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吧 关注:4,710贴子:34,270
  • 0回复贴,共1

老王讲糖——痛经的现代医学分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痛经大致可以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发病机理以及应对方式。此外,精神紧张或压力等因素也有可能造成痛经。
2.1原发性痛经
2.1.1病理特征:
原发性痛经是指那些没有明确、可识别的病因所导致的痛经,这种痛经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相对而言,继发性痛经则是指那些由特定病因引起的痛经,占据大约10%的比例。
原发性痛经表现在经期或经前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常伴随腰痛、乏力、头晕等症状,但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疼痛多呈痉挛性,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2.1.2发病机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2.1生理因素
² 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
特别是PGF2α的增加,它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和血管痉挛,进而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这是痛经的主要生理机制。
²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包括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等,这些物质与前列腺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子宫的收缩和缺血状态。
² 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形成大块状物,排出时引发子宫强烈收缩,导致痛经。
² 子宫发育与位置异常:
子宫发育不全可能导致肌肉收缩不协调,而子宫屈曲影响经血流出,均可引发痛经。
² 颈管狭窄:
宫颈管狭窄限制经血流出,造成子宫内压力升高,导致疼痛。
² 体质与生活习惯因素
2.1.2.2.1不良姿态:
长期不良姿态可能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加重经期不适感。
² 体质因素:
如体寒、气滞血瘀等体质,可能影响经血正常排出,从而引发痛经。
2.1.2.3敏感与反应状态
² 变态反应状态:
某些女性对体内激素变化或外部刺激敏感,可能加剧经期疼痛感受。
2.1.2.4精神心理因素
² 精神因素:
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子宫收缩和血管舒缩状态,加重痛经症状。
综上所述,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是多维度、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理因素、体质与生活习惯、敏感与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共同构成了痛经的复杂病因,这些因素在不同个体中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现出来,导致痛经症状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2.1.3应对方式:
² 止痛类药物治疗:止痛类药物治疗主要依赖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双氯芬酸(Diclofenac)、萘普生(Naproxen)、阿司匹林(Aspirin)、酮洛芬(Ketoprofen)和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此外,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也常被用于缓解疼痛,尽管其作用机制与NSAIDs略有不同。安乃近(Metamizole Sodium)由于其较大的副作用,现在已几乎不被使用。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效缓解由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建议在痛经开始时或稍早时候服用。然而,患者必须意识到长期或大量使用NSAIDs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和出血倾向增加等。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遵医嘱,确保安全有效地控制痛经症状。
² 抗痉挛剂药物治疗:阿托品(Atropin)、颠茄片(Belladonna Tablets)、盐酸乙哌立松片(Eperisone Hydrochloride Tablets)、尼莫地平片(Nimodipine Tablets)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须遵医嘱,确保安全有效地控制痛经症状。在痛经严重时医生可能也会给予一般的镇静剂。
² 避孕药类药物治疗: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可以抑制排卵,从而减少月经期间的前列腺素释放。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控制痛经症状的女性。避孕药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因为它们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不规则出血、乳房胀痛等。此外,避孕药并不适用于所有女性,例如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女性应避免使用。
² 中药汤剂治疗:中医治疗痛经注重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中医理论中,痛经通常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痛经的中药汤剂可能包含多种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等功效的中草药。例如,桃仁、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红糖、姜、肉桂、艾叶等则能温经散寒。
²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方法,其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进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在针灸治疗中,常选取的穴位包括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足三里等),先针主穴,强刺激,痛不止加配穴或者灸气海、关元。这些穴位被认为与女性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² 艾灸治疗:艾灸治疗是一种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中医方法。对于痛经患者来说,艾灸可以起到温暖胞宫、散寒止痛的作用。在艾灸过程中,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等,这些穴位都位于腹部,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² 拔罐治疗:拔罐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痛经,拔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症状。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燃烧、抽吸蒸气等方式产生负压,将罐吸附于皮肤表面,这样能够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作用。拔罐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经血排出更加通畅,从而改善痛经的症状。
² 宫颈扩张手术治疗: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起效,子宫颈管狭窄病人可做子宫颈管扩张(这算是一个手术),大约40%患者可暂时或永久治愈。(但现在基本没人再做了)
² 饮食调养: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对于痛经患者,中医会建议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饮食进行调养。如寒性体质者宜食温热性食物,如红糖、姜、桂圆、红枣等;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的食物,如山楂、玫瑰花等。
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
² 小腹热敷:用热水袋或玻璃瓶装热水,外包毛巾,置于小腹(注:对大部分痛经有用)。另外,保持大便通畅。
²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痛经症状。
2.2继发性痛经
2.2.1病理特征:
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疼痛常于经前不久开始,持续整个月经期,至月经干净后才逐渐消失。疼痛程度较原发性痛经更为剧烈,且可能伴有月经不规律、性交不适等症状。
2.2.2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继发性痛经,与原发性痛经不同,它通常是由明确的妇科疾病所引起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继发性痛经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的归纳整理:
2.2.2.1慢性盆腔炎:
² 病因:盆腔慢性炎症导致的瘢痕粘连和盆腔充血。
² 发病机理:炎症引起的粘连和充血导致下腹部坠胀、疼痛和腰骶部酸痛,这些症状在月经前后会加重。痛经部位常位于双侧上腹,有时疼痛会放射至腰部和肛门。
2.2.2.2宫颈病:
² 病因:宫颈或宫腔粘连阻碍经血流通。
² 发病机理:粘连使得经血流出不畅,诱发痛经。这种情况多见于反复人流和子宫内膜结核等病史的患者。此类痛经顽固,改善难度大。
2.2.2.3生殖道畸形:
² 病因:宫体过分前倾、处女膜闭锁等机械性阻塞。
² 发病机理:畸形导致经血流出受阻,积血诱发子宫不正常收缩,引起痛经。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和腹部包块。
2.2.2.4子宫内膜异位症:
² 病因: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² 发病机理:异位的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出血,导致周围组织炎症和粘连,引发痛经。疼痛通常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且可能逐年加剧。
2.2.2.5子宫黏膜下肌瘤:
² 病因: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
² 发病机理:肌瘤影响经血的正常排出,引起子宫异常收缩,导致痛经。患者可能伴有经量增多和月经周期紊乱。
2.2.2.6盆腔瘀血综合征:
² 病因:盆腔内静脉血液流出不畅。
² 发病机理:静脉瘀血导致广泛的慢性瘀血性痛经,疼痛在特定动作和时间段内加重,如站立、跑跳或月经前数天。同时可能伴有下腹痛、低位腰痛和经期乳房痛等症状。
2.2.3应对方式:
² 针对病因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可采用抗生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² 药物治疗:除针对病因的药物外,还可使用镇痛药、抗炎药等缓解症状。
² 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辅助缓解继发性痛经的症状。
2.3神经型痛经
2.3.1症状特点:
² 经期前情绪敏感、烦躁。
² 心情忧郁,自我评价降低,感觉被他人轻视。
² 集中精神时头痛。
² 偶尔出现大脑短暂空白。
2.3.2可能病因与发病机理:
² 激素水平变化:经期前体内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不稳定。
² 神经递质失衡:某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减少可能与情绪障碍和头痛有关。
² 心理社会因素:个人对经期变化的认知、生活压力、既往经历等也可能影响痛经的表现。
2.3.3应对方式
· 情绪管理:
²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
² 尝试进行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以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 生活方式调整:
²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² 增加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缓解压力并改善心情。
· 饮食调整:
² 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² 增加富含维生素B群、钙、镁等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
· 其它方式:
² 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交流感受,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² 保持积极态度:积极面对问题,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² 定期检查:如果痛经症状持续严重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2.4压力型痛经
2.4.1症状特点:
² 平时无痛经史,但因压力过大出现痛经。
² 伴有乳房胀痛、头痛。
² 经血里掺杂较多黑色血块。
2.4.2可能病因与发病机理:
² 慢性压力:长期或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子宫肌肉的收缩,从而引发痛经。
² 紧张性头痛:压力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包括头部肌肉,引发头痛。
² 乳腺组织对压力的敏感性:乳房胀痛可能与压力导致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² 血瘀:中医理论认为,压力可能导致气滞血瘀,表现为经血中的黑色血块。
2.4.3应对方式:
· 压力管理:
² 识别和减少压力来源,如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
² 使用时间管理技巧,提高效率,从而减轻压力。
· 身体放松:
² 尝试进行冥想、瑜伽等放松活动,以减轻身体紧张和焦虑。
² 定期进行按摩或针灸等中医理疗方法,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 饮食与营养:
²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
² 增加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有助于缓解炎症和疼痛。
· 中医调理:
² 咨询中医师,根据体质进行中药调理,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状况。
² 尝试使用热敷包或暖宝宝等局部热敷方法,缓解疼痛和血块问题。
· 其它方式:
² 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交流感受,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² 保持积极态度:积极面对问题,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² 定期检查:如果痛经症状持续严重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全文如下:
老王讲糖第112讲——红糖与痛经关系的深度探讨 - 知乎 (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9773861


IP属地:上海1楼2024-03-30 16: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