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4,726贴子:817,560
  • 0回复贴,共1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敬伯,即孟敬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11代宗主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过来探问。曾子就对他说: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的意思是说,我也是将死之人,也有几句良言善语要劝诫孟敬子。
接着,曾子就说到,一个君子要行君子之道,最宝贵的要做到三条:
第一条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动容貌, 指的是人都整体容貌。或者说是外形上的反应。 就是对待事情积极,要有所表示。要有所行动。相反的,那就是容貌丝毫都不为所动。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家死在你脚下,你都无动于衷。是不是残暴傲慢呢!当然了,这个“暴慢”,也不一定就理解为残暴傲慢。或者程度要轻一点。比如粗暴,轻慢等等的。只要做到“动容貌”,就可以减少“暴慢”的待人态度! 所以,曾子说: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第二条 正颜色,斯近信矣 ——正颜色,就是心态要端正。颜色指的是表情。按照孔子的思想,应该是合乎仁道的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以仁道去处理事情了。做事合乎仁道,所以人家就相信你。所以,曾子说: 正颜色,斯近信矣
第三条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出气,就是说话的口气,辞,就是言语文词。出辞气,就是说出来的话,要有文辞修饰。否则就粗俗。鄙,就是粗俗。倍,就是相反。这句话是说,说出来的话,要注意言辞修养,这样就远离粗俗了。
笾豆之事 , 则有司存 ——笾和豆。古代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 笾豆之事 ,泛指国家的一些大事。 则有司存 ,是说有专门的司职人员去按章办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君子,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君子风范做出来。至于具体各个部门的事情,自然有专职人员去执行。比方说,一个军队的统帅,不能跑到厨房去一心的做菜烧饭。烧饭做菜自然有厨师去司职。统帅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做好战略战术的应对就好。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就是对事物有个思考判断。执行自己的判断,就动用自己的六官、手足等去应对。
动容貌,是动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去感应。比如说,一个统帅考察工作,看饭菜咋样,就动用自己的味觉去感应;查看使用工具的重量,就用自己的手臂去感应,等等! 一个人的形体,是精神的载体,形体稳固,接下来,才精神安定,才好有很好的思考。
正颜色, 把自己的颜色正过来,意思就是对身体感受到的,做一个恰当的判断。既然是“正”,肯定要往好的一面去思考。
出辞气, 就是把自己的判断,用恰当的言辞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不一定是嘴巴说,也可以是在心 里说出来。既然有“辞”,可不是张口就说的了,是对所判断的,做更合乎实际的表达了。如果不恰当,就会重新去动容貌、正颜色了。
为什么要说出来呢!上面注解也讲到过,《易经》的《十翼》里面,多次说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意思是看到事情的时候,要有所拟定,定好了,就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然后,针对自己所表达的状况,去再议论而后行。不断的这样去拟定、去议论,促进事情的变化。
曾子这里说到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就是先拟定再表达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要不断的循环的去做。
恐怕有的人会怀疑,这样来理解曾子,是不是太附会了。以为曾子没有这么深奥!其实,我们都知道。《大学》传说就是曾子的思想表达了。《大学》里面有句著名的话,就是讲怎么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即“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有两个意思,其一、只有格物了,才算的上致知。事物都不了解,还致知什么呢! 其二、只有格物的方法,才可以达到致知。专心格物,就排除了自己的、外界的干扰。专心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可以达到致知。如果这个讲了也相信,那个说了也相信,怎么认识清楚事物的本来规律呢!《大学》注解(敬守版)就很详细的讲了这个“格物致知”。有兴趣可以去查查看看!
所以讲,孔门的思想,确实可以用来修身养性的!
以上讲到的,是“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对人身体内部的影响。那“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呢!那就是“ 远暴慢、近信、远鄙倍。 ”了!
孔门思想的伟大,就体现在,能把复杂深奥的道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体现。看起来好像就是交代人家怎么做事情,实际上就内含修身养性的道理。而且融合的非常的好!


IP属地:安徽1楼2024-01-20 15: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