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吧 关注:3,298贴子:31,780

诗情与博学 汉语文体 诗文体 笔记体 草窗词 齐东野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词学集成 ○词上薄风骚》
余谓巨源之论词之源于乐府是矣。独所言子夜、懊侬善言情,唐人小令得其意,是词贵于情矣。余意所谓情者,人之性情也。上自三百篇,以及汉魏乐府诗歌,无非发自性情。故鲁不同于卫。卿大夫之作,不同于闾巷歌谣。即陶谢扬镳,李杜分轨,各随其性情之所在。古无无性情之诗词,亦无舍性情之外,别有可为诗词者。余故谓凡词无非言情,即轻艳悲壮,各成其是,总不离吾之性情所在耳。[诒案]:诗道性情,古人言之详矣。今谓词亦道性情,即上薄风骚之意,作者勿认为闺帏儿女之情。
周密 草窗词
木兰花慢(断桥残雪)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泮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琅玕。半倚云湾。孤棹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东阑。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鹓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词学集成 ○词亦可以初盛中晚论○赵函论音律精确》
宋词以清真、白石、草窗、玉田四家为正宗。清真典裳大晟,白石自订词曲,草窗词名笛谱,玉田词源一书,所论律吕最精。凡此四家之词,无不可歌。其余则或可歌,或不可歌,不过按调填词,于四声不尽谐协,遑论九宫。
《齐东野语  宋 周密》
○自序
  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五世祖同州府君而上,种学绩文,代有闻人。
曾大父扈跸南来,受高皇帝特知,遍历三院,径跻中司。泰、禧之间,大父从属车,外大父掌帝制。朝野之故,耳闻目接,岁编日纪,可信不诬。我先君博极群书,习闻台阁旧事,每对客语,音吐洪畅,纟丽纟丽不得休。坐人倾耸敬叹,知为故家文献也。余龆侍膝下,窃剽绪余,已有叙次。意尝疑某事与世俗之言殊,某事与国史之论异。他日,过庭质之,先子出曾大父、大父手泽数十大帙示之曰:“某事然也。”又出外大父日录及诸老杂书示之曰:“某事与若祖所记同,然也。其世俗之言殊,传讹也;国史之论异,私意也。小子识之。”又曰:“定、哀多微词,有所辟也。牛、李有异议,有所某也。爱憎一衰,论议乃公。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而吾家乘不可删也,小子识之。”氵存遭多故,遗编钜帙,悉皆散亡。老病日至,忽忽漫不省忆为大恨。闲居追念得一二于十百,惧复坠逸为先人羞。乃参之史传诸书,博以近闻脞说,务求事之实,不计言之野也。异时展余卷者,噱曰:“野哉言乎,子真齐人也。”余对曰:“客知言哉!余故齐,欲不齐不可。虽然,余何言哉?何言,亦言也,无所言也,无所不言,乌乎言。”客大笑,吾因以名其书。历山周密公谨父书。


IP属地:江西1楼2024-05-01 06:03回复
    古文文体。
    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照姚鼐把古文体划分为十三类
    1. 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
    2. 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
    3. 奏议类是臣子上给朝廷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可见较古的时候(汉代)四者是有分别的;后来逐渐变为没有多大分别了。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这是应举时由朝廷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 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 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 诏令类是朝廷对臣下的书信。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所以臣子给天子的书信叫奏议,天子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天子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等,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
    7. 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传指传记,状指行状。(注:徐师曾《文体明辨》说:“逸事状则但录其逸者,其所已载,不必详焉,乃状之变体也。”)。
    8. 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颇广。(注:《唐六典》卷四载碑碣之制说:“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碑首盘螭,碑座龟形),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碣首圭形,碣座方形),趺上高不过四尺。若隐论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明代三品以上立神道碑。)。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
    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
    9. 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
    10. 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
    11. 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
    12. 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
    13. 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
    诔,就内容来说,是在碑志与哀辞之间的。《文心雕龙·诔碑》篇说:“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由此看来,诔就很像碑志,只是不刻石罢了。颜延年作《陶徵士诔》,就是叙述陶渊明的德行的,后来诔和哀辞没有多大的差别。
    -----------------------------------------


    IP属地:江西2楼2024-05-01 10:16
    回复
      古文的诗文体包括1,散文;2、韵文;3、骈文
      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1,散文;2、韵文;3、骈文
      韵文,是指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
      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章炳麟 《文学说例》:“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
      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包括:
      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朝:汉赋、古诗、乐府 。
      六朝:骈文、诗、赋。
      唐朝:唐诗、乐府、赋。
      宋朝:宋诗、宋词、赋 。
      元朝:诗,词,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赋。
      明清:戏曲、诗、词、曲、赋。
      --------------------


      IP属地:江西3楼2024-05-01 10:16
      回复
        古代散文的类别:
        (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体裁
        甲:编年体。 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左传纪事本末》、《宋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这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二)论说文
        论说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备了,所谓的诸子散文或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当时的论说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体,如论语孟子;一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1、论
        论是议论,贾谊的《过秦论》一般地被认为是最早一篇“论”体文。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贾谊论》等
        2、说
        说是说明,“说”这种体裁大则可以说天,小则可以说一事物,如柳宗元的《天说》与刘禹锡的《天论》
        3、辩(辨)
        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都是著名的辩体文。
        4、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原”这种体裁理论性比较强。如韩愈的《原道》,皮日休的《原谤》、《原刑》,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都颇有影响。
        5、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诸子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韩非子》、柳宗元的《三戒》
        6、书信
        书信按照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按照表达方式少数书信可归入抒情文,大多数书信应归入论说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可以看成是论说文。
        7、赠序
        这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文体。按照应用范围来划分,可归入应用文;按表达方式来划分,可归入论说文。如韩愈《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
        8、奏议
        奏议是臣子给天子的书信,按应用范围可归到应用文中去,按照表达方式可归到论说文中去。从语言形式上盾,有的是骈文,有的是散文。奏议又可公为(1)上书(2)疏(3)表(4)封事(5)札子(6)对策。其中“封事”是一种机密文件,“札子”是宋代产生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议论得失,提出某种建议。“对策”应看成是奏议的一个附类。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简策之上,令考生回答,称为策回。考生回答问题的文章叫对策。
        9、诏令
        是朝廷对臣子的公文,战国时通称“令”、秦朝通称“制”,汉代分为“策书”、“制书”、“诏书”、“诫敕”四类。
        诏令的应用范围属应用文,语言表达形式属于论说文,也有用四六句的骈文。
        10、檄文
        檄文是一种文告,它的语言形式有散文,也有骈文。按应用范围来分,它属应用文,按表达形式应用归入论说文。
        以上十种,是古代论说文的主要形式。
        (三)杂记文
        古代杂记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川、景物、人事记,一种是笔记。其中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其特点是篇幅短小,长者不过千八百字、短者则寥寥数语。其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评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读书杂记等。从整个笔记内容来看,主要有三类:1、神话故事、传奇;2、掌故轶事、风土民俗;3、名物训诂、资料考证。
        (四)应用文
        除了论说文中的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就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之中外,应用文尚有如下几类:
        墓碑、墓碣、墓表;2、墓志铭;3、纪念碑;4、祭辞、诔;5、铭箴、赞颂。在古代则是常用的应用文。
        骈体文
        骈体文又叫骈文。是受了汉代辞赋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魏晋地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成了文章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自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这种文体就衰落了。因为这种文体通常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把它称为“四六”或“四六文”。直到清代,才开始把它叫做“骈文”或“骈体文”。骈体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相对。
        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和四六。
        词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
        ----------------------------


        IP属地:江西4楼2024-05-01 10:17
        回复
          笔记体,文笔之分。笔记体,是与韵文体,诗歌词赋体相对应而言。秉笔直书,秉笔源于《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秉笔的原意,就是上古时代史官的职责与功能。史官在上古时期是受到高度尊重的职位,因为他们承担着记录历史事件、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秉笔】衍生出【文笔之分】【笔札】【杂文】,【文笔】演化为【笔记】【笔记体】。【笔记文体】最初还是与史书与历史事件的记述,有紧密的联系。在古代,读书人往往自己独立的写了许多【笔记体】的历史记述的文章与记录,比如关于东汉末年【三国】的历史记录,就有众多的民间记录笔记。同样,关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记录,也有众多的民间记录笔记。这就是古籍分类中,有【史藏---志存记录】【史藏--载记】以及【史藏--史评】这些分类的产生的原因。比如,
          《南征录汇》 (金) 李天民 著《于阗国行程记 五代 平居诲》《四朝闻见录 宋 叶绍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北征事迹 (明)袁彬 撰  (明)尹直 录》《使辽语录 宋 陈襄》《洋务续记(清)李凤翎撰》《皇朝平吴录 (明)不着撰人》《蕉窗雨话 清 佚名》《庚子国变记  清 罗惇曧》
          《《张文襄公事略》  (清)佚名 著》《癸辛杂识 宋 周密》《觚剩》《觚剩续编》 清 钮琇
          《南村辍耕录》  元 陶宗仪《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 著》《复斋日记  (明)许浩 撰》《宋人轶事汇编》《海外恸哭记》(明清)黄宗羲、黄厔炳等 撰
          《明季三朝野史》 (清)顾炎武 撰《东华续录选辑》《邵氏闻见前录》 宋 邵伯温《张忠献忠陷庐州纪》《复社纪略》《咸同将相琐闻 清 佚名》《劫余小记 臧穀》《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宋 许亢宗《甲申传信录》《爝火录》《山西票商成败记(清) 李宏龄 编著》《居易录》《居易续谈》 清 王士禛《北狩见闻录 宋 曹勋》
          《廿二史箚记 清 赵翼》,《读通鉴论》 《宋论》 王夫之,《史通 唐朝 刘知几》《江南野史》 [宋] 龙衮《南唐书》《吴越春秋 后汉 赵晔 撰》《十六国春秋别传 北魏 崔鸿》《华阳国志》[晋]常璩《》


          IP属地:江西5楼2024-05-01 10:18
          回复
            到了后来,【笔记体】的运用范围,从【历史记录】的视角,逐步转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笔记体】把古代文体中的除去天子的【诏令类】,把其他的文体都涉及到了,比如【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类。】。
            其次,【笔记体】的作者,不再仅仅关注朝廷上下的事件,而是关注作者身边的十分琐碎的社会事件,关注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与交际活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笔记】。
            比如,《归田录〔宋〕欧阳修撰》《东坡志林 》《仇池笔记 [宋]苏轼》《老学庵笔记 宋 陆游》
            《世说新语笺疏》《温公琐语 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宋 司马光 》《碧云騢 宋 梅尧臣》《夷坚志 宋 洪迈》《深雪偶谈 宋 方岳》《容斋随笔》 洪迈 《齐东野语 周密 》《癸辛杂识 宋 周密”》《续夷坚志》 元好问《辍耕録卷一 元 陶宗仪》《经史百家杂钞 曾国藩》《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著《明夷待访录》 余姚黄宗羲 《香祖笔记》 清 王士禛《子不语 清 袁枚》《苌楚斋三笔》《坚瓠集 (清)褚人获 纂辑》等等


            IP属地:江西6楼2024-05-01 10:18
            回复
              在古代,士大夫的思想情感表达,彼此间的思想交流与社会交流,讲学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词赋,士大夫与读书人自然要对这些诗歌词赋进行欣赏、揣摩、学习与评价、总结,这些对诗歌词赋的交流活动记录,自然是用各种【笔记体】来记载,由此产生了宋元明清时期大量的【诗话】类【笔记】。


              IP属地:江西7楼2024-05-01 10:20
              回复
                与此同时,在宋元明清时代,士大夫与读书人十分关注讲学等教育活动,从北宋五子,到南宋的朱熹,明季的王阳明、湛若水,以及清季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由于大量的讲学活动,以及众多弟子的培养活动,就产生了大量的【谈话记录】【讲学记录】,这些记录经过弟子们的整理,就形成了大量【语录】体的【笔记】。最著名的有,《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顾炎武的《日知录》,


                IP属地:江西8楼2024-05-01 10:20
                回复
                  在历史上,曾经有【文笔之分】的探究。《文心雕龙义证 今之常言〔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二〕。夫文以足言〔三〕,理兼诗书〔四〕;别目两名,自近代耳〔五〕。》
                  《文心雕龙校证序录》:「《总术》篇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他以为这是『今之常言』,显然这是当时一般文人对文学的认识反映在对各种文体的态度。不过他只笼统的说这是有韵和无韵之分而已,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内容怎样。……空海(七七四──八三五)《文镜秘府论》西册《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道:『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是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诗笔》:「陆游《笔记》:『
                  六朝人谓文为笔。』(见《老学庵笔记》卷九)……不知六朝人之称文与笔,又自有别。《文心雕龙》曰:『今俗常言: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是六朝人以韵语为文,散行为笔耳。按《南史沈约传》:『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则六朝所谓文笔,当以刘勰言为据也。」
                  《札记》:「『今之常言』八句,此一节为一意,论文笔之分。案彦和云:文笔别目两名自近代;而其区叙众体,亦从俗而分文笔,故自《明诗》以至《谐讔》,皆文之属;自《史传》以至《书记》,皆笔之属。
                  《杂文》篇末曰:汉来杂文,名号多品;《书记》篇末曰:笔札杂名,古今多品。详杂文名目猥繁,而彦和分属二篇,且一曰杂文,一曰笔札,是其论文叙笔,囿别区分,疆畛昭然,非率为判析也(《谐讔》篇曰: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是彦和之意,以谐讔为文,故列《史传》前)。
                  书中多以文笔对言,惟《事类》篇曰『事美而制于刀笔』,为通目文翰之辞。《镕裁》篇『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为兼言文笔之辞。《颂赞》篇『相如属笔,始赞荆轲』,为以笔目文之辞。盖散言有别,通言则文可兼笔,笔亦可兼文(刘先生云「笔不该文」,未谛),审彼三文,弃局就通尔。」
                  文术是由文体而来,在强调研术之前,应该从过去有关文体的区分说起。《明诗》到《书记》之所以放在上篇论叙,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用意所在。……『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是所持的理由;『诗』『书』是韵文和散文的代词,『诗』就有韵之文言,『书』就无韵之文言,
                  《札记》:「文笔以有韵无韵为分,盖始于声律论既兴之后,滥觞于范晔、谢庄。」又:「声律论既兴,滥觞于范晔、谢庄,而王融、谢朓、沈约扬其波,以公家之言不须安排声韵,而当时通谓公家之言为笔,而立无韵为笔之说,其实『笔』之名非自无韵得也。然则属辞为笔,自汉以来之通言;无韵为笔,刘宋以后之新说。要之,声律之说不起,文笔之别不明。故梁元帝谓『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IP属地:江西10楼2024-05-01 10:21
                  回复
                    【笔记体】与【诗词赋曲】,既有明显的区分与表达对象,但是二者往往都是同一个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工具,这一点,在欧阳修,苏轼,公安三袁,李贽,王夫之等人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比如,苏轼既有【诗文体】的诗词作品,又有【笔记体】的【东坡志林】《东坡诗话》
                    周密既是诗词大家,又是笔记的大碗。草窗词,《齐东野语 》《癸辛杂识 ”》都是东亚文化历史上,重要的典籍。
                    欧阳修有《归田录〔宋〕欧阳修撰》与《六一诗话》
                    公安三袁有大量的诗词作品,又有众多笔记体的小品。
                    王夫之有大量的笔记体作品,以及诗词作品,又有《姜斋诗话》
                    明朝还有众多不被现代人熟知的诗人与笔记大玩家。
                    比如,陆深。《玉堂漫笔  明 陆深》《燕闲录 明)陆深 撰》《同异录  (明)陆深 撰》《春风堂随笔  (明)陆深 撰》《溪山余话  (明)陆深 撰》
                    陆深(1477年—1544年) 明代文学家、弘治十八年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陆深本人墓志铭由其学生、嘉靖中期内阁首辅夏言撰写。陆深之妻梅淑人墓志铭由其同乡、嘉靖晚期及隆庆初期内阁首辅徐阶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陆深有很高的评价:“今观其集,虽篇章繁富,而大抵根柢学问,切近时理,非徒斗靡夸多,当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而独以和平典雅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抑亦可谓有守者矣。”《总目》又谓“深最留心史学”。
                    【途中】陆深
                    晓行不知程,梦醒闻细浪。曙月逐鸡声,棹歌来枕上。
                    【秋怀(四首)】碧草幽花满故园,南山卧对久忘言。年来行李书千卷,老去生涯水一村。已辨弓蛇还石虎,母烦怨鹤与惊猿。秋光更比春光好,蜂蝶纷纷不到门。
                    ----------------------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5-01 10:21
                    回复
                      【笔记体】与【诗词赋曲】,既有明显的区分与表达对象,但是二者往往都是同一个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工具,这一点,在欧阳修,苏轼,公安三袁,李贽,王夫之等人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明朝还有众多不被现代人熟知的诗人与笔记大玩家。
                      ----------------------
                      《笔记 [明]陈继儒撰》《岩幽栖事》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七日生,自幼颖异。晚年隐居,卒于崇祯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二。《小窗幽记》为陈继儒集编的修身处世格言。陈继儒编写的书很多,如《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模世语》《狂夫之言》等一批作品,而《小窗幽记》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部。
                      诸生出身,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5-01 10:22
                      回复
                        【笔记体】与【诗词赋曲】,既有明显的区分与表达对象,但是二者往往都是同一个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工具,这一点,在欧阳修,苏轼,公安三袁,李贽,王夫之等人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明朝还有众多不被现代人熟知的诗人与笔记大玩家。
                        ----------------------
                        《觚不觚录 明 王世贞 撰》《艳异编》 〔明〕正集 续集 王世贞 编集《王郭两先生崇论 明 王世贞、郭子章著 李衷纯辑》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生平著述极为宏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所谓《四部稿》,计分赋部、诗部、文部、说部。在说部中有《艺苑卮言》八卷,又附录二卷,都是些杂论诗文词赋之作。专门论词、论曲的,集中在附录一。(《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有人摘出了这两部分,单刻行世,论词的另题作“词评”,论曲的另题作“曲藻”。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嘉靖十八年(1539年),王世贞得到王守仁集,读起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喜爱程度在“三苏”之上 。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一日,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被杀,李攀龙、戚继光、王材、方弘静写挽诗。隆庆元年(1567年)八月,王世贞父亲王忬平反。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5-01 12:58
                        回复
                          《觚不觚录 明 王世贞 撰》《艳异编》 〔明〕正集 续集 王世贞 编集《王郭两先生崇论 明 王世贞、郭子章著 李衷纯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尺牍清裁》六十卷、《补遗》一卷(内府藏本)
                          明王世贞编。世贞有《弇山堂别集》,已著录。是书盖因杨慎原本而增修之。
                          慎所录自左、史迄於六朝,共为八卷。世贞益为二十八卷,复采唐代至明之作通为六十卷。又旁搜稗史,得梁、隋以前佚作四十馀条,为补遗一卷。然真赝错杂,简择未为尽善也。慎书本作赤牍,世贞改为尺字。赵崡《石墨镌华》曰:“宋游师雄墓志,书只尺作只赤,赤与尺通。杨用修以尺牍为赤牍,本之禽经雉上有丈,鷃上有赤。”王元美又引《华山石阙云》:“高二丈二赤。”平等寺碑云:“高二丈八赤。”而疑其隐僻,故改作尺牍。据此志则宋已多用之,非僻也云云。
                          崡好金石之文,故字体喜於从古。然书契之作,将使百官治而万民察。原取其人人共喻,必用假借之古字,使学士大夫读之而骇。义虽有据,事实难行。如欧阳书作欧羊,亦有汉碑可证,庐陵之族其肯从之改氏乎?况文之工拙,书之善否,亦不绝在字之古今。平心而论,正不必是慎而非世贞矣。
                          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王世贞、王锡爵因为王焘贞羽化事被弹劾。
                          万历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贞病卒,年六十五。


                          IP属地:江西14楼2024-05-01 12:58
                          回复
                            《觚不觚录 明 王世贞 撰》《艳异编》 〔明〕正集 续集 王世贞 编集《王郭两先生崇论 明 王世贞、郭子章著 李衷纯辑》
                            王世贞在文学理论方面明确提到了复古主张。《艺苑卮言》集中了王世贞对复古理论的提倡和一些具体看法。
                            王世贞对戏曲也有研究。他的曲论见于《艺苑卮言》的附录,后人摘出单刻行世,题曰《曲藻》。王世贞已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关键在于“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锺、王迹,不得其合处,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世贞撰。世贞有《弇山堂别集》,已著录。此乃所著别集。其曰“四部”者,《赋部》、《诗部》、《文部》、《说部》也。《正稿说部》凡七种,曰《劄记内篇》,曰《劄记外篇》,曰《左逸》,曰《短长》,曰《艺苑卮言》,曰《卮言附录》,曰《宛委馀篇》,皆世贞为郧阳巡抚时所自刊。《续稿》但有《赋》、《诗》、《文》三部,而无《说部》。则世贞致仕之后,手裒晚岁之作以授其少子士骏,至崇祯中其孙始刊之。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於世贞者。其摹秦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太急,虚憍恃气,持论遂至一偏。又负其渊博,或不暇检点,贻议者口实。故其盛也,推尊之者遍天下;及其衰也,攻击之者亦遍天下。平心而论,自李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故艾南英《天佣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骤读之,无不浓丽鲜华,绚烂夺目;细案之,一腐套耳”云云。其指陈流弊,可谓切矣。然世贞才学富赡,规模终大。譬诸五都列肆,百货具陈,真伪骈罗,良楛淆杂,而名材瑰宝,亦未尝不错出其中。知末流之失可矣。以末流之失而尽废世贞之集,则非通论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书后》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世贞撰。此书本止四卷,为世贞《四部稿》及《续稿》所未载,遂至散佚。其侄士骐得残本於卖饧者,乃录而刊之,名曰《附集》。后吴江许恭又采《四部稿》中书后之文为一卷,《续稿》中读佛经之文为一卷、读道经之文为二卷,并为八卷,重刻之。而陈继儒为之序,称其如吕氏《读书记》、晁氏《读书志》。案晁公武《读书志》每书皆详其卷数撰人,以及源流本末。世贞此书则九十五篇之中,为跋尾者四十二,为史论者五十三;而四十二篇之中又皆议论之文,无一考证之语,与晁氏书南辕北辙。继儒殆未见《郡斋读书志》,而偶闻其名,妄以意揣度之,谓亦如此书之跋尾耳。《书影》记世贞初不喜苏文,晚乃嗜之,临没之时,床头尚有苏文一部。今观是编,往往与苏轼辨难,而其文反覆条畅,亦皆类轼,无复摹秦仿汉之习。又其跋《李东阳乐府》与《归有光集》、《陈献章集》,均心平气和,与其生平持论不同。而《东阳乐府跋》中自称“余作《艺苑卮言》时,年未四十,方与于鳞辈是古非今,此长彼短,未为定论。至於戏学《世说》,比拟形似,既不切当,又伤儇薄。行世已久,不能复秘。姑随事改正,勿令多误后人而已”云云。然则此书为晚年进境,以少许胜多许矣。其第五卷为《四部稿》中题跋二十五篇。其中如《读亢仓子》,不知为王士元所作,则未考《孟浩然集序》;《读三坟》,以为刘炫作,则未考《隋书经籍志》;《读元命苞》一篇所言乃卫元嵩之元包,尤为荒谬,则犹早年盛气,不及检校之作。许恭摭续此编,毋乃非世贞意欤。以原刻所有,姑并存之。至是编杂论古书而究为杂著,非目录之比。无类可附,今仍著录《集部》焉。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5-01 12:59
                            回复
                              《觚不觚录 明 王世贞 撰》《艳异编》 〔明〕正集 续集 王世贞 编集《王郭两先生崇论 明 王世贞、郭子章著 李衷纯辑》
                              《剑侠传 明王世贞辑 本书共收唐宋元明的剑侠小说三十三篇,是古代剑侠小说较为精粹的选本,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小序
                                凡剑侠,经训所不载。其大要出庄周氏、《越绝》、《吴越春秋》,或以为寓言之雄耳。至于太史公之论荆卿也,曰:“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则意以为真有之。不然,以项王之武,喑呜叱咤,千人皆癈,而乃曰无成哉!夫习剑者,先王之僇民也。然而城社遗伏之奸,天下所不能请之于司败,而一夫乃得志焉。如专、聂者流,仅其粗耳。斯亦乌可尽废其说?然欲快天下之志,司败不能请,而请之一夫,君子亦以观世矣。余家所襍说剑客事甚伙,间有概于衷,荟撮成卷,时一展之,以摅愉其郁。若乃好事者流,务神其说,谓得此术,试可立致冲举。此非余所敢信也。
                              老人化猿
                                越王问范蠡手剑之术,蠡曰:“臣闻赵有处女,国人称之,愿王问之。”于是王乃请女。
                                女将见王,道逢老人,自称袁公。袁公问女曰:“闻女英为剑,愿得一观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也,惟公所试。”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堕地,女接取其未。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应节入之,三入。女因举杖击之,袁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
                              西京店老人
                                唐韦行规,自言少时游京西,暮止店中。更欲前进,店有老人方工作,谓曰:“客勿夜行,此中多盗。”韦曰:“某留心弧矢,无所患也。”
                                因行数十里,天黑,有人起草中,尾之。韦叱不应,连发矢,中之,更不退。矢尽,韦惧,奔焉。有顷,风雷总至。韦下马,负一大树,见空中有电光相逐,如鞫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韦视之,乃木札也。须臾,积札埋至膝。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中乞命。拜数十,电光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枝干尽矣。
                                鞭驮已失,遂返前店。见老人方箍桶。韦意其异人也,拜而且谢。老人笑回:“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引韦入后院,指鞍驮言:“却领取,聊相试耳。”又出桶板一片,昨夜之箭,悉中其上,韦请役力承事,不许,微露击剑事,韦亦得一二焉。
                              -------------------------


                              IP属地:江西16楼2024-05-01 1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