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吧 关注:1,015贴子:2,082
  • 6回复贴,共1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IP属地:河北1楼2023-10-20 16:37回复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IP属地:河北2楼2023-10-20 16:39
    回复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等陶诗中任选一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6分)


      IP属地:河北3楼2023-10-20 16:41
      回复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恭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居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密教盆子归玺绶,习为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大会,盆子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引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竟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IP属地:河北5楼2023-10-20 16:43
        回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众既浸盛 浸:日益,更加
          B.主刍牧牛 刍:割草
          C.争言讙呼 讙:喧哗鼓噪
          D.以要其还路 要:邀请,约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乃相与为约 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B.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
          C.唯盆子与……最为近属 习为辞让之言
          D.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 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被发徒跣,敝衣赭汗 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C.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座。
          B.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做出重大贡献。
          C.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
          D.本文除了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盛衰变化的过程。
          10.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8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IP属地:河北6楼2023-10-20 16:49
          回复
            二、(共20分)
            6.(3分)D 7.(3分)A 8.(3分)C 9.(3分)A
            10.【评分参考:本题8分,每条2分,要点和结合原文,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认识,亦可酌情赋分。】
            (答案要点与示例)
            ①起义原因——(示例)这两次起义都是被迫起义:樊崇是以困穷为寇,陈涉是带领“疲弊之卒”起义。
            ②起义影响——(示例)这两次起义号召力都很强:樊崇因勇猛过人,许多人依附他,后来达到几万人;陈涉起义后,天下人云集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③起义人员——(示例)这两次起义的参与者才能、谋略、文化水平都不高:樊崇人马日渐壮大后,只有口头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等正规管理;陈涉出身低微,队伍中也没有才能出众,可匹敌孔子、墨子的贤达谋士。
            ④起义效果——(示例)这两次起义都给予当时统治政权沉重打击:樊崇大破王莽部队,攻入长安,后迫使更始帝投降;陈涉起义加速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IP属地:河北7楼2023-10-20 16:52
            回复
              【参考译文】
              刘盆子,太山郡式县人,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他的祖父刘宪,在元帝时被封为式侯,父亲刘萌继承了爵位。王莽篡夺了王位后,封国被取消,刘盆子就成了式县人了。
              王莽天凤年间,琅邪人樊崇在莒县起兵,当时盗匪四起,许多盗贼因为樊崇勇猛,都依附他,一年之内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樊崇的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人各自起兵,一共有几万人,又率众前来跟从樊崇。起初,樊崇等人只是因为穷困窘迫才去做盗匪的,并没有攻占城池掠取土地的计划。现在人马日渐壮大,就一起约定: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只有口头的约束,而没有文书、旌旗。王莽派遣部队攻打他们,樊崇等要和他们交战,又怕手下的人和王莽的士兵混在一起,就把他们的眉毛全部染红用来区别,因此称为赤眉军。于是赤眉军大败王莽军队。
              当初,赤眉军经过式县,劫掠了刘盆子以及他的两个兄长刘恭、刘茂,都安置在军中。到刘恭跟随樊崇等归顺更始帝,即被封为式侯。刘恭因为精通经书多次进言论事,被封为侍中,在长安中侍奉更始帝。刘盆子与刘茂留在军中,负责割草牧牛,被称为牛吏。到了樊崇想要拥立新皇帝时,在军中寻找景王的后代,一共找到七十多个人,只有刘盆子、刘茂以及前西安侯刘孝是最近的后裔。樊崇曾经听说古代天子带兵时称为上将军,于是就在竹简上写上“上将军”作为符书,又拿了两个空竹简放在竹筐里,让刘盆子等三个人站在中间,按年纪长幼顺序抽取竹简。刘盆子拿到了符书,将领们都向他称臣跪拜。刘盆子当时只有十五岁,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看到大家都向他跪拜,吓得快要哭出来。刘茂对他说:“好好保管符书。”刘盆子将符书咬破,胡乱折叠,然后扔掉,还是跟着牧童们一起嬉戏。
              赤眉军到了高陵,进入长安城,更始帝投降。刘盆子住进长乐宫,将领们天天聚在一起争论战功,经常喧哗呼叫,拔出剑来砍柱子,难以达成一致。他们还屡次掠夺施暴于官民,百姓关紧门户,从此又都各自坚守。刘盆子十分惊恐,日夜哭泣。刘恭眼看赤眉军中混乱,知道他们必将失败,担心兄弟们要一起惹上灾祸,就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学会讲推让之辞。建武二年正月初一,樊崇等举行大集会,刘盆子从坐榻上下来,解下玺绶,叩头说:“如今设置了天子但还是像过去一样做盗贼的事情。这都是你们拥立了不合适的人所导致的,希望让我保存自己的一把骨头,让位给圣贤之人。”说完就涕泪交加,欷歔不止。樊崇及在座的几百个人,没有人不同情他的,都离开座席磕头说:“臣等不守规矩,辜负了陛下。从今以后,我们保证不再放纵。”集会结束大家出宫后,各自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安然无事,百姓争相回到长安,市场街里又拥挤起来。过了二十几天,赤眉军因贪图财物,又出来大肆抢掠。城中的粮食吃光了,就收罗装载珍宝,又放大火烧了宫殿房屋,带着兵马向西进发。
              光武帝派遣部队分两路,切断赤眉军的退路。赤眉突然遭遇大军,惊慌恐惧不知所措。樊崇最终带着刘盆子以及丞相徐宣以下的三十多个人赤膊前去投降。献上得到的传国玺绶、更始帝的七尺宝剑以及玉璧各一个。第二天,光武帝在洛水边上陈列兵马,让刘盆子及他的臣子们站在一旁列队观看。对刘盆子说:“自己觉得应当被处死吗?”刘盆子回答说:“臣论罪本该被处死,还希望皇上怜悯饶恕我。”光武帝又对樊崇等人说:“你们可以说是铁中的铮铮上品,平庸之辈中才华出众的人。”
              光武帝可怜刘盆子,给他很丰厚的赏赐,让他做赵王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失明,赐给他荥阳县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IP属地:河北8楼2023-10-20 16: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