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吧 关注:10,879贴子:802,495

当下的力量 有书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本书买了好几年,一直放在书架上。直到几年后有一天(去年),看另一本书认知觉醒里有个问题不明白,查相关资料,查到了当下的力量,可能时机到了吧,居然读了下来,觉得收获很大。
今年由于一些原因,又再读此书,居然发现和读一本 新书一样,进度很慢,第二遍暂读到了第六章。忽然对书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有时感叹,人和人之间智慧的差别,真是天渊之别。古来圣贤智者,明白的真理,想要告诉世人,经典一直在那里,可惜懂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IP属地:广东1楼2022-09-15 22:42回复
    个人原因,从小就对中医,佛道,比较有兴趣,各种书买了不少,原文译本各种讲记都看了不少,但是,说懂吧,那么多译本很明确告诉你是什么什么样,但是自己看了后,只能说是明白了译者想说的,但是并不觉得这就是经文的本意,也就是说,不明白佛经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人到中年,有各种人生责任要承担,各种苦恼琐事各种问题要面对,渐渐不再期望有朝一日能明白真理啦。直到有一天看到此书,看到了托利讲的当下的力量,谈到大多数情况并不是人在使用思维这个工具,而是思维绑架了自己。好象愚昧的千里冰层终于崩了一道裂纹。


    IP属地:广东2楼2022-09-15 22:58
    收起回复
      托利前些年又出了本书叫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两本印照着看更好。如果让我说,可以先读新世界,再读当下。其实我觉得当下这本书对初读者还是有些难啃的。另外,有本李尔纳的回到当下的旅程,也可以和当下作为相互补充,更易理解。我就是看了新世界和回到当下的旅程后,再看当下的力量,才发现了作者字字珠玑,但第一遍我基本都忽略了。
      作者在当下的力量里说,信念固然可以带来宽慰,可是只有透过亲身的体验......这个和佛法要亲证才好应该是一样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个现代人,和我们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举事例谈道理的时候更有希望懂。
      我还在继续啃这本书。
      开立此贴,看看有没有同好可以探讨。


      IP属地:广东3楼2022-09-15 23:21
      收起回复
        我现在就在看新世界,暂时不看当下了,因为大部分读不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9-16 09:21
        收起回复
          这个贴子我打算记录的内容:
          1我的亲证(一丁点)2我的思考和猜测(一些)3我的疑问(一大把)
          以后我写文字的时候,会顺便标上这三个分类。


          IP属地:广东5楼2022-09-16 09:21
          回复
            2
            就我的读书所感,托利,或者古代的宗教经典,说的智慧,和我们所处的世间的各种世界观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用我们自己现代社会所有的科学,逻辑什么的来判断,是不可行的,这也是很多人一读就反感的原因。
            那么怎么判断?只能靠“真理能够认出真理”,当然,这句话对我们很多人并无帮助。说着那些对我们现代人很玄的东西的人,要么是圣贤,要么是神棍。但是圣贤是凤毛麟角,从概率上来讲,我们碰到的大多是神棍。
            我这么说似乎也是费话,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在佛教传播中经常听到“机缘”,这基本上就是和“真理能够认出真理”一样啊!


            IP属地:广东6楼2022-09-16 09:49
            回复
              前排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9-16 12:05
              收起回复
                2
                我说的普通无意识指的是认同你的思想、情感、反应、欲望、和厌恶。这是多数人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下,你受自我大脑的主导,意识不到生命本体。这个状态下没有剧痛或不快乐,有的只是持续、轻微的不安、不满足、无聊或紧张,可以说是一种背景“静电”。你也许体会不到,因为它早就成了你“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如同你意识不到持续低声的背景噪音,比如空调的嗡嗡声一样。但当它突然停止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放松感。
                许多人利用酒精、毒品、性、食物、工作、电视、甚至购物当作麻醉剂,以无意识的方式来驱除这种常态的不安。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一个原本在适量的情况下会非常开心的活动,开始带有强迫性和上瘾的性质,而你通过它们所获得的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症候性缓解。
                任何上瘾都来自你无意识地拒绝面对和经历你的痛。任何上瘾始于痛也止于痛。。。。。。
                我有两项上瘾的行为,一个是爱吃东西,导致我的体重不断上涨,而且也有健康的隐忧。一直在想办法不得其解。另一项是喝咖啡,目前来看还没有什么大的防碍。我想应该就是为了摆脱前面所说普通无意识,那种无处不在的象背景一样的不快乐。


                IP属地:广东8楼2022-09-16 15:37
                收起回复
                  2
                  第八章中:但愿他们知道:进入当下取得临在的力量来瓦解过去和旧痛,进入当下取得实相的力量来瓦解幻相是多么容易的事。
                  看来,想解除我的吃东西上瘾的事,只能通过常常临在啦。但是心中第一反应,居然是不大情愿,还有些为难情绪。这又印证了书中
                  第二章中:出于对丧失身份的无意识恐惧,会对任何认同的撤离 创造出 强势的抗拒。


                  IP属地:广东9楼2022-09-16 16:11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9-17 14:16
                    回复
                      楼主加油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9-17 14:23
                      收起回复
                        1
                        作为一名普通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年轻时相信的爱情,成家以后确发现争吵不断,吵着吵着,好多年过去了,寻找了很多方法理论,看了很多关于沟通,情绪处理的书籍,然而并没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厌烦生活中的争吵。但是麻烦并不是你讨厌它,它就不来找你。
                        终于有一天,觉得双方已经完全没法沟通,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精神有问题。想着投入几十年时间经营的感情和家庭最终以破裂收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只是孩子高考在即,大家都没有发作。所幸孩子考得很不错,接下的一系列家族庆祝活动也让危机延后。后来机缘巧合,读了认知觉醒,再次了解了元认知,出于其中读不懂的问题(感受--行动这一节),在网上遍找资料,也想起了躺在书架几年的当下的力量,在头脑中模糊的想法渐渐清淅起来。


                        IP属地:广东12楼2022-09-17 16:21
                        回复
                          1
                          我是一年纪比较大的人,在我小时候所受的教育,讲究真善美,讲究路见不平一声吼。认为真诚就是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然,可想而知处处碰壁。当然,随着年纪的增加,在一些小事上作了些调整。类似于夸奖别人穿衣好看之类。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那么,还是自己在活着吗?
                          没错,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我自己的想法就是我的真实反应,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当然要真诚的表达。


                          IP属地:广东13楼2022-09-17 16:31
                          回复
                            1
                            这样过去了很多年,终于有一天,吵架吵厌了,心里忽然蹦出一个念头,怎么每次吵架的模式都很相似啊!然后回想,脑容量有限,回想得也不是很清淅。但是正好看了认知觉醒对元认知很详细的描述,看了当下的力量里说,人的思维80%-90%是重复的。
                            我才惊觉:原来我的思维并不能算是我自己,思维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既然思维模式可以被审视,那当然也可以被调整。既然这样,那它还能代表我吗? 如果它不能代表我,难道我这些年一坚持维护的只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工具?太......!


                            IP属地:广东14楼2022-09-17 16:42
                            回复
                              1
                              虽然起了这样的念头,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再和家人吵架的时候,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居然知道我再说一句什么,对方就要爆跳。!想想这么多年的陪伴,算了,刹车吧!
                              就是这么奇妙!自从起了这个念头之后,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孩子去读大学后的几年里,吵的时候曲指可数,而且完全没有了吵架后遗症。


                              IP属地:广东15楼2022-09-17 16: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