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皇后吧 关注:325贴子:17,365
  • 9回复贴,共1

【实录掩盖史实】于谦【容不下】部下杨集质疑——不救章伦钟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实录压根不记载兵部观政进士杨集1个字。


IP属地:陕西1楼2023-09-10 23:02回复
    明实录压根不记载兵部观政进士杨集1个字。杨集在景泰朝干了2件有名的事,但是实录对他是一个字也不记载:所以不要说英宗成化父子改史掩史,改史掩史文臣自有主张,轮不到皇帝插手。毕竟这些写英宗实录的文臣,连夺门后,英宗定罪于谦和景泰内阁的榜示天下的圣旨原文都篡改了,还有啥不能删改的
    ————————
    1、杨集给部门boss于谦上书,质疑于谦不反对易储,不救提议复储朱见深的章伦钟同2人,对于谦人品质疑。于谦把杨集踢出了兵部,调到外地了。
    2、杨集在当安州知州时,发现了古印——寿亭侯印,上交朝廷。


    IP属地:陕西2楼2023-09-10 23:04
    回复
      杨集在景泰朝当安州知州期间,捡到古印,并进献朝廷这事,也是有多方记载印证的,明确无误。
      ————
      《枣林杂俎》
      【景泰】中,安州二甲夫得古金印,曰「寿亭侯印」。知州【杨集】上于朝
      《戒庵老人漫笔》
      杨五川南宫集中有月华砚铭引,载金印古砚事,曰:「昔【景泰】中吾【东溪府君】守安,有二农夫偶耕于野,得埋金焉,诣州请平。试问其状,曰:『始吾运鉏于田,觉铿然有声者三,视之方得石盖,去石而金见。』命洗土,视之则古金印也,其文为『寿亭侯印』。又命取石至,则砚也。【府君乃归其印于朝】,取其砚而偿若直焉。砚之在予家余六十载。正德己卯孟秋十有二日记。」所谓东溪府君者,即通纪诸书所载【兵部】【观政进士】常熟【杨集】,当时以其上于【司马书】,出为安州知州者是也


      IP属地:陕西3楼2023-09-10 23:04
      回复
        杨集是景泰5年3月进士,章纶钟同是景泰5年5月下狱,兵部进士杨集差不多同时上书部门boss于谦,讽刺于谦是因为恋权所以不救他俩。于谦容不下,把他踢走到外地。当时杨集才当上进士不到3个月,进兵部最多也不足3个月。于谦明白无误容不下杨集,就是因为于谦并不想救提议复储的章纶和钟同。别怪成化给于谦的谥号很一般,本就没啥交情,也没给成化啥帮助,这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事。
        ————————
        《藏书纪事诗》
        龚立本《常熟志》:“【杨集】字浩然,【景泰】甲戌进士,安州知州。
        景泰五年 三月 一日
        ○ 帝御奉天殿策会试举人彭华等叁百四十九人制曰朕以眇躬只膺 天命缵承 祖宗大业
        景泰五年 五月 十四日
        ○甲子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监察御史锺同下锦衣卫狱先是同奏请复东宫至是纶亦以复东宫为言奏入诏锦衣衞擒鞫之
        《名山藏》
        纶同下狱,时【兵部】进士【杨集】奏记【于谦】曰:“奸人黄王进说易储,本为脱死计,公国家柱石,倘锺章二公死杖下,奈清议何?”【谦】持示王文,文曰:“书生昧朝体,乃有胆气,当进以一级出之。”知安州,集字浩然,常熟人。
        《刘练江先生集》
        锺同章纶以谏易储下狱,朝士遂无一人敢言。【兵部进士杨集】上书于谦曰:“奸人黄竑进易储之说以迎合上意本为脱身计耳公等国家柱石乃恋宫久焂之赏而不思所以善后乎脱人死杖下而公坐享崇高奈清议何?”【于不能用】,出为安州知州。吁唯于少保乃可以此言进宜不能用况其下乎
        《明史纪事本末》
        以进士【杨集】为六安州知州。集上书【于谦】曰:“奸人黄■进易储之说,以迎合上意,本逃死之计耳。公等国家柱石,乃恋官僚之赏,而不思所以善后乎?脱章纶、锺同死狱下,而公坐享崇高,如清议何!”谦以示王文,文曰:“书生不知朝廷法度,然有胆,当进一级处之。”
        《明史》
        方同下狱时,有礼部郎孟者,亦疏言复储事。帝不罪。而进士【杨集】上书【于谦】曰:“奸人黄矰献议易储,不过为逃死计耳,公等遽成之。公国家柱石,独不思所以善后乎?今同等又下狱矣,脱诸人死杖下,而公等坐享崇高,如清议何!”谦以书示王文。文曰:“书生不知忌讳,要为有胆,当进一官处之。”乃以集知安州。玘,闽人;集,常熟人也。


        IP属地:陕西4楼2023-09-10 23:09
        回复
          对了还有,于谦为啥要去找王文,要给王文看杨集给自己的上书呢?因为王文是吏部尚书,管评级考核调用升降的,而且王文坚决反对复储,夺门前夕意图迎立外藩的主力。于谦的态度很明显,不光不打算救提议复储的章纶钟同,还容不下给他提建议救人的部门小菜鸟杨集,要立刻踢走杨集。而且主张给杨集升一级外调的是王文,这事王文比于谦做的漂亮很多。
          ————————
          景泰四年 二月 六日
          ○癸巳命太子太保兼都察使左都御史王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于内阁参与机务
          《名山藏》
          纶同下狱,时【兵部】进士【杨集】奏记【于谦】曰:“奸人黄王进说易储,本为脱死计,公国家柱石,倘锺章二公死杖下,奈清议何?”【谦】持示王文,文曰:“书生昧朝体,乃有胆气,当进以一级出之。”知安州,集字浩然,常熟人。
          《菽园杂记》
          予登【进士】,【观政工部】。父执徐翁孟章谓予曰:“仕路乃毒蛇聚会之地,君平昔心肠条直,全不使乖,今却不宜如此。坐中非但不可谈论人长短得失,虽论文谈诗,亦须慎之。不然,恐谤议交作矣。”予初不以为然,后为职方主事考满,同年与予有隙者适在河南道,遂以考语中之。【吏部】询之舆论而寝,且一岁得连迁。予于是始信徐翁之言为不妄,而又喜人自有命,非作恶者所能害也。


          IP属地:陕西5楼2023-09-10 23:09
          回复
            于谦想踢走部门小菜鸟杨集,为啥不找另个吏部尚书老资历的王直呢?因为跟王直在帝系上意见不合。王直出大力主动迎回英宗上,而且是被陈循强迫答应易储,所以王直对于杨集是会很赞赏,达不到于谦的要求,所以于谦会去找另个吏部尚书王文。


            IP属地:陕西6楼2023-09-10 23:09
            回复
              最后锤一下明代史学家,著名于谦粉——王世贞,为了将于谦洗成纯白,硬说没在其他地方听说过杨集,是孤证。那上面这些明朝资料是空气了?杨集的资料不少的。王世贞因为粉于谦,说什么景泰易储贿赂大臣是假的。这个也被锤过,是他王世贞胡说八道,在杨集的事情上,王世贞又胡说八道,简直降低自己这个史学家的格调。不利景泰和于谦的,王世贞一律拿自己名头来作保,这事不存在……
              ————————————
              《弇山堂别集》王世贞
              菽园杂记言:景泰五年,御史锺同郎中章纶合奏复东宫下狱。时【兵部】进士【杨集】,以书上【于谦】畧曰:“奸人黄竑进易储之说,以迎合上意,本为脱死之计耳。公等国家柱石,乃【恋宫僚之赏】,而畧不思所以善后乎?脱二人死杖下,而公等【坐享髙崇】,奈清议何?”【谦】以示王文,文曰:“书生不知朝廷法度,然有胆气,当进一级处之,遂出知安州。”集,常熟人,字浩然,我朝进士,选知州,始此。【按杨集事,国史家乗所不闻,赖有此耳】,然不知其时选法何如。王文端,【忠肃】,不少持否。至谓进士选知州始此恐误永乐中刘纲由进士选陜西宁州知州
              《名山藏》
              安州知州【杨集】髫齓时其父命过邻家黄氏时方黎明忠彻闻集呼门声招与语集惧不应急叩门入因立候之仕柮天明黄氏子式送出门忠彻注目良久问姓氏旁人曰杨姓忠彻曰惜哉吾闻声而俟之以为大贵也今其貌则非大贵人也然亦当得五品既指黄式曰七品也皆验


              IP属地:陕西7楼2023-09-10 23:09
              回复
                而且对于于谦反对易储的态度,由明至清,文人及文臣史官找了几百年都没找到。最后清朝文人不得不以造假结束,所以当代于谦粉,也别白费力气了。
                ——————————
                【造假】清朝文人造假于谦谏易储和复储
                可能改朝换代,文人造假起来更是肆无忌惮
                又是托梦,又是资料被遗失,总之洗白于谦反对对易储,提议复储
                《庸闲斋笔记》
                ○于忠肃谏易储疏世之论古者,每以诸葛武侯不阻伐吴,于忠肃公不谏易储为惜。余谓:世远年湮,简编缺佚,庸知二公当日之不谏阻者?况陈《志》明载:武侯言:“法孝直若在,必能止主上此行。”是武侯曾经言之,特不能止之耳。至《明史于忠肃本传》亦不详公谏易储事,后世遂以为疑。天台齐次风侍郎未第时,【曾梦于公来谒】,与之抗礼,谓曰:“【昔英庙易储,某实有疏谏】;留中不发,君他日幸物色之。”后侍郎预修《明纪》,【入皇史】,【遍检三日而不得】,曾作诗记其事,然人犹以梦寐之事为未足凭。比邵二云学士检得通政使档册,【有于谦一本,为易储事】,而公冤乃得白。究恨未见公之谏疏也。兹阅海宁吴槎客骞《拜经楼诗话》所载,乡前辈张侍轩先生跋仁和阮泰元氏读于公《旌功录志感诗》,序斯录在壬午夏,先祖桧屏公永诀时,手授泰元云:“予供事《实录》,获睹【谏易储一疏】,宪宗简及,为之流涕。又有【请复储二疏】,英宗未及简发。为人臣者当以肃愍为法”,云云。按阮氏所云三疏,人鲜知者。独惜阮泰元当时既有此本,不即以刊入公集中,【至久而遗佚】,为可痛恨也!然公之事于此益明,故亟志之。


                IP属地:陕西8楼2023-09-10 23:10
                回复
                  整个明朝,从没找到过于谦进谏反对易储,及提议复储朱见深的奏疏。官方文史,清朝文人找遍也没找到过,只能用于谦托梦来洗白
                  到近400多年后的清末,忽然不光有于谦反对易储,还有复储的奏疏。差不多同时,也出现了英宗给也先立庙的谣言。
                  清朝文人的节操,可真行,没有原始史料,可以自己生造


                  IP属地:陕西9楼2023-09-10 23:10
                  回复
                    顶上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9-11 2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