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吧 关注:8,522贴子:21,609
  • 1回复贴,共1

让“文化基因”继续汩汩流淌——读《美绘楚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与《诗经》并称先秦文学“双璧”,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首部浪漫主义诗集,《楚辞》想象瑰丽奔放,意象丰富多彩,行文恣肆汪洋,意蕴深远悠长。其中,既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终极叹问,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既有“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凛然悲壮,也有“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的儿女心思,其间所蕴含的对自我,人生和生命的高度审视与思考,时至今日仍能震撼每一个有心探访的读者。
由于《楚辞》发中国浪漫主义之滥觞,后世文人受其影响可谓极其深远,历代浪漫派诗人骚客,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濡染,从中汲取滋养。李白有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赞《离骚》“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文学家郑振铎也曾评价《楚辞》“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对《楚辞》的评价之高。
也许有人会认为,《楚辞》这样的先秦文学,年代过于久远,语言过于古奥,读音过于诘屈,已经离现代人很遥远了,只是尘封在故纸堆中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已。甚至连“教科书上要不要保留此类古文”也成了一个争议话题。其实,如此想法实在是大谬不然。《楚辞》对于今天的我们,绝不仅仅只存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或只是“汉学界或文学史界的热门研究对象”而已。它作为中华文化自古传承的根脉,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匪浅的关系。
著名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曾在他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中拟仿“基因”(gene)一词而创出了“迷因”(meme)这个新词,意指在文化领域中能够像基因在自然界中一样实现自我复制、传播和繁衍的存在。其可以是语言、观念、信仰或行为方式,是任何可以通过模仿和传递而实现“不朽”的文化基本单位。直白地说,这便是所谓的“文化基因”。
说到“不朽”,中国人对此的理解恐怕远远先于道金斯。古人早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此三不朽,均并非依赖肉身的传宗接代,而是仰仗文化的传承接续。屈原其身已殁,后代也早已不显,可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他的事迹却至今仍被世人传唱,成为高洁志向与卓越才华的象征,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称中华民族,难道仅仅是因为黄皮肤黑眼睛这样的自然基因特征吗?绝非如此!蕴藏在我们的语言、文字、观念与习俗中的“文化基因”才是我们民族更为重要的精神内核。而在《楚辞》中不时闪现的那些吉光片羽,便是这样的“文化基因”,它发源自杳远的过去,带着文明起源时期的古老气息,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继承、效仿与发扬之中,顺着千百年的岁月长河流淌至今,却依然鲜活如斯。
是的!“鲜活”才是《楚辞》为代表的古文学的最大特征。它不是故纸堆里的尘封旧物,不是早已灭绝的恐龙,不是地底的化石遗迹,更不是古埃及象形文字那样已经断代的传承。它不仅涌现在历代文人史家的字里行间,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是我们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变的情怀寄托与精神仰望。难怪梁启超曾言:“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皆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你觉得梁任公提的要求太高了吗?但不要忘了,今天一个普通中国人,即使从未真正完整读过《楚辞》,甚至自承连其中一首诗都不曾读过者,恐怕也听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举世皆醉我独醒”“虽九死而未悔”这样的诗句吧。这便是文化基因的奥妙之处,即使你本人对此尚且懵懂,且依然不改浸染其中的事实。
而且,不要以为这些古老的文化基因只有些古老陈旧,满是生僻字的过时形式而已。和自然界中的基因一样,它们也能借助新的载体而实现全新的表达形式。《楚辞》所滋养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文学家和诗人,也有如今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国风歌曲的创作者们从中采撷灵感,并重新填曲献唱,由此诞生的歌曲如《山鬼》甚至在网络上红极一时;新武侠作家仿楚辞体编成的武功招式还让一些人以为她抄袭了屈原;人气国漫《秦时明月》中出现了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云中君、湘军、湘夫人等众多来自《楚辞》的人物意象,而这些人物中甚至也有不少被纳入国民手游《王者荣耀》的英雄阵营,成为许多玩家每天念叨的对象……
对于这种对古典题材的重新演绎,我并不反对,甚至颇为赞许,因为这便是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有生机活力的证明。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如果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东皇太一”更多成了一个游戏角色而无法由此联想到上古神话中的神祇,那总归也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新的文化载体中积极化用古老的文化基因,也应该以新的表现形式去重新诠释、包装和演绎《楚辞》这样的文化典籍。在这方面,白羽的这本《美绘楚辞》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客观而论,《楚辞》相比唐宋诗词,确实阅读门槛更高,其诗句古奥,生僻字颇多,而以往的大多数读本仅针对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因此让不少人虽然心有向往却不得其门而入。而白羽的《美绘楚辞》首先便大大降低了这种阅读门槛,书中的注音、注释更为全面,而不像以往读本中只对生僻词有注音注释。且注释也更加详细,对书中出现的人物、神话等典故有更详实的交代。在译文方面,也更具现代性和通俗性,同时又更大程度地保留了诗的韵味,在很多地方甚至将楚辞中的原句改写成更通俗的五言诗形式,对于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读者来说,这些举措可以说进一步消除了阅读障碍,让没有专业古文基础的普通读者也可以领略楚辞带来的文学美感,从而变被动浸染为主动欣赏,穿越时空与先贤诗人产生共鸣。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更进一步,在书中以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美绘插图形式,对书中的故事形象进行了生动的还原和演绎。书中的插图,色彩丰富华美,形象描摹兼顾古代与现代审美,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谓图文并茂,美不胜收。这也大大提升了本书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浸染于中国独有之“文化基因”的大氛围中,不管你是否自知,是否自承,这一点并不会改变。能通过这样的文化基因,相隔千年时空与上古先贤们促膝而坐,论道笑谈,亦是你我身为中国人之幸。既如此,你我自然也应思考,如何让这种文化基因不致断绝,如何让其继续流传后世,发扬光大?这本《美绘楚辞》便是新一代学人的一次尝试,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这种“继往开来”的情怀气概却让人相信,中华文化的基因,依旧有着勃勃生机,也仍可历百世而不衰。
(文/风君)


IP属地:北京1楼2023-09-11 09:33回复






    IP属地:北京2楼2023-09-11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