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在吧 关注:215,805贴子:17,244,616

8u们帮我看看我这自创设定什么量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盒子
·模型A
假设有一个集合Z,集合Z拥有无穷多个元素。
ZF6无穷公理:也就是说,存在一集合x,它有无穷多个元素。
接着,我们假设有一个集合X。
X={Z,Z≠,Z≠≠,……},其中后面加≠符号,表示后面的元素不等于前面的元素。
ZF1外延公理:一个集合完全由它的元素所决定。如果两个集合含有同样的元素,则他们是相等的。
反之,则不相等。在这里我们接着假设,Z≠>Z,Z≠≠>Z≠……
我们再定义,X的势与它包含的任意一个元素相等,即:
对于任意x,x∈X,则|X|=x。
这是集合X的定义。
接着我们定义一个模型A,在这个模型A里面,存在一个集合Y:
Y={X,X≠,X≠≠……},X≠>X,X≠≠>X≠……
对于任意x,x∈Y,则|Y|=x。
存在一个集合W:
W={Y,Y≠,Y≠≠……},Y≠>Y,Y≠≠>Y≠……
对于任意x,x∈W,则|W|=x。
……
存在一个集合F,F是第λ个集合,且λ为极限序数。
F={F-(F-代表在F之前的一个集合),F-≠,F-≠≠,……}
对于任意x,x∈F,则|F|=x。
存在一个集合K,K是第|F|个集合。
存在一个集合J,J是第|K|个集合。
存在一个集合???,???是第|???-|(???-表示在???前的一个集合)个集合。
……
存在一个集合Ψ,Ψ是第|Ψ-|个集合。
……
一直无穷无尽地套下去,构成了模型A。
·模型B
·空间
·模型B空间链
假设有一个模型B,它包含模型A的基数个空间。
这个空间是由无数个由若干个集合连接起来的集合构成的,我们将其称为模型B空间链。
模型A我们暂时称为Model A,简称MA.。
定义:{MA.}是MA.本身、MA.的幂集组成的集合、MA.幂集的幂集组成的集合,MA.幂集的幂集的幂集……组成的集合:
{MA.}={MA.,P(MA.),P(P(MA.),P(P(P(MA.))……},且取幂集的操作会不断延伸λ次,λ为极限序数。
ZF5幂集公理:也就是说,任意的集合x,P(x)也是一集合。
同样的,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模型Container,在Container内,会进行若干次这样的操作:
定义:{{MA.}}是{MA.}本身,{MA.}的幂集,{MA.}幂集的幂集……组成的集合。
{{MA.}}={{MA.},P({MA.}),P(P({MA.})),……}
同样的可以定义{{{MA.}}},{{{{MA.}}}}……等等,无穷无尽地进行这样的增加,Container会不断地重复这个操作。
当Container到达一个极限时,我们把Container当成可数的,继续不断地重复这个操作:
{Container}={{Container},P({Container}),P(P({Container}))……}
{{Container}},{{{Container}}},……
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二阶Container,二阶Container会不断重复对Container的这样的操作。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把二阶Container当成可数的,不断完成这个操作。
再假设有一个Container·Max,Container·Max会不断地完成对Container的升阶操作。
还可以对Container·Max也进行升阶操作,达到更高级别的Container。
假设有一个模型SCM(Strong Container Max),它会不断完成对Container·Max的升阶操作。
再定义:有一个集合包含模型SCM作为真子集,记作R(SCM)。
再假设一个模型M(R(SCM)),这个模型会不断地对R(SCM)进行扩大操作,且会到达一个极限,得到的结果记作α。
定义:α#={α,α(α),α(α(α))……},其中不断加括号的操作是对α进行复制,前面写一个α表示复制α个。Α#是它们不断扩充,再将前面扩充出来的所有结果组合在一起组成的集合。
同样的,可以定义α#(α#),α#(α#(α#))……
假设有一个模型β,β会不断完成这样的操作,结果记作β(done)。
同样的,我们可以不断这样定义N种运算,N种定义,来不断地扩充,堆叠出一个无比巨大的集合,假设我们定义出β(done)种运算,得到的一个无比巨大的集合,记作β(D,A)。
前文我们提到,模型B是由模型A的基数个空间组成的,而这个空间是由模型A个模型B空间链组成的,这条模型B空间链就是:β(D,A)+β(β(D,A))+……
于是,我们构造出了一个巨大数学模型B,且我们定义它是可上限性的。
·二阶模型B(可上限性)
假设有一个二阶模型B,在二阶模型B中,存在有若干个模型B(即一阶模型B),这个所谓的“若干个”数量在不断增长,且“若干个”>一阶模型B的基数。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1-16 16:07回复
    ·真模型B(可上限性)
    根据上面的定义,同理可以定义出三阶、四阶、无穷阶甚至更高阶的模型B。真模型B会不断重复这个操作,不断构造若干次更加高阶的模型B,“若干次”>一阶模型B的基数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1-16 16:07
    回复
      ·模型C
      假设有一个模型C,C∉真模型B,真模型B∉C。但是有一条贯穿模型C的超越构造链。在构造超越构造链之前,我们要先构造出基础构造链。
      这条基础构造链的基础是一个集合R,且R是无数个模型A的集合。我们称R为基本构造链粒子。接着我们定义,R0=R,且R0是R的基本级。构造链0={R0,R0+1,R0+2,……,R0+λ(λ为极限序数)}其中R0每次加1的操作是对R0进行延伸的操作,且R0是封闭的。我们把构造链0记作G0。
      构造链1={R1,R1+1,R1+2,……,R1+λ(λ为极限序数)},其中R1每次加1的操作同上R0的操作。且R1>R0λ,R1是封闭的。我们把构造链1记作G1。
      ……
      构造链λ={Rλ,Rқ(қ>λ),……,Rλλ(λ为极限序数)}。其中每次生成比前一个元素更大的元素的操作同上R0、R1的操作,且Rλ是封闭的。我们把构造链λ记作Gλ。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我们构造出了一条基础构造链G,G={G0,G1,G2,……,Gλ}
      ·超越构造链
      超越构造链是生成模型C的重要部分,它贯穿整个模型C。为了使模型C更加的大,我们需要让这条超越构造链SG(Strong G)尽可能地长。于是我们开始构造这条超越构造链。
      我们定义SG0>G,即SG0超越了G的极限。接着,我们继续构造构造链0={SG0,SG0+1,……,SG0+SG0}
      构造链1={SG1,SG1+1,SG1+2,……,SG1+SG1}
      ……
      构造链SG0={SG(SG0),SG(SG0)+1,……,SG(SG0)+SG(SG0)}
      构造链SG1={SG(SG1),SG(SG1)+1,……,SG(SG1)+SG(SG1)}
      ……
      构造链SG(SG(SG(SG(SG……(SG0)))))
      ……
      不断地构造下来,就得到了超越构造链0。记作S0。接着我们继续往下构造:S1=构造链{S0,S0+1,……S0+S0}
      S2,S3,……S(S0),S(S1),……S(S(S(S……(S0))))……称为二阶S0
      再往下构造:三阶S0、四阶S0、……、S0阶S0、……S(S(S(S(S……)))))阶S0……不断地无穷无尽地构造就形成了一条无比长的可上限超越构造链,称为S。
      接着我们要构造出一阶终极超越构造链,即弱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我们要更加频繁地构造这根链条。
      我们定义S条运算方式,S个可增加元素,S个可增加方向……不断地通过各种办法构造出一条尽可能完美,尽可能长的终极链条,将其称为Real S。Real S即为弱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构造出一条足够长,长度足够庞大的弱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令它的一端为模型B的最大边界,另一端为模型C的最大边界。将Real S作为模型C的一条边的长度,由此来生成模型C。
      ·高阶模型C
      Real S可以作为模型C的一条边的长度,但是模型C的维度还未定义。所以我们可以给模型C定义维度。我们定义模型C是一个阿列夫零维的模型,且它的每条边长都是Real S,由此得到高阶模型C。(相当于模型C只是一个由Real S构造出来的模型,但未定义维度,高阶模型C被定义为阿列夫零维)。
      ·高阶真模型B
      根据高阶模型C的定义,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个高阶真模型B的维度是阿列夫零维,且每条边是真模型B的基数。
      ·高阶真模型C
      根据模型B的定义,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个高阶真模型C,且真高阶模型C内部会对高阶模型C进行强制包含并升阶的操作,使弱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的强度达到强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
      ·合并模型D
      假设有一个合并模型D,模型D内会将高阶真模型B嵌入高阶真模型C,得到的结果即是合并模型D。且合并模型D会用公理证明B>C,还是C>B,又或者B=C,合并模型D的作用是证明B和C的大小,但目前其使用的公理还是未知的,暂时还处于一个定义状态,但并未具体定义。
      高阶真模型B的基础模型B是通过模型A的基数个空间组成的,而空间的空间链是不断地取模型A的幂集,且把每一步得到的结果都放入一个集合,再不断地对其进行升阶操作,定义出巨大数量的运算。真模型B是对模型B进行更为频繁地升阶操作。而高阶真模型B是对真模型B进行维度升级。
      高阶真模型C的基础模型C是通过一条弱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生成的,先通过不断地延伸集合R,构造出越来越高阶的构造链。直到构造出超越构造链。接着又往更多的方向构造这条超越构造链,最终直到一个不可再延伸的弱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通过类似模型B的定义,不断地强制升阶,最终使其强度达到强不可上限超越构造链。
      模型B和模型C都是很庞大的模型,将它们相互嵌入,比较它们的大小,即使模型D,但模型D使用的公理还是未知的,或者说,还没有准确的公理能证明它们谁大谁小。
      终极Ender宇宙
      模型B和C,都是很巨大的模型,但它们还不够大。虽然高阶真模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1-16 16:08
      回复
        终极Ender宇宙
        模型B和C,都是很巨大的模型,但它们还不够大。虽然高阶真模型B和高阶真模型C具有非常强的不可上限性,但我们依然可以定义它们的相对有上限性,我们定义分离模型D为终极Ender宇宙的基本粒子(即高阶真模型B和高阶真模型C的大小总和),若干个分离模型D构成二阶分离模型D,若干个二阶分离模型D构成三阶分离模型D,……若干阶分离模型D。(定义终极Ender宇宙下的所有模型都具有可数性)。而一个若干阶分离模型D都无法到达的存在是超越模型S。若干个超越模型S构成二阶超越模型S,……,构造出若干个量级。不断上升,构成了终极Ender宇宙。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1-16 16:08
        回复
          @最爱洛天依💌 这设定当时在yc吧你应该看过,你觉得是否有论外?对应论外几层?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1-16 16:20
          回复
            直接玩集合很难不叠到论外,毕竟幂集公理摆在这。你写这么大一段应该很强吧 反正我是不看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16 17:00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1-16 17:4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1-16 17:4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01-16 17:40
                  回复
                    汪峰在吧(×)数学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1-16 17:4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1-16 17:4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1-16 17:4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01-16 17:4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1-16 17:4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3-01-16 17: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