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菌吧 关注:3,602贴子:20,798
  • 12回复贴,共1

近期问答合集——2022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说在前面的话
虽然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但是该次整理的主要是2022年的内容,因此标题标为2022期。
首先还是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原本以为我不再把精力集中于贴吧会就此逐渐被遗忘,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志私下里找到我,仍将我视为当年的吧主。说实在话,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并不是传说中的拥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在当下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得到这样的尊重,我对此甚感荣幸。这份荣幸会让我认为农业领域值得深耕,从而会在未来更加兢兢业业。
如上所述地,我一直都在,并没有放弃与大家的沟通,只是大幅减少了来贴吧的时间,还希望老朋友们不要误会。说来时间过得很快,那时候我是学生,有大把的时间,现在则是一线工作者,不再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私下里找到我的即时问答,我仍然会有问必答。我的qq或者微信在此重复一下:十二亿七千七百七十万八千六百七十一。由于贴吧不欢迎一串数字的内容,因此不得不写成这样,将其变成数字即是。
然后想说的是:很多人来到咱们贴吧,是因为对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的看重或好奇,但根本来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往往都不是只用一个方法就行,更不是只用一样产品就行。但很多人对农业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抱有“遇到什么问题,就买什么东西来用”的思维定势,而很多农资店、兽药店乃至厂商等也十分顺应这种思维定势,却至实际问题乃至种养殖户的损失于不顾。这样的思维无论对于种养殖户,还是对于农资和兽药厂商或门店而言,都是不可持续的。
当初接手咱们这个贴吧,一方面是对EM和微生物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早已意识到微生物制剂将成为农业的必需品,会与农业本身产生很大关联,在EM的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便能够顺藤摸瓜地展示农业整体的技术和原理,而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这也是我为何迟迟不从事EM的生产或销售的原因之一:微生物制剂及其应用仅仅是农业技术的冰山一角,格局尚小;要想解决问题,决不能止步于此。


IP属地:上海1楼2023-03-05 18:08回复
    2. 如何使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发酵鱼粉作为肥料?为什么自己发酵的没法像市售“鱼肥”那样全部为液体?
    自己发酵鱼粉作为肥料有两种可选的方向,一种是液态发酵,一种是固态发酵,用哪种方法不仅取决于身边的条件,而且还取决于怎么个用法。如果是滴灌、冲施等水肥一体化的用法,那么选用液态发酵;如果是作为底肥或者其他形式的固态肥,那么选用固态发酵。
    采用液态发酵的具体做法建议为:3%-5%鱼粉、10%红糖或糖蜜、5%EM菌液或其他菌剂,其余为水,搅拌均匀后密封。为了提高鱼粉的利用程度,可以在上述物料配方的基础上,加入少量饲用蛋白酶(也叫酸性蛋白酶),加入量不用太多,0.01%即可,也就是每10L物料只需要加入1g。发酵时间建议不少于两周。
    采用固态发酵的具体做法建议为:20%-30%鱼粉、30%麸皮或米糠,其余为木屑或稻壳,混合均匀后,用稀释了100倍的EM菌液或其他菌剂一边喷撒一边继续混合,将物料水分调节到50%-70%(抓一把起来可以捏成团,用力挤只能挤出一两滴水,掉地上又散开的程度),堆成堆,先无需密封地好氧发酵两三天,待物料表面看起来发霉、物料内部升温时,将物料再次进行充分翻堆搅拌后,用塑料布覆盖,继续厌氧发酵不少于10天。
    无论是固态发酵还是液态发酵,所用的菌剂都不一定必须是EM。对固态发酵而言,同时接种EM和芽孢杆菌的效果最佳。
    但与市售“鱼肥”很不同的是,上述液态发酵往往并不能将鱼粉完全液化,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鱼粉是成分、结构复杂的大分子蛋白质,换言之,鱼粉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非常多种物质的集合,其中的每一种物质接受酶解、发酵到完全液化的程度所需的条件不尽相同,而我们自己发酵给予其的条件往往比较局限,无法做到商业化生产中的多工序、多时段相互配合。另一方面,即使是商业化生产也不一定能够将鱼粉或其他物料完全液化,因此市售相关产品在生产中往往有固液分离的工序来去除未能转化为液态的部分,以保证其商品性;对我们自制自用而言,若是采用随滴灌施用的话,则应当对其进行预先过滤,避免堵塞滴灌带或前置过滤器。


    IP属地:上海2楼2023-03-05 18:09
    回复
      3. “螯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螯合物到底是否具有水溶性?螯合物制剂是否适合与微生物制剂一同使用?
      汉语词语往往需要两个字拆分来看。“螯”字原指龙虾、螃蟹的夹子,“合”在这里指的是化合、结合。那么顾名思义,螯合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螯合剂像龙虾、螃蟹的夹子那样把螯合对象夹住地化合。当然,这只是形象地描述,并不是标准的定义。
      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螯合物,其螯合剂往往是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以上羧基的多元有机酸,螯合对象往往是钙、镁、铁等二价以上金属离子。螯合剂溶解在水中时,其中的羧基电离后会产生一个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失去氢离子的羧酸根末端(这个叫法可能不严谨,如果有人知道“—COO-”应当正确地读作什么,还请在下面回复告诉我)相应地会带负电荷,而金属离子因为带正电荷而可以跟其结合。氢离子带有一个正电荷,羧酸根末端带有一个负电荷,那么它俩原本是一对一结合。而作为螯合对象的上述金属离子带有两个以上的正电荷,那么当其取代氢离子时,羧酸根末端与之便是两对一结合,偶尔也有三对一乃至以上的。此时,这两个羧酸根末端便相当于龙虾、螃蟹的夹子的一个夹臂。
      螯合物在农业领域的作用往往是令钙、镁及其他微量元素更加容易被动植物吸收,并且不容易被浪费。当然,这是相对于上述元素的氯化物或其他非螯合物的水溶性盐而言的。如上一段所述,这些元素以金属离子的形式存在时,是二价以上离子,也就是其带有两个以上正电荷。带有电荷便意味着其吸收效率会受到动植物机体的主动调控,有时甚至会刚吸收进去就又被吐出来。而当它们被螯合后,其电荷被中和了,于是便不存在上述问题,而能够直接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动植物体内。除此之外,这些金属离子在吸收前可能会受到环境中其他杂质的影响,变成无法被吸收的不溶性盐而被浪费掉,但其螯合物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使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能够促进某些微量元素及常量元素的吸收的重要机理之一:有益微生物代谢往往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多元有机酸,其螯合了土壤、饲料等当中的某些元素,从而提高了其吸收率。
      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螯合物往往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并非所有的螯合物都具有水溶性。
      螯合物不仅提高了动植物对相应元素的吸收率,同样也提高了微生物对其的吸收率,但不至于不宜与微生物制剂合用。在我看来,除了叶面喷施的螯合物制剂不大适合与微生物制剂合用,其他情形都无所谓,微生物对其的吸收影响微不足道。


      IP属地:上海3楼2023-03-05 18:11
      回复
        4. 对淡水鱼春季爆发的出血症状甚至死亡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对其有没有帮助?
        目前可以明确,这种病害大多数是病毒性疾病,但也不是100%全是病毒导致的,其往往会继发细菌或放线菌感染,也有少部分的原发病原体即为细菌或放线菌。任何急性病毒性疾病往往都是防不胜防,一旦爆发则很难有补救的机会。可以说是可防而不可治。
        既然要防,那么采取措施就得提前。虽然从源头上来说,根本解决办法是阻断病毒传播和选购免疫苗种。但是实际来说,水产养殖业几乎没有防疫条件可言,阻断病毒传播是不现实的。免疫苗种也就是打过疫苗的鱼苗,市面上有,但也很难区分是真是假;自己来给鱼苗打疫苗操作繁琐不说,市面上的鱼类用疫苗也是少得可怜,难以像陆生动物疫苗那样唾手可得。并且退一步来说,免疫接种的预防效果并不是100%。因此,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在养殖过程上的控制,而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也是十分老生常谈的维护好水质和底质乃至鱼的体质。
        维护好水质和底质乃至鱼的体质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鱼跟陆生动物不同的是,温度、环境胁迫和鱼本身的能量代谢对鱼的发病率影响很大,如果能做到环境良好、鱼的体质也不差,那么就能做到携带病毒却不发病,同样能够避免损失。我们并不知道且对养殖户而言也几乎没法知道自己手里的鱼到底是否携带病毒,因此环境改良和鱼体质强化几乎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不仅限于病毒性疾病,其他病原体导致的病害同样适用。在这些过程中,EM及其他微生物制剂有很大的作用。但指望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来治它,是不可能的。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方面:
        一是投喂和拌料方面。水温低的时候,能少喂尽量少喂,冷空气来袭前应根据天气预报提前1-2天停料不喂;并且能喂发酵料尽量喂发酵料,以便减小鱼的消化系统压力。制备发酵料的方法建议为:将EM菌液或水产专用乳酸菌菌液稀释10-20倍,均匀喷洒在饲料颗粒上,一边喷洒一边搅拌,喷洒多少凭感觉,以搅拌饲料的容器不产生积水为宜;然后装入密封的袋内或缸内,放在相对温暖的室内发酵1-2天后投喂。如果不方便制备发酵料,那么建议以每公斤料对应不少于10ml的用量用EM菌液拌料,也可将EM菌和丁酸梭菌交替使用。减小鱼的消化系统压力,就会降低鱼的额外能量代谢、提高鱼的抗应激和抗病能力。除此之外,在越冬前也不宜大量喂料,这样做虽然看似增加了鱼的越冬能量储备,但是却增加了其肝脏的压力,甚至损害鱼的肝脏功能,从而得不偿失。
        二是水质底质方面。在鱼塘水质改良上,应当让EM成为一种习惯,每周都用一次,用量宜为每亩水面每米水深500-1000ml。如果是养殖密度较大且增氧条件良好的池塘,应与芽孢杆菌制剂合用,用量依说明书。底质改良方面,应经常在投料区域投撒生物底改和氧化底改,这两类底改最好轮换使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水质底质改良并非某一时间段,而是贯穿整个养殖周期。让水质和水体微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同样能够降低鱼的额外能量代谢、提高鱼的抗应激和抗病能力。
        三是保温措施方面。这一点起到的效果其实是最直接的,但是之所以放在后面说,是因为现实的无奈。对池塘而言,所谓保温措施就是给它搭个棚。但这种做法目前只在附加值较高的对虾养殖和海水鱼养殖上实施较多,其他养殖品种乃至其所在的地区往往没有这种意识。但给较大面积的池塘搭棚往往不是养殖户自己能够轻易实施的,需要材料和施工队伍等产业链的配合,因此对养殖户普遍没有池塘搭棚的习惯而没有相关产业链配套的地区而言,实施起来极其困难。而搭棚所起到的作用无需多说,即便只保住了一两度的温差,都可能使其未跌破临界值而避免了大面积损失,更不用说太阳光照射产生的明显升温作用了。
        最后想说的是,咱们尽量不要觉得做上述这些措施是在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俗话说未雨绸缪,等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连花钱补救的余地都很难有。


        IP属地:上海4楼2023-03-05 18:13
        回复
          5. 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时,是否能够在饲料中添加低聚糖?发酵对低聚糖是否具有破坏作用?
          从配伍禁忌的角度来说,EM与低聚糖合用不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能还存在增效作用,因此这种做法能肯定是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拌料加入低聚糖往往是期望其进入动物肠道内起作用,那么自然不希望其在发酵过程中被消耗。
          而低聚糖在发酵过程中被消耗是有可能的。虽然通常来说,EM本身不易利用或水解低聚糖,但是这仅仅是通常而言。市面上的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十分多样化,其中所采用的菌株性状不尽相同,谁也说不准自己所买到的菌剂中的菌株是否具有很强的利用或水解低聚糖的能力,也不确定即使不具备这样能力的菌剂会不会在自己手里突然变异出这样的能力?另一方面,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并不是只有EM或其他我们所添加的微生物,还有很多被整合进其中的环境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其中难免有具有很强的利用或水解低聚糖的能力的微生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发酵前添加低聚糖的结果要么是没事,要么只能是消极的,有时也可能是积极的。因为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并不一定将低聚糖破坏殆尽,有时可能只是将其水解成了分子量更小且合适的低聚糖,这样其进入动物肠道后所起到的功效反而会更好。但退一步来说,我们没法保证任意一个上述这些情形会不会发生在我们自己手里。
          因此总体来说,虽然我认为这种做法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使用者对低聚糖的功效十分看中的话,那么还是更加建议将低聚糖在饲喂前进行拌料添加。毕竟,低聚糖也不便宜。
          6.某些中药可以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发酵之后给动物拌料服用吗?效果会不会更好?
          如上一个问题所述,无论是EM或其他人工添加的微生物,还是参与发酵的被整合进来的其他微生物都有很大的多样性,我们难以确定它们对某些有效成分的影响。相应地,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比例增减带来的影响很复杂,难以搞清。
          虽然发酵也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我们知识有限,无法确定发酵过程是否会破坏有效成分,即使不破坏有效成分,未必不改变其原有的性味归经。因此,说实在话,在我的认识范围内,除单方的滋补类中药外,其余中药发酵要慎重,因为其效果好不好,乃至会不会有反作用,只有试了才知道。


          IP属地:上海5楼2023-03-05 18:14
          回复
            7. 最近贴吧中有一些对EM及比嘉照夫前辈的负面评价,对此怎么看?
            其实也不是最近了,我们早就知道比嘉照夫有负面评价,也知道他的著作中有夸大和不可取的地方。但在这幕后可能还有很多黑心的资本、商业的运作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虽说这些幕后信息对我们的认识是一种打击,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接受比嘉照夫可能是坏人的事实,同时据此也不再难理解为何国内一些EM厂商陆续与他们划清界限的现象。但目前已有的信息证据和事实依据还不能让我下100%的结论认定比嘉照夫是坏人,故我个人暂且对其持观望态度。但至于日本EM研究机构如果确实涉及了钱权交易、虚假宣传等作恶行为,那么我们必须抵制。
            但这不影响市面在售的很多切实有效的EM及其他微生物制剂的地位和使用效果,更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上与比嘉照夫及日本EM研究机构毫无关系的国产EM及其他微生物制剂的地位和使用效果,更改变不了EM概念在农用微生物制剂推广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乃至EM及其他微生物制剂已经成为了农业生产必需品的事实。
            退一步说,我们本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精神,使用以微生物制剂为主的手段与方法,去提高产量、减少病害、减少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EM及其他微生物制剂对我们而言仅仅是工具而已。即便是比嘉照夫的人设崩塌和日本EM研究机构的作恶也并非意味着没有其他品牌与来源的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
            也许有人会以此说“EM没有任何作用”、“不要去购买和使用EM,而要抵制EM”等说法。对此我觉得犯不着。EM在我国农业中20余年的应用历史和我本人近10年来的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了充分说明其有效性的事实基础,而无需诡辩。并且EM也早已在我国完成了本土化、国产化,并充分提升了有效性,其在国内农业、农资产业链中的地位是无法被否认的,反观国外EM的市场份额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但除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某些人在上述方面的言论是明显带有个人情绪的,其发言方式与所谓“杠精”极其相似,具体表现为喜欢使用犀利的嘲讽语句、喜欢拿文献作为依据说事但又对对自己观点不利的文献“选择性失明”等等。这些人往往只会沉浸在无意义的抬杠诡辩之中并以此为乐趣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感,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往往极其匮乏,无法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


            IP属地:上海6楼2023-03-05 18:16
            回复
              8. 关于EM中的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如何在EM中共存的?
              这是一个一直有人在问也一直有人在质疑的老话题,因为按微生物学原理乃至常识而言,光合细菌是无法在酸性的发酵液中长期存活的;加上现在的EM中普遍确实不再有光合细菌,这个问题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而我在很多年前偶然了解到了某些EM厂商实现光合细菌共存于EM中的方法,但我们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可公开。如今期限已到,在此讲给感兴趣的人听。至于抵制EM且常拿“EM中不含光合细菌”说事的人,在此提前说明:虽然我不反对你们发表反对意见,但是需要明白的是,EM是个公开的概念,EM厂商有很多,其实现方法和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嘉照夫和日本EM研究机构不能代表所有名叫“EM”的东西;而这里,仅仅是其实现方式的一种。
              实际上与其说是光合细菌在EM中共存,不如说是光合细菌变成了乳酸菌或酵母菌,或者乳酸菌或酵母菌变成了光合细菌,再或者光合细菌与乳酸菌或酵母菌合体了。其利用的是微生物活动中的转化原理,其意思就是某种菌拾取了另一种菌或其他来源的自身所不具备的功能的基因,并进行了表达。这听起来像转基因技术对不对?没错,转基因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实现的转化,而自然界中也存在偶然的转化。具体方法大概就是在培养光合细菌的过程中的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加入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乳酸菌或酵母菌培养物,或者反过来;经过如此地反复驯化,其中的一小撮甚至一两个光合细菌会吸收转化乳酸菌或酵母菌的无氧氧化能力的基因,或者乳酸菌或酵母菌会吸收光合细菌的光能代谢能力和耐酸能力的基因;接下来再在实验室中通过选择、鉴别手段挑选出具备无氧氧化能力并能适应酸性环境的光合细菌菌株,或者具备光合色素和光能代谢能力的乳酸菌或酵母菌,并经过进一步驯化与筛选,取得具有头领效应和其他优良特征的菌株来用于组成EM。这个过程如同大海捞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菌株也是十分宝贵的。这样的菌株能够做到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扮演光合细菌、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角色,通过其光合细菌和乳酸菌或酵母菌的双重作用来实现对环境的优化。
              也许存在这样的可能:比嘉照夫和日本EM研究机构真的是虚假宣传,他们的EM中确实如同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并没有光合细菌,但一些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国内厂商信以为真但却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和道路。但他们这些人现在怎么样了,我们也不清楚。


              IP属地:上海7楼2023-03-05 18:19
              回复
                9. 对于“只要碳氮比合适,就能顺利发酵,无需使用EM或其他菌剂”之类的说法怎么看?
                这个说法没错,从整体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但从局部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个片面的、有条件的说法。合适的碳氮比是发酵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条件满足且合适的情况下,发酵过程会事半功倍;这不仅适用于堆肥发酵,也适用于土地本身,即在有机质不足的情况下应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
                但实际情况有时有可能是另一回事。我们曾经常说发酵和腐败两个概念,这两个词是基于我们人类的主观利益而言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益的微生物活动,那才叫发酵,反之则是腐败。微生物活动是发酵还是腐败,不仅取决于包括但不限于碳氮比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取决于操控物质和能量变化方向的因素,这个因素便是微生物的种类,进一步地说就是微生物的基因。环境中虽然本身就有大量微生物,但是这些微生物种类繁多、鱼龙混杂。虽然在合适的物质基础下,环境中的微生物会自然演替成具有积极作用的菌群,也就是比嘉照夫前辈常说的发酵合成型菌群,但是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众所周知,无论是工业污染还是农业上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已经使得整体环境中的物质基础变得十分消极,十分不利于发酵合成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目前的很多环境中原有的微生物往往都是具有消极作用者占据优势。而在这样的情形下,调整碳氮比的早期不仅不能立即使环境中的微生物演替成为发酵合成型菌群,而且甚至还有可能使这些有害的腐败菌群的数量短暂增加。
                打比方来说,环境可以比作一个工厂,合适的物质基础可以比作优质原料,不合适的物质基础可以比作劣质原料,发酵合成型菌群可以比作熟练的工人,腐败型菌群可以比作不熟练的工人。那么在熟练的工人手里,优质原料能够轻而易举地加工成为优质产品,劣质原料虽然不易加工成为优质产品,但加工质量也总会比不熟练的工人好;而在不熟练的工人手里,无论是优质原料还是劣质原料,加工出的产品都好不到哪去,甚至会经常出些事故造成损失。虽然有了优质原料练手,这些不熟练工人可能会变成熟练工人;但工厂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等待。同样地,我们从事农业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往往等不起,因此营造合适的物质基础和使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需要双管齐下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发酵时添加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确实不是必需的,毕竟退一步来说,发酵这种事情古代就有,而古代可没有成型的微生物制剂和成熟的微生物技术;但包括但不限于物质基础的环境条件今昔非比,因此使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却是很有必要的,其必要性在于提高的成功率,也在于改良整体环境的基因。
                这里需要补充描述的是:微生物细胞中的DNA是它的个体基因,而无数个微生物细胞分布在环境中,那么它们的集合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就可以视为一个宏观整体,这个整体便是它们的个体基因的集合的结果,我们将其视为“整体环境的基因”。无论是在环境中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还是通过改变物质基础来改变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使环境中的微生物向发酵合成型菌群的方向发展,都是改良整体环境的基因。
                我们期望真正不需要使用菌剂就能顺利发酵的那一天早日回归。


                IP属地:上海8楼2023-03-05 18:22
                回复
                  有点意思。在这里讲反常识的微生物学理论,不如让你说的厂商拿出检测报告证明确实有光合细菌,不要说这个又是保密的。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03-06 13:09
                  回复
                    老大几时有空再回来当老大嘛?翘首期盼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个人认为,你在吧里介绍EM知识,能让我们应用到实处,真的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的,我们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益,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功劳巨大的。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23-03-07 19:15
                    回复
                      终于又看到了大佬回归👏👏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4-30 08:15
                      回复
                        我有个改良土壤的想法想问下大神是否可行?发酵的有机肥我理解为类似于胶水,我把有机肥加水稀释,然后把粉末一样的土壤倒进去跟拌水泥一样,搅拌好,然后压实放在太阳下晒干。以后再踩碎,因为有了大量有机肥,碎块会有很多的结块,拿个筛子筛选一遍,把团粒化的土疙瘩拿去养花种菜,剩下的粉末土下一次再加有机肥做一次。这样等于在人工把土壤造粒,而这种颗粒土的透气透水性特别好,不容易产生积水,也不贵闷根,这个改良土壤的办法行不行的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5-01 11: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