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吧 关注:64,530贴子:97,603
  • 21回复贴,共1

人口数量增长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在利用环境与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这是由于人对自身的发展失去控制而使环境遭到破坏,破坏的严重程度已影响到人本身,也威胁着许多其他物种的继续生存。许多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学者面对这种惊人的事实深感不安,他们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实行自我控制,以维持自身与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人类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环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膨胀,也对环境造成许多影响,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范围也在扩大。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是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则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否则环境条件将继续恶化。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的数量,即一地区的人口密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中世纪以来,中、西欧植被的变化情况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昔日,居住于平原与河谷的农民砍伐森林,把比较平坦的地方开辟为肥沃的农田,形成人口密集的农业区。但是,在农业地区的边缘和农业区之间则是丘陵与低山,那里生长有茂密的森林,由于不适于耕作而被保留下来。这些地区森林面积的扩大与收缩就与人口增减密切相关。
在战争、疾病和饥荒时期,人口数量下降,丘陵上的森林就向低的地方与平原区扩展;在社会稳定,人口增长时期,森林面积就收缩。在1337—1453年,英法之间持续的百年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森林面积大大扩展。
在法国,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英国人把森林带到了法国”。在美国的东北部也有这样情况,最初的移民到达之后,就砍伐森林、开辟农田。当时,农业随着森林砍伐的速度而发展,以至于大片的森林消失。可是,从20世纪以来,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转向城市,森林也就向农田扩展,森林面积又在逐步扩大。
上述例子只是人口的数量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森林面积的消长的关系,并没发生森林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影响到自身的生存。而西班牙人在古巴烧毁森林作为种植咖啡的肥料以获取利润,却导致严重的后果。他们并未预料到大雨把没有森林掩护的裸露土壤全部冲刷掉,而留下的却是赤裸裸的岩石,非但咖啡无法生长,森林也难以恢复。
森林受到人类破坏的后果是严重的,草原也同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某些证据表明,从罗马时期以来,由于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的矮草草原上过度放牧,结果沙漠的面积逐渐扩大。
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内蒙古南部的一些沙漠也是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垦所造成的。过去经常说的“沙漠南移”实际上是一些地方由于不适当的大量开垦,从而助长了沙漠面积的扩大。
以上的事例充分说明,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给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结果形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其实,这种结论并不完全正确。拿人们的消费来说,工业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其消费的物质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
二、人口增长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⒈ 生存空间及承载力
宇宙环境是无限的,但是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是有限的。纵观人口增长史,我们发现越往前人口增长1倍的时间(倍增期)越长,越往后,增加1倍的时间越短。公元时代开始,人口增长1倍约用450年,第二次增长1倍时间为400年,接着,为100年,45年。目前是35年左右,有人以1970年世界人口为36.8亿做基数,按每35年人口增长1倍的固定增长速度计算,到公元2705年,整个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将有10个人,到公元3535年全世界人体的总重量超过地球的重量。这是难以想象的情景。
另外,地球对人口的容纳量,不光指按容器的容积大小计算,而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维持永久生存下去的最多人口数,地球上植物的总产量按能量计算,每年为2.76×1018千焦,每人每天维持正常生存需能量10080千焦,年需能量3.6×106千焦,那么要养活地球上60亿人口年需能量2×1016千焦,占植物总产量的0.73%。按这样计算,地球上的植物总产量可养活8250亿人口,但人类仅能获取植物总产量的1%,因此,仅能养活82亿人口,况且地球上以植物为食的不仅仅是人类,其它各种动植物都直接、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还有许多植、 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
⒉ 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增长,会因呼吸、燃烧、工业发展等使排入大气的CO2、NOX、SO2增加,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发生。近百年来,全球地面气温增加0.3-0.6℃。80年代为本世纪最热的10年,1988 年平均比1949-1979年增加0.34℃,海平面上升14.4cm, 我国上升11.5cm,估计到2030-2050年,全球年平均气温比近几十年还要高1.5-4.5℃,将比过去一个世纪高5℃左右。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3-25 08:51回复
    ⒊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目前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例为42.2%,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例为79%,我国1990年城镇人口占26.2%, 约3亿人,1982-1990年间每年以4.35%的速度递增,高于49-81年的3.99%递增速度,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达35.7%。
    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90年底,我国城镇共有无房户、困难户800多万户,1988年统计,全国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以上特困户尚有55万户)。2002年统计,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21.3平方。
    交通堵塞,是城市的另一大难题,据统计世界295个城市公共汽车行驶速度,天津倒数第一,北京第二,我国各大城市速度逐年下降,水源紧张、环境污染(大气、噪声、垃圾、卫生、绿地)。究其原因,均为人口膨胀,市区人口过密所造成的。
    在我国,由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另外,产生的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现酸雨;在农村,居民生活燃料的70%仍靠烧柴和秸秆,由此造成薪材过采、植被和森林大面积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
    在城市,煤烟型大气污染非常严重,个别已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据环保专家分析,我国大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有60%来自汽车尾气——NOx、CO、铅、固体颗粒等,已成为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能源供应量为29-36亿吨标煤,其中煤炭仍占50%-60%,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将达15-20亿吨C。这种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使我国区域性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在国际上也将承担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
    为减少煤炭燃烧对大气的污染,国家有关部门强制取缔、关闭了非法经营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压缩煤炭产量,燃料实施煤改气,同时颁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3-25 08:51
    回复
      三、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问题
      ⒈ 水资源问题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96.53%以上为海洋咸水,地球淡水的总量为0.35亿立方千米,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其中3/4是在南、北极的冰帽和冰川中。因此,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约占全部淡水的20%左右。而直接能取用的河、湖淡水仅占全部淡水的0.5%,可见能供人类直接利用且易于取得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已达到本地区供应能力的极限。公元前一人一天耗水12升,中世纪增加到20-40升,18世纪到60升,当前欧美一些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达500升,每年人均耗水超过104立方米,每年消耗水资源的数量远远超过其它任何资源的使用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用水总量接近3万亿立方米,目前许多地区缺水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2.8×104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693立方米,居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之一。
      全国668个城市中,目前有400个城市缺水,北京城市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城市平均日缺水量为1600万立方米,北京、山东、沈阳、长春等都是缺水城市。
      ⒉ 粮食问题、土地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据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推算,现在世界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1985年后人口增长速度未变,则每年将短缺1亿吨粮食和5000万吨蛋白质,将会有更多国家人民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
      造成粮食短缺的一个原因是世界上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其中最肥沃而又便于耕种的土地均已开垦,剩下的若开垦则需要大量投资。实际上各个国家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是极不平均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几乎没有扩大耕地的可能,有些地区甚至还需要退耕还林、还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城市、交通占地的不断增加,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虽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改革耕作技术和增加农业投资等措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粮食获得较高的收获,但目前粮食增产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长。
      中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加之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1953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5.5人,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1000多万人,而耕地面积每年由于工业、城市、交通占地而减少40-50万公顷,以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每公顷耕地平均需要养活9.8人。预计到2050年,每公顷耕地需养活12人左右。浙江省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福建省只有0.04公顷。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达到16.4亿,而耕地面积则下降到7300万公顷(由目前的9600万公顷),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计算,我国共需粮食9.84亿吨,需每公顷产粮13.5吨,而2020年粮食单产只有5.73吨/公顷,需要提高粮食单产2.35倍。达此指标是相当困难的,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长才是唯一出路。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3-25 08:52
      回复
        哪里来的文章最好注明出处,可以说是错误百,随便指出几点:
        “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1000多万人”,只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呢?
        “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达到16.4亿”——被现实打脸的预计。
        “耕地面积则下降到7300万公顷(由目前的9600万公顷)”——哪里来的数据,18亿亩耕地红线你说取消就取消了?更别提随着技术的发展还有新增5亿亩盐碱地耕地的目标。
        “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计算”,16亿人口就不用说了。你知道全球人均粮食产量是多少吗?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数据是371.7kg!你随口就是一个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先搞清楚养活1个人需要多少粮食吧。当然你要说你天天喝3斤白酒那可能600kg都不够你消费的。
        一堆不知出处似是而非的数据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IP属地:上海4楼2024-03-25 14:33
        收起回复
          网页链接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5 18:00
          回复
            截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25 18:00
            回复
              截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25 18:00
              回复
                截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25 18:02
                回复
                  截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25 18:02
                  回复
                    截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25 18:02
                    回复
                      原来人均粮食消耗量是用粮食产量加上粮食进口量除以人口反推出来的数据。
                      那这里面就不用和饥饿挂上钩了,因为粮食不仅仅是用来吃的,一样可以是工业原料。比如美国因为粮食富余量大,就有大量的粮制乙醇汽油。所谓600kg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完全是比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和饥饿关系不大。
                      比如印度,粮食人均产量230kg,居然还是粮食净出口国,按网文作者的算法,人均粮食占有量还要从230kg往下扣减出口量,印度居然还没因为饥荒而人口大幅下降?按帖主文章的逻辑完全无法自圆其说。


                      IP属地:上海11楼2024-03-26 09: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