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吧 关注:145,862贴子:2,103,558
  • 29回复贴,共1

我认为长9起飞级还是应该用可回收式液氧煤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9起飞级还是应该用可回收式液氧煤油。为什么?
先假设一个前提,假如,技术极限是 我们开发 可回收式液氧煤油发动机 低轨运力是200吨。可回收式液氧甲烷发动机低轨运力是150吨。
那么区别就来了。
第一:长9就是用来冲 高端参数的。一个任务要用到长9这种火箭了,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肯定是看上他的大运载量。假如要打一个月球基地的一个大型构建模块,需要190吨运力,用液氧甲烷就运不了,就需要分多段加工,多次安装这个构件,这个系统成本就高了。
第二:可回收式的 液氧煤油相对液氧甲烷的劣势是 积碳比较严重。可回收次数似乎没有甲烷多。但是,这并不一定正确。
因为 长9这种大火箭重复次数的系统短板是不是发动机积碳?这并不一定吧。系统短板会不会是材料疲劳强度?会不会积碳还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之前,材料就支持不住,必须报废了?
第三,长9这种火箭发射次数并不多,所以高可回收次数的甲烷火箭优势并不明显。可回收的煤油火箭就可以胜任。 当然如果说,到了要建设太空城市的时候长9这种火箭也是发射次数很多,这个时候恐怕要到50年后了,那个时候再造一个甲烷型号的长9就可以了。
所以我认为,长9还是应该用可回收式的液氧煤油火箭。而长10这种中型火箭,应用范围广,发射次数多。才需要高可回收次数 甲烷火箭。当然 现在长10还是煤油的,如果不改变,以后恐怕会被民营企业的甲烷火箭代替。
发个图


IP属地:四川1楼2024-03-31 20:42回复
    搞起!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31 20:56
    回复
      可能甲烷发动机进度滞后,煤油先上吧。总不能为个发动机等着,先用成熟度高的试试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31 21:48
      收起回复
        我更觉得超重型火箭一级整体回收意义不大……发射频次可见的未来不可能会太高,为了回收设计额外的研发开支很容易回不了本,更别说超重型火箭更多的可能性是要打极限运力无法回收
        还不如用捆绑布局,搞可作为其他火箭芯一级的可回收通用助推器,而超重型火箭本身的芯级不回收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31 23:27
        收起回复
          还是抄猎鹰9,把运力成本降到2000美元每公斤;然后梅林1d换成猛禽,把运力提高到60吨,搞个bcb结构,运力直接能到180吨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3-31 23:33
          收起回复
            预订可能做超大空间结构体的,不复用怎么上马这个……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4-01 07:53
            收起回复
              怎么说呢,煤油和甲烷发动机技术继承性比较高,所以研发甲烷机也不需要全盘推翻,甲烷性能更好而且成本比高品质煤油低,在火箭没上马前定位在更先进的技术框架是有必要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01 09:49
              收起回复
                估计是煤油,甲烷技术路线给民营企业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4-01 11:08
                收起回复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F9高频次发射,是建立在占据全球86%发射载荷重量的前提下的。这个地球上,现在,没有任何一个航天机构能够达到F9那么高的发射量。即便是星网大规模发射,也不会达到那种程度——星链现在在F9发射任务中,虽然仍然是最多的,但占比已经开始下降。而且考虑发射成本、经济能力等等因素,星网最终数量应该会明显少于星链。这一点从我们在星网的前期技术验证卫星上测试霍尔推进器就能看出来,星网优先保证卫星在轨时间。未来替换频率会明显低于星链。自然,从费用角度说,总规模就会小一些(毕竟只要是给亚洲区用的,就像北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01 11:54
                  收起回复
                    这是短视,缺乏成本概念的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4-01 20:04
                    收起回复
                      必然是甲烷发动机,美帝的卫星微波传输电能验证已经成功做完了,验证了天地传输的可行性,中国的地面全链路验证也成功做完了,发射成本是GEO电站的关键,甲烷复用次数远大于煤油,成本上优势明显,就不可能选煤油,如果长9用煤油,那么等于葬送航天的未来,私营航天用甲烷发动机山寨星舰的话未来的轨道工业化就没国家队啥事了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4-01 22:20
                      回复
                        关键看价格。
                        假如有两种一级方案,运力都一样,一种更重但是价格低,另一种更轻但是价格贵,你们说用哪种?
                        在运力相同的情况下当然是选便宜那个,谁会选贵的那个?重就重一点,无所谓。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4-02 19:56
                        回复
                          航天就需要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3g出来之前,抖音,斗鱼,直播,各类app等等都没应用条件,航天运费降到1千万一吨,看有多少商业公司会发个卫星做专业通讯,或发个实验舱上去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4-04 17: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