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吧 关注:593,342贴子:8,049,899
  • 2回复贴,共1

四月刁钻科普贴之人物传丨时大彬 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大彬紫砂壶一直是历史上众多茶人梦寐以求的名壶。
时大彬距今约300余年,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相对于供春壶,明代时大彬款识的紫砂壶存世量不在少数。
过了宋、元两代,进入明代后,特别是供春之后,紫砂茶壶的发展终于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壶艺家和制壶匠人,仅有作品传世的就不下数十位,在这些壶艺高手中最杰出的要推时大彬。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 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时大彬一生约七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时大彬作品虽多,但流传存世者极少。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
历史上关于时大彬其人的研究,当属明代学者徐应雷的《书时大彬事》最为详实,他笔下的时大彬是个蓬头垢面、嗜酒好饮、好吃懒做的村夫。从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壶名匠时大彬的生活习惯与一般的乡野村夫无异,饮酒取乐是他唯一的消遣方式。但时大彬对作品的审核相当严格,稍微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会砸掉,这也是每一把大彬壶都那么精美的关键。

他是紫砂茗壶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当时就被公认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主要影响:
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不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手工技法鼻祖
时大彬的主要创作活动集中在万历中后期,时大彬初期制壶用木模成型,直到中晚期,领悟了供春做壶的成型法则后,开始完全用手工制作成型。
这种手工制作即打身筒法与镶身筒法,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艺与技术。
周容在《宜兴瓷壶记》记载“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 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 ,时悟其法, 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 ,用木重首作椎 ,椎唯练土。”
大彬的这一创举,把紫砂壶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紫砂技艺能够在众多技艺中独树一帜,是紫砂壶成型工艺中的最大变革,也是时大彬对紫砂壶艺的最大贡献。 这种技法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沿用至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器型由大至小
时大彬还使紫砂茗壶深入人心,特别是成为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日常使用和欣赏相结合的案头珍玩。
他前期做大壶,在娄东与陈继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

▲明 唐寅《事茗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紫砂壶体型硕大,可以看出初期紫砂器之风韵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做大壶,后游娄东(上海松江),闻眉公(陈继儒)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做小壶。”时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
紫砂壶器型从大到小的变化,对于紫砂壶历史来说也是一次重要变革。

制壶时融入文人思想,从而决定性地改变了紫砂壶发展的方向与道路,促使紫砂成为工艺与理念相结合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实用器。
紫砂茶壶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可以说是到了时大彬的时代才真正完善起来。
首创调砂工艺
大彬将制瓷工艺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制作中,首创调砂法。

大彬常在紫砂泥料中杂以砂土,使砂壶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
这种调砂工艺是时壶及其时代的一大特点,也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鉴赏家称之为“银砂闪点”,赞其“珠粒隐现,更自夺目”。 在泥料中加入粗砂,一方面改变泥坯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的物理性质,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代表名器
1
// 菱瓣圆壶、扁圆壶 //
2
// 时大彬制圈扭壶 //

3
// 时大彬款虚扁壶 //

4
//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

5
// 时大彬 如意纹盖三足壶 //

6
// 时大彬制 怀月壶 //

7
// 时大彬款紫泥调砂汲直壶 //

8
// 时大彬 龙蛋壶 //

9
// 清顺治·时大彬制紫泥隐元式大圆壶 //

10
// 明 日本京都万福寺旧藏、田能村直入
自用时大彬制朱泥调砂扁圆壶//


IP属地:江苏1楼2024-04-30 21:41回复
    每次发个科普贴都被系统吞要二次审核可太难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5-01 13:33
    回复
      好帖,学习了看看现在的不少壶型,感觉从时大彬的年代到现在,紫砂壶的脚步好象是慢悠悠的走着老太婆的细碎小步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02 0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