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吧 关注:13,111贴子:157,045
  • 0回复贴,共1

所谓的“科学性”,到底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学的目的并不是更大的确切性,因为散裂开来的个别知识也有着同样之多的确定性;其实,科学的目的是通过其形式让知识更简便和更容易,以及以此得到的完整知识的可能性。所以,这一看法虽然流行,但却是错误的,即知识的科学性就在于更大的确切性。
……
科学性并不在于确切性,而是在于透过从普遍的到特殊的逐级往下所奠定的认知的体系形式。这一为科学所特有的、从普遍到特殊的认知方式,导致了在它们那里,许多的定理是经由从之前的定理那里派生出来的,因而是经由证明而奠定的,而这就造成了这一个古老的错误:只有那被证明了的东西才是完全真实的,每一个真理都需要有一个证明。
······
所以,一个直接奠定了的真理远胜于一个通过证明而奠定起来的真理,就犹如从其源头的活水远胜于从引水渠中过来的水。直观,部分地是纯粹先验的东西,正如数学,部分地是经验后验中的东西,正如其奠定了所有其他的科学,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一切科学的基础。(那逻辑学是唯独除外的,因为逻辑学是基于非直观的、但却是理性关于其特有规则的直接认识。)既不是被证明了的判断,也不是其证明,而是从直观中直接得出的、建基于此直观而不是建基于一切证明的判断,在科学中就是在这宇宙中的太阳,因为一切光亮是由此而出,其他的都是被其照亮以后再度反射出光芒。”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叔本华著,韦启昌翻译。
韦启昌的评论:
中医一直被诬为“缺乏科学性的证据”,患者个人的亲身疗效体验和直观认识则被认为“没有科学的意义”,言下之意当然就是疗效并不确定,也谈不上“真实”,因而被诬为没有确切的疗效,尽管中医最所重视的在历史上的直观式的医案实在是汗牛充栋。
西医的那种所谓大规模、成体系的、但选择性尽量避开病人直观感觉的、只针对为西医所特有的和片面设定的目标数据而展开的双盲实验和各种不同的数据记录,则被吹捧为有“科学性”,因而其“疗效”伴随着数据结果就是最确切、真实的。“科学性”因而就是“正确性”、“可靠性”的代名词。
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医以实在的疗效对此予以了反驳,而叔本华则予以了理论上的反驳。
而病人,据我多年的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最相信自己所体验到的疗效的,亦即最相信叔本华所说的“一个直接奠定了的真理”、最相信“不是被证明了的判断,也不是其证明,而是从直观中直接得出的、建基于此直观而不是建基于一切证明的判断。”


IP属地:广东1楼2023-01-21 11: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