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避难所吧 关注:2,011,267贴子:27,237,135
  • 2回复贴,共1

陆基核弹常见部署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保证国家能够在未来的核大战中生存下来,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美国军方设计了一系列战略导弹的部署作战模式,其中一些方案的脑洞之大,令本人在翻译过程不得不感叹巨大压力下的无限可能性。
这些不计成本、代价的战略导弹部署设想涵盖陆、空、海三个领域,本期主要聚集陆基的三类部署方式,其中既有最传统的固定式部署,也有已被前苏联(俄罗斯)付诸实施的陆上铁路、公路机动式部署模式。


IP属地:广东1楼2022-03-28 22:35回复
    铁路巡戈部署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美国防务界和军方就设想利用美国中西部广袤且人稀的国土、密布的铁路网,部署其庞大的陆基核武库,提升它们生存率,并加剧苏联方面摧毁这些导弹的成本。
    对此,军方曾联合多家企业进行了概念设计、样品开发,并在中西部铁路网上进行了实装试验。
    然而,经过研究分析发现,这一系列部署方案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铁路储运发射系统复杂、战时指挥控制困难、部署配备人力成本较高,以及导弹本身的惯导平台因运输颠跛导致漂移丧失制导精度等。最终,军方于七十年代进行完“大星”系列试验后,终止了此类部署方案的进一步开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军设想的铁路机动部署导弹方案


    IP属地:广东2楼2022-03-28 22:36
    回复
      强化防御固定部署
      地下、半地下部署是最传统的导弹部署模式。在美苏核对峙开始后,这类部署方案曾最早出现。
      与其他各种部署方案相比,地下固定部署的成本优势最为明显、而且建设部署周期短、运维相对容易。当然,美国军方同样也动过如何发挥此类部署最大效益的脑筋。其中,最为巅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的“山体超强防护部署”方案(参见《歧路徊徘》第6章内容)。
      根据设想,军方将挑选巨大的岩制山体作为掩体部署的核心阵地(其上覆盖5000英尺的岩体作为超强防护层),将其掏空在其内建设保障大批量导弹部署、检修和人员整备的多层舱室,再辅以密如蛛网的隧道相连。以此为基础,军方甚至考虑将公路机动部署系统与之合而为一,共同组成保证美国“第二次核反击”生存能力的“核堡垒”。所有这些,都是为保证美国战略核力量在最为残酷的苏联全面先发制人打击中有足够数量的导弹幸存下来。

      核导弹“山体超强防护部署”方案


      IP属地:广东4楼2022-03-28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