胧爱吧 关注:122贴子:4,108
  • 0回复贴,共1

我亲历的公益:来自豆瓣20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亲历的公益 cheeseflower 2013-11-01 00:07:22我是在今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上海理工大学志高社团的,彼时我在沪上某媒体实习,参加一个活动寻找可供挖掘的选题。其间我注意到这次活动维持秩序的是一些大学生,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熟识,很有秩序。我在和他们闲聊过程中得知他们都来自学校社团——志高社团,这个社团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理工大学都有分部,人人网也有他们的主页。在和几个负责人的聊天中,他们频繁提及志高社团的一个灵魂人物,我可以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崇拜、钦佩,让我不由地对这个叫蒋公宝的大学生产生了好奇。
蒋公宝是个大忙人,采访他需要提前预约的(:-D)。3月底的上海,微寒,我在一家茶餐厅等了半个多小时他才匆匆赶来,见面就各种抱歉,还说晚上另外有约。之前我们的几次短暂交谈,他一遍遍地和我提到志高社团参加了哪些志愿活动,就像是背好了专门应对采访的。这次他又准备再说一遍,我说等等,我们从最开始的地方聊,按时间顺序。
蒋公宝的家乡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大平安庄,我说“pingyi”怎么写,他拿过我的采访本给我写下来。三年级以前他在庄上的小学读书,整所小学只有两种课外读物——《中华少年》和《当代小学生》,月刊,每个月四本。从高年级到低年级传阅,先是五年级,再是四年级,传到一年级同学手中的时候,书皮都没了。我不禁想到我的小学。我在江苏北部一个县里长大,现在回忆下来,我压根不记得小学读过什么书,教室的所谓图书角空空无也,因为没见过也没渴求。蒋公宝那时读一年级,为了早点看到这两本刊物,他算准了每个月出版的时间,下午早点到学校跑到高年级的教室里读完。
2008年他考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因为课余时间一下多出很多,往往都会选择去找一些兼职。蒋公宝开始跟着一个学长做,收银、发传单、洗碗,来者不拒。做得久了,他的身边也积聚了一批跟着他干的学生,他还成立了一个打工团队,叫“合众兼职团队”。我笑,就像是“包工头”一样是吧,你的领导才能在那时就初露端倪了。除了兼职,蒋公宝还经常去复旦光华楼听讲座,随便什么讲座都听。听讲座前需要在门口签到,有次一个活动组织者发现,咦,怎么有个版专的学生,了解之后感动于他的好学,于是以后每次活动都给他发短信。做在温暖的室内听讲座的蒋公宝沐浴着名校的光辉接受着知识的洗礼,他把此时的自己和严寒中发传单的那个人做比较,觉得赚钱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他开始思考他的打工团队转型的问题。
这也是我后来在和社团成员交流中反复问的一个问题:你做一次志愿活动,浪费一天时间,顶多包个饭钱车钱(据我所知,有时候车钱都要自己贴),有时候甚至要逃课去做。其他一些同学把这个时间用来学习或者去兼职赚钱,和他们相比,你不觉得自己亏了吗。他们告诉我,经历最重要。他们说,我参加这些活动,认识了这些人,增长了阅历,这远比兼职赚个100块钱或者上无意义的英语政治课收获得多。我想这或许也反映了当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在我们这一代,上大学的意义远比读书本身要丰富,他们更关注大学教育的附加值。这也


IP属地:上海1楼2023-06-23 18: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