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吧 关注:3,298贴子:31,780

万历金榜 袁宗道焦竑 董其昌陶望龄 李贽 袁宏道汤显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前言
  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父华,成化辛丑进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登弘治己未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嘉靖丁亥,问遗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
以下万历年间,嘉靖年间的进士金榜的摘录,源于明儒学案的各个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
《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泰州学案》《甘泉学案》等
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殿试金榜名录 摘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焦 竑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吴道南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陶望龄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67名
董其昌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唐文献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杨道宾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舒弘志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67名
袁宗道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汤显祖 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三甲第二百二十一名进士
李贽(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
李贽幼年家贫,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进士。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罗汝芳赴京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太湖(今安徽太湖)知县,开始从政。


IP属地:江西1楼2024-04-27 09:10回复
    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前言
      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父华,成化辛丑进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登弘治己未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嘉靖丁亥,问遗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
    以下万历年间,嘉靖年间的进士金榜的摘录,源于明儒学案的各个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
    《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泰州学案》《甘泉学案》等
    耿定向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及第,官授行人,
    王畿。嘉靖二年(1523年),因试礼部进士不第,返乡受业于王守仁。嘉靖八年(1529年),赴京殿试,途中闻王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服心丧三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
    欧阳德,江西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从学王文成於虔台,登嘉靖二年进士第,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人也。正德十二年进士。知华亭县。
    罗洪先,字达夫,别号念菴,吉水人。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
    王时槐,字子植,号塘南,吉之安福人。嘉靖丁未进士。除南京兵部主事。
    邓以讚,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人。隆庆辛未会试第一。选庶吉士,历官编修,
    陈嘉谟,字世显,号蒙山,庐陵人,嘉靖丁未进士,授庐州推官。
    胡直,字正甫,号庐山,吉之泰和人。嘉靖丙辰进士。初授比部主事,


    IP属地:江西2楼2024-04-27 09:11
    回复
      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前言
        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父华,成化辛丑进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登弘治己未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嘉靖丁亥,问遗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
      以下万历年间,嘉靖年间的进士金榜的摘录,源于明儒学案的各个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
      《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泰州学案》《甘泉学案》等
      徐阶,字子升,号存斋,松江华亭人。登嘉靖癸未进士第三人,授翰林编修。
      周怡,字顺之,号讷谿,宣州太平人。嘉靖戊戌进士。授顺德推官,入为吏科给事中。
      薛应旂,号方山,武进人。嘉靖乙未进士。知慈谿县,转南考功,陞浙江提学副使。
      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楚之常德人。登嘉靖十一年进士第。授户部主事
      徐樾,字子直,号波石,贵溪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部郎,出任臬藩。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蜀之内江人。登嘉靖十一年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编修。
      周汝登,字继元,别号海门,嵊县人。万历丁丑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从学于白沙,登弘治乙丑进士第。


      IP属地:江西3楼2024-04-27 09:11
      回复
        但是,上述进士金榜上的人物,虽然对东亚文化的历史十分重要,然而,他们的思想依旧不可能突破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所谓的孔孟之道,与天人合一的内在逻辑。
        只有那些来自民间的大师们,才可以潇潇洒洒的过着自己本然的生活,享受生命应有的快乐与舒适、自在。或者说,这些布衣们,骨子里是没有所谓的孔孟之道与天人合一。布衣们的生活,就是遵循【我就是我,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嘉靖万历时代,虽然王阳明们十分火爆,但是,布衣们好像依旧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王艮就是这么一个独特的布衣,李贽成为布衣以后,也是继承了王心斋的衣钵。


        IP属地:江西4楼2024-04-27 14:18
        回复
          -------------------------
          《王艮杂著》 明 王艮 摘录
            《明哲保身论》
          【案,明哲保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周·尹吉甫《诗经·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西周·尹吉甫《诗经·大雅·烝民》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明·瞿佑《归田诗话》:“(白)乐天晚年,优游香山绿野,近乎明哲保身者。”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高祖五年·论》:“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案,白居易《礼部试策五道·第二道》问:《书》曰:“眚灾肆赦。”又曰:“宥过无大。”而《礼》云:“执禁以齐众,不赦过。”若然,岂为政以德,不足耻格,峻文必罚,斯为礼乎?《诗》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而《语》云“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若然,则明哲者不成仁欤,杀身者非崇德欤?
          对:圣王以刑礼为大忧,理乱系焉;君子以仁德为大宝,死生一焉。故邦有用礼而大理者,有用刑而小康者;古人有崇德而远害者,有蹈仁而守死者。其指归之义,可得而知焉,在乎圣王乘时,君子行道也。何者?当其王道融,人心质,善者众而不善者鲜,一人不善,众人恶之,故赦之可也。所以表好生恶杀,且臻乎仁寿之域矣。而肆赦宥过之典,由兹作焉。及夫大道隐,至德衰,善者鲜而不善者众,一人不善,众人效之,故赦之不可也。所以明惩恶劝善,且革浇漓之俗矣。而执禁不赦之文,由兹兴焉。此圣王所以随时以立制,顺变而致理,非谓德政之不若刑罚也。然则君子之为君子者,为能先其道後其身,守其常,则以道善乎身,罹其变,则不以其身害乎道,故明哲保身亦道也,巢许得之;求仁杀身亦道也,夷齐得之。虽殊时异致,同归於一揆矣。何以核诸?观乎古圣贤之用心也,苟守道而死,死且不朽,是非死也。苟失道而生,生而不仁,是非生也。向使夷齐生於唐虞之代,安知不明哲保身欤?巢许生於殷周之际,安知不求仁杀身欤?盖否与泰,各系於时也,生与死,同归於道也。由斯而观,则非谓崇德者不为成仁,杀身者不为明哲矣。呜呼!圣王立教,同出而异名,君子行道,百虑而一致,亦犹水火之相戾,同根於冥数,共济於人用也,亦犹寒暑之相反,同本於元气,共济於岁功也。则用刑措之道,保身杀身之义,昭昭然可知矣。谨对。】


          IP属地:江西5楼2024-04-27 14:19
          回复
            《王艮杂著》 明 王艮 摘录
              《明哲保身论》
            【案,《学易居笔录 元 俞镇》《否》之象曰:“俭德辟难,未有难也。”何以言辟?否之时,仕则难矣。故《诗》曰:“孔亟且殆。”汉时魏桓,告其乡人者是已。君子固不能为胡广之中庸,冯道之长乐,以免难也。见机而作,明哲保身,知矣哉!】
            【案,《陆放翁全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庆元庚申九月二十一日,陆某书。
            跋范文正公书 观文正范公书札,如欲与韩魏公同荐李泰伯,见其进贤之诚,戒余安道。石守道避祸,见其爱惜人材之意。呜呼贤哉。然泰伯卒弃不用,安道。守道俱陷患难,或至死不解,志士仁人至今以为叹。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
            【案,《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四》荀爽从董卓辟,逊琮避祸,君子亦有之,然圣人明哲保身,亦不至转身不得处。如杨子投阁,失之也。荀爽自度其材,能兴汉室乎,起而图之可也。知不足而强图之,非也。 荀爽出身“颍川荀氏”,为了躲避第二次某某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号为“硕儒”。某禁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董卓掌权后,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
            【案《竹窗随笔》姚少师(二)又少师位极三公。衣仅一衲。不改僧相以终其身。岂常情所易窥测乎。又幽居诗曰。春燕雏成辞旧垒。午鸡啼罢啄阴阶。可谓当代之留侯矣。世未有知其深者。因发之。或谓少师佐命。杀业甚多。奚取焉。然所取于少师者有三。一以其贵极人臣而不改僧相。二以其功成退隐而明哲保身。
            【案,《资治通鉴》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某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人几部》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陈允衡撰。允衡字伯玑,南昌人。是书所录,皆明哲保身之士。与急流勇退之人。允衡《自序》云:平湖陆叔度著《古人几部》,始管夷吾,终史天泽,凡八十一人。古之成大功,定大策者咸在焉。而其人亦有功成而身死,名立而毁至者。定是不变,无以语权。因更集古人,颜曰几部。然其书首载尧、舜,以尧之传舜,舜之逃象,皆目为知几,亦浅之乎窥圣人矣。岂姑以寓防患之意,不规规於品题之当否耶?】


            IP属地:江西6楼2024-04-27 14:20
            回复
              《王艮杂著》 明 王艮 摘录
                《明哲保身论》
              【案,《归田诗话》○乐天晚年  乐天晚年,优游香山绿野,近乎明哲保身者。甘露之祸,王涯贾★舒元舆辈皆焉。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或谓乐天幸之,非也。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晋潘岳《赠石崇》,有“白首同所归”之句。及遭刑,俱赴东市,崇顾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矣。”乐天盖用此事。彼刘梦得之《靖恭佳人怨》,柳子厚之《古东门行》,其於武元衡,则真幸之矣。乐天连为杭苏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杭则有三贤堂,并林和靖苏东坡祠之。苏则有思贤堂,并韦应物刘梦得王仲舒范希文祠之。其遗爱犹未泯,不但以诗名也。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白居易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卧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作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太和九年,白居易乞求在东都洛阳养病,明哲保身。得知甘露之变的当天,他在香山寺写下了这首《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
              835年(唐文宗,太和九年),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某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总计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IP属地:江西7楼2024-04-27 14:21
              回复
                《王艮杂著》 明 王艮 摘录
                  《明哲保身论》
                【案,《瓯北诗话○高青丘诗 》惟高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独青丘如天半朱霞,映照下界,至今犹光景常新,则其天分不可及也。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青莲乐府及五古,多主叙事,不著议论,盖用古人"意在言外"之法。此古诗正体也。青丘乐府及《拟古十二首》、《寓感二十首》、《秋怀十首》、《咏隐逸十六首》,亦只叙题面,不复於题内推究意义,发挥议论。 独是张士诚有浙右时,群彦多受其官,青丘独屏居吴淞江上,其不仕於僭伪,已有卓识。及洪武初召修《元史》,史成,令授诸王经,旋擢户部侍郎,青丘畏祸,力辞而归,可谓明哲保身矣。乃又以诗文召祸,何其不自检耶!按《上梁文》不可见,而集中尚有《郡治上梁》诗一首云:"郡治新还旧观雄,文梁高举跨晴空。】
                【案,《续焚书 李贽》孔融有自然之性  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既不能学,又冒引圣言以自其不能,视融之六岁便能藏张俭,长来便能作书救盛孝章,荐祢正平,必以不晓事目之矣。  嗟乎!有利于己而欲时时嘱托公事,则必称引万物一体之说;有损于己而欲远怨避嫌,则必称引明哲保身之说。
                欲杜此术,但不许嘱托,不许远嫌,又不许称引古语,则道学之术穷矣。】
                【案,《王艮尺牍 与林子仁》别来不觉三载矣,屡承惠问,感激殊深。始闻高中而居要地,诚有喜而不寐之意。又得龙溪先生诸友切磋,学日益明,此第一义也。夫学无外政,政无外学,是故尧舜相传授受,允执厥中而已矣。舟中所论人有道,其言足以兴,无道,其默足以容,即大舜隐恶扬善之道,此所以谓为大知也。吾东城执此中而用之,则彻上彻下,是为明哲保身矣。 林东城(1498—1541),名春,字子仁,号东城,泰州人。 东城“为儒”之路是相当艰辛与困苦的。东城受学于同为阳明弟子的泰州知州王臣与王艮。检心斋行止,知此时当是嘉靖五年(1626)。 嘉靖十一年(1532),东城会试第一,登进士第,初任户部主事,后次第调任礼部、吏部主事。 扶母还乡归养,大约时间甚久,其间得经常侍王心斋左右,并与王龙溪、罗念庵诸友过从甚密。嘉靖二十年(1541),东城卒于任,时年仅44岁。“卒之日,犹在曹”“发其箧,仅白金四两,僚友棺敛归其丧。” 除心斋、龙溪、念庵外,东城的交游十分广泛,大率皆阳明门下俊彦人物。韩国钧《林东城集跋》云:“先生清修纯行,笃志圣贤,师事王心斋(艮),友邹东廓(守益)、罗念庵(洪先)、唐荆川(顺之)、王龙溪(畿)、赵大洲(贞吉)、湛甘泉(若水)、徐波石(樾)、洪觉山(垣)、欧阳南野(德)、吕泾野(楠)诸公,渊源所及,砥砺益深” 心斋之学强调良知本体“见成”“自在”,阳明学者大多如此,泰州学派诸公更有此倾向。东城自述说:“近与二三同志,两月一谒心斋师。郡中士人稍稍响慕,不敢强,不敢弃也。归来觉得此学真是性命,有不容一时一念不为者。为之自我,率之无迹,自然神泰,意摅人与物洽,真如一体,意思纵不能浃洽,亦人已无失,退无后悔。盖和气充周,不间宇宙,於其中不著一毫私意参之,坦坦平平,随事随分。尽心未接也,不见人已之迹;既接也,不见贤智之先,自然顺适,日用间举无难处之事矣。但会朋友之时,意思甚佳。前侍心斋师,觉得夜无梦,气亦充体,吾浑身充塞,无纤毫渗漏怠倦者、真气足矣,故如是耳。” 】
                -------------------


                IP属地:江西8楼2024-04-27 14:21
                回复
                  《王艮杂著》 明 王艮 摘录
                    《明哲保身论》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谓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人皆有之,圣人与我同也。
                    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能爱人,则不敢恶人。不恶人,则人不恶我。人不恶我,则吾身保矣。能爱身者,则必敬身如宝。能敬身,则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则人必敬我。人敬我,则吾身保矣。能敬身,则不敢慢人,不慢人,则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以之齐家,则能爱一家矣。能爱一家,则一家者必爱我矣。一家者爱我,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家矣。以之治国,则能爱一国矣。能爱一国,则一国者必爱我。一国者必爱我,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国矣。以之平天下,则能爱天下矣。能爱天下,则天下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莫不尊亲,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
                  此仁也,所谓至诚不息也,一贯之道也。人之所以不能者,为气禀物欲之偏。气禀物欲之偏,所以与圣人异也。与圣人异,然后有学也。学之如何?明哲保身而已矣。
                  如保身而不知爱人,必至于适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将报我,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此自私之辈,不知本末一贯者也。若夫知爱人而不知爱身,必至于烹身割股,舍生杀身,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徒,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故君子之学,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则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恶,则知人之所恶。故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必至于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成己成物而后已。此恕也,所谓致曲也,忠恕之道也。故孔子曰:敬身为大。孟子曰:守身为大。曾子启手启足,皆此意也。
                  古今之嘱临别者,必曰保重。保重,谓保身也。有保重之言,而不告以保身之道,是与人未忠者也。吾与瑶湖子相别而告之以此者,非瑶湖子不知此而告之,欲瑶湖子告之于天下后世之相别者也。


                  IP属地:江西9楼2024-04-27 14:22
                  回复
                    《王心斋语》
                    先生谓徐子直曰:“何谓至善?”对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与身孰尊?身与道何异?”曰:“一也?”
                    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欤?”子直避席请问曰:“何哉?夫子之所谓尊身也?”
                    先生曰:“身与道原是一件。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尊者道也。人能宏道,是至尊者身也。
                    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
                    故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必不以道殉乎人。使有王者作,必来取法,致敬尽礼,学焉而后臣之,然后言听计从,不劳而王。如或不可,则去。仕止久速,精义入神,见几而作,不俟终日,避世避地避言避色,如神龙变化,莫之能测。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又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若以道从人,妾妇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岂能使彼尊信哉?及君有过,却从而谏。或不听,便至于辱且危,故孔子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子直拜而谢曰:“樾甚惭于夫子之教。”
                    或问:“反己是格物否?”先生曰:“物格知至,知本也;诚意正心,修身,立本也;本末一贯,是故爱人治人礼人也,格物也。不亲、不治、不答,是谓行有不得于心,然后反己也。格物然后知反己,反己是格物的功夫。反之如何?正己而已矣。反其仁治敬,正己也。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知明明德而不知亲民,遗末也,非万物一体之德也。知明明德亲民而不知安身,失本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亦莫之能亲民也。知安身而不知明明德亲民,亦非所谓立本也。”


                    IP属地:江西10楼2024-04-27 14:23
                    回复
                      《明儒学案》
                      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齐治平在於安身。《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则必爱身、敬身。爱身、敬身者,必不敢不爱人、不敬人。能爱人、敬人,则人必爱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爱我敬我,则家齐,一国爱我敬我,则国治,天下爱我敬我,则天下平。故人不爱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谓淮南格物也。
                      子刘子曰:“后儒格物之说,当以淮南为正。”第少一註脚,格知诚意之为本,而正修治平之为末,则备矣。然所谓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区区保此形骸之为安也。彼居危邦、入乱邦,见几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杀身以成仁。文王之羑里,夷、齐之饿,心安则身亦未尝不安也。乃先生又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为下矣。而以缗蛮为安身之法,无乃开一临难苟免之隙乎?”先生以九二见龙为正位,孔子修身讲学以见於世,未尝一日隐也。故有以伊、傅称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学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谓奇遇,如其不遇,终身独善而已。孔子则不然也。”此终蒲轮辙环意见,阳明之所欲裁抑者,熟处难忘也。於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之学,终隔一尘。先生曰:“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则身重,身重则道重,故学也者,所以学为师也,学为长也,学为君也。以天地万物依於身,不以身依於天地万物,舍此皆妾妇之道。”圣人复起不易斯言。
                      【案,《周易正义》[疏]正义曰:“是故易者”至“德之盛也”,此第三章。明阴阳二卦之体,及日月相推而成岁,圣人用之,安身崇德,德之盛也。】
                      【案,《周易 系辞传下·第五章》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4-27 14:24
                      回复
                        《明儒学案》
                        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齐治平在於安身。《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身未安,本不立也,
                        【案,《周易折中》俞氏琰曰:精研义理,无毫厘之差,而深造于神妙,所以致之于用也。见于用而利,施于身而安,所以为崇德之资也。“精义入神”,内也;“致用”,外也,自内而达外,犹“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利用安身”,外也;“崇德”,内也,即外以养内,亦犹“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蔡氏清曰:利用如何以崇其德,盖外边事事都能迎刃解将去,则胸中所得益深,所造亦远矣,精义以致知言,义者,事理之宜也,入神,只谓到那不容言之妙处,利用以行言,利用故安身,若其用有不利,则亦不能在在皆安,而泰然处之矣,盖躬行心得,自是相关之理。】
                        【案,《性理大全书》邵雍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案,《晋书·潘尼传》潘尼,字正叔。祖勖,汉东海相。父满,平原内史。并以学行称。尼少有清才,与岳俱以文章见知。性静退不竞,唯以勤学著述为事。著《安身论》以明所守,其辞曰:“盖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4-27 14:25
                        回复
                          【案,《晋书·潘尼传》潘尼,字正叔。
                          《安身论》摘录
                          葢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然则动者吉凶之端也,语者荣辱之主也,求者利病之几也,行者安危之决也。故君子不妄动也,动必适其道;不徒语也,语必经于理;不茍求也,求必造于义;不虚行也,行必由于正。夫然用能免或系之凶,享自天之祐。故身不安则殆,言不从则悖,交不审则惑,行不笃则危。四者行乎中,则患忧接于外矣。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欲茍不济,能无争乎?私茍不从,能无伐乎?人人自私,家家有欲,众欲并争,羣私交伐。争则乱之萌也,伐则怨之府也。怨乱旣构,危害及之,得不惧乎?然弃本要末之徒,知进忘退之士,莫不饰才锐智,抽锋擢颖,倾侧乎势利之交,驰骋乎当涂之务。朝有弹冠之朋,野有结绶之友。某与炽于前,荣名扇其后。握权则赴者鳞集,失宠则散者瓦觧。求利则托刎颈之懽,争路则构刻骨之隙。于是浮伪波腾,曲辩云沸。寒暑殊声,朝夕异价。驽蹇希奔放之迹,铅刀竞一割之用。至于爱恶相攻,与夺交战,诽谤噂沓,毁誉纵横。君子务能,小人伐技。风頺于上,俗弊于下。
                          祸结而恨争之不彊,患至而悔伐之未辩。大者倾国丧家,次则覆身灭祀。其故何邪?岂不始于私欲而终于争伐哉?君子则不然。知自私之害公也,然后外其身;知有欲之伤德也,故逺絶荣利;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故有功而不德。安身而不为私,故身正而私全;慎言而不适欲,故言济而欲从;定交而不求益,故交立而益厚;谨行而不求名,故行成而名美。止则立乎无私之域,行则由乎不争之涂。必将通天下之理而济万物之性。天下犹我,故与天下同其欲;已犹万物,故与万物同其利。夫能保其安者,非谓崇生生之厚而躭逸豫之乐也,不忘危而已;有其进者,非谓穷贵宠之荣而借名位之重也,不忘退而已;存其治者,非谓严刑政之威而明司察之禁也,不忘乱而已。故寝蓬室,隐陋巷,披短褐,茹藜藿,环堵而居易,衣而出茍。存乎道,非不安也;虽坐华殿,载文轩,服黼绣,御方丈,重门而处,成列而行,不得与之齐荣。用天时分地利,甘布衣安薮泽,沾体涂足,耕而后食。茍崇乎德,非不进也;虽居高位,飨重禄,执权衡,握机秘,功葢当时,势侔人主,不得与之比逸。遗意虑,没才智,忘肝胆,弃形器,貎若无能,志若不及。茍正乎心,非不治也;虽繁计防,广术艺,审刑名,峻法制,文辩流离,议论絶世,不得与之争功。故安也者,安乎道者也;进也者,进乎德者也;治也者,治乎心者也。未有安身而不能保国家,进德而不能处富贵,治心而不能治万物者也。然思危所以求安,】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4-27 14:25
                          回复
                            《白苏斋类集 袁宗道 卷之二十二杂说类》
                            予始读阳明先生集,意不能无疑。乃读先生天泉证道之言曰:「汝中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含蓄到今。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既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嗟夫!先生弢藏最上一着,许多年不露一点端倪,若非龙溪自悟,当终身闭口矣。大宗匠作用何如哉!前辈为余言:阳明接人,每遇根性软弱者,则令其诣湛甘泉受学。甘泉自负阳明推己,欢然相得。其实阳明汰去砂砾,直寻真金耳。
                            于时王龙溪【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龙溪先生】妙年任侠,日日在酒肆博场中,阳明亟欲一会,不来也。阳明却日令门弟子六博投壶,歌呼饮酒。久之,密遣一弟子瞰龙溪所至酒家,与共赌。龙溪笑曰:「腐儒亦能博乎?」曰:「吾师门下日日如此。」龙溪乃惊,求见阳明,一睹眉宇,便称弟子矣。
                            李宏甫【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叙<龙溪语录>曰:「阳明之时,得道者如林,吾不能悉数之。独淮南一派,其传为波石、山农等。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豁渠和尚。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余客岁见宏甫,问曰:「王心斋【王艮】之学何如?」先生曰:「此公是一侠客,所以相传一派,为波石、山农、心隐,负万死不回之气。波石为左辖时,事不甚相干,挺然而出,为象蹴死,骨肉糜烂。山农缘坐船事,为人痛恨,非罗近溪救之,危矣。心隐直言忤人,竟捶死武昌。盖由心斋骨刚气雄,奋不顾身,故其儿孙如此。又王心斋一日与徐波石同行,至一沟,沟殊阔,强波石超。波石不得已,奋力跳过。心斋大呼曰:『即此便是!』」。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4-27 21:13
                            回复
                              《白苏斋类集 袁宗道 卷之二十二杂说类》
                              赵大洲【赵贞吉(1508年-1576年),字孟静,号大洲。】<赠谢给谏序>,论五蔽甚妙,语多不载,其末一段曰:「谢子本知,与天地万物同其良也,与百姓日用同其能也,与千古万古已去未来之圣哲同其妙悟也。疑此者谢子之真疑也,信此者谢子之真信也。真疑之体,即信体也;真信之用,即真用也。求去其疑非信也,求臻其信愈疑也,是谓不假修习之心,不俟旁求之性也。」
                              又<别江北谷序>略云:「真学真志,真志真修。真修至虚,至虚至谦。至虚无见,见即是我。至谦无我,我不可见。终日轧轧,学此而已。见起忘修,我起害志,修非真修,志非真志,敢曰真学?夫真学也者,不昧不落,不着不倚。不倚也者,学于见闻知识而不倚,学于人情事变而不倚,以至学于天地而不倚,无地无时无事非学而不倚,不倚也者,无我之谓也。见无我,则倚于无我。不倚也者,无见之谓也。无见也者,见即是我。无我也者,我不可见。此真见真我,谓之真志真修,谓之至虚至谦,谓之诚意。如是改过谓之改,如是惩忿谓之惩,如是徙义谓之徙,如是窒欲谓之窒。如是自改自惩自徙自窒谓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谓之自谦,谓之自诚。夫诚之者性也,非见也。北谷子以告于波石徐子。徐子曰:『赵子恐子之学自见起,见自圣人起,故为斯言也。夫见不自圣人起,则吾良知自有不昧,而见为真。我学不自见起,则我良知自有不倚,而学为真修。赵子与子笃友道者也,故为斯言也。虽然,赵子言之是矣,吾犹忧其自见中发也。』」
                              又<与胡庐山督学论学>,略云:「来谕学通天地万物,无古今人我,诚然。但云欲卷而藏之,以己立处未充,不能了天地万物也。斯言似有未莹彻处耳。愚意谓当云己立未充,故时有滞执处,时有碍塞处。于此但假渐习熏修,久之不息,徐徐当彻去矣。即彻处谓之先天,而天弗违;即未彻谓之后天,而奉天时也。作如是功者,日用种种色色,刹刹尘尘,皆在此圆镜智中,卷舒自在,不见有出入往来之相、凌夺换转之境矣。故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也,岂可以为沾滞难于解脱耶?且公谓之了天地万物古今人我者,愚意度之,当如李异人合论,谓自他不隔于毫端,始终不离于当念云耳。如公云贵任之重,有不容己,欲为己任,又立处未充,则不免于揽厌之病矣。何则?天地万物古今,与我一理也,而欲取为己任,则二之矣,是揽之累也,谓迎之也。我与天地万物古今,一用也,而患己立未充,则二之矣,是厌之累也,谓迎之也。我与天地万物古今,一用也,而患己立未充,则二之矣,是厌之累也,谓将之也。均之非谓随顺觉性也。古今不贵践履,只贵眼明,历落分明。虽于日用之中,官私之事,情有滞执处,念有碍塞处,一归于习气之累,渐资熏修方便而彻之耳。」


                              IP属地:江西16楼2024-04-27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