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花吧 关注:3,068,726贴子:49,812,495
  • 13回复贴,共1

《繁花》落幕,带你重回我眼中的90年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热播的《繁花》不仅带火了苟延残喘的黄河路。连排骨年糕都被推到风口浪尖。我是79年的,90年代贯穿了我的少年时代,从小学到大学。剧中的黄河路,股票,外贸,霸王别姬,船王炒饭等等对于像我这种长在老南市弄堂里的孩子来说是太遥远了。我记忆中的90年代和剧中大不一样,我总结了五条,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继续更新(最好有图片介绍)。四大天王镇楼。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14 11:16回复
    一,五谷轮回的赞歌~每家每户洗马桶。
    在90年代70%的上海人民都是住在没有卫生间的老房子里的,如厕依靠痰盂罐和马桶,每天早上倒马桶,洗马桶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一件事,一栋石库门七八家人家集中在早上五六点钟一起洗马桶,上海人洗马桶除了“马桶豁筅”外往往还要加一种神器~毛蚶壳,可以想象,在隔音不好的老房子里,每天早上七八只马桶会同时唱起“赞歌”那声音~呵呵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14 11:18
    回复
      二,计划经济的命脉~购粮证,粮票,煤球卡。在物资相对匮乏的90年代,并不是想要买什么就买什么的,很多东西都需要票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购粮证了。当时每个家庭都有一本蓝色的小本子~购粮证,因为当时粮食是计划供应的,去粮店买米需要凭购粮证,根据户口人数购买相应数量的大米,并在购粮证上做相应的记录。所以家里长辈通常会把购粮证锁在抽屉里,不让孩子碰,所以呢,我其实也没见过几次,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14 11:19
      回复
        三,市场经济的萌芽~打桩模子。通俗的说,就是现在的“黄牛”,但社会地位不低,在当时的我来看他们个个神通广大,能搞到紧俏的进口商品。外烟,各种票证,外汇券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搞不到。以前我爸买外烟都是去汉口路找打桩模子买,什么万宝路,良友,要什么有什么。后来改革开放,物质生活逐渐丰富,打桩模子也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14 11:20
        回复
          四,公交车的呐喊~“别挤拉!”
          1993年上海地铁一号线一期开通,上海迈入了轨交时代。在此之前上海市民出行往往依赖公交车,当时的公交路网远远没有现在发达,早晚高峰时公交车往往被挤成“沙丁鱼罐头”, 一平方能站十几人。在一些大的枢纽站还能看到一种特殊的职业~推屁股,他们带着红袖箍,负责把挤在门口的乘客推上车子。嘴里还喊着“上一步,上一步,好!关门,走!”。成为当时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14 11:21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1-14 11:40
            回复
              我住在浙江中路,黄河路于我而言就是过年过节必到的地方,连着在那吃了六年的年夜饭,因为黄河路那些老板放的烟花好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1-14 12:18
              收起回复
                不如《股疯》《孽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1-14 14:33
                回复
                  楼主帮阿拉外公一样都是出生在老上海南市区老城厢,只不过阿拉外公是城隍庙方浜中路额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1-14 16:23
                  收起回复
                    老虎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1-15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