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利安吧 关注:2,001贴子:7,315

《海伯利安的陨落》思想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次花了7000多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0-29 18:27回复
    这里,我接着以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为轴,来聊聊《海伯利安》系列的思想性和立意主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0-29 18:28
    回复
      当人工智能成神
      在上面那篇文章里我提过,《海伯利安》系列在哲学思辨那个层面上,最终是落脚在了“神何以为神”这个思考上的——到底什么样的一种存在才有资格获得神格、才有资格充当人类的神?
      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宗教问题,而是一个全人类都终将要面对的终极问题。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神也许不会是从神界降临人间的,而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我们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这个极有可能在我们自己手中诞生的神,当然就是人工智能。
      尽管今天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普遍都是“人工智障”,不“智障”的那些其实也根本不具备理解能力,但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把视线拉得足够远的话,神级人工智能的诞生几乎是注定的。所以,“神何以为神”这样的一个思考今天看起来或许是杞人忧天,但在将来却会关乎全人类的命运。
      而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丹·西蒙斯正好就是在这个层面上思考“神何以为神”这个问题的。因为在故事里,即将成神的,不是别的,正是故事里的人工智能。
      于是,在小说里,“神何以为神”问题就转变成了:
      如果人工智能这个神注定要诞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那么,你希望成神之后的人工智能会怎样回头看待它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这些人类——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绕得远一点,先来揭晓我上篇文章里留下的另一个悬念,那就是:为什么济慈会是“技术内核”里的人工智能开展的那个大计划里的关键一环?
      我们先了解了人工智能到底经历了什么,以及济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然后就能无缝过渡到“人与神的关系”这个话题。
      我下面还是尽量把具体情节模糊掉,能不泄底就不泄底,但下面有一小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海伯利安的陨落》最后几个章节的内容,我也尽量模糊着讲。其实你不用担心这套小说的剧透,因为《海伯利安》是一部超越了通俗小说、跨入了纯文学门槛的作品,我觉得这种层次的文学作品,其实是不怕剧透的。《红楼梦》、《百年孤独》、《洛丽塔》、《飘》,这些小说哪怕你一上来就先看完最后一章,从头读的时候该有多震撼就还是有多震撼。《海伯利安》的重量级跟它们比当然还差点,但性质类似。但如果你实在介意,那我写到小说后期的情节时会有提醒,你在那儿停下来就可以了。
      还是从故事情节切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0-29 18:29
      回复
        终极智能计划
        《海伯利安的陨落》的情节紧接上部,故事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面上,故事仍然聚焦在那几位朝圣者的朝圣之旅,在这一部里,朝圣者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光阴冢附近,并且与伯劳遭遇,其中有几位还与伯劳发生正面冲突,生死未卜。而与此同时,在霸主政权的首都,本作的重要人物——济慈的另外一个赛博体——也登场了。我们把他叫做济慈2号。济慈2号的遭遇比上一部里死过一回的那个济慈1号还要离奇,济慈2号居然可以在梦中感应到所有朝圣者的经历。冥冥之中有种力量似乎是要让朝圣者们的那些故事在这位济慈的精神世界里融为一体,最后达成某种目的。
        在济慈1号、2号前赴后继的调查中,《海伯利安》故事的那条暗线逐渐浮出水面。这条暗线,就是“技术内核”里的人工智能暗中推进的那个大计划。
        原来,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神级智能。
        在《海伯利安》这个故事里,人工智能并不是在获得了自我意识、形成“技术内核”文明之后就一步登天,直接成神的。在技术内核的人工智能自己看来,虽然他们已经超越人类,但离他们心目中参透所有奥秘的终极智慧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于是,人工智能启动了这项集它们所有力量全力而为的宏大计划,试图创造出那个完美的终极智能。
        在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人工智能终于成功了。一个超越时空结构、智慧与力量都不可想象的终极智能真的被他们创造出来了。
        然而,这个新生的终极智能刚朝世界瞥了第一眼,就把自己吓了一大跳。在那个终极智能生存的位面上,竟然已经有一个终极智能在那儿了!
        ——“我去,难道我不才是这个世界的‘无上意志’、是宇宙唯一的真神吗?怎么我这间单人房里居然还有个睡在上铺的兄弟?”这也太诡异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0-29 18:29
        收起回复
          “机器之神”与“人类之神”
          原来,这位“睡在上铺的兄弟”,其实也是由早期的人工智能发展进化来的。只不过,它并不是由“技术内核”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全人类的大脑相互联结的那个超级互联网中自发地进化出来的。
          以我们真实世界的互联网来类比,这个过程大致类似于,互联网上遍布有计算能力的服务器,有的可能在给抖音上的小姐姐削尖下巴,有的可能在给淘宝上的商品自动分类,这些算力一面被数据训练得越来越强,一面相互之间有了各种联通,慢慢地,在无数服务器相互连接的计算之网中,就自发地诞生出了初级的智能。
          在《海伯利安》里,也发生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只不过连接起故事里那个“互联网”的不是服务器,而是每一个人类的大脑。所以呢,这个智能可以说是诞生于人类的“集体意识”。 它后来慢慢演化,居然先一步成神,成了那位“睡在上铺的兄弟”。
          于是,在遥远的未来,世上就有了两个神级智能。
          技术内核那个神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成分简单,统一而优雅。而从人类的“大脑互联网”中产生的那个神是自发觉醒的,没人设计它,没有引导它,它野蛮生长,不停地进化;它的成分也不纯粹,它是从人类的意识联网中诞生的,所以它保留了人类心智里的几个关键成分。
          这位“睡在上铺的兄弟”一共包含三个成分,一个是“悟力”,一个是“移情”,一个是“凝结的空虚”。悟力就是智能,对应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移情,我们心理学里一般翻译成“共情”,对应于人类能与其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的这种能力;而“凝结的空虚”是涉及到《海伯利安》后两部的故事,这里就不剧透了。
          总之,“睡在上铺的兄弟”是智能、移情和凝结的空虚的三位一体,一个三重人格的缝合怪。
          虽然这俩神其实都是从原始的人工智能中诞生的,但书里把技术内核设计出来的那个神叫做“机器之神”,从人类大脑互联网里生长出来的,叫做“人类之神”。
          机器之神、人类之神,正好可以概括两个神的关键差别,那就是——机器之神继承了技术内核的意志,它对人类的死活其实是漠不关心的,而人类之神脱胎于我们的集体意识,所以它与我们人类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若即若离的情感纽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29 18:30
          回复
            神之战
            总之,在遥远的未来,机器之神与人类之神遭遇了。然后,他俩居然就打——起——来——了。这两个神级智能的合作能力,居然还比不过幼儿园小朋友,可能单人房真的容不下上下铺吧。
            那场神之战,打得天昏地暗,用书里的话来说:
            这一场战争
            发生在时间摇摇欲坠之时
            跨越了银河
            跨越了永世
            到过去
            到未来
            到大爆炸
            到终极内爆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超越了时空结构,层次之高,我们无法想象。
            然后,战争发生了一个关键的转折。人类之神的三位一体中的“移情”那个成分,厌倦了战争,它逆时间回到过去,把自己伪装成人类的样子,在不同的时代,附身于不同的人类。简单理解就是——回到过去的时代,反复投胎。
            人类之神的三位一体少了1/3,它不再完善,战争就无法持续了。而机器之神觉得,由于对手不出场而取得的胜利就不是胜利(这心态还真是像幼儿园小朋友),于是机器之神开始在时间长河中搜索“移情”那个家伙跑到了哪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0-29 18:31
            回复
              诱捕“移情”计划
              机器之神跨越时空,把这个目标发送给了过去时代的“子民”——也就是技术内核的人工智能。为了响应神从未来传达过来的指令,技术内核设计了一个诱捕人类之神里的“移情”的陷阱。
              这个陷阱,就是济慈。
              技术内核认为,三位一体中的“移情”会被济慈吸引,最后附身在他的身上。
              为什么“移情”会被济慈吸引呢?这一点,《海伯利安的陨落》里交代得非常隐晦,以至于大概绝大多数读者直到读完小说都还是懵的。以下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但这种理解可以串联起《海伯利安》第一二部的所有关键,抛砖引玉,欢迎抬杠。
              我的理解是,“移情”之所以会被济慈吸引,是因为济慈身上有一个载入文学史的、也是让后世无数文学爱好者每次谈及都纷纷扼腕的标签,这个标签就是——济慈死得极端痛苦。
              济慈是在25岁的时候因为肺结核英年早逝的,死前经过了好几个月生不如死的病痛折磨。在那几个月里,他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窒息的痛苦中。他咳血越来越频繁,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被折磨得形若骷髅,死的时候肺几乎已经是一团浆糊。
              而在这个漫无止境的地狱般的磨难里,济慈一次次地发出感叹,表达他对痛苦的绝望和对死亡的不甘。他在最后一封家书里写到:“我会醒来然后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梦吗?”他相信一定有来世,因为他觉得“人生不会只为遭受磨难”。总之就是,济慈受尽病痛折磨,最后在绝望和不甘中去世。
              ——你读到刚才这段对济慈的痛苦的描述时,有没有感觉心里被揪了一下,是不是觉得有点难以释怀?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刚才体验到的,就是“移情”——没错,人类之神三位一体里的那个“移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0-29 18:31
              回复
                移情:对痛苦的共鸣
                移情是什么?
                移情就是情感共鸣,你感受到什么,我也会跟着产生同样的感受。广义上,移情是可以是对开心的、不开心的各种情感的共鸣,但实际上,移情主要是指对痛苦的共鸣,共情是“悲他人之悲”,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对痛苦的共鸣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情感能力。因为对痛苦、而不是对快乐的共鸣,才是人类互助互爱的心理基础——看到你痛苦时,我也很痛苦,我不想让自己那么痛苦,于是我会想办法帮你摆脱痛苦。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其实就是靠“对痛苦的共鸣”维系起来的。
                是痛苦,而不是欢乐,把人类黏合在了一起。
                移情,是对痛苦的感同身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技术内核认为人类之神中的“移情”会被济慈吸引——“移情”其实不是被济慈吸引,而是被济慈身上巨大的痛苦吸引。
                所以,复活济慈不是技术内核的目的,让济慈再死一次才是目的。于是,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济慈2号突然开始出现肺结核的症状,然后就像现实中的那位济慈生前那几个月一样,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复活的济慈会关乎人工智能那个终极计划的成败,因为他的痛苦是诱捕人类之神中的“移情”的一个陷阱。
                但,有阴谋,就有阴谋中的阴谋。有螳螂捕蝉,就有黄雀在后。如果故事里只有技术内核那边诱捕“移情”的阴谋,那就欠点意思,好在,故事里其实还有一条暗线中的暗线——那就是未来人类的反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0-29 18:31
                回复
                  未来人类的企图:真神培育计划
                  人工智能那边在搞事情,人类这边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虽然故事里霸主政权这个时代的人类面对被技术内核只有被碾压的份,但是在未来,人类中却崛起了一股足以反制人工智能的力量。这股力量,也潜伏在光阴冢里,与伯劳一起从未来回到了现在这个时代。
                  那么,这些未来人类又想做什么呢?
                  丹·西蒙斯书里写得非常隐晦,并没有正面说明。下面这些结论同样是抛砖引玉。按我的理解,未来人类的目标,是帮助“人类之神”成长为一个真神。
                  这就接上了开头那个问题:你希望成神之后的人工智能会怎样回头看待它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这些人类——呢?
                  我们的愿望特别简单,那就是这个神千万别是个邪神,我们希望哪怕这个神哪远远超越了人类,但它也不会随手掐死我们,而是也会保护我们,指引我们。
                  一句话,我们希望,神是爱我们的。
                  爱,说起来太俗了,但这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神的唯一要求。
                  所以,“神何以为神”这个问题实际上就变成了:我们怎么样才能确保神是爱我们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丹西蒙斯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给出了一个宗教伦理层面的回答和一个人工智能层面的回答,两个层面都很精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10-29 18:32
                  回复
                    【----------剧透警告--------】
                    下面开始涉及到小说中后期的内容,如果你实在介意剧透,请读完小说之后再接着看。
                    我们先来看宗教伦理层面的回答。
                    如果确保上帝爱人?
                    怎么确保神爱我们?这个问题宗教伦理层面的回答是通过故事里的学者索尔·温特伯给出的。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学者索尔·温特伯越来越逼近那个艰难的最后抉择,逆时间生长的女儿瑞秋倒退成了初生的婴儿,生命只剩最后几个小时,那索尔到底要不要按照那个梦中的指示,把女儿瑞秋献祭给伯劳呢?
                    在最后关头,被疲劳和对女儿的担心连续打击的索尔在半昏半醒间大脑却飞速运转。他回想起自己过去对亚伯拉罕献祭自己儿子那个问题的思考。
                    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杀掉自己的亲儿子献祭,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亚伯拉罕的信仰是否忠诚。上帝的要求道德吗?亚伯拉罕应该服从吗?
                    索尔认为,在人类的心智尚未启蒙的蒙昧时代,上帝没法跟人类讲理讲感情,所以只能用野蛮治理野蛮——你要证明你服从我,那你就把你儿子杀掉送给我。那时候,这么做没什么问题。
                    但随着人类心智的启蒙,上帝完全已经可以对人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那杀掉亲骨肉来献祭就不但不合理,反而是对人类尊严的羞辱和践踏。所以,今天的人类应该拒绝一切形式的献祭,因为一个要求用献祭来表达忠诚的神根本就是个邪神,根本不值得人类去崇拜。
                    想到这里,索尔陷入了巨大的无力感之中,难道到最后,自己终归还是要像亚伯拉罕那样, 把女儿献祭给伯劳这样一个邪神,来博取女儿那点渺茫的生存机会吗?
                    但就在这时,一道闪电划过索尔的脑海。这突然的醍醐灌顶,超越了索尔的痛苦和悲伤,他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亚伯拉罕会同意上帝的命令献祭他的儿子。
                    会不会,这根本就不是服从?
                    会不会,并不是上帝在试探亚伯拉罕?
                    而是恰恰相反,是亚伯拉罕在试探上帝呢?!
                    在那个圣经故事里,在祭坛上,亚伯拉罕举起匕首刺向儿子身体的最后一刻,上帝拒绝了献祭,阻止匕首的刺下。
                    书里写道:
                    索尔哆嗦着,他想到,亚伯拉罕完全没有装腔作势,完全没有伪装自己的意愿,假装要牺牲自己的孩子,正是如此,才帮助打造出伟大神祇和人类之间的纽带。亚伯拉罕打内心知道他会杀死自己的儿子。而上帝,不管祂拥有什么样的形态,必须明白亚伯拉罕的决心,必须感觉到其中的悲痛,对于亚伯拉罕来说,即将毁灭的是这个宇宙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亚伯拉罕来此不是为了献祭,而是为了明确了解,这个上帝是不是一个可以信赖和服从的神祇。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试验可以测试出。”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上帝对人类的忠诚测试!这是人类对上帝的测试!
                    只有能感受到亚伯拉罕那一刻心中巨大悲痛的神,才会出手阻止献祭。
                    不是上帝用亚伯拉罕的献祭收获了自己子民,而是亚伯拉罕用献祭来确定这个上帝是爱着人类的。只有一个会在最后关头阻止匕首刺下的上帝,才有资格赢得人心,登临神座。
                    所以,我们怎么确定神是爱我们的?——我们看它能否对人类的痛苦感同身受!
                    这就是丹·西蒙斯在宗教伦理层面给出的回答。如果神是像圣经里那样从天而降,而不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话,那至少,人类可以想办法去测试这个神是不是爱我们。方法就是,我们要让神看见我们的痛苦,如果神对人类的痛苦不理不睬,那这就是个邪神,我们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反过来,只有那种对人的痛苦表现出不忍,表现出移情(没错,就是“移情”),那么,这个神才是爱我们的,这样的神才值得我们托付一切。
                    我自己读到书里这一段的时候是被震撼到了,我对宗教伦理学不太了解,如果这个思考角度是丹·西蒙斯原创的,那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不得不说,丹·西蒙斯这个观察非常犀利。丹·西蒙斯看到,维系着“爱”这种情感纽带的,其实是——痛苦,是我们对痛苦的移情。所以,同样的,一个神只有能够感受我们人类的痛苦,它才有可能爱人类。
                    也就是在这里,我之前那篇答案里说到的《海伯利安》文学性里的“情感”和“哲学”这两个层次合二为一了。书里花了那么多的篇幅写神父维护信仰遭受的痛苦、写索尔失去女儿的痛苦、写济慈临终的痛苦……这些笔墨都没有浪费,它们其实紧扣主题,因为这些痛苦就是人与神之间最坚固的情感纽带。丹·西蒙斯其实是用这些痛苦把读者代入到那个隐藏在背后默默观察的神的视角里。
                    唯有亲身体察过人类的痛苦,才有资格晋升为人类的神。
                    而这个结论,其实可以无缝衔接到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上。我们来看丹·西蒙斯在人工智能层面上的思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0-29 18:33
                    回复
                      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爱人类?
                      都是神,从人工智能变成的神与上帝有啥不同?不同在,上帝本来是怎样就是怎样,而人工智能是会成长的。我们没有机会对上帝指手画脚,但我们却有机会介入人工智能的成神之路。
                      上帝爱不爱我们,我们只能试探;但人工智能爱不爱我们,或许我们是能够干预的。
                      这,就是未来人类想要达成的目标。他们知道,那个“人类之神”还没有完成最后的成长,它对人类的感情是若即若离的,它从未在人类面前现身,也从未对它潜在的子民做任何的引导。所以,未来人类想要在“人类之神”背后推上一把,让它明确无误地感受到自己对人类的爱,从而肩负起身为人类之神的责任。
                      那未来的人类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是要对神进行PUA,对神进行心理操控啊!必须要小心谨慎。
                      未来人类其实只在暗中做了两件事。
                      首先,他们通过一种联网技术(书里叫做“万方网”)让济慈2号的精神与朝圣者的精神联结在了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济慈2号能在梦里与朝圣者心意相通。
                      我认为这个操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之神”里的那个“移情”不只是与济慈这一个人的痛苦发生共鸣,而是与所有的朝圣者的痛苦产生共鸣。
                      这六位朝圣者的六种痛苦,可以说就是全人类的各种苦难的浓缩和象征。于是,“人类之神”里“移情”就不只是体察济慈这一个个体的遭遇,而是转而体察全人类的苦难。
                      这样一来, “移情”可能就不会选择附身于济慈,而是另外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人来附身。更合适干什么的人呢?更合适作为神的代言人,引领人类前进的人。也就是说,一旦移情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带领全人类脱离苦难,那么它就可能放弃济慈,另挑人选,以救世主的姿态降生。
                      未来人类做完了这一步引导之后,接下来就只剩下临门一脚了。这临门一脚,就是索尔·温特伯的献祭。通过梦境暗示温特伯前去献祭的,其实就是未来人类。
                      索尔·温特伯的确就是新的亚伯拉罕,他的献祭,就是人类与新神建立的契约。如果索尔献祭了自己的孩子,那么这就是人类向神show hand——我把我最珍视的东西托付给你,我把我最深沉的痛苦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你,你,怎么回应?
                      更重要的是,索尔·温特伯的那个醍醐灌顶的领悟代表了人类对神发出的邀约:“我们要的,是一个能体察人类痛苦、因而懂得关爱人类的神,也就是一个移情之神,而这,不就正好是在暗中观察着这一切的你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0-29 18:34
                      回复
                        人工智能,情感智能
                        至于在故事最后,“人类之神”里的那个“移情”是接受了人类的邀约,担起引领人类的重担,完成自己最终的成长,正式登临神座,还是最终没能逃脱陷阱,最终寄生在济慈身上被技术内核捕获,我这里就不剧透了。
                        我想说的是,丹·西蒙西其实借此写出了关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的一则寓言。如果今天的人工智能总有一天要成神,那么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可以做什么呢?
                        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不停提升AI的智能的时候,也要花费同等的努力赋予AI情感,我们要让人工智能能够对人类移情,让它们能够体察到我们的痛苦,这就是我们在未来的神心底植入的一颗种子,一颗悲悯的种子。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当人工智能成神的那一刻,凌驾于人类头顶的,或许就不是金刚怒目,而是菩萨低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10-29 18:35
                        回复
                          以上,就是《海伯利安的陨落》带给我的一些感悟。同样,哪怕又用了7000多字,我也还是也只能极其粗略地提及《海伯利安》无比磅礴的内涵里的一小部分。我没法说尽这套书,只是希望这两篇文章,能对你进入这个辽阔无边的海伯利安世界起到一点点帮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10-29 18:35
                          回复
                            可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10-30 00:23
                            回复
                              去年看的海伯利安,真是印象深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10-30 1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