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吧 关注:217,617贴子:6,410,339

【论文搬运】袁无涯刊本《水浒传》原本问题及刊刻年代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兼及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真伪问题
原作者:邓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IP属地:江苏1楼2022-06-17 15:03回复
    摘要:在《水浒传》研究中,一般认为容与堂本刊刻于袁无涯本之前。最早对此提出疑议的是章培恒先生,并对此给出一些旁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本《读升庵集》扉页之出版告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但向来未受重视。以《读升庵集》扉页之告白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可知袁无涯原刊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大约刊刻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之间,并且可以确定容与堂本是叶昼伪托李贽的评点本。同时,通过现存多种版本的校勘,可知现存袁无涯本并非原刻本,其中评点已非完全的李卓吾评点原貌;现存大涤余人序本保留了李卓吾评本的原貌,而大涤余人序本的祖本是袁无涯刊刻的李卓吾评点《水浒传》之原刊本。


    IP属地:江苏2楼2022-06-17 15:05
    回复
      关于李卓吾评本《水浒传》真伪问题的讨论是《水浒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自20世纪20年代鲁迅、胡适提及这个问题以来,距今已经有90余年的历史。在这90余年之间,相关文章有将近30篇。而在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学者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其中包括叶朗、黄霖、陈洪、马成生、崔文印、赵明政、欧阳代发、朱恩彬等诸多学者,但是时至今日关于这个问题依旧是各执一词,认为容本真、袁本伪者有之,认为袁本真、容本伪者有之,认为袁本、容本均为伪者亦有之,未有定论。本文从《读升庵集》扉页的一则材料出发,结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证明容与堂本是伪李贽评本,伪造李贽批点的作者是叶昼。但现存袁无涯本并非袁无涯原刊本。同时结合大涤余人序本等多种版本,梳理出现存袁无涯本编刊的源流。


      IP属地:江苏3楼2022-06-17 15:05
      回复
        一、《读升庵集》中的一则材料再考察
        在袁无涯本《水浒传》的书首有一篇署名杨定见的《小引》。此篇《小引》中杨定见提到交付与袁无涯的书有两种,一种是《忠义水浒传》,另一种是《读升庵集》。《忠义水浒传》袁无涯已经刊刻出来。《读升庵集》全称《李卓吾先生读杨升庵集》,后文要提到的正是与此有关的一则材料,通过此则材料可以证明袁无涯刊刻了《水浒传》。
        首先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一则新的材料,早在1974年日本知名的《水浒传》版本研究专家白木直也先生就在其《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的研究———其“李卓吾评”问题》中提到这则材料,但是时至今日,都没有见到国内的学者提及,甚至白木直也先生本人也不十分重视这则材料,而这则材料可能正是解决李卓吾评本真伪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篇书坊主写于书扉页的出版告白,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卓吾先生读杨升庵集》的扉页。由于白木直也先生在文中对这篇告白仅是摘录,现全文抄录于下:
        【昭代愽物君子推升庵第一,其著述甚富。而卓老之选录批评具在是编,题曰《读升庵集》,盖卓老自命也。往岁龙湖杨凤里携此集及《水浒传》至吴中,余求而得之,先刻《水浒》用慰人望。而遂有叶生文通者,模《藏书》为伪评以欺武林书贾,虽嫫母效颦,适足形西子 之 妍,而余校刻苦心亦稍阑矣。顷闻坊间买武林本,去者往往不当意,旋顾益价以请真本。余乃知世不乏鉴赏家,而卓老一段真精神果不可以似是覆也。复校是编而付之梓。】
        书种堂主人白


        IP属地:江苏4楼2022-06-17 15:07
        回复
          哥伦比亚大学所藏的这部《读升庵集》未署刊刻时间,但其后《读升庵集小引》版心有署刊工名姓“锡山施世名书”,施世名还刊刻过《事定录》三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顾与演刻本,卷一首页版心下镌“施世名书 何太愚刊”。由此可知,施世名的活动年限大致在万历前后,那么此部《读升庵集》应该就是袁无涯刊刻《读升庵集》的初刊本,所以还保留着出版告白。
          且分析一下这篇《读升庵集》的出版告白。首先,这篇出版告白到底是何人所写?从最后的落款“书种堂主人白”可知,作者就是袁无涯。再联系告白中所说的“往岁龙湖杨凤里携此集及《水浒传》至吴中,余求而得之”与《小引》中的描述,可以确定此篇告白是袁无涯所写。其次,这篇告白中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
          1.简述了出版《读升庵集》的经过。比较《读升庵集》中袁无涯的告白“往岁龙湖杨凤里携此集及《水浒传》至吴中,余求而得之,先刻《水浒》用慰人望”,与《水浒传》中杨定见的《小引》“自吾游吴,访陈无异使君,而得袁无涯氏......吾探吾行笥,而卓吾先生所批定《忠义水浒传》及《杨升庵集》二书与俱,挈以付之。无涯欣然如获至宝,愿公诸世。吾问:二书孰先?无涯曰:《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知我罪我,卓老之春秋近是。其先《水浒》哉!其先《水浒》哉”①。虽然告白所述经过比较简略,但是与杨定见《小引》中所叙述的丝毫不差,两相契合。
          2.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从袁无涯的出版告白此句“先刻《水浒》用慰人望。而遂有叶生文通者......”,可知袁无涯本《水浒传》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现今几乎所有的著作以及文章都认为容与堂本的刊刻时间早于袁无涯本。其中有两个依据,一为容与堂本的刊刻时间一般认为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根据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容与堂本《忠义水浒传叙》后 的 题 署“庚戌仲夏日虎林孙朴书于三生石畔”②,庚戌一般即被认为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则一般认为是万历四十年(1612)或万历四十二年(1614),万历四十年(1612)的依据是许自昌《樗斋漫录》中所载录的袁无涯刊刻《水浒传》一事,而《樗斋漫录》的刊刻时间据《樗斋漫录》许自昌自序的题署“壬子冬日樗道人许自昌书于樗斋中”③,可知是万历四十年(1612)。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依据是袁中道《游居杮录》卷九中所载“袁无涯来,以新刻卓吾批点《水浒传》见遗”①,《游居杮录》是一部日记,而此则日记的时间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七八月之间。鉴于容与堂本刊刻于万历三十八年(1608),而袁无涯本刊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或万历四十二年(1614) ,那么容与堂本刊刻时间自然在袁无涯本之前。


          IP属地:江苏5楼2022-06-17 15:08
          回复
            另一个依据为容与堂本书首署名怀林的《批评水浒传述语》的末尾有两行小字“本 衙 已 精 刻《黑旋风集》《清风史》将成矣,不日即公海内。附告”②。《黑旋风集》全名为《寿张县令黑旋风集》,在容与堂本刊刻之时即将出版。袁无涯本书首的《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最后一条中有如此文字“纪事者提要,纂言者钩玄,传中李逵已有提为《寿张传者》矣”③。《寿张传》一般即认为是《黑旋风集》,在容与堂本出版之时《黑旋风集》还没出版,而在袁无涯本出版之时《黑旋风集》已经出版,那么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自然在容与堂本之后。
            从以上两个依据来看,似乎容与堂本刊刻于袁无涯本之前,那么《读升庵集》中的说法就是错的。事实是否如此?依据之一:《樗斋漫录》的序言写于万历四十年(1610),一般书的序言都是最后所写,那么收录于这部书当中的文章自然早于这个时间,所以只能说袁无涯本刊刻的下限是万历四十年(1610),它的上限是什么时候稍后再说。而在万历四十年(1610)之前已经付诸刊刻的袁无涯本,万历四十二年(1612)袁无涯带给了袁中道,此处袁中道说了一个“新刻”字样,那么新刻的时限是多少年,两三年还是四五年,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太一样,而且新刻还有可能是重刻的意思。依据之二:关于袁无涯本《发凡》的问题,现在所能见到的袁无涯本《发凡》都不是袁无涯原刊本的《发凡》,具体论述详见下文。所以《读升庵集》告白中所说的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应该是事实。下面还要列举两处旁证。


            IP属地:江苏6楼2022-06-17 15:09
            收起回复
              旁证之一,有些学者在论断袁无涯本为伪本之时,提出这样一种理论。袁无涯本刊刻于容与堂本之后,然而袁无涯本在《引言》以及《发凡》中对容与堂本李贽评点的真伪未置一词④。现如今看来,袁无涯并非未置一词,而是在刊刻于《水浒传》之后的《读升庵集》告白中揭露了容与堂本的作伪。那么通过逆向思维,为何袁无涯不直接在自己刊刻的《水浒传》中就对容与堂本的作伪予以揭露,反而在其后的《读升庵集》中才说出来,这不也正说明袁无涯本《水浒传》刊刻之时,容与堂本还并未问世吗?
              旁证之二,据杨定见《小引》中所述,他之所以会碰到袁无涯是因为去吴中访陈无异。那么陈无异是何许人也?陈无异即陈以闻,无异是其字,号寄生,湖北麻城人,与杨定见是同乡,跟袁无涯是好友,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三十七年(1609)任吴县知县⑤。那么杨定见访陈无异以及将二书交给袁无涯的时间应该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三十七年(1609)之间,这也是袁无涯本《水浒传》刊刻时间的上限。既然袁无涯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到三十七年(1609)之间就已经拿到了《水浒传》,按照杨定见《小引》中所叙述的对李卓吾遗言遗书有“狂癖”的袁无涯理应很快就将此部书出版,怎么会等到三四年之后的万历四十年(1612)乃至五六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二年(1614)才将此书出版?何况关于此书的校对者还并非只有袁无涯一人,据《樗斋漫录》中所载还有冯梦龙在一旁帮助。所以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当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之间。最后需要说的是章培恒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①,并且提出两条旁证,而如今《读升庵集》中袁无涯的此则出版告白则算是袁无涯本先于容与堂本的直接证据。


              IP属地:江苏7楼2022-06-17 15:10
              收起回复
                上文说到告白中所透露的“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是一则十分重要的信息,这点尤其表现在对李卓吾评本真伪问题的讨论上。关于李卓吾评本真伪问题的考述,论述的太多,使用的方法也太多,内证、外证、旁证不一而足。现如今依旧有不少学者认为袁无涯本是真正的李评本,但是一直以来都有几个有力的反对性证据解决不了。其中之一就是以前均认为容与堂本刊刻于袁无涯本之前,而袁无涯本与容与堂本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批语,像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袁无涯本、容与堂本均有这么一条批语“将一个烈汉,一个呆子,一个淫妇人,描写得十分肖象,真神手也”②(第24回),那么后出的袁无涯本肯定抄袭了前出的容与堂本中的批语,自然袁无涯本就是伪本了。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洪、黄霖、赵明政等先生③,其中又以黄霖先生《〈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一文最有代表性。而今知晓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那么之前证明袁无涯本为伪本的证据不仅失去效用,反而可以用来证明容与堂本批语为伪评。而此处也可以作为袁无涯本早于容与堂本的又一个旁证,袁无涯的《读升庵集》告白中明确指出容与堂本为伪本,那么试问袁无涯怎么会去抄袭一个明知是伪本书籍的批语?


                IP属地:江苏8楼2022-06-17 15:10
                收起回复
                  3.明确指出叶昼伪造了容与堂本批语。从“而遂有叶生文通者,模《藏书》为伪评以欺武林书贾”此句,可知袁无涯明确指出了叶昼伪造容与堂本批语。叶文通即是叶昼,武林也称为虎林,即旧时杭州的别称,容与堂即是杭州的书坊,《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首页即有“虎林容与堂梓”④字样。而且容与堂还是非常有名的书坊,从《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浙江省卷中可知容与堂本刊刻的书籍现今存世的有八种之多⑤。而存世的《水浒传》中属于杭州刊刻,评点的语气还模仿《藏书》的,恐怕也只有容与堂本了。关于叶昼伪造李贽评点的材料现如今存在不少,像钱希言的《戏瑕》、周亮工的《书影》、盛于斯的《休庵影语》等都有所涉及,而如今袁无涯的这篇告白则又添加了一个实质性的证据,不仅如此,袁无涯的这篇告白比之其他的材料要更加的确切,指出叶昼是模仿李贽《藏书》而作的伪评。而且从“虽嫫母效颦,适足形西子之妍”此句话当中还可以看出,虽然袁无涯十分不屑叶昼的伪评,认为叶昼模仿李贽批语就像嫫母效颦一般,但是又很无奈地承认这些批语模仿得很好,已经有了一些李贽批语的样子。此处对于某些学者用容与堂本批语符合李贽思想以及风格,从而证明容与堂本批语是李贽批点的观点提出了一个有力的反证⑥。


                  IP属地:江苏9楼2022-06-17 15:10
                  收起回复
                    不仅如此,此处还可说明《樗斋漫录》的作者应该不是叶昼。现今《樗斋漫录》所署作者为许自昌,而钱希言《戏瑕》卷三中提到“昼,落魄不羁人也,家故贫,素嗜酒,时从人贷,饮醒即著书,辄为人持金鬻去,不责其值,即所著《樗斋漫录》者也”⑦。依据《戏瑕》中的材料,不少学者认为《樗斋漫录》的作者为叶昼。但是此处首先要指出的是,《戏瑕》中所记载的文献,可靠度并不高,其中颇有舛误之处,仅以其中所记载的《水浒传》材料为例,就有三处问题。其一,卷一记载郭勋本《水浒传》删除致语的问题,却把郭勋本和简本相混淆。其二,卷一提到《点鬼簿》中具有宋江三十六人事迹,而《录鬼簿》中压根就没有什么三十六人事迹,只是载录了一些杂剧名称,其中有些水浒戏。其三,卷三说到袁宏道仅仅只见过李贽批点的《藏书》《焚书》《初潭集》《北西厢》四部书籍。此处纯属误导,就袁中道以及李贽本人书中所记载批点的书目就远远不止这个数。所以在使用《戏瑕》中的材料之时,一定要十分审慎。


                    IP属地:江苏10楼2022-06-17 15:11
                    收起回复
                      此篇告白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樗斋漫录》作者的问题,《樗斋漫录》卷六中载有一篇为袁无涯本《水浒传》所写的序言,光就这点而言,《樗斋漫录》的作者就不太可能是叶昼,能给袁无涯本《水浒传》写序言的人关系自然跟袁无涯十分好,这样的好友会去仿冒评语而浪费自己朋友校勘的心血吗?而且关系如此之好,还给书籍出版提供意见,袁无涯会这样大张旗鼓地去揭露自己朋友的造假吗?再者,《樗斋漫录》中此文的作者为袁无涯提供了书籍“附以余所示《杂志》《遗事》”①,《杂志》即为《癸辛杂志》,《遗事》即为《宣和遗事》,二书载有与《水浒传》相关的一些内容。而叶昼是一个落魄之人,自身尚且需要卖书鬻酒,恐怕难有藏书提供给袁无涯出版。所 以,《樗斋漫录》的作者应该是许自昌。


                      IP属地:江苏11楼2022-06-17 15:11
                      收起回复
                        4.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不少人发现容与堂本作伪。同时从告白的最后几句话,也能看出袁无涯的书生意气。袁无涯发现叶昼伪托李贽批点之后,一度心情比较低落,尤其是可能当时世人都慕名去买容与堂本,再加上容与堂本模仿《藏书》所评,而自己花费了很大苦心所校对刊刻的袁无涯本《水浒传》反而无人问津,所以有些意兴阑珊。导致同时带回来的另一部《读升庵集》都没有及时刊刻。直到不久前得到消息,那些去杭州购买容与堂本《水浒传》的人,往往看到书后并不称心如意,发现了这是伪本,所以希望花高价能买到真本。这个时候袁无涯才心情有所好转,觉得这世上还是有明眼人的,不会被伪本给蒙蔽,认为李贽的精神不应该就此泯灭,于是才又校勘了《读升庵集》并将其出版。
                        《读升庵集》一书当中并未注明刊刻时间,但从告白中可见,应该比《水浒传》要晚上几年。其实由此已可看出袁无涯并非一般的书商,他刻书或许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看自己的心情,要不然也不会因为意兴阑珊就不进行其他书籍的刊刻。而容与堂本在当时就被看出是伪本,这在《戏瑕》当中也有所体现,当非虚言。值得一提的是,在《读升庵集》出版没多久的万历四十六年(1618)汪本钶所撰的《续刻李氏书序》所叙部分内容竟然跟此篇告白大同小异,“夫伪为先生者,套先生之口气,冒先生之批评,欲以欺人而不能欺不可欺之人,世不乏识者,固自能辨之”②。两相对看,倒是十分契合。


                        IP属地:江苏12楼2022-06-17 15:12
                        回复
                          综上所述,通过袁无涯《读升庵集》的出版告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杨定见《小引》与袁无涯这篇出版告白所叙经过相同,两相契合;袁无涯本的刊刻时间早于容与堂本,大约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至三十八年(1610)之间;叶昼模仿《藏书》伪造了容与堂本批语,而且批点的不错,但是伪评在当时就被识破。
                          这些结论要想成立,那么袁无涯的这篇出版告白以及杨定见《小引》的真伪性就成为关键所在,下面将对杨定见以及袁无涯二人作伪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IP属地:江苏13楼2022-06-17 15:12
                          回复
                            二、杨定见与袁无涯
                            在国内未注意到袁无涯出版告白之前,不少学者认为袁无涯本《水浒传》为伪本,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杨定见的《小引》作伪。而认为杨定见《小引》为伪作的细加分析起来又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杨定见的《小引》压根就不是杨定见所作,而是袁无涯借杨定见之名所捏造出来的,这种看法的代表是黄霖先生①;另一种是《小引》是杨定见伙同袁无涯等人所伪造出来的,这种看法的代表是李永祜先生②。第一种看法属于袁无涯的问题,稍后再说。这里先来看杨定见伙同伪造的问题。
                            李永祜先生《〈水浒传〉两种伪李评本考辨》一文经过分析之后认为“所谓袁刻李评本是袁无涯伙同杨定见、冯梦龙等人共同‘进所有,去所无’和剽窃大涤余人序本评语攒制而成的假冒伪托的版本”。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此结论涉及三位古人,而这三位古人在明清各种资料之中还没有作伪的记载,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下,仅仅靠推论,确实有构陷古人之嫌。无论如何,还是先从根源杨定见着手。关于杨定见的生平,前辈学者已经论述了很多,光李永祜先生的文章中就有不少的材料,这里稍作简述分析。


                            IP属地:江苏14楼2022-06-17 15:12
                            回复
                              杨定见,号凤里,湖北麻城人,李贽在龙潭湖居住时往来论道者之一,也是李贽的学生。与李贽大约相识于万历十四年(1586),《焚书》《续焚书》中收录李贽写给杨定见的信件共有八篇之多,诗作有《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二首)》《喜杨凤里到摄山(二首)》。《喜杨凤里到摄山(二首)》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其中有“十年相守如兄弟”之句。从此句也可以说,杨定见与李贽十分相厚,是李贽最为亲密的几个人之一,一直对李贽不离不弃,甚至于连李贽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杨定见,如刘近城,非至今相随不舍,吾犹未敢信也。直至今日患难如一,利 害 如 一,毁 谤 如一,然后知其终不肯畔我以去”(《八物》)③。这种从李贽口中说出他与杨定见如兄弟般的关系也不止一见,而是常出现于李贽的文中,“若能不恨我,又能亲我者,独有杨定见一人耳”(《三蠢记》)④,“刘近城是信爱我者,与杨凤里实等”(《豫约》)⑤。以至于李贽确实把杨定见当作可以倚靠之人,“若杨定见二子者,譬则楼台殿阁,未易动摇,有足贵者”(《八物》)⑥。不仅仅平常一些小事,李贽会找杨定见帮忙,“(李贽)乃令人往麻城招杨凤里,至左辖处乞一邮符,押送之(常志)归湖上”(《游居杮录》)⑦,就连一些生死攸关之事,杨定见也冒险予以帮忙,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贽在麻城第二次受到驱逐,杨定见冒险向李卓吾通风报信,并设法藏匿,后避入河南商城的黄蘗山中,而其本人也受到牵连,“闻年丈檄令县学,行查杨生定见”⑧。


                              IP属地:江苏15楼2022-06-17 15: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