此。在摒除执念的清明状态中,直观的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简单说就是放下一天到晚东想西想的意识活动,放下强烈情感欲望产生的想象和回忆活动,在头脑清明,没有昏沉和散乱的禅定状态中直观的去感知本相。如禅宗的不思善不思恶,在这种毫无干扰的清净中体认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受喜怒哀乐等情感欲望及想象等意识活动的干扰,才不会带着“主观”积淀看世界,不会把这些积淀强加给世界,并在观察经验时产生错觉。好比一个人老是想着钱,结果到市场上就只看见商贩钱箱里的钱,而不见周围的人,这个就是被心中的钱这个执念给蒙蔽了,只见心中的执念,而不见所处的真实。
                        逻辑推理,就是用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的命题推断未知的命题。例如因明常举的例子:看见远处有烟就推断远处有火,因为火能生烟。眼见唯烟,不见有火,但由火能生烟这个命题则可以推出远处有火。此种逻辑推理是否有效在于,在于大前提是否正确,即例子中的烟唯独火能生,非火不能生,则可成立远处有火的结论,推理有效。否则,推理则只有形式而无实际功效。如果烟非唯火生,非火中亦有能生烟者,则无法依据所见之烟推断出火。


                        IP属地:四川15楼2024-05-05 17:09
                        回复
                          人的知识系统到底能否以小见大?
                          在心学中,对以小见大提出了质疑。因为虽然微观个体作为天道统一运行规则和生存秩序的化生物,但这个统一的运行规律和生存秩序不仅隐藏在单个个体中,还隐藏在万物的关联中。万物相互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微观个体的成立,用比量的方法推理,都可以发现它和整个宇宙都有联系,是整个宇宙中所有事物共同运行和作用的结果。但这个无限的宏观层面,我们人的知识系统是无法完全感知经验到的,所以以小见大所见的大,其实也是有限的部分,归纳所得的规律仅是天道的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就是语言的窘境
                          语言始终都在对待中,如善恶美丑。我们华夏传统神学信仰中提出的天道和谐观,和谐这个词,是相对不和谐提出来的,和冲突d争相比较,才会产生和谐的概念和造词。但是经典却在用相待的语言去定义绝对的真理,这就会让聪明的人生疑。如果说天道元本是和谐的,那冲突d争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圣贤们又脑补,试图用和谐论来统一一切与之相反的现象和事物,得出不和谐元本也是和谐的结论。例如:
                          智慧相遇愚昧,彼此不对付,愚昧不能理解智慧,反而对智慧生厌。在实际的经验上,这个不对付和障碍实实在在,但在辩论中,却可以找理由成立彼此的和谐。如说愚昧成就智慧,愚昧是智慧的养料,智慧看见愚昧反而更加肯定自己,坚守智慧,等等,并由此成立彼此元本和谐统一没有冲突的结论。
                          但这种辩论忽视了彼此不对付的事实,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偏见,并非宇宙全部的真理。


                          IP属地:四川16楼2024-05-05 17:37
                          回复
                            心学立足事实,承认天道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不和谐的一面。心学对传统的诸多说教都进行了pp,指出传统在刻意美化人和事物的,例如对圣人的美化。在心学中,对圣人有了有别于传统和常识的定义:在传统和人们的常识中,圣人是完美的,圣王都是为了天下谋利;而在心学中,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自私自利,圣人不过是更为聪明和智慧的成就自己。圣王根本上是为了成就自己,彰显自己的英明,只是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懂得顺应自然的形势,顺应人情,不给自己留下把柄。圣人进的恰倒好处,退也退的恰到好处,圣人成就了大牛虻,世人还要称赞他的仁爱。在传统中,人必须遵守道德,而在心学,道德反过来为人服务,圣人讲道德的实质是玩弄计谋,根本上是为了满足成就自己。圣人元本是为了真正满足自己才发现和应用道德,而非道德创造出圣人!
                            关键的差别这里:因为道德作为人本来就有限的知识系统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天道的规则。真实天道是既有道德,也有欲望,道德和欲望如果不对付,就变成相互妨碍和z斗,这才是事实!!!道德是人知识的结果,但是传统却把它反过来变成限制知识束缚知识的教条,从而把很多信了的人的胆子也变小了,人面对自然的欲望也就畏手畏脚,老是想着用教条的道德来要求自己。所以当了传统褒奖的圣贤,就丧失了真正的天道赐予人的天命。


                            IP属地:四川17楼2024-05-05 18:13
                            回复
                              心学pp教条的范式:
                              道德是圣人为了成就自己满足自己主动探寻的,道德是为人的欲望服务的,但传统却把圣人发挥能动性主动发现构建的道德变成了束缚人能动性让人被动接受的固定教条,qp人不得违背,必须遵守。
                              圣人主动发现创造的道德变成让人被动接受的教条,最后就催生了理学的“灭人欲尽天理”。但是对微观个体的人而言,人欲作为天道自然化生出来的一部分,不可磨灭。例如天道一年四季的变化不出寒热两仪,对应人就有冷热不同的感受,并由此产生取暖避暑的欲求,可见欲求和天理存在统一性,人欲即是天理的组成部分,满足人欲才能成全天理。人人本有欲望,人作为天道化生的微观物,其欲望正是天道运行的表现和反映,同样也是天道化生出来的一部分。宇宙时空的变化必然产生人欲,人欲作为宇宙时空天命的信号,真正满足人欲就完成了天命。这就是心学对真正儒家的回归,把儒家从所谓的传统和正统中解救出来。这个过程也就造就了大人,成就了zz。


                              IP属地:四川18楼2024-05-05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