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吧 关注:39贴子:63,148
  • 7回复贴,共1

汉武帝 汉代儒学的领导者 三纲五常与忠孝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河南程氏遗书
家者,不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处此等事,皆以为寄寓,故其为忠孝仁义者,皆以为不得已尔。
读四书大全说
上蔡云“不安于小成”,成者亦事功之成也,而事功必有本领。朱子于此,却以仁义忠孝帖出,直是亲切。若朱子又云“推其极只是性”,则原程子言外之旨,原有“性学”二字,以别于俗儒、俗吏之学,故为引伸以推其极至如此。若漆雕开言“斯”之时,初未尝即含一“性”字在内。
  仁、义、忠、孝,固无非性者,而现前万殊,根原一本,亦自不容笼统。性即理也,而有于“性”学者,抑有于“理”学者。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固已显分差等。性藏夫理,而理显夫性,故必穷理而乃以尽性,则自明诚者,所以不可躐等夫自诚明之天道。学必有其依,性必有其致。然则开之求信者,亦但于事言理,初未于理言性。即其言而熟绎之,当自知其所指矣。
颜元集
吾儒以仁义礼智信为性,以仁义为性,故忠孝者仁义之发也,仁义者忠孝之源也,
蒙训 清 刘沅
《诗》《书》《易》《春秋》,孔子所删辑。三礼首《周官》,《礼记》多残缺,《礼仪》汉人编,与圣多不协。能知圣人心,才解圣人籍。圣人有何奇?存心养性亟。性尽心合天,万理归于一。一理定乾坤,时中妙损益,不必拘古人,古人都相契。
近人重章词,词章何可蔑?忠孝为本源,文章光日月。诗以道性情,天籁岂容閟?心正而身修,风雅无人及。若但务淫夸,悖逆伤天德。书法泄菁华,圣人递造作,可以正人伦,可以详物则。点画要分明,六体循古法,无德徒精工,术艺亦何益?世上万千途,修己治人毕,己正亦正人,礼乐文为集。文莫吾犹人,躬行须心得,责在君亲师,养教功能密。世无圣人师,学述遂衰息,天理与人情,临政多忽略。
河南程氏遗书


IP属地:江西1楼2024-04-20 06:49回复
    读四书大全说 王夫之
    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统谓之礼,故六官谓之周礼。三纲五常,是礼之本原。忠、质、文之异尚,即此三纲五常见诸行事者品节之详略耳。所损所益,即损益此礼也。故本文以“所”字直顶上说。马季长不识礼字,将打作两橛,三纲五常之外,别有忠、质、文。然则三纲五常为虚器而无所事,夏之忠、商之质、周之文,又不在者三纲五常上行其品节而别有施为。只此便是汉儒不知道、大胡乱处。
      夫三纲五常者,礼之体也;忠、质、文者,礼之用也。所损益者固在用,而用即体之用,要不可分。况如先赏后罚,则损义之有余,益仁之不足;先罚后赏,则损仁之有余,益义之不足:是五常亦有损益也。商道亲亲,舍孙而立子,则损君臣之义,益父子之恩;周道尊尊,舍子而立孙,则损父子之恩,益君臣之义:是三纲亦有损益也,岂但品物文章之小者哉?至如以正朔三统为损益,则尤其不学无识之大者。
    朱子语类
    贺孙又问:「『孝弟为仁之本』,集注云:『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此』字亦只指孝悌?」先生曰:「觉此句亦欠『本立』字。」贺孙云:「上文已说孝弟乃是行仁之本。」先生曰:「此段若无程先生说,终无人理会得透。看杨谢诸说,如何是理会得?谢说更乖:『孝弟非仁,乃近仁也。』不知孝弟非仁,孝弟是甚么物事?孝弟便是仁,非孝弟外别有仁,非仁外别有孝弟。如诸公说,将体用一齐都没理会了!」
    「百姓」,畿内之民,非百官族姓也。此「家齐而后国治」之意。「百姓昭明」,乃三纲五常皆分晓,不鹘突也。


    IP属地:江西2楼2024-04-20 06:55
    回复
      大学衍义补
      汉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
        臣按:此五经博士之始。夫五经之在汉,有专门之学,故当时各设博士以掌之,然不徒用以训诂名义而已。于凡朝廷政事之有更张,事体之有疑义,议论之际,博士皆得与焉,辄问以经义何当,汉之政尚经术犹为近古也如此。
      孝经衍义
      汉武帝元朔元年诏曰:某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隂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易》下系之词】诗曰:“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逸诗。贯,旧贯。此言文质不同,寛猛殊用,循环复旧,择善而从】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之更始。
      班固汉武帝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髙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飬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歴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臣】按:琴瑟不调,觧而更张,董仲舒已言之。然其意在于更化善治,复先王之法,即所谓变而复贯者也。故法有可变,有不可变。如文景之恭俭,不可变者也;稽古礼文之事多阙,此文景之所不暇,而有俟于一变之者也。知变之为复,斯善法祖宗者矣。
      汉元帝好儒术文辞,颇改先帝之政。言事者多进见,人人以为得上意。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徳,而褒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飬其心,休烈盛美,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是以上天歆享,神佑焉。陛下圣徳天覆,子爱海内。然而隂阳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争言制度不可用也,务变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是以羣下更相是非,吏民无所信。臣切恨国家释乐成之业,而虚为此纷纷也。愿陛下详覧统业之事,留神于遵制扬功,以定羣下之心。《诗·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徳。”孔子着之《孝经》首章,盖至徳之本也。


      IP属地:江西3楼2024-04-20 07:05
      回复
        《孝经注疏》 唐 李隆基疏 宋 邢昺注
          序
          卷一开宗明义章第一
          卷一天子章第二
          卷二诸侯章第三
          卷二卿大夫章第四
          卷二士章第五
          卷三庶人章第六
          卷三三才章第七
          卷四孝治章第八
          卷五圣治章第九
          卷六纪孝行章第十
          卷六五刑章第十一
          卷六广要道章第十二
          卷七广至德章第十三
          卷七广扬名章第十四
          卷七谏诤章第十五
          卷八感应章第十六
          卷八事君章第十七
          卷九丧亲章第十八
          序
          《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诗论。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注疏成都府学主乡贡傅注奉右撰
          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適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僣乱,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襃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襃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先儒或云“夫子为曾参所说”,此未尽其指归也。盖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以广明孝道。既说之后,乃属与曾子。洎遭暴秦焚书,并为煨烬。汉膺天命,复阐微言。《孝经》河间颜芝所藏,因始传之于世。自西汉及魏,历晋、宋、齐、梁,注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虽备存秘府,而简编多有残缺,传行者唯孔安国、郑康成两家之注,并有梁博士皇侃《义疏》,播於国序。然辞多纰缪,理昧精研。至唐玄宗朝,乃诏群儒学官,俾其集议。是以刘子玄辨郑注有十谬七惑,司马坚斥孔注多鄙俚不经。其馀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明皇遂於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仍自八分御紥,勒于石碑,即今京兆石台《孝经》是也。


        IP属地:江西4楼2024-04-20 07:08
        回复
          《孝经注疏》 唐 李隆基疏 宋 邢昺注
          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
            [疏]正义曰:“因犹亲也,资犹取也。言上古之人,有自然亲爱父母之心。如此之孝,虽已萌兆,而取其恭敬之礼节,犹尚简少也。《周礼》“大司徒教六行,云孝、友、睦、姻、任、恤”,注云“因亲於外亲,”是因得为亲也。《诗·大雅·皇矣》云:“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士章》云:“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此其所出之文也,故引以为序耳。
            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疏]正义曰:“及乎”者,语之发端,连上逮下之辞也。“仁”者兼爱之名,“义”者裁非之谓。“仁义既有”,谓三王时也。案《曲礼》云:“太上贵德。”郑注云:“大古帝皇之世。”又《礼运》云:“大道之行也。”郑注云:“大道谓五帝时。”老子《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是道德当三皇五帝时,则仁义当三王之时可知也。慈爱之心曰亲,声美之称曰誉。谓三王之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亲誉之道,日益著见,故曰“亲誉益著”也。
            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疏]正义曰:圣人谓以孝治天下之明王也。孝为百行之本,至道之极,故经文云:“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疏]正义曰:引下经文以证义也。
            於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疏]正义曰: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又曰:“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言人事兄能悌,以之事长则为顺;事亲能孝,移之事君则为忠。然后立身扬名,传於后世也。昭、彰皆明也。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疏]正义曰:此《钩命决》文也。言褒贬诸侯善恶,志在於《春秋》,人伦尊卑之行,在於《孝经》也。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疏]正义曰:《论语》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今言“孝者德之本欤”,欤者,叹美之辞,举其大者而言,故但云孝;德则行之总名,故变仁言德也。


          IP属地:江西5楼2024-04-20 07:11
          回复
            论语集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考异】《论语释文》:“弟”,本或作“悌”。下同。皇本作“悌”。邱光庭《兼明书》亦作“悌”。
            【音读】武亿《经读考异》:近读并以“其为人也孝弟”为句,愚谓“其为人也”当绝句,“孝弟”连下“而好犯上者鲜矣”读,语势自顺。
                按:《诗大雅思齐正义》、《孝经事君章疏》俱引《论语》“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可见唐以前人读法。此武氏之说所本。
            【考证】《柳柳州文集》:诸儒皆以《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不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且死,是书记其将死之言,则去孔子之时甚远,而当时诸弟子略无存者矣。窃意孔子尝杂记其言,而卒成其书者,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也。故《论语》书中所记诸弟子必以字,而曾子不然,盖其弟子之号师尔。而有子亦称子者,孔子既殁,诸弟子尝以其似孔子而师之,后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程子经说》:《论语》曾子、有子弟子撰,所以知者,惟二子不名。朱子《或问》:柳氏之论曾子者得之。而有子叱避之说,则史氏之鄙陋无稽,而柳氏惑焉。以《孟子》考之,当时既以曾子不可而寝其义,曷尝有子据孔子之位而有其号哉?故程子特因柳氏之言断而裁之,以为《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王应麟《困学纪闻》:或问:“《论语》首篇之次章卽述有子之言,而有子、曾子独以子称何也?”曰:“程子谓此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也。”曰:“柳子谓孔子之没,诸弟子以有子为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常有师之号,是以称子。其说非欤?”曰:“非也。此太史公采杂说之谬,宋子京、苏子由辨之矣。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朱子云:‘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岂谓貌之似哉?”曰:“有子不列于四科,其人品何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此孟子之言也。盖在言语之科,宰我、子贡之流亚也。”曰:“有子之言可得闻与?”曰:“盍彻之对,出类拔萃之语,见于《论》、《孟》。而《论语》首篇所载凡三章,曰孝弟,曰礼,曰信恭,尤其精要之言也。其论晏子焉知礼,则《檀弓》述之矣。《荀子》云‘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见其苦学。”曰:“朱谓有子重厚和易,其然与?”曰:“吴伐鲁,微虎欲宵攻王舍,有若与焉,可谓勇于为义矣,非但重厚和易而已也。”曰:“有子、曾子并称,然斯道之传唯曾子得之。子思、孟子之学,曾子之学也。而有子之学无传焉,何欤?”曰:“曾子守约而力行,有子知之而已,智足以知圣人而未能力行也。《家语》称其强识好古道,其视以鲁得之者有间矣。”曰:“学者学有子可乎?”曰:“弟子务本,此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圣人之学莫先焉。未能服行斯言,而欲凌高厉空,造一贯忠恕之域,吾见其自大而无得也。学曾子者当自有子弟子之言始。”曰:“《檀弓》记有子之言皆可信乎?”曰:“王无咎尝辨之矣。若语子游欲去丧之踊;孺子(左享右黄)之丧,哀公欲设拨,以问若,若对以为可;皆非也,唯《论语》所载为是。”阮元《论语解》:弟子以有子之言似夫子而欲师之,惟曾子不可强,其余皆服之矣。故《论语》次章卽列有子之语,在曾子之前。刘氏《正义》:案曾子不可强,非不服有子也,特以尊异孔子,不敢以事师之礼用他人。观曾子但言孔子德不可尚,而于有子无微辞,则非不服有子可知。当时弟子惟有子、曾子称子,此必孔子弟子于孔子没后尊事二子如师,故通称子也。至闵子骞、冉有各一称子,此亦二子之门人所记,而孔子弟子之于十子仍称字,故篇中于闵、冉称字称子错出也。简朝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或曰四子皆称子,闵子、冉子之门人亦记之,而终成之者,有子、曾子之门人也,以二子独次乎《学而第一》篇之前列也。有子次《子曰学而》章后,不连有子而卽次曾子者,嫌次之于有子后也,故必又起《子曰巧言》章而以曾子次其后,明乎皆次之于孔子后也。《孟子》云:“昔者孔子没,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由是言之,有子为诸贤所尊,而曾子过于诸贤,皆可知也。故成书者以次前列焉。如谓闵子、冉子之门人终成之,则既以有子、曾子次之于孔子后,当继以闵子、冉子次之矣。盖成书者,尊师之义宜然也。


            IP属地:江西6楼2024-04-20 07:13
            回复
              论语集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考异】《七经考文》曰足利本“其仁之本与”,无为字。叶德辉《日本天文本论语校勘记》:足利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无“为”字。
                按:日本流传中国《论语》本有二:一为正平《集解》本,见于钱曾《读书敏求记》。一为皇侃《义疏本》,乾隆开四库时歙人鲍廷博得之,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此外刻本以天文癸巳刻单经为最善《经藉访古志》已著录,彼国亦希见。考日本天文癸巳当明嘉靖十二年,比之《皇疏》、正平二本时代稍后。叶氏取《七经孟子考文》所引古本、足利本、一本、二本、三本、(皆日本古本)、《皇疏》本、正平本、黎刻正平本札记所引津藩有造馆本、傅懋元观察重刻唐卷子本校录,与今本异者三百余事,别为《校勘记》一卷。至中土宋元旧本,则以有阮氏《校勘记》在,不复出也。
                陈善《扪虱新语》: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曰“观过,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窃谓此“仁”字皆当作“人”。王恕《石渠意见》:“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为人之本。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丰南禺道人曾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原是‘人’字。盖古‘人’作‘’因改篆为隶,遂讹传如此。如‘井有仁焉’亦是‘人’字也。”予思其说甚有理。孝弟卽仁也。谓孝弟为仁本,终属未通。若如丰说,则以孝弟为立人之道,于义为长。朱彬《经传考证》:“仁”卽“人”也。《论语》“观过,斯知仁矣”,《后汉书吴佑传》引作“人”。“无求生以害仁”,《唐石经》“仁”作“人”。江声《论语竢质》:“仁”读当为“人”,古字“仁”、“人”通。“其为人之本”,正应章首“其为人也孝弟”句。不知六书叚借之法,徒泥仁为仁义字,纷纷解说无当也。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为仁”作“为人”,云:“言人有其本性,则成功立行也。”案“仁”、“人”当出《齐》、《古》、《鲁》异文。郑就所见本“人”字解之,“为人之本”与上文“其为人也”句相应,义亦可通。王肇晋《论语经正录》:孝弟为行仁之本,义固正大。观“井有人焉”,“人”借作“仁”,则此章“仁”字似亦“人”之借字。如作“人”字解,与章首“其为人也”句相应,义甚直截。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引钱氏曰:《初学记友悌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论语》俱云“其为人之本与”。有子先言“其为人也孝弟”,后言“其为人之本”,首尾相应,亦当以作“人”为长也。
                按:钱氏之说是也。林春溥《四书拾遗》云:“案‘不知其仁’、‘无求生以害仁’,《唐石经》皆作‘人’。‘古之贤人也’,古本作‘仁’。‘何以守位曰人’,《释文》引桓玄、明僧绍作‘仁’。‘柏人’,《道因碑》作‘栢仁’。并可互证。”宋儒不通训诂,遂至沿袭其误,强事解释。于是程叔子谓“性中有仁,曷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祇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种种谬说,由此而生。盖儒家之所谓道,不出伦常日用之间,故《中庸》言“天下之达道五”,又曰“道不远人”,《孟子》言“道在迩而求诸远”,卽有子本立道生之说也。老庄一派始求道于窈冥恍忽不可名象之中,后儒虽知其非,而终不脱此窠臼,此其所以致疑于有子也。《论语驳异》及《四书辨证》虽主王恕之说,但以为作“仁”亦可通。然《初学记》及《御览》均作“人”,可见唐及北宋初人所见本尚有作“人”者。经传中“仁”、“人”二字互用者多,“仁”特为“人”之借字,不止此一事也。《集注》于“井有仁焉”已云“当作人”,独此条犹沿旧说,盖偶未深考。


              IP属地:江西7楼2024-04-20 07:16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28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