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吧 关注:266,221贴子:18,071,223

九十年代的邮票品质为何突然下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从1990年左右开始集邮的人都会发现一个让人无奈的现象:自从自己开始集邮,新发行的邮票就没之前的好看了!
而这都不是邮票市场价格造成的认知偏见,这是实实在在的视觉感受。
(正文见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01-10 23:19回复
    例如,之前的体育邮票是这样的:

    自从你集邮,体育邮票的设计就变成了这样事的:

    运动员的形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抽象,力与美的设计逐渐向玄学发展,这到底是代表群众艺术鉴赏能力下滑了还是提升了?在很多集邮迷心中一直是个谜。
    反正后者这种扑面而来地廉价感倒是与发行量挺匹配的。


    IP属地:北京2楼2024-01-10 23:23
    回复
      其实这种品质的明显下降从更早时期就有了,例如1988年的T128 建设成就(第一组),四张照片,别说做艺术化处理了,连饱和度都不调直接配上文字做邮票要放以前你敢信!?

      就这设计居然还出了一个系列!
      而之前的建设成就类邮票是这样的:

      再往前导个十几年就更炸裂了:

      就1964年新安江水电站这邮票设计,搁现在拿年度最佳邮票设计连投票环节都省了。
      到底在1990年左右发生了什么,让新邮票的品质这么拉跨?
      我感觉主要是设计端和工艺端的变化导致了这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在集邮热潮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


      IP属地:北京3楼2024-01-10 23:26
      收起回复
        【设计端】
        1985年7月,当时的邮票发行局"为了提升邮票设计质量”,要求邮票设计要向社会上的艺术家征稿,再通过专家评选择优使用。
        就是说,不管你之前有没有设计过邮票,只要你有艺术家的头衔,能根据命题出个图稿,这边专家认可了,你的作品也能变成邮票。
        很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很合理是吧。
        但艺术这东西有高低优劣之分么?专家眼里的艺术和老百姓眼中的艺术是一回事么?
        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看看1986年的一套由社会艺术家供稿的邮票:J127 李维汉同志诞生九十周年

        你就说艺术不艺术、创新不创新、突破不突破吧?
        没有感觉的话,那对比一下咱们发行局邮票创作室老设计员同时期的设计:

        不敢说社会上的野生邮票设计师作品艺术美感不够,只能说他们的作品好像不太适合做邮票图案使用。


        IP属地:北京4楼2024-01-10 23:28
        回复
          这个时期其他奇怪的邮票图案设计,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作者,基本都是非邮票创作室的社会艺术家,如果你发现有邮票创作室自己设计的奇怪画面,——那一定是被野生设计师的风格给逼出来的,毕竟设计上没有突破就是停滞不前,为了突破而突破不丢人。

          (细品J185 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 邮票设计的美感,别怀疑,这真是官方邮票创作室自己的作品)


          IP属地:北京5楼2024-01-10 23:30
          收起回复
            然后就是我之前看到的,摄影师作为社会艺术家也开始纷纷投稿,出现了类似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系列的邮票。
            以摄影作品为基础的邮票之前也发行过,尤其是文字、编号和伟人系列,但之前好歹也配有花纹图案设计,再省事也知道把饱和度调得鲜艳一些,传递一种热烈的氛围。

            你这直接贴原照片是着急拿出去印刷么?搞得著名邮票设计师也学会省事了,比如万大师的这枚妈祖。

            我就想问,猫头鹰这形象要是不适合拍照能不能用其他艺术形式做设计?

            我感觉80年代后期的新一代邮票设计师没有从老设计师那边获得太多的技艺传承,而是过多地被社会上以及国外的其他艺术流派影响了。
            当然,社会上艺术家的设计参与带来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既新颖又精美的设计,比如《水浒传》系列、《三国演义》系列等,尤其是生肖系列各个版本,真正实现了艺术的百家争鸣。
            但也许是刚刚进入试验阶段的原因,从85年之后的十余年内,毫无美感的奇怪设计还是明显超过了之前。以专业邮票设计师为主的邮票创作室,与社会艺术家的磨合,毕竟是个漫长的过程。

            (懂的都懂,故作深刻,但就是难看)


            IP属地:北京6楼2024-01-10 23:34
            收起回复
              【工艺端】
              要说80年代后期邮票印刷工艺的变化,必须说说当时的集邮市场。
              80年代的集邮市场证明了市场真是一把双刃剑,80年代我们市场经济开始活跃,存款利息低,邮票面值却一直在往上调,1980-1990年调整了9次。
              当年有些人真的认为“存钱不如集邮”,投资领域开始关注邮票。
              1989年2月邮电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发布了《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直接导致了集邮市场大爆发。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1-10 23:55
              回复
                顶友!妈祖邮票真浪费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1-10 23:56
                收起回复
                  集邮人群急剧增长,使得非消耗的邮票消费开始大幅增长,也迫使邮票发行量的增长,同时倒逼了邮票制作发行流程提效提速,以当时技术现状。
                  提效提速意味着降质。
                  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的手工雕刻版邮票逐渐退出发行计划,逐渐被高效的电脑雕刻替代。
                  适合快速印刷的胶版也逐渐占主流。
                  影写版邮票是我国邮票工艺品类中的明珠,为了提效提速,官方改革的大刀也没放过:印刷由光泽鲜亮的油性墨改为当时颜色表现稍差且容易不匀的水性墨。
                  当然水性墨也有优势,它不含苯,比油性墨健康无毒,更重要是水性墨印刷后干得快、且大量使用时成本更低,适合快速大量的印制邮票并打包。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1-10 23:56
                  收起回复
                    例如同样是影写版的水鸟邮票,我们比较一下1983年的T83 天鹅(油性墨)和1992年的1992-2 鹳(水性墨),虽然鹳票在画水面时下了功夫,但还是不如天鹅票的水面更鲜亮出彩。

                    再来个更经典的对比:85年的梅花赶上了影写版最后的余辉,而90年水仙花这套票的设计要早出生5年都不能印得这么粗糙。

                    92-94的邮票是发行量的高峰,为了追求发行量,看看那个时期的邮票印刷有多拉,浪费了多少好题材


                    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我们邮票工艺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而更新迭代的时期,以上这些失败的尝试很难避免。
                    当然也有少数成功的作品,好作品一年难能有个一两套,再加上发行量大,很快就泯然众人。
                    到了2000年后,邮票工艺逐渐成熟,各项技术革新也走得更加稳健,例如防伪、微印等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只是邮市已经不是那个邮市了。
                    最后附上自作的一个70年回顾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1-11 00:03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1-11 00:47
                      回复
                        非常客观,准确,那个趋势图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1-11 00:52
                        回复
                          分析到位。不错。继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1-11 02:20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1-11 05:28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4-01-11 06: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