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吧 关注:132,670贴子:974,935
  • 8回复贴,共1

涌吐药治癫痫只是辅助手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胆矾
2007-06-14 15:17:54   来源:     显示次数:80     编辑:hpc     进入论坛
名称:胆矾
类别:涌吐药
拼音:DAN FAN
拉丁:Chalcanthitum
别名:石胆、毕石、黑石、铜勒、胆子矾、鸭嘴胆矾、翠胆矾、蓝矾
药用部位:矿物
药材性状:单晶体呈厚板状或短柱状,但不常见;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肾状或粒状。多具棱角,表面不平坦,深蓝色或附有风化物(白色或绿白色粉霜),半透明;条痕无色,具玻璃光泽;硬度2.5,性极脆,易打碎,断口贝壳状。相对密度2.1~2.3。极易溶于水。
产地:云南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现多用硫酸作用于铜片或氧化铜制成。
地道沿革:
栽培要点:
性味归经:寒;酸、辛;归肝、胆经;毒
功能主治: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用于风痰壅塞,喉痹,癫痫,误食毒物,风眼赤烂,口疮,牙疳。
用法用量:内服:温汤化,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水溶化外洗。
禁忌:体虚者禁服。不宜过量或久服。 


1楼2010-07-07 15:09回复
    名称:瓜蒂
    类别:涌吐药
    拼音:GUA DI
    拉丁:Calyx Cucumis
    别名:甜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药用部位:果蒂
    药材性状:干燥的果蒂,其果柄略弯曲,上有纵棱,微皱缩;连接果实的一端渐膨大,即花萼的残基。表面黄褐色,有时带有卷曲的果皮。质柔韧,不易折断。气微,味苦。
    产地:我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切取果蒂,阴干。
    地道沿革:
    栽培要点:
    性味归经:寒;苦;归脾、胃经;毒
    功能主治: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用于痰热郁于胸中及宿食停滞于胃所致的多种病症;用于湿热黄疸,四肢浮肿,鼻塞,喉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禁忌:体虚、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忌服。 


    2楼2010-07-07 15:10
    回复
      2025-08-30 15:30: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藜芦
      2007-06-14 15:17:58   来源:     显示次数:94     编辑:hpc     进入论坛
      名称:藜芦
      类别:涌吐药
      拼音:LI LU
      拉丁:Radix et Rhizoma Veratri
      别名:山葱、葱白藜芦、旱葱、毒药草、七厘丹
      药用部位:须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干燥根茎,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棕色毛状的维管束。须根多数,簇生于根茎四周,长12~20cm,粗约3mm。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细密的横皱,下端多纵皱。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中心有一淡黄色纤细的木质部,易与皮部分离。味苦辛。以根粗坚实,断面粉性者为佳。
      产地:东北、华北、西南、山东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地道沿革:
      栽培要点: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经;有毒
      功能主治:吐风痰,杀虫。用于中风、癫痫、喉痹症见痰涎涌盛者;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
      禁忌:孕妇及体弱者忌服。不宜与诸参、芍药、细辛同用。 


      3楼2010-07-07 15:10
      回复
        名称:常山
        类别:涌吐药
        拼音:CHANG SHAN
        拉丁:Radix Dichroae
        别名:互草、恒山、黄常山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9~15cm,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无臭,味苦。
        产地:甘肃、陕西、四川
        采收加工:栽培4年以上收获。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地道沿革:
        栽培要点: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肺、心、肝经;毒
        功能主治:涌吐痰涎,截疟。用于胸中痰饮,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禁忌:有催吐的副作用,量不宜过大,正气不足,久病体弱及孕妇慎用。
          
        


        4楼2010-07-07 15:11
        回复
          中药处方
               【辨证】痰火迷心。
               【治法】涌吐痰涎,以通心窍。
               【方名】挽狂汤。
               【组成】甜瓜蒂6克,淡豆豉9克,赤小豆9克,党参芦头6克,明矾3克,急性子4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晨空腹服第2煎,得快吐,止后服;服药已过6小时仍不吐者,可服第2煎。如吐不止者可服葱汤(以大葱3-5根煎汤)解之。
          


          5楼2010-07-07 15:12
          回复
            催吐萝芙木
            催吐萝芙木治高血压,并可提制呕吐、下泻药物。【来源】夹竹桃科催吐萝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Afzel. ex Spreng.,以根、茎皮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有栽培。
            【功能主治】
            根:可提取利血平生物碱,治高血压;并可提制呕吐、下泻药物。
            茎皮:可治高热,消化不良,疥癣。
            乳汁:可治腹痛,并作泻下药,但用时应根据病情适当掌握,不可过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6楼2010-07-07 15:14
            回复
              《本草纲目》:“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癫痫失志恍惚,安神养血,益气补精。”


              7楼2010-07-08 13:12
              回复
                1全蝎-原态 全蝎-药材
                     为钳蝎料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主产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为“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
                夏季产量较多,称为“伏蝎”。饲养蝎一般在秋季,隔年收捕一次。野生蝎在春末至秋初捕捉,捕得后,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
                ,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药性】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痉挛抽搐。本品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有良好的息风止痉之效,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用治各种原因之惊风、痉挛抽搐,常与蜈蚣同
                用,即止痉散(《经验方》);如用治小儿急惊风高热,神昏、抽搐,常与羚羊角、钩藤、天麻等清热、息风药配伍;用治小儿慢惊风抽搐,常与党参、白术、天麻等益气
                健脾药同用;用治痰迷癫痫抽搐,可与郁金、白矾等份,研细末服;若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与蜈蚣、天南星、蝉蜕等配伍,如五虎追风散(广州中医学院《方
                剂学》);或与蜈蚣、钩藤、朱砂等配伍,如摄风散(《证治准绳》);治疗风中经络,口眼斜,可与白僵蚕、白附子等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8楼2010-07-08 17:30
                回复
                  2025-08-30 15:24: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
                  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
                  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
                  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
                  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
                  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
                  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9楼2010-07-09 07: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