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吧 关注:5,003贴子:24,631


IP属地:贵州1楼2024-02-04 23:39回复
    吕颐浩(1071年-1139年),字元直,其先沧州乐陵(今属山东德州)人,徙齐州(今山东济南),中国南宋诗人。
    吕颐浩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登进士第,值父丧家贫,躬耕以赡老幼。后为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为太府少卿、河北转运副使。高宗南渡,其除户部侍郎,兼知扬州,拜尚书 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炎三年(1129年),其拜同签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朱胜非罢相,拜右相兼御营使。次年,其为赵鼎所劾,罢相,出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绍兴元年(1130年),其拜左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四年(1134年),罢相。五年(1135年),其知潭州。八年(1138年),知建康。九年(1139年),吕颐浩卒,年六十九。
    吕颐浩是南渡后主张抗金的名相之一。其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与抗金名将张浚、韩世忠等为友,共赴国难,功绩卓著。但与李纲、赵鼎、李光等名臣论事多有不合,时人或谓之“颛恣”。其文以政论著称,论事周密详切,如《上边事备 御十策》《上时政书》。其诗多次韵之作,具有宋诗偏重议论的特色,如《离京师》《感旧书怀》等篇。词仅存1首《紫微观石牛》,为咏画之作。著有《吕忠穆集》15卷,《吕忠穆公奏议》


    IP属地:贵州2楼2024-02-04 23:40
    回复
      吕颐浩祖籍沧州乐陵(今山东德州),五世祖因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官而将家族迁徙于此,遂为齐州人。 [6]吕颐浩生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参加省试,三月二十六日登进士第。 [7]
      绍圣三年(1096年),吕颐浩丧父,吕乡居家贫,躬耕以赡老幼,自此数年不任官


      IP属地:贵州3楼2024-02-04 23:40
      回复
        元符三年(1100年),吕颐浩出任密州司户参军。 [9]
        崇宁二年(1103年),在门下侍郎李清臣的推荐下,吕颐浩赴大名府国子监教授。 [9]
        崇宁三年(1104年),吕颐浩因避亲而改任邠州教授。 [9]
        大观元年(1107年),吕颐浩再任邠州教授。 [9]
        大观四年(1110年),吕颐浩改宣教郎,任满代还,授周王宫宗子博士。 [9]
        政和二年(1112年),吕颐浩通判延安府。 [9]
        政和三年(1113年),吕颐浩除两浙路提举常平等事,行至鄜州,改差充提举蔡河拨发措置籴买。 [9]
        政和六年(1116年),吕颐浩除河北路提举常平等事。 [9]
        政和八年(1118年)三月十四日,吕颐浩修北京(大名)城及被旨行常平赈济法,特转两官,除直秘阁,再任河北路提举常平等事。 [9]
        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二十八日,吕颐浩获授河北路转运判官,继而任河北路转运副使。 [9]
        宣和三年(1121年),吕颐浩以职事修举,特转朝奉大夫,除授右文殿修撰,获赐金带。 [9]
        宣和四年(1122年),吕颐浩获任徽猷阁待制、河北路都转运使,参与联金灭辽的军事行动。十月,刘延庆攻燕山府不利而南遁,吕颐浩坠马失道,为郭药师所救。 [9]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吕颐浩上书反对开边,指出宋朝“必无以善其后”,又条奏河北燕山路危急五事,请求朝廷讨论出长久之策。宋徽宗览奏震怒,免去吕颐浩待制之职,后感悟其言,复吕颐浩之职,进徽猷阁直学士。 [9]
        宣和六年(1124年)八月,吕颐浩丁母忧,在扶柩至济南后,被夺情起复,仍赴燕山府。 [9]
        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攻宋,郭药师拘蔡靖、吕颐浩等北宋官员降金,吕颐浩等被金帅斡离不挟至东京城下。 [9]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金议和,吕颐浩被释还宋,再差为河北都转运使,因病丐祠,遂于四月初八日改任提举西京崇福宫。十一月,在金军再次压境的局面下,吕颐浩携家寄居扬州,买了一小块地闲居,无出仕之意。随后就发生靖康之变


        IP属地:贵州4楼2024-02-04 23:40
        回复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初,刚登基的宋高宗赵构以吕颐浩为徽猷阁直学士、知扬州,并让他赴行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吕颐浩称病未赴。九月初七日,吕颐浩奉命修扬州城,以备高宗南逃至此。十一月初四日,吕颐浩觐见“巡幸”至此的高宗,获任试尚书户部侍郎兼权知扬州。 [10]
          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初七日,吕颐浩迁户部尚书。十一月初六日,试吏部尚书。十二月二十八日,吕颐浩上备边十策。 [10]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日,金军南下,吕颐浩与张浚追至瓜洲。翌日,吕颐浩劝谏高宗不要再南逃,高宗不听,并任命吕颐浩为资政殿大学士充江浙制置使兼知镇江府。十一日,吕颐浩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三月初三日,吕颐浩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两天后,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初九日,高宗内禅诏书至江宁,吕颐浩知行在有变。十一日,其侄吕摭的信送到江宁,告知兵变情况,吕颐浩“执书以泣”,说:“果如所料,事不可缓矣。”决定联络张浚及诸将起兵勤王。十六日,吕颐浩假意奉苗傅、刘正彦之旨,从江宁入京,将千余羸弱之兵留守江宁,由部将杨惟忠统领,自己亲率精兵万人前往杭州勤王。三月二十四日,吕颐浩在平江(今江苏苏州)之北与张浚会师。翌日决定以韩世忠为前军,张俊以精兵居于侧翼,刘光世亲自选卒为游击,吕颐浩、张浚坐镇中军,刘光世分军殿后,正式打出勤王的旗号。四月初四日、吕颐浩、张浚领兵进入杭州,恢复了高宗的权力。初六日,吕颐浩迁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随后,吕颐浩请求改革官制,自己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御营使。闰八月十三日,吕颐浩进左仆射、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事。十一月二十五日,得杜充奏军败,吕颐浩奏乞“航海避狄”,得到高宗采纳,遂随高宗一路逃至温州。 [11]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十三日,吕颐浩听说韩世忠与金帅完颜宗弼相持于黄天荡,请高宗赴浙西,且下诏亲征,但遭到另一宰相赵鼎反对而未果。在赵鼎的排挤下,吕颐浩于二十五日被罢相,改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遂出居台州。六月十六日,吕颐浩被任命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与金军和盗寇李成等战斗。十一月初四日,吕颐浩收复南康军,又招降崔增。 [12]
          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初二日,高宗命吕颐浩兼宣抚淮南。七月二十七日,高宗命吕颐浩赴行在。九月二十日,吕颐浩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坚持辞去少保,遂改授特进。 [13]
          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二十九日,吕颐浩以桑仲兼神武左副军统制,商议出师北伐伪齐。四月二十七日,吕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五月初四日,吕颐浩出师,但不久宋军就发生内乱,先是前军赵延寿反叛,然后宋将桑仲、翟兴被杀。吕颐浩派参谋官傅崧卿将自己的部众领回建康,并引疾求罢,高宗不允,并于二十五日召吕颐浩还朝奏事。七月,吕颐浩正式班师回朝。他还引荐朱胜非复出,以牵制高宗的新宠秦桧。 [14]秦桧的第一次罢相,也可能与吕颐浩在背后推动有关。 [1]
          吕颐浩多次请求北伐收复中原。在言官的弹劾下,高宗逐渐对他厌烦,吕颐浩见自己的主张都得不到落实,特别是高宗批准罢都转运司后,遂在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称病去位,改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后加特进、观文殿大学士)。 [15]


          IP属地:贵州5楼2024-02-04 23:41
          回复
            吕颐浩罢相后,仍关注时事,在绍兴四年(1134年)底请求发兵北伐,又在翌年三月上《边事善后十论札子》。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十六日,吕颐浩获任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他不赴任,高宗亲笔让他赴任。 [16]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吕颐浩兼荆湖南路营田大使。十二月二十三日,吕颐浩被任命为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仍赴行在建康奏事。 [17]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十四日,吕颐浩入见,高宗抚谕良久。三月十九日,吕颐浩为少保兼行宫留守,其后南下临安任职,临行前高宗下赐自己临摹的兰亭集序。十月十五日,高宗祭明堂后推恩众臣,封吕颐浩为成国公。 [18]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初五日,高宗再次命吕颐浩到行在建康奏事,二月初四日,吕颐浩被拜为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充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吕颐浩在平江见到南还临安的高宗,称病辞职,高宗遂在二月二十四日改任他为醴泉观使,免奉朝请。其后,高宗又授其定江军、镇南军两镇节度使及少傅的荣誉官衔,吕颐浩以“本朝自有国以来,文臣未尝除授两镇”为由,力请收回成命,于是高宗免其定江军节度使及少傅之衔。 [19]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初二日,高宗又召吕颐浩赴行在临安,三月十五日许其回台州养病,吕颐浩遂加少傅,依前镇南军节度使、成国公致仕。四月初一日,吕颐浩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绘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吕颐浩位列其中。


            IP属地:贵州6楼2024-02-04 23:41
            回复
              建炎三年(1129年),在知江宁府任上的吕颐浩与张浚联手平息苗刘兵变。吕颐浩在这一过程中身先士卒、激励将士、周密部署,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场兵变的平定,使初生的南宋政权度过一次危机,挽救了高宗的皇位,挽救了南宋政权。对吕颐浩个人而言,他以平定苗刘兵变为契机,一跃而成为宰相,苗刘兵变后,高宗也一改汪伯彦、黄潜善当政时的内外政策,在宰相吕颐浩的辅佐下,一改往日一味对金投降乞和的态度,开始着手抗金措施。吕颐浩也开始着手进行内政建设,继李纲粗定政权之后,对内政进行全面的整顿,为南宋的逐步稳定奠定了基础。其措施包括:
              改革宰辅制度,加强宰相的权力。在他的建议下,以尚书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中书侍郎并为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并减罢。实际上,吕颐浩的这些措施使“三省之政合乎一”。虽然没有完全使三省合并为一省,但是三省合而为一的趋势却明显加强。这对战争状况下,需要宰相权力的集中以便更好地决策提供了条件。同时,宰相仍然兼御营使。可以说,此时的宰相集团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限制宦官势力。平息苗刘兵变后,吕颐浩对引起苗刘兵变的宦官势力严格限制,杜绝了宦官干预朝政的可能性,此后南宋再也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事件。
              选拔人才加以擢用,并且确立赏罚标准。按照吕颐浩的观点,此时朝廷不仅要擢用文臣,更要重用武将,与此同时,订立了朝廷的赏罚标准,奏请设置三省、枢密院赏功司,为立功人员升官,于是四方将士莫不悦服为用,自是士气稍振。
              不过,吕颐浩在用人方面的政策颇受非议,他通过宰相的用人权力打击异己、培植亲旧,例如他开启了大臣之子凭恩荫出任馆职的先河,又阻碍李纲复出、并罢免推荐李纲的李光,等等


              IP属地:贵州7楼2024-02-04 23:41
              回复
                南宋初年,财政极度困难,吕颐浩任户部尚书及宰相时极力整顿经济,完善财政。其措施有:
                行经制钱,通过略微增加酒税以及其他如交易税等杂税来改善南宋濒临崩溃的财政,增加收入六百六十余万缗。
                改革盐法,在建炎二年(1128年)改革了支盐机构并且调整了食盐包装制度,停止各地州仓的支盐工作,改变了蔡京当政时每袋盐300斤且必须向有关机构购买包装袋的硬性规定,出现了小包装袋的食盐,也不必购买官府的包装袋。他成为宰相后,又加大了对私盐的打击。
                创月桩钱,以应付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和维持南宋官僚机构的运转。
                设转运使。吕颐浩认为,中央不能按时足额征收到上供钱,很大程度是因为“自罢发运使司,颇失上供钱物”,因此,吕颐浩提出重新设置转运使。于是设置江浙、荆湖、闽广九路都转运,以中央派驻转运使的方式,督促地方上供中央。
                吕颐浩整顿经济的措施使南宋朝廷的收入逐渐增加,财政状况颇为改善,从而确保了南宋有足够财力支撑抗金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颇有盘剥百姓的诟病,成为吕颐浩受到攻击并罢相的一个重要因素。


                IP属地:贵州8楼2024-02-04 23:42
                回复
                  南宋初年,不仅面对金朝的军事压力,国内的各种民变也层出不穷。吕颐浩主张“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他先后平定了张遇、李成、马进、张琪等盗寇,招安李进彦、邵青、崔增、赵延寿等武装力量,使南宋获得初步的稳定。 [23]吕颐浩对金采取强硬政策。吕颐浩认为向金派出使臣,只是一种外交手段而已,通过这种手段,骄纵金人,而宋方可趁机备战,准备北伐。吕颐浩在绍兴二年(1132年)亲自主持北伐,但因主将桑仲等死于内乱而流产。翌年,吕颐浩再次策划北伐,但高宗正派韩肖胄与金议和,因此这次北伐计划“恐害和议”,亦未能实现。


                  IP属地:贵州9楼2024-02-04 23:42
                  回复
                    李清臣:公眉目有宰相气象也,他日必贵为一品。 [36]
                    赵构: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所不能及,但与贼相拒,不度彼己,容易轻进,此其失也。 [25]
                    朱胜非:颐浩练事而粗暴,(张)浚喜事而疏浅。 [26]
                    谢克家:吕颐浩老成练事,去岁勤王有大功。 [27]
                    常同:颐浩循蔡京、王黼故辙,重立茶盐法,专为谋利,一也。不于荆、淮立进取规模,惟务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贪鄙俗士即其亲旧,三也。民诉讼有再至者辄罪之,四也。赃吏吕应问、韩禧皆满数万,颐浩既受女谒,遂令移狱,欲罪元按官司,五也。台谏论事不合己意,则怒形于色,六也。近两将不协,几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申国威,而姑息之,七也。其心腹最喜者擢置台属,使采台中议论,八也。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诏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会亲党夜饮,男女杂坐,比言者论罢都漕司,遽托病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28]
                    辛炳:自吕颐浩再相,专权自私,会食外往往各于閤子押文字,虽军旅之事,差除之属,亦有不同相关决者。 [29]
                    罗诱:而赵氏自播迁之后,钜公硕德随已灭,而所与谋事者,不过六七辈。吕颐浩横议狂直,失大臣风。兼有私门之僻,虽有政事,皆为利所移……是数子辈,皆阘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4]
                    朱熹:这人粗,胡乱一时间得他用,不足道。 [30]
                    秦湛:颐浩为相,不务体貌,惟持赏罚,先公道治赃吏,恤疲民,亲作书币以招群盗,拨诸军入卫,军容稍振。 [32]
                    宇文价等:再登鼎司,能断大事。主盟义举,取日虞渊,讫于瀛海无波,复安宗社。艰难之际,厥功茂焉。 [31]
                    《宋史》(脱脱、阿鲁图领衔,欧阳玄、揭傒斯等修):①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时军用不足,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郡邑多横赋,大为东南患云。②朱胜非、吕颐浩处苗、刘之变,或巽用其智,或震奋其威,其于复辟讨贼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纲、赵鼎当世之所谓贤者,而胜非、颐浩视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3]
                    纪昀等: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桩钱,贻东南患。深为公论所不与。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刘正彦为逆,颐浩与张浚倡义勤王,卒平内难。又少长西北两边,于军旅颇为娴习。其应诏上战守诸策,载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者,大约皆谓和议之必不可成,而劝高宗为乘机进取之计。凡分兵策应机宜,条画颇备。虽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复之绩,不能尽酬其所言,然较张浚之迂谬寡谋、娼嫉误国、富平诸役流毒苍生者,则固有间矣。 [5]
                    蔡东藩:若夫吕颐浩、张浚同入勤王,颐浩之心术胆量,不逮张浚远甚,而高宗又专相之。武昌之巡幸未成,而奔杭,而奔越,而奔明州,甚且以航海之说进,亦思我能往,寇亦能往,岂一经入海,便得为安乐窝乎?以颐浩为相,以杜充为将,此高宗之所以再三播越也。 [33]
                    韩酉山:吕颐浩在政治斗争中虽然挫败了“专主和议”的秦桧,却没能战胜自我。他不仅不能把主战的士大夫团结起来,相反他两个拳头出击,在打击秦桧的同时,又排斥那些被认为可能威胁他的地位的人,在主战派内部制造分裂,使政局复杂化。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34]
                    寺地遵:吕颐浩在南宋政权确立的摇篮期间,充分发挥其实务官僚、财政官僚的卓越领导能力,决定了政权的基本地域、政策的优先等级,也确保了国家的财政,尤其是国库的收入,对于政权的巩固,贡献极大。


                    IP属地:贵州10楼2024-02-04 23:42
                    回复
                      吕颐浩对待政事堂的堂吏极为严苛。有一天,一个堂吏忤逆了他的意思,吕颐浩就掌掴了他,该吏品级已高。在同列面前非常羞耻,叩头对吕颐浩说:“按照规定,堂吏有罪应该送到大理寺,依法处理,如今就像奴仆一样受辱,我虽然没什么好说的,但希望相公要稍微保存点朝廷体面。”吕颐浩大怒,说:“如今天子巡行海上,大臣们穿着草鞋走在泥泞之中,这是什么时候,你们要说什么保存体面!等朝廷回到东京,还你体面也不迟。”堂吏们都觉得吕颐浩说得好,于是退下。 [37]还有一次,吕颐浩对堂吏发怒,命令摘下其巾帻。堂吏顶嘴道:“祖宗以来,宰相无去堂吏巾帻法。”吕颐浩说:“去堂吏巾帻当自我始。”该堂吏哑口无言。


                      IP属地:贵州11楼2024-02-04 23:42
                      回复
                        吕颐浩喜好酒色,有妾十余人,到晚上就纵情声色。户部侍郎韩梠有三个以美貌闻名的妾,韩梠死后,诸大将出重金争相买这三个妾。年已六十七岁的吕颐浩也用数千缗钱得到其中一人,号为“三孺人”,极为宠幸,同时也干预外事,并与旧家韩氏往来,内外人士都通过这个妾来打通与吕颐浩的关系。


                        IP属地:贵州12楼2024-02-04 23:43
                        回复
                          曾祖:吕元吉(唐朝大臣吕渭后裔,无职,赠太子太保)
                          祖父:吕京(无职,赠太子太傅)
                          父亲:吕当(熙宁年间进士及第,官至成安县令、宣德郎,赠太师、荣国公)
                          母亲:魏氏(封温国夫人,赠郓国夫人)
                          哥哥:吕颐正
                          弟弟:吕颐中、吕颐美、吕颐贤、吕颐成
                          妻子:魏氏(封嘉国夫人,赠蔡国夫人)、姜氏(封和国夫人,赠卫国夫人)
                          儿子:吕抗、吕摭、吕拯、吕搢、吕抵


                          IP属地:贵州13楼2024-02-04 23:43
                          回复
                            吕颐浩原有文集十五卷,后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忠穆集》八卷。此外尚有《燕魏杂记》及其他散见的文章、诗作,被今人整理为《吕颐浩集》。


                            IP属地:贵州14楼2024-02-04 23:44
                            回复
                              吕颐浩第二次罢相后,取唐杜甫“穷老真无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选择临海巾子山东麓筑“退老堂”以居。他还曾在“溪径迂回,林峦秀艳”的景福寺消夏时,建石亭于寺旁。后人遂以命名,亭所处之山为“吕亭山”,亭边之村为“吕亭山村”。即今括苍镇上坪村。


                              IP属地:贵州15楼2024-02-04 2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