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吧 关注:10,879贴子:802,498

臣服于当下的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活在有时空的世界,神性所在的领域是不会有时空的,那可以推测托利发现了臣服于当下是个让时间消逝得以和神性领域(或集体潜意识)进行沟通的渠道。
问题是之后呢?即使领悟了肉身或小我不是自己真正的本体,只要没有蜕掉躯壳羽化登仙而去,仍然要维持肉体的生存的,那接下来,肉身或小我的作用仅仅是维持生存吗?有过直接体悟的吧友能够谈谈你的领悟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0-03 18:07回复
    而且可以进一步推测,凡是可以让人感觉时间消逝的活动,如进入“心流”状态,凝视一个艺术作品或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动人的音乐,都可能是一个让人与神性融为一体的梯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0-04 08:48
    回复
      从儒家,和一些以正念作为修炼功夫的灵修方式给我的启示出发,做一个大胆的推测:
      和神性融为一体,可能有静态,动态二种渠道:
      静态的:以正念作为修炼功夫的灵修方式,能够引导进入“心流”状态的活动,艺术(后二者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动态的:日常行为中事事符合自己的良知(王阳明意义的良知),让自己被良知引导(或者说集体潜意识,自由自律的意志)
      这二种方式都可以让人不再从自己狭窄而短暂的躯壳上起念头,从而和神性(或者儒家所说的天地之性)融为一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0-04 09:14
      收起回复
        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的方式,都是让人感觉到“自我”仿佛消失了,和“虚无”融为一体,这个“虚无”就是神性,因为人的思维器官(思维的本质是概念和逻辑关系)无法理解神性,感觉那里面空无所有,就是个“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0-04 09:35
        收起回复
          感受是平静,平安,安宁,与之相比,思绪微不足道。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0-04 10:26
          收起回复
            如果以上对灵修本质的大胆推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可以得出一个对具体的修炼功夫的推测:
            发愿进行灵修实践的人,出发点大多是因为只见到这有形的,物质的世界的形而下的器而胶着于事相上,从负面来观察人生,求解脱,求得救。所以, 可以静态的修炼方式作为入手功夫,认识到“小我”不是真正的本体,自己的来源和归宿都是“虚无”(或这里称呼的真我,大我)
            能够和“虚无”(大我)融为一体固然很好,但还不够,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回到你未出生以前的状态而已。这个有形的物质的世界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一个人来到世上是有使命的,不是仅仅为了逃避痛苦,逃避自己的生命。什么是你的使命?在你刚刚结束某种静态修炼后,心灵处于虚静状态时,问一下自己,什么是自己在这个世界要完成的?什么是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要留下的?你的良知会告诉你的。生活中遇到某个问题某个挑战时,问一下自己这个事件对我有什么意义?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实现这个意义的方式?在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每件事上都只听从自己的良知,让(不被现实利害关系牵制的)自由自律的意志呈现出来。
            这个世界来源于天道,始终都在体现天道,人有“心”,有主动性,可以主动完成“性”,完成固有的普遍性倾向,主动把自己有限的人生旅程变成实现普遍性的旅程。人的肉身是实现天道的工具,不是要否认排斥的赘物。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达到和人群,万物以致天地都融合为一,无所窒碍,达到最大的自由。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0-04 10:27
            收起回复
              以思辨的方式去知道某种原理是容易的,实践才是最难的,所以孔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需要弘大,刚强有毅力,因为要终身只听从自己的良知(摆脱从有限的躯体起念头的小我或私欲),这是多重的一幅担子;要奋斗终生,死了才能息,这是多遥远的路程
              只从知性上知道而不努力去实践,是”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只实践而不开拓自己的心胸,了解道的全体,则是”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担有责任的,人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不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生命。与大家互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0-04 10:52
              收起回复
                综合臣服于当下和儒家修身,最高目标是灵性的修炼,最低限度也可以得到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行为疗法(所以,所有的宗教也可以看作是心理治疗)
                -臣服于当下:有意识地与此刻发⽣的⼀切建⽴连接和投⼊,⽽不是被⾃⼰的念头牵着⾛。
                -认知解离:退⼀步,与⾃⼰的各种念头、想象和记忆保持距离,不被它们牵着⿐⼦⾛。往后退⼀步来观察念头,⽽不是与之纠缠。
                -接纳:以开放的态度为各种痛苦情感腾出空间。不去与它们⽃争,接纳它们的本来⾯⽬
                -观察性⾃我,也是自己永恒不变的本体
                -澄清人生价值和意义:凭借这短暂的⼀⽣想做些什么?什么对你真正有意义?⽤价值来选择⽣活⽅向,指引自己不断前⾏。并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的挑战中发现对自己的意义
                -⾏动:明确价值和意义以后,只有在选择好的⽅向上真正向前迈进,旅程才会真正开始。⾏动就意味着“为所当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0-11 08:32
                收起回复
                  这种修身或行为疗法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培养自己活在当下的能⼒,接纳的能⼒,做⾃⼰认为重要的事情的能⼒。
                  通过全⾝⼼地投⼊⽣活以及选择⽤价值⽅向来引导⾃⼰,逐渐获得了意义感,同时也意识到⼀种⽣命⼒(这不是一种情绪,而是天道-性体在我们身上起的作用),不论此刻的情绪如何,都能意识到⾃⼰尽情地活着,觉察到⾃⼰处在当下,甚⾄能够在极度悲痛时仍然意识到⽣命的活⼒(痛并快乐着)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0-11 08:59
                  收起回复
                    你表达能力还不错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10-11 18:44
                    收起回复
                      顺便再说一下对神性,灵修等的一些感悟:
                      神性(或康德所说的物自身)的领域是超出了人的理性之外的(人的理性只能认识自然因果律),它不能呈现于人的经验直觉中,也不能对象化而为人所认知,因此它不是一个知识的对象。只能含糊地说是创造之源。
                      但神性作用在这个有形的物质的世界所产生的结果是服从自然因果律的,是人的感官经验和理性能够认识的,我们人就凭这一点点蛛丝马迹(儒家所说的“象”)去揣摩那个神性
                      西方哲学思辨的手法是根据特定的现象或概念(如知识、自然、道德等)加以分析,步步分解而步步建立起来。但概念思考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障碍
                      源自东方的灵修以及儒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去分解分析概念。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通透的原始智慧。这个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他们认为神性不需要是一个在理论上令人信服的东西,但它必须在人的灵修实践上(或儒家的道德实践上)是一个呈现的现实(按照儒家的说法是体和用的关系)。关键不是在思辨,而是在真实地呈现天理或神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0-11 22:52
                      收起回复
                        当能够通过灵修实践,最后达到:让自己所有的行为不是出自趋利避害的小我,而是出自良知,让(不受现实利害关系牵制的)自由自律的意志呈现出来,让所有这一切背后的神性呈现出来,也就达到了孔子在 70 岁时感叹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也就成为了圣人。这时候,道德就和所有存在背后的宇宙本体打通为一。这时候,就明白康德所感叹的,让他越思考就越敬畏的,浩瀚的星空,和人类的道德,是怎么回事了。因为,这两件事本来就是一件事。宇宙的本体,神性,在这个现象世界,通过人的心体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称为道德的东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0-28 21:10
                        收起回复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这段话是对此很好的一个注解。
                          “所乐,所欲”的如果能够达成,固然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政治领袖才有资格。但从“所乐,所欲”向里收,一直到"所性",这才发现所有这一切不过是通过“身以载道”的人,天道自身在发挥作用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人的道德人格的尊严,也可以看出:道德的意义在于呈现天道,神性,而和外在的成就关系不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0-28 21:39
                          回复
                            楼主真乃贤者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2-14 21:21
                            回复
                              楼主真乃曲高和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2-16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