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凤鹦鹉吧 关注:216,111贴子:3,328,885
  • 0回复贴,共1

守护每一片壮美羽仪 ——暨5.31世界鹦鹉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鹦鹉日,旨在提高人们对这些多彩生灵的关注,并向人们介绍如何身体力行地保护鹦鹉及其栖息地。下面,与熊猫君一起了解下叭~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作为中级层次的消费者乃至顶级捕食者,鸟类可以帮助维持其猎物和捕食者物种的数量平衡,而且死亡后还会为食腐动物和分解者提供食物。
此外,许多鸟类也担负着传播种子和帮助授粉的重任,甚至一些物种的消逝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比如在渡渡鸟灭绝后的300多年里,人们极少发现大颅榄树的幼苗,猜测是因为这种树的种子包裹坚韧的种皮,一定程度上需要被渡渡鸟食用并消化磨碎种皮后才会发芽。

牛津大学博物馆内展示的渡渡鸟骨架模型,以及根据研究复原的渡渡鸟模型
BazzaDaRambler / Flickr
鹦鹉也不例外,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会在原地处理并食用果实,并没有帮助传播植物种子[6]。随着近些年来的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鹦鹉其实也在传播种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有几种鹦鹉的作用几乎是难以替代。
比如一些与鹦鹉建立互惠关系的植物,其种子被长距离传播的几率很高[7];某些情况下,即使是被部分食用的种子依然能够发芽[8];那些被鹦鹉掉落在树下的种子,也可以被其他动物吃掉后进行二次传播;鹦鹉还能通过吃掉植物害虫来帮助除害和授粉[9]……

以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几种鹦鹉为例:a) 双眼无花果鹦鹉;b,f) 葵花凤头鹦鹉;
c,d,e) 红尾黑凤头鹦鹉;g) 丛冢雉拾取了葵花凤头鹦鹉丢弃的种子 h,i) 虹彩吸蜜鹦鹉
鹦鹉和植物间的这种对抗互惠关系,不仅会对植物的生命周期产生一系列反应,还能够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情况和数量来塑造植被景观、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积极影响。
例如熊猫君过去曾分享过的李尔氏金刚鹦鹉与紫蓝金刚鹦鹉,它们会把棕榈果实带到更远的区域后再食用;也有一些植物的种子经牛羊反刍后再被金刚鹦鹉传播,其距离和方向都会因此增加和改变,从而帮助塑造亚马孙生态景观。

Doñana Biological Station, CSIC.
鉴于以上,我们知道鹦鹉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十分重要,那么评估鹦鹉减少和灭绝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目前世界上约30%的鹦鹉物种都受到了栖息地丧失和非法贸易的威胁,特别是宠物贸易。
饲养鹦鹉的历史溯源
人们将鹦鹉作为宠物饲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巴西,首次在欧洲的出现则是公元前327年。当时亚历山大大帝攻克了印度后,把红领绿鹦鹉以及它们的表亲亚历山大鹦鹉也带回了希腊[10]。
随着罗马帝国时代的落幕,鹦鹉在欧洲又变得很少见,直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大陆后,带回了一些鹦鹉,人们对鹦鹉的兴趣又再度增加。
在十五至十七世纪初的这段探险时期,欧洲船只环游世界,寻找新的贸易航线。其中鹦鹉就排在科学研究、博物馆馆藏、宠物、个人娱乐收藏等用途的“愿望名单”前列。

出现在匈牙利画家Jakob Bogdani(1658-1724)作品里的各种鹦鹉
来自印度、非洲和南美洲的鹦鹉都是常见的进口品种。不仅配色鲜艳丰富、易于驯化,而且与其他鸟类相比,它们还算是比较容易运回欧洲的,特别是要经历漫长又不舒适的海上航行。
在十八世纪,饲养鹦鹉为宠物在凡尔赛宫已成为一种潮流,比如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里夫人就十分喜爱鹦鹉,甚至有一位海军军官因为送她一只绿鹦鹉而被国王封为爵士。之后从十九世纪中期起,美国也逐渐兴起了饲养虎皮鹦鹉等的热潮。

人们饲养虎皮鹦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国,人们自古便对鹦鹉这种异乎寻常的鸟类关注颇多。作为古代有名的观赏鸟,鹦鹉在历史上曾被宫廷和民间大量驯养,堪称与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鸟类之一[11]。
在古籍记载中,鹦鹉常被称为鹦母或鹦哥,甚至也有一些别名,如翠哥、辩哥、阿苏儿。我们也能从中找到鹦鹉种类的线索,比如《本草纲目》卷四十九中记载鹦鹉有数种,提及绿鹦、红鹦鹉、白鹦鹉、五色鹦,其中绿和红可能有我国本土鹦鹉,白和五色则都源自海外。


亚历山大鹦鹉(Psittacula eupatria)在我国有分布
makarandsaraf / iNaturalist;手绘制图:小树
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的统计,目前我国境内分布的鹦鹉共有9种,包括短尾鹦鹉、蓝腰鹦鹉、亚历山大鹦鹉、红领绿鹦鹉、青头鹦鹉、灰头鹦鹉、花头鹦鹉、大紫胸鹦鹉和绯胸鹦鹉,大多都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与广东一带。
也就是说,花鸟市场或者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常见的鹦鹉品种蛮多都是外来物种


IP属地:甘肃1楼2023-05-31 16: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