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德曼吧 关注:5,605贴子:33,476
  • 1回复贴,共1

由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演艺经历得到的一些感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理查德·克莱德曼在1976年以一首《致艾德琳的诗》(水边的阿狄丽娜)名声大噪,不久后从法国红到欧洲之外。理查德早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开了很多场演奏会了,甚至日本直接授权引进了他的许多原版专辑(某鱼上面有很多),但整整演艺了9年,才轮到中国欣赏他的音乐。1985年我国才首次正式引进他的音乐,编制出合集《命运》,但到了1992年他才第一次来中国演出!是否有人想过,为什么他来中国的时候那么晚?
网上很多人都以为理查德的音乐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吃,在世界各地都有他开演奏会的足迹,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文娱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了,才会开始大力追求精神生活。理查德刚成名的时候是1976年,中国刚平反,而且很穷;理查德于1979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想一想,一个国家经济不发达,人们首先肯定要先省吃俭用、想着如何吃饱穿暖,哪有那么多钱大规模授权外国专辑或开演奏会?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钱买专辑或是演奏会的票?所以当年理查德才优先选择更发达的、更有市场的地方宣传自己的音乐。
到了1992年,中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那一年前冷战结束了,中国也不禁听“敌台”了,由于冷战造成的文娱业斗争也逐步停止(可参考柏林电影城)。这一切对于理查德来说,是他在中国打开新市场大门的良好时机。虽然他当年39岁,已经步入中年,但是中国的市场是很有潜力的,以至于给了理查德第二次事业巅峰,其表现为新编中国歌曲、比以前更频繁地开演奏会。他不仅用音乐给中国听众带来美的感受,而且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丰富了两国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另外,因为他,中国出现了大批琴童(我当年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当你中国购物网站搜索理查德的专辑时,你会发现,绝大部分是炒冷饭的“旧曲新翻”盗版专辑,就是把他以前的受欢迎的曲子放在一起,而当年的原版专辑不见踪影。这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我们既没有错过理查德,也错过了理查德。说没有错过,是因为他自从来中国后一直都很受欢迎,说错过了,是因为当年中国不够富强,没能直接领略他年轻时的魅力。在中国网站很难搜到他年轻时的表演视频以及照片,能看到的基本都是从外网搬运的。我很想有朝一日能够翻墙去外网,寻找理查德年轻时的东西,不仅仅因为想看看他当年的美貌,还想领略他风华正茂的精气神、了解经典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
所以说,一个国家要想吸收到更多来自外面的世界的优秀成果,一方面要足够开放包容,一方面要富强,奠定好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不然,我们会错过千千万个像理查德那样的艺术家,甚至是关系到“硬实力”的重要成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7-05 19:18回复
    理查德克莱德曼和那些轻音乐家一样,不是用炫技,他们不是在炫耀技术,而是在用音乐打动更多的人,能赢得更多的人欣赏轻音乐甚至是古典音乐,我觉得他们更应该受到尊重,克莱德曼的音乐多是4拍子节奏,他的音乐是钢琴和其它乐器的配合,包括其他轻音乐家或者是古典音乐家一样,并且他早年经常在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德国、意大利,又或者是在他的国家:法国,经常有他早年演出的视频,可以一览他早年的帅气,再比如: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曼托瓦尼,这些都可以在翻墙的网站看到他们早年演出的视频,再比如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他的一首回家、茉莉花打动了许多人,再比如本土的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老师,他的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也是放烂了大街小巷,还有一些简单的古典音乐,也可以为要入门的古典音乐的爱好者的欣赏,这些都可以视为经典,并且是古典音乐的经典,或者是轻音乐的经典,经典中的经典!


    IP属地:云南2楼2023-08-14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