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吧 关注:13,109贴子:157,005
  • 45回复贴,共1

追求欲望的道路上就是快乐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叔本华认定欲望得不到就会不满? 比如一个人目标赚500W,他现在已经赚了100W,再之后的过程享受这份追求的旅途,既充实又快乐,为什么就不行? 还有叔本华说只有音乐艺术什么的能让人脱离痛苦,那很多人也没有音乐艺术细胞不太懂这些,照这样说聋哑人盲人就不会快乐了?感觉这些说法理论只适合某些人和立场


IP属地:湖北1楼2021-10-08 01:44回复
    欲求是无限制、无止境的。
    若不考虑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一亿人民币足够一家人一辈子过很好的生活。然而马云有600亿,却还是继续工作,忙得像总统,还鼓吹996、福报论来压榨员工。因为不管是员工还是资本家,他们其实都是做了欲望的奴仆。员工为了养家糊口拼命赚钱,但就算从员工成为了富有的资本家,为了满足欲求也会去追求自己一辈子完全花不完的巨大财富。就像在一条无尽的道路上拼命奔跑,筋疲力尽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这难道不痛苦吗?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10-08 15:27
    收起回复
      叔本华并不是要劝人们都去隐修甚至苦行,而是要放弃对满足欲求的执着,实现内心的清净。叔本华最尊敬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佛陀出家之前,为了寻求消除痛苦的办法,而采取印度婆罗门教所崇尚的苦行,却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效果。觉悟之后,佛陀才明白刻意苦行是无用的 解脱纯粹是精神上的事情。比如该吃饭还是要吃饭,但不要执着于食物是否好吃,不要刻意去追求好吃的东西,否则一旦欲求得不到满足,你就会不满,就会有烦恼。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10-08 15:33
      收起回复
        叔本华吧为什么总是一些与本吧思想严重不相符的人在提问?
        就退一步讲,就算回答了他们提的问题,有意义吗?人家又不会接受和理解,毕竟他们和叔本华都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人!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09 08:37
        收起回复
          艺术可能是缓解痛苦的一种方式,不是解决脱离痛苦的万能钥匙。
          残障人士的痛苦,是追求“完整”欲望而不达的痛苦。缓解“不完整”的痛苦是一种方式,追求艺术、宁静致远则是一种态度。我认为是两码事,我不认为献身艺术,就是缓解残障痛苦的良方,这是个逻辑错误。痛苦永远存在,除开归于尘土的死亡,其他的一切作用都是缓解痛苦的多少:挣得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权力,满足更多的性欲,实际上是根据“游戏规则”完成了欲望的既定“奖励”,减少了部分的痛苦。当然,作为某种东西在这个世界里为达到某种目的工具,人是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快乐的,即使是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最后都会因为疾病、老龄化而苦恼。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一点,可以从当下的各种艺术作品里面找到,例如漫威、dc、龙珠里面的那些主角超级英雄,无论多么多么厉害,如何超脱凡人、全知全能以至于无敌在剧情里面总是要经历一系列苦难,打到更强的反派,进而陷入到不断提升自己的循环,这就是不能满足的“欲望”的体现。欲望一旦得不了满足,痛苦必然接踵而至。
          作为“凡尘的人”,“否定欲望”等同于在麻将桌子上和上级打盯张,不按规矩办事,必然会受到惩戒,也就是更多的痛苦。能够看淡凡尘这一切的,也就摆脱了大多数的“欲望”的困扰,当然,这种人称之为“圣人”,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否定欲望”作为喜欢叔本华哲学爱好者来说,都算一种很难付诸于实际的概念,对于不理解叔本华哲学、不看叔本华哲学的书的人,如你这种自然就不会赞同了。


          IP属地:斯洛文尼亚5楼2021-10-09 11:30
          回复
            我觉得衡量人是否快乐取决于他的目的与结果的一致性。按你说的,一个人计划赚500万,结果他先赚了100万,假如他的计划是为了赚钱,而他先赚到了100万,他当然会觉得快乐,因为他的行动正朝着目的有希望地接近中;但假如他赚500万的目的是因为他的爱情受到了对方家长的反对,对方的家庭条件比他要好得多,他的恋人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比他更优秀的人。他努力挽回这段感情,但100万却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结果他的挚爱属于了别人,那这一百万丝毫都不会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往后即使他变得如何显赫与富有也无法弥补这种痛苦和遗憾。
            但是假如有一天他能够醒悟,意识到自己的执著只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意志的作用,他对女人的爱慕只是出于繁衍意志的驱役,作为一种动物本性而通过爱情这一貌似高尚实则普通至极与动物相类的形式体现出来,自己即使没有失去恋人,日后也有可能因为自己或对方移情别恋导致感情破裂,或是因为子女成长而心力交瘁。意志蛊惑他去实现自己的欲望,却拒绝承担欲望的后果。于是他放下了过去的心结,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境去对待生活,看淡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难道不是比追求欲望得到满足更合理的幸福吗?
            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前者是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使人得到暂时的满足,长此以往却可能危害自身;后者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的安适状态,这种快乐比前者更持久,因而也更可取。叔本华显然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快乐是否定的,而痛苦则是肯定的。因此与其说人生的幸福在于追求快乐,不如说是躲避痛苦。
            反正我还是很赞同叔本华的观点的,但如果你觉得没有道理也可以遵从你自己的思考,时间总会给出答案的。更何况无论人过得是否顺意,结局也都是腐朽。


            IP属地:吉林6楼2021-10-10 19:02
            收起回复
              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得不到也不痛苦,说明这种欲望在他心里并不重要,或者没他自以为的那么重要。
              绝大多数欲望不会得到满足,因为个体之间欲望有冲突。最普遍的例子是生存欲,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植物也会争夺阳光土壤、资源有限的社会多数人想过少数人的生活。
              这条路是无尽的,欲望无穷而满足有限,所以痛苦总是会比快乐多。


              7楼2021-10-12 07:02
              收起回复
                这么说吧,就是追求欲望的旅途中收获的东西让自己认为远超过了最终想得到的目标欲望,就像你目标想赚500W,结果在旅途中找到了一些真正想交到的朋友和宝贵的资源也学习了很多自己没有的知识充实了自己,这时候你的意识是在不断思考或者升华,并不会一味还执着于之前的欲望了,这样结果就是欲望没有得到,但升华了自我,叔本华还是太一根筋沉迷于自己的理念就是这个因素,定义欲望得不到就会不满,那人一辈子就只有这种程度水平了


                IP属地:湖北8楼2021-10-17 17:58
                回复
                  我是学管理的,你可以去查查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你说的那个意思。的确,每个人都有该理论所指出的、层层递进的需求,但是很遗憾,这个世界从古至今都是只有少数人能完全实现上述五个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欲望和需求的大多数人就会痛苦,叔本华所说这个问题无疑是无可辩驳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1-10-17 22:10
                  收起回复
                    就是这个,每一本管理学教科书里面都会详细介绍的重要理论。就像弗洛伊德说的,叔本华无疑是心理学的鼻祖,他揭示了人生的真相!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10-17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