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吧 关注:1,921贴子:52,422
  • 12回复贴,共1

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话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观音山上观山水
菩萨经中菩经文
观音山上观山水
菩萨经中菩经书
观音山上观山水
菩萨经中菩经卷
在东莞观音山的景点和景物元素中寻找下联确实很难,因为观音已碾压了所有下联的气势,所以山门对联难以出现。而我对的下联在有些对联爱好者看来有小部分合掌(观音一一菩萨),但上下联的内容完全不同,上联为景物,下联为经文,从意境上讲更进一步深入人心,不是同一描述,从上下联整体来看根本不是合掌。
菩在第五字中作动词,我查阅了资料,菩可作名词和动词,作名词时常作尊称,代表菩萨的简称。作动词时菩在字典中本意为正觉,指对佛教真理觉悟的智慧和途径,指修行者追求解脱成佛的行为,使人开“悟"的过程。
个人以为人们在读研经文中,心灵得以洗礼,得到智慧而觉悟,最终解脱内心的痛苦和现实涅槃,就是开“悟"的过程。
观音山上观山水有两层意思,观音在山上观山水,人们在观音山上观山水。菩萨经中菩经文,观音菩萨在山上观山水也翻阅经文,进一步觉悟完善经文内容,学无止境吗。人们在菩萨经中研读经文,境界得到提高而觉,悟。
望吧友们详论!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19 20:53回复
    望吧友评论写成望吧友详论了,都不说了。简单说说大家的看法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0 10:24
    回复
      您这不算合掌,经我鉴定,您这是19大门派中的经典派! 祝您观音山圆梦!


      IP属地:辽宁4楼2024-02-20 12:25
      收起回复
        经在古韵中平仄虽为通,但是大概率用在经书这类名词时是为平音的,作经过,通径时,才是仄音,所以菩萨经及经书、经文,还有经卷等平仄都是有问题的。还有这个菩字,是个僻义之字,只指向“菩草”,在西汉以前吧有作“拢草,编席”之义,在之后二三千时间基本不作使用了,更多的是作为菩萨音译之用,可以说原义已不为大众使用,实质上已失去它原来的字义了。用于对应观音山句是没有优势的。第一年我也投了句:菩萨境中菩境台;第二年我又投了句:菩萨境中菩境天。这个菩萨境界比菩萨经更有意境,而且我认为这真并不算合掌。首先此联句有两层意义,其中一条是观音山对仗菩萨境,这可以肯定不是合掌,使原句意境大为升华,反而是个好词,只是观音对菩萨涉嫌合掌。但是合掌也没有很严格很标准的说法,严格的是对仗中核心词为同类即为合掌,宽松的是对句意思重复为合掌。我个人偏向于后者,如果对句使用了同类即重复意义的词,但是使整联的意境能进一步升华的话,是可以接受的。如大量的春联、喜联、庆联之类的,都存在这样的情况,通过重复诵讼,达到增强情绪的作用。生活中这样的对仗反而广而为人接受,只是如果机械性重复诵讼而毫无意义的变化,才值得批评。
        核心问题还是“菩”字过于生僻了。。。。


        IP属地:湖南5楼2024-02-20 14:08
        收起回复
          指代开悟的是“菩提”,而不是“菩萨”,一个菩字还是无法替代菩提这样的专用词的,好象观字不能代替观音一词一样。菩提本来也是音译词,因为佛祖在菩提对下证道成功,觉悟成佛。所以佛教徒逐渐将菩提树与觉悟进行了关联,然后菩提就慢慢成了觉悟的象征了。汉字中单独一个菩字原来就是指菩草,汉字本来就常用来转品,所以菩字自然可以转品为编织之义了。


          IP属地:湖南6楼2024-02-20 14:19
          收起回复
            观音山上观山水,江山湖畔江湖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2-20 21: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