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1,884贴子:2,844,446
  • 42回复贴,共1

大佛顶首楞严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19 18:21回复
    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
    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
    佛在本经中,
    几乎全都说到了!
    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
    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
    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
    依此宝典,
    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佛在经中说,末法将尽、法将灭时,
    《楞严经》最先灭;
    因为《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
    破魔的大法宝,若有本经住世,
    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
    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
    佛弟子要趁此经典尚在之良机,
    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19 18:41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19 18:5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19 19:28
        回复
          首楞严与楞严经不是一部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1-19 20:00
          收起回复
            贝叶版楞严不是被日本学者发现了摸,还没整理出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1-19 21:50
            回复
              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楞严经》
              :启智降魔
              因为《楞严经》是佛教讲得最真、最彻底的大乘经典;
              本经是照妖镜,
              让一切外道邪说邪见邪行原形毕露,
              让一切附佛外道无所遁形,
              让我们少走弯路,
              启智开悟,
              不为魔附,
              知道真正的实修方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3-01-20 19:17
              回复
                汝等当知 ,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3-01-20 19:47
                收起回复
                  《楞严经》非常好 我读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3-01-20 19:51
                  回复
                    心生则种种法生,
                    法生则种种心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3-01-20 20:04
                    收起回复
                      七处征心:
                      ①执心在身内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②执心在身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③执心潜眼根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 ,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④执心分明暗: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 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⑤执心则随有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3-01-21 09:25
                      回复
                        大佛顶首房严经
                        首楞严经者。
                        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
                        教纲之宏网,禅门之要关也。
                        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
                        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
                        直指心体,
                        发宣真胜文性。
                        简定真实圆通。
                        使人转物同如来。
                        弹指超无学者。
                        无尚楞严矣。
                        释其名。一切事究坚固。
                        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
                        而如来密因。菩萨方行。
                        摩不资始乎此。而
                        归极乎此耳。
                        考其所诠。则谈圆理,
                        以明真性。
                        开圆行。以示真修,其性也。
                        体用双彰,其修也。
                        因果一契,原始要终。
                        了义之说也。
                        良由诸修行人。
                        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
                        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
                        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
                        浚发大教。
                        而世尊首告之曰: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又曰。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x。
                        由是破七处攀缘。
                        别二种根本。
                        因见显心,因心显见。
                        虽心见互显,而正显在心。
                        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
                        屈指飞光。验见不动。
                        印观河之非变。
                        比垂手之无遗。
                        辩于八还。择于洧物。
                        非舒非缩,无是无非,
                        使悟净园真心。
                        妄为色空。
                        及闻见耳,即悟妄为。
                        尚疑混滥,
                        故又破自然因缘,
                        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
                        指见妄之所生,
                        且以一人例多人,以
                        一国例诸国,
                        总显器界根身。
                        月一妄耳。
                        自浅而深。自狭而广。
                        随多方显妄。而所显为真。
                        故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
                        融会入于如来藏性,
                        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
                        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凡十界依正之相。
                        皆循业发现而己,
                        即悟即真,
                        尙迷循发。
                        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难,
                        深穷生起之由。譬遍空。不拒诸相发挥。
                        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
                        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
                        非俗非真。至于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则藏心妙性。
                        不涉名言矣。
                        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
                        结责多闻。劝修无漏,
                        通而言之,皆圆理也,
                        理解虽圆,非行莫证,
                        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
                        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
                        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
                        为发行之由。于是定六根优劣。
                        令一门深入。
                        击钟验常,绾巾示结。
                        除二十五圣所证法门。
                        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
                        而又教以摄心轨则。安立道场。
                        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言之。
                        皆圆行也。
                        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虽谈证位。未尽行因,
                        下而或业习于七趣情想。禅定于五阴魔邪,
                        无非行门之事。
                        必期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得名为究竞坚固之证也。
                        然则依究竞坚固之理。立究竞坚固之行。
                        修究就坚固之行。证究竟坚固之理。
                        楞严教旨。大抵如是。
                        是知教行理三。悉号楞严,
                        了义之说。莫此加矣。
                        科经者。合理行为证宗。
                        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結经。五助道。
                        请见道后修道。修道后证果,此常途之序固尔。
                        究论上根修证。如发明藏性之后。
                        谓不历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
                        谓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
                        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
                        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
                        于此直尽心焉。
                        时至正二年,王午佛成道日。
                        庐陵沙门惟则,述于姑苏城中之狮子林。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3-01-23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