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演义吧 关注:3贴子:56

序 人的一生自己不能主宰,可偏偏有了人的一生,这一生归已亦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的一生自己不能主宰,可偏偏有了人的一生,这一生归已亦归天,万般不自由。几十年了,经常梦见考试……
自2008年4月中旬启,至2019年3月初收笔,历时近十二年。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7-16 16:20回复
    总论 道统演义
    何谓道统,即道的演义传播系统。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天成,人道依天道而演义。
    人道主要表现在特定人群的群体意识。比如各大宗教、各种学科都属于此定义范围。人道体现为意识属性,通过大脑来完成。
    天道即宇宙的运行规律。天上的星晨,地上的生命命理都属于此定义范围。天道体现客观性及规律属性。
    宇宙幻化运行的规律即为“道”,人的行为举止的规矩即为“德”,合之即为道德。不知宇宙之运行规律即为理障,不明做人之行为举止即为事障,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探索意识与意识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以及意识与客观规律之间的联系即为——道统演义。各种生物的命理的稳定性由天道的稳定性来护持,命理的过程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再现性,就是与其对应的天道在发挥作用,而意识又寄托在自身各器官与命理的照应觉相上。
    道统大致分为七个等级:大脑神经(冷热触痛)级道统【第5级道统】,命理级道统【第4级道统】,星辰(行星)级道统【第3级道统】,光电磁(恒星)级道统【第2级道统】,仨蛋空间(四维空间)级道统【第1级道统】,圆觉妙心级道统【第0(顶)级道统】。
    如果在第5级大脑级道统下再建立第6级道统的话应该是意识级道统,严格上讲应该算做5.5级,因为意识无“常相”,意识是大脑本身的功能。如果把通灵现象中的神识(上级道统对本级道统的能照)也纳入该道统范围的话,那么意识加神识就可以算做第6级道统,也叫【等觉混同级道统】,第6级道统也就是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四维空间可以看作是无限褶皱的三维空间,与大脑的造型极相似,所以说人对宇宙的理解(能照)也就是大脑的自发相(得所),从道统的次递性上看可以认为大脑是宇宙空间的补处契正相。第4级命理级道统可以主宰第5级大脑级道统的生灭,第3级星辰级道统可以主宰第4级命理级道统的生灭,第2级光电磁级道统可以主宰第3级星辰级道统的生灭,第1级仨蛋空间级道统可以主宰第2级光电磁级道统的生灭。顶级道统圆觉妙心可以幻化第1级仨蛋空间级道统,可以分化出不同类型的宇宙空间,人类所在的宇宙空间是娑婆世界,也就是波粒二相性的空间,转换成轮转空间的形式即为仨蛋空间。

    图——1
    各级道统形成轮转的同时,各级道统中的根性相驻点是其所在轮的“等觉”标量,它们之间又构成了一个轮转,该轮转即为:道统返祖轮,也叫宇宙整体自契正。道统返祖是人能够理解宇宙的基础原因,也只能按宇宙所赋予人类的大脑能力来决定。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善咐嘱诸菩萨。亦如此理。
    单纯阐述理论过于枯燥乏味,依事说理同样可以明心见性,并且更能明确理论针对事物的确切指向。先说事后讲理,以方便读者契入。


    IP属地:内蒙古2楼2021-07-16 20:27
    回复
      第一章  太阳系的诞生与地球上生物命理
      太阳系产生之前,在太阳系所处的宇宙虚空中飘散着宇宙尘埃,宇宙尘埃的主要成份是氢。这其中分散着一些虚空涡旋,更准确地说这时的宇宙尘埃(氢)是清净的尘埃,透光性良好。
      (太阳系诞生之前的这一宇宙背景是怎么来的,等理论阐述之后再讲,还是先说事。)
      其中一个小涡旋在尘埃中游荡,一点儿一点儿地聚拢着尘埃【这一时期叫“幼虫期”】,逐步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氢气团,这个氢气团发生着转动【这一时期叫“做茧期”】,接下来发生了氢聚变核燃烧【这一时期叫“化蛹期”】,燃烧剧烈后发生有限度的爆炸,就如同一朵花绽放,生成了太阳核【这一时期叫“虫卵期”】,同时崩散出去的杂质里已经有轻量级的化学元素(碳、氮、氧等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崩散的物质,在被崩散的小涡旋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又以太阳系内生成的、离太阳较近的、重核元素较多的、形成小慧星的形式而存在,在太阳爆炸威力减弱后,它们将要落回到太阳上的趋势越发明显,【这一时期叫“精虫期”】,被崩散涡旋回巢加剧了燃烧程度,太阳的光电磁作用明显加强,【这一时期叫“受精期”】,在这一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产生了,没有回落到太阳上的尘埃颗粒被压到太阳赤道面上,太阳有了大量的光环(这时还没有行星产生)【这一时期叫“成虫期”】。至此,昆虫的四个命理(幼虫、蛹、成虫、卵)过程所对应的天道准备具足。
      一段时间内太阳携带着宽广巨大的光环在宇宙中翱翔。由于光环是由冰尘混合物构成的杂质,太阳光环被分成了N多个子光环,每个子光环都发生着轮盘旋,何谓轮盘旋——即该子光环内的所有颗粒都是以相同的角速度绕太阳运行。不同的子光环具有不同的角速度,越外侧的子光环其角速度越小,线速度越大。
      当太阳携带着宽广巨大的光环运行到银河系某一空间时,遇到了这样情况:太阳光环内的尘埃颗粒是由不同化学分子构成的,在某种不明空间场的作用下,其中轻核的化学元素会发生远离当下运行轨道到离太阳更高的轨道上运行的运动趋势;其中重核的化学元素会发生迁离当下运行轨道到离太阳更低的轨道上运行的运动趋势。这样的原因造成了每个子光环内的尘埃颗粒被挤压到了一条线上,但是环内颗粒尘埃比较稀疏的光环继续保持了环状态,只是这个环比以前窄了许多。【这一时期叫“单DNA期”,也叫“蛋卵期”】,这时候,由于太阳也受到了这一空间场的作用,太阳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产生了大量的重核化学元素,同时也崩出一些小涡旋,再次出现“受精期”,太阳的那个巨大光环变成了一条条环链条,再进一步发展,比较相近的两条环链条交结在一起,形成了更粗大的环链条,【这一时期叫“双DNA期”,也叫“子宫期”】,离相邻环链较远的单链条,由于不能参与缴合,只能保持既有状态。已经发生了缴合了的链条在涡旋的作用下,颗粒之间继续粘连形成球体,由于尘埃颗粒过大,最终在同一轨道上粘连成唯一的一个星球,在太阳周围不同高度上各种链条逐步都形成了各自的球体,【这一时期叫“行星期”,又叫“胚胎期”】。各个行星生成后,各自产生了磁场,这个磁场的来由就是太阳光环被压窄时的那个不明空间场,这个场被尘埃颗粒们记忆下来并且显现出来为行星的磁场;各自形成了自转周期,这个自转周期就是原相邻的两个太阳光环的角速度差,当两条链条缴合时,在涡旋的作用下大颗粒们就已经开始产生自转了。这样每个行星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空间场,开始把邻近轨道的没有参与行星构造的太阳链条或窄光环吸到自己的周围,形成了行星的光环或链条环,或者极少的行星有了不太成型的伴星。
       太阳系这时的行星们绝大部分还都没有卫星,在行星周围的只是光环或链环。又过了一段时间,太阳系运行到类似前一次的空间场之时,类似的现象又发生了,太阳剧烈燃烧,对周边行星们所处的空间造成挤压,各行星也发生了比较强烈的自燃,对行星周边的空间亦造成挤压,为行星环生成卫星提供了条件,相继地类似于太阳行星形成的过程在各行星周边重演,各行星有了自己的卫星,大部分行星的光环或链环彻底消失了,而有的行星由于空间尺度原因,保留了光环或链环,这些光环或链环由于分布过于稀疏才得以生存。在这一时期大部分行星发生了自燃,大量火山喷发。【这一时期叫“孵化期”】。
      从逻辑上讲,行星们的这个燃烧过程,相当于是把太阳上的信息与行星上的信息进行了一次全息检索的过程,行星上的光电磁运行规则必须经太阳核准,各行星的存在现状有如获得太阳的批准一般,行星们在太阳系的各种演化生成过程都被太阳全息映射了,也就是被太阳完记忆下来了,地球上的信息与太阳上的信息在道统上全息相等!燃烧结束后,地球上的生命开始了大暴发!按照天道统的规矩次递性地推衍。

      图——2
      命理道统的节段性,由众生因缘而链接,生成的众生才能得到命理天道的护持。也就是说只要天道不坏,地球上众生的命理就会稳定的同时的存在。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地球上可能出现过复合式生命时代,现在仍有痕迹——共生现象,对研究命理的衔接有参考价值。
      呼吸的道统信息在太阳的第二次爆炸时产生,消化道系统的道统就是太阳的运行轨道,血液系统的道统是由太阳空间场、地球空间场以及引发太阳二次爆炸的那个宇宙空间场的共同交合场。心率就是这个交合场的周期。
      自从人类知道量子汤的存在,而不知量子汤与宇宙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本文《道统演义》给出了这种思想,作为2.0文明的发心,从全息角度来说,天道的示现是对固有的规律的显演,不是新创造。天道的根本境界是不生不灭。众生的出现亦是必然。生命的生理过程可以看成是,宇宙物质环境的生成过程的反衍现象。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1-07-16 20:27
      回复
        第三章 宇宙的形象思维——圆觉妙心
        一、形象思维的逻辑基础
        在《圆觉经》普眼菩萨品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世界清静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此处意指“空间守恒”】。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处意指“形象守恒”】。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处意指“规律稳定”】。……”大致意思是说,宇宙的空间是稳定的,(在不明觉历的情况下,至少我们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宇宙空间区域里),尽于虚空的空间是以“圆裹三世”的形式存在的,也是稳定的存在形式。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是稳定的前提下,我们依觉性平等就应该能够找到宇宙空间的规律,并能够描述其存在形式。
        道家倡导的“形而上”哲学,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表达的前提和方式有所区别罢了。
        东方文明趋向于形象思维【奢摩他】,形象思维的这种哲学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对生活周边的观察建立起来的,用环境去验证环境,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西方文明趋向于逻辑思维【三摩钵提】,逻辑思维领域在近400年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萌芽到科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人们开始以科学实验的方式更深入地认识宇宙及世间的物质规律,并建立了科学知识体系,把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形象思维在逻辑体系中的地位与关联性
        圆觉妙心——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奢摩他——事物的形象。(或曰:“相”,或曰:“大”)
        三摩钵提——事物的变化量。(或曰:“用”,或曰:“广”)
        禅那——事物的同质性或构成事物的同质基本单元。(或曰:“体”,或曰:“方”)
        也可以这样认为,打比方说:奢摩他看作是一棵植物的花;三摩钵提是这棵植物的茎叶;禅那是这棵植物的根芽。换个角度还可以这样认为:奢摩他看作是一棵植物的全部(根茎叶花);三摩钵提是这棵植物的生长能力;禅那是这棵植物的种子。

        图——8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此三种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圆合一切,同体平等,若得圆证,即成圆觉。一切事物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在圆觉妙心的哲学架构下,是如何看待形象思维与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的呢。
        从圆觉妙心角度看西方科学就好比是三摩钵提,西方科学主要从事物的变化量来作为关注重点,主要表现形式有:能量、质量、温度时间、加速度等等,“忽视”了对事物的形像的研究,这种“忽视”其实也是“本位不识”,从道统上讲,是由精子主导的天主教思想而产生的无明在发挥作用。我们在这里把对事物的形象研究和同质性这两个议题提起来,也就是圆觉妙心的奢摩他和禅那,由此可以建立“空间守恒定律”、“形象守恒定律”、“宇宙全息同质”等这几个重要概念。我们所在的宇宙是波粒二相性的宇宙(也就是娑婆世界),根源(如来因地)就是“粒、波、汤”的圆觉妙心。
        “相”或一定的轮转,或稳定的再现性,都可以认定为奢摩他。
        “用”事物的同质基本变化量单元。神通即大光明藏内的变化。
        “体”或事物的构成单元,分道统级别,因道统的级别不同而显示其不同的存在形式,道统级别的跃迁就是涅磐。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观念同时观照,即为三昧正受。
        再进一步说明三昧正受:在《圆觉经》中的三昧正受是有多种发心的,从全篇上看三昧正受是指——居菩萨乘,两头证,一头证佛,一头证我。“佛”、“菩萨”、“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三事圆证体系结构,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即——先展开‘佛’的境界,随缘‘菩萨’的变化,最后落实到‘我’之涅磐。在《圆觉经》普贤菩萨品中,三昧又可以指为:心、幻、觉,这三个逻辑要素。三昧正受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因势利导随缘发心:有形象,有变化,有同质单元(或同质整体)。“汉诺塔”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遇到一件事物不明觉历的情况下,先随意化分三昧,然后再不断调整也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是找到契机要点会麻烦一些,总比什么也不做(止病)要强的多。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1-07-16 20:28
        回复
          第四章 有无俱遣与能所双亡
           圆觉妙心是有无具遣的清净觉地,出生如来及一切法。在契逻辑(修多罗)下有两个重要的逻辑概念:有无俱遣和能所双亡。
           一、有无俱遣
           “有无俱遣”是三元素下的随顺平衡。
          看似平衡的两要素集A与B,我们约定为A=B。后续推导有两个方向,一个是A-B=0与另一个A/B=1,这里把A-B=0的推导关系叫“0对称”,在实际应用中,数轴以及直角坐标系都是“零对称”架构;把A/B=1的推导关系叫“1对称”,也就是我们平常应用的反比例,主要应用于类比与分形逻辑。
          这两个推导方向有极其明显的不同之处:在“0对称”逻辑中,A要素或B要素在运算过程中会被消减掉,会造成维度减少,“0对称”代表着“无”这一逻辑概念;而在“1对称”逻辑中,A要素或B要素始终会参与运算,是永在的!“1对称”代表着“有”这一逻辑概念。如果再有新的要素C参与进来的话,在“0对称”逻辑中,C要素也同样是加减运算(A-B)±C=0,仍然是维度被降低;而在“1对称”逻辑中,C要素是比率关系运算(A/B)×C=1,C要素也同样是永在。“1对称”逻辑是高维度逻辑也可以叫变维度逻辑,“0对称”逻辑是低维度逻辑也可以叫恒维度逻辑。
           1、无穷维度的平衡
          在“1对称”公式(A/B)×C=1中,1是永在。
          先把要素C看成系数,在应用中我们要这样使用:
          (A/B)×C=1可以看成是(A/B)×(B’/A’)×C’
          也就是C=(B’/A’)×C’
          继续C’=(A”/B”)×C”
          ……迭代下去。
          A要素集包括:A,B’,A”……
          B要素集包括:B,A’,B”……
          也可以看成是从C要素集中取出了A’、B’、A”、B”事物,进行了明朗化处理,分别归入A事物集或B事物集。还要注意一点,在C事物集中可以不成对的取出相互对抗的两要素,可以选择性失明。也可以把(A/B)看成1/C,这种情况下,就是用C事物对外在的感受来描述其外在的环境值【圆照而生其心】,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是用这样的机理来记录信息的。
          C是(A/B)的背景。是A事物集与B事物集的之外,是研究A事物与B事物发生作用的背景参考系,C既可以让A=B成立也可也让A≠B成立,C是“A=B”这一持恒事物的二律悖反。太极图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A是阳,B是阴,则C是黑白眼,是“非阴非阳”。(或者:A是黑眼,B是白眼,那么C就是阴阳。)
          C是因果系数。C是未明了的事物的总包括。如果A是因,B是果,则C是非因非果。
          由以上内容看出(A/B)×C=1在哲学上是简约的等式,在数学上是滚动迭代的等式,可以看成是A、B、C三个要素集在互冲互补,三要素集是均等的变幻几率,每一个要素集都是另两个要素集发展变化的“因果”,这个“因果”随另两个要素集发展变化而变化。这也是此公式的本义。此公式用来剖析事物,用来理解混沌,是把“无穷维度”化约为“三个维度”的逻辑关系式。
          2、如果让“0对称”与“1对称”同时成立,该怎么办?
          假设:A+B+…+Z=0(“0”代表“无”)   ①式
             A’×B’×…×Z’=1(“1”代表“有”)   ②式
          令:①式右边=②式右边,则:
          0=1(不成立,舍掉。)【任病】
          令:①式左边=②式右边,则:
          A+B+…+Z=1,转化为:A+B+…+Z-1=0,与①式哲学意义相同。【止病】
          令:①式右边=②式左边,则:
          0=A’×B’×…×Z’,化约为:A’×B’×C’=0,必有一元素为0,如果C’=0,则A’×B’=任意。如果化约为A’×B’=0,【灭病】导致等式无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反观此理会与本节主题相同)。此等式说明至少要保留三个以上的元素才可能建立事物的平衡。
          令:①式左边=②式左边,则:
          A+B+…+Z=A’×B’×…×Z’,转化为:
          A+B=C’或C=A’×B’。其中A+B=C’的哲学意义与①式不太相同之处也就是C元素不可以转移到左侧,也就是不可以A+B-C’=0(C’不与A、B同属性),A+B=C’的平衡形式的典型代表有勾股定理和圆锥曲线。我们以前对圆的定义是:在平面上某一动点到定点的等长的轨迹叫圆,是直观上的定义,与哲学各元素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其实这个勾股定理的表达式才是圆的真正定义,这个表达式是圆的定义与垂直的定义的共同出处,见圆必见垂直,反之,见垂直也必见圆,并同时阐明了垂直与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我在全篇中说宇宙空间时,指定为球空间。在圆锥曲线的表达式也符合这一逻辑基础。导数及微积分亦如是。(《圆觉经》的“圆”应该指的就是这个“圆”,不只是“圆满”的意思。)

          图——9
          还有C=A’×B’表达式,这个表达式与上一节讨论的“1对称”公式(A/B)×C=1(1是永在),完全相同。
          所以说,无穷维度的平衡,化约为至少三元素的平衡的逻辑关系式C+D=A×B(或C=A×B)就是“有无俱遣”的表达式!三个元素之间的平衡是契正平衡,含无始无终的衍变,是中道思想,因此说“执中守一”是全篇的逻辑纲领,也就是齐修圆觉妙心的三法门: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IP属地:内蒙古6楼2021-07-16 20:29
          回复
            二、能所双亡
            能所双亡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二律悖反。一个事物的存在就是“得所”,这个事物与母体或背景事物之间联系着的关系就是“能照”,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品中,宇宙中的事物都是轮转的、有生有灭的,也就是说只要这一事物在宇宙中不存在了,那么其与母体的联系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一个事物与母体没有任何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在宇宙中也就可以被无视了,所以说“能照”与“得所”必双亡。
            有“能”有“所”必发生能所双亡,既已双亡又何来的“能”“所”,这样就构成了悖论。能所双亡是二元素下的对抗平衡。是针对“能照”与“得所”的观察而建立的概念,是忽略了其共同环境的变化因素,第三元素(环境)会让“能照”与“得所”生灭。或者说,觉悟向上涅磐之后再认识“能照”与“得所”时,它们是同体同质事物,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能照”,但是契正事物的滑动变化量也无法展示了,要想见滑动平衡的契正相就要向下涅磐,也就必须有“能照”这个变化量。
            同类型的形象守恒事物,在滑动平稳的契正时,滑动变化量相同。不同类型的形象守恒事物,它们的滑动变化量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恒比。虽然所有的形象守恒事物都有可测度的基本变量单位,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形象守恒事物不被虚空消灭或在虚空生起。标准变化量不能觉知(测度)形象守恒事物之外的事物的变化!换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所有的形象守恒的事物的总能量是定值,那么,这个总能量是否可有变化量?如果有变化量,那么“总能量是定值”不成立,产生悖论。如果没有变化量,那么形象守恒的滑动平稳无法在系统之外“滑动”,最小标准能量包不存在!大前题不成立,仍然是悖论;如果没有变化量,那么形象守恒的滑动平稳在系统之内“滑动”,也就是只能在形象守恒事物的集合内互相调剂,这个集合必须永生!导致宇宙的生灭相无解。——怎么办?让我们把“最小标准能量包”这个概念与“形象守恒事物集有总能量”这个概念进行切割,也就是这两个概念不相关,这也是“能所双亡”的一种形式。只认可“最小标准能量包”这个概念就足够了,也就是指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能量守恒”是错觉,是在“最小标准能量包”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人为地约定的。(觉碍为碍,同时也佐证了“能所双亡”是悖论)。与“最小标准能量包”这个概念相应的是“形象守恒定律”不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还可以用吗?当然可以!在空间道统的次级道统上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尤其是在星球(地球)上使用起来畅通无阻,我们人类应该永生!】
            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描述的质量引力与质量之间的能照与得所的关系。“引力波”这一概念的出现,就是人们开始把“质量”与“质量引力”进行了切割,以前的质量之间有引力,是从“质量对质量”起了什么作用的角度来思考的;当“引力波”这个概念出现后,人们开始从“质量对空间”起了什么作用来思考了,万有引力终于可以在宇宙中自由飘荡了(可以不依质量的出发点而存在)。“引力波”概念换成“空间波”概念也是迟早的事儿,到那时,人们开始从“空间对质量”起了什么作用来思考了,再进一步发展为——从“空间对空间”起了什么作用来思考了。“娑婆”这一概念已经蕴含了这一切的概念,万有引力引发的一系列概念其实是人们的心觉历程,这个心觉历程诠释着能所双亡。
            三、有无俱遣与能所双亡之间的关系
            在“有无俱遣”的背景下,“能所双亡”必然以二律悖反收场!A×B=C可以看成是A、B、C三个要素集在互冲互补,三要素集是均等的变幻几率,每一个要素集都是另两个要素集发展变化的“因果”,这个“因果”随另两个要素集发展变化而变化。这也是此公式的本义。此公式用来剖析事物,用来理解混沌,是无穷维度逻辑关系式。简要描述就是:三事物集互冲互补,互为因果持恒永在。
            能所双亡只是从有无俱遣中取出了两个元素而建立的平衡,并且完全忽略第三元素的影响,当第三元素在无明中起作用时会造成能所双亡里的两个元素同时灭失,或同时生起。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是故菩萨常觉不住,并不是说“能所双亡”这个概念被打入冷宫不再使用,能所双亡是个玄妙的概念,它能让我们完成事物的直接涅磐,大有作用,不可舍弃,要灵活运用。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二律悖反的事物都可以发生涅磐,因为二律悖反的事物肯定是建立在同质的基础上的事物,否则,二律悖反形不成。
            四、能所双亡与观察及供养之间的关系
            在事物的等觉中,互为能照,互为得所。每个事物都具圆觉妙心,也就是三种物态:形象(奢摩他)、同质(禅那)、变化(三摩钵提)。
            观察事物,也就是与事物等觉具象的过程。事物在能照中,依能照发出之所而具形象;在得所处,依得所之需要而具形象。事物的波粒二相性,就是依等觉而幻化,来满足观察者。波粒二相性只是陈述了事物的可观察相,依圆觉妙心来说,事物应该是三种物态:波、粒、寂(灭)三相,其中的寂灭相是无法观察到的。例如:光的传播。
            事物的供养也是一种能照与得所的关系,事物从一种形态上转移到另一种形态上,必须满足与存在的既有形态相应,同质化。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由发光体的寂灭相转化成波粒相从空间传输到植物的叶子上,再以寂灭相被吸收。
            人体上的器官与大脑中所反应的意识也是能照与得所关系:
            卵子道统对应的人的群体意识为——佛教。
            精子道统对应的人的群体意识为——天主教。
            受精卵道统对应的人的群体意识为——道教。
            胚胎道统对应的人的群体意识为——伊斯兰教。
            成体人道统对应的人的群体意识为——契正中华。
            子宫道统对应的人的群体意识为——儒家思想。
            大脑道统对应的是人对构成人的各级道统的总收圆和总认知。从意识在大脑的集成上来看,各器官主宰的意识与大脑整体意识之间也可以认为是觉性的供养。既有常驻相(奢摩他)——各器官,又有寂灭相(禅那)——大脑,又有流转相(三摩钵提)——神经系统。
            所谓的“能所双亡”,是指在事物的觉性涅磐时才应用到的逻辑。有一种逻辑病不属于能所双亡:有人科幻,打算把一个事物以量子态传输出去,再在另一处所重塑,这个思想不属于能所双亡逻辑,因为无法确立量子在传输过程中的终到点,也就是“得所”不着边际,无法确定。反之思考,“能所双亡”的前提应该必须是“能所双有”。


            IP属地:内蒙古7楼2021-07-16 20:32
            回复
              二、凹空间承载的滑动平稳
              《金刚经》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一个事物的存在形式是滑动平稳,不是一成不变的。佛法明确指出:所有的概念都是契正概念。
              《易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又因为在圆觉妙心的三法门中,奢摩他与禅那是可以互换的,奢摩他与禅那互为成就收敛性和发散性。


              IP属地:内蒙古9楼2021-07-16 20:35
              回复
                第六章、形象守恒下的宏观建模——银河系
                一、事物的滑动平稳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空间守恒定律经过“仨蛋空间”形式的演义派生出(在同一可视空间下观摩)两个定理:形象守恒定理和形象不守恒定理,形象守恒的事物也叫契正了的事物,形象不守恒的事物也叫非契正的事物。

                图——19
                在形象守恒的基础上才能有能量守恒。已经平稳的事物,发生变化(非形象变化)时在保持原事物形象的前提下再次平稳,衍生出能量守恒现象。能量守恒是可视空间里的滑动平稳的事物的流转现象,能量守恒是一种等觉(能量守恒的能量单位就是禅那,是构成2级道统的建筑单元。)。凡是在能量守恒定律空间范围内的物件都可以认为是该空间下的能量等觉标准件,构成了光、电、磁级的道统(第2级道统)。
                氢的出现和氢的灭失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宇宙现象还有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恒星爆炸那一时刻,中子星辐射等现象。因为这些现象发生了空间的转换(渗涌)。这样的现象规范为形象不守恒定理。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21-07-16 20:35
                回复
                  二、银河系演义
                  1、空间散涌
                  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一维空间在四维空间的宇宙某一区域涌现出来,大致均匀分散、主要以:玄光(权且称其为一维空间、无色、任何物理实验下都不可见,——禅定中能见到)、光(二维球面射线)、电子(二维球面射线)、电场(二维球面波)、磁场(二维球面波)、中子及各种射线(三维动态空间)、氢元素(三维‘静态’空间)。
                  【注:虚空有闪电!有微小散乱的各种场,有不确定位置的各种射线,就象是一个大沼泽地里的水,既可以上涌又可下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物——分散着的空间小涡旋,能够吞咽(渗漏)二维、三维空间,吐出一维空间(玄光),玄光能够使其所在的宇宙空间具有发散性,给区域内的二维、三维事物造成压迫,也就是空间膨胀。空间涡旋有两个重要性质:1、不但不能渗漏它自己,还能合并与其相邻的小涡旋形成更大一点的涡旋。2、涡旋是通过渗漏而表现为收敛性质的空间,对周边空间有吸收作用,但是它消化二维、三维事物后的排泄物却是能够造成空间膨胀的原料玄光。——这也正好符合圆觉妙心起心动念的契正空间“仨蛋空间”所必须的性质,既收敛又发散。反观事态,这种既收敛又发散的觉性,是来自被涡旋收拢的颗粒们的感受,如果说颗粒们是“得所”,那么涡旋就是“能照”。如果再翻过来看颗粒们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所产生的膨胀就是“能照”,受到反制的涡旋又可以看成是“得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2、空间大漏斗
                  涡旋空间就是收敛性质的空间,所有的涡旋都是涡旋簇,为了方便起见,文中只说涡旋。可以这样认为:空间涡旋是玄光的集体转弯处,又如地漏下水道;又好比是给绳子散劲;造成一个收敛性的空间,就好比是空间中看不见的“龙卷风”。由于二维、三维空间都是一维空间玄光的契正组合形态,当二维、三维事物经过空间收敛区域(涡旋)时,有些二维、三维事物的契正关系被破坏掉了,造成了一部分二维、三维空间的事物们的分解。二维的事物被分解,直接释放掉了,三维事物有可能全被分解成玄光或被分解出部分二维事物释放出去,释放出去的二维事物有机会时还是会被吸进涡旋里的,就好比食草动物们的反刍现象。

                  图——20
                  要注意:二维事物分解成一维事物,或三维事物分解成二维事物时是要发生熵增的,也就是空间膨胀。这种空间膨胀是可以减缓涡旋对周边事物的吞咽(吸引)的。
                  当一个对周边环境有明显影响力的涡旋形成时,其影响范围内的二维、三维空间事物会被吸入这个涡旋,由于二维、三维的事物是契正的平稳状态,在从涡旋周边滑向涡旋中心的过程中,从二维、三维事物自身的感受来说是受压迫的,也就是自身发生收缩趋势,那么自身也需要不断调整,形成新的契正平稳,向外释放了的空间,虽然这些向外释放了的空间既减缓了涡旋对其造成的压缩感又使涡旋的吸引能力趋势减缓,但是总的趋势是继续滑向涡旋中心,形成宇宙尘埃颗粒,越聚越大,这个以三维空间事物(氢)为主要成份的大颗粒由于自适应性的表现,就形成了发散性质的空间,这个大颗粒向外释放空间时要消耗自身的材质,如果没有外来补充的话这个颗粒会越来越瘦,随时间的发展,这个三维空间的颗粒会被涡旋缓慢地消化掉,以玄光形式释放到宇宙空间里,流淌着向四维空间里渗漏,在某一空间区域又会生成二维、三维的事物。
                  3、元初星体
                  当一个大涡旋含着一个大颗粒(氢元素集团),一边消化一边继续从周边吸收氢元素时,如果新吸收的氢元素的量,供不上消化的速度,则这个颗粒越来越小,会被彻底消化掉,涡旋则继续在空间游荡。反之,则越来越大,并且这个大颗粒在依形象守恒定律不断调整契正平衡时,需要不断地以光的形式向外释放空间,微弱时不明显,当强烈时现象明显,成为一颗太阳!接下来的发展有多种状况:
                  如果继续有氢元素添加进来,涡旋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则太阳越来越大,最大至涡旋的涉及范围为止。如果涡旋规模较小,则形成与普通行星级别相当的一颗行星,发光很弱或不可见,但是其星体内一定会发生被消化的事实。即使是一颗很冷的流浪星,在不吸纳宇宙尘埃的情况下,将来也一定会被彻底消化掉,这是空间道统级别决定的,温度是空间道统的次级道统,对上级道统是不起作用的。

                  图——21
                  在恒星和行星中有的坚实,有的虚胖,是怎么回事儿?如果涡旋的强度较大时,对氢气团造成挤压而燃烧的则成为太阳,涡旋强度不及者则生成行星。当涡旋的规模基本不变时,如果吸入的宇宙尘埃较少时,形成的星球比涡旋小一些,则变的坚实,比如:水星、金星、中子星等等,中子星依然是太阳的一种,只不过是涡旋既强烈又广大,但是其含的星核较小而矣;如果吸入的宇宙尘埃较多时时,基本接近吸满整个涡旋,形成的星球的体积与涡旋的体积相当时,则显的虚胖,比如:木星、土星、红巨星等等。
                  如果继续有氢元素添加进来,但是也有其他周边的涡旋被吸纳进来形成新的更大的涡旋,这个合并生成的新涡旋比前的涡旋强度明显增大,太阳也会即时做出应变反映——被强烈释放空间——爆炸!爆炸时不但要生成新物质(更高级的化学元素),同时按球面方向喷射出许多物质,还有可能同时把大涡旋崩列出多个小涡旋并推离,使其与大涡旋保持一定距离。

                  图——22
                  4、太阳系的生成
                  其中一个小涡旋在尘埃中游荡,一点一点地聚拢着尘埃以及涡旋,逐步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氢气团,这个团发生着转动,当涡旋强度足够压燃氢时,接下来发生了氢聚变核燃烧。
                  如果再吸入较大的涡旋时,燃烧剧烈并发生有限度的爆炸,就如同一朵花绽放,生成了太阳核,同时崩散出去的杂质里已经有轻量级的化学元素:氦(用了四个氢原子构成的正四面体挤压后成氦)、锂(用了六个氢原子构成的正六面体挤压后成锂)、铍(用了八个氢原子构成的正八面体挤压后成铍)、碳(用了十二个氢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挤压后成碳)、氖(用了二十个氢原子构成的正二十面体挤压后成氖),等等这几种元素较多,其他的元素也有但是较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崩散的物质绝大部分又以太阳系内生成的小慧星的形式落回到大阳上,加剧了燃烧成度,太阳的光电磁作用明显加强,在这一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产生了,有一部分崩散尘埃被太阳涡旋产生的玄光造成的空间膨胀压挤到太阳黄道面上,黄道面初显,渐渐地这些没有回落到太阳上的尘埃颗粒被压到太阳赤道面上形成了光环,这时还没有行星产生。

                  图——23
                  黄道面及光环为什么会存在?因为只要在太阳涡旋控制范围内的任何尘埃颗粒都处于被消化的状态,这些颗粒必须做出应激反应,消耗自身材质释放出光来减少被消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形象守恒下的滑动契正平稳,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的颗粒们在消耗自身材质时最节约,能形成合力互相补偿,黄道面是个被动产物,是颗粒们自发形成的,不单纯是太阳自己主导制造的,黄道面两侧的空间膨胀最强,黄道面上相对较弱。
                  光环为什么会旋转?是由太阳涡旋主导的,涡旋向四维空间渗漏时,为了减轻弯度造成的挤压,倾斜一定的角度,会效率更高。或者直接说,涡旋一出生时就是旋着的,也对!
                  光环是否稳定?有太阳罩着当然很稳定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黄道面两侧空间相对于黄道面空间膨胀压较大,光环不会向两侧扩散。向外环方向扩展也不可能,涡旋的总趋势是控制了这种局面。向涡旋中心塌陷可能吗?这个需要慢慢说,太阳释放的光是补偿涡旋造成的空间渗漏,太阳光的对空间补偿其所及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只要太阳放光,太阳系境内都要减缓涡旋造成的空间渗漏,达到空间的渗涌平衡,这时的太阳系空间可以看成是被格式化了的空间,环型次递性分布空间势能。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21-07-16 20:36
                  回复

                    图——24
                    与此同时,光环内的颗粒们也进行了少量的空间补偿,依能力不同而显差异性。总的来说,只要太阳能力足够,光环就永远不会塌陷。(土星光环亦如此理)
                    一段时间内太阳携带着宽广巨大的光环在宇宙中翱翔。由于光环是由冰尘混合物构成的杂质,太阳光环被分成了N多个子光环,每个子光环都发生着轮盘旋。

                    图——25
                    何谓轮盘旋,即该子光环内的所有颗粒都是相同的角速度绕太阳运行。不同的子光环具有不同的角速度,越外侧的子光环其角速度越小。每个子光环内侧的颗粒中轻量级元素较多,该子光环外侧则颗粒中的重量级元素较多。
                    当太阳携带着宽广巨大的光环运行到银河系某一空间时,遇到了这样情况,比如:太阳变暗,减弱了拒止涡旋的向心聚拢能力;或者是太阳涡旋吞入了一个较小的虚空涡旋,也会造成拒止涡旋的向心聚拢能力的减弱;或者是太阳系进入到了强度更大的银盘涡旋区域。那么,太阳光环上的颗粒们必须作出应激反应,每个子光环都相应地降低轨道,进行自我调节,来补偿太阳的拒止能力的不足,在降低轨道的同时,子光环内的大部分化学元素都要释放自身的空间——也就是发光以及化学反应或者发生元素衰变,来进一步补偿由于轨道变低所带来的压力。太阳光环内的尘埃颗粒是由不同化学分子构成的,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子光环中的轻量级元素付出的代价会大一些,重量级的元素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少一些,颗粒们在这种太阳系所在的空间涡旋相对变强的作用下,其中轻核的化学元素会发生远离当下运行轨道到离太阳更高的轨道上运行的运动趋势,其中重核的化学元素会发生迁离当下运行轨道到离太阳更低的轨道上运行的运动趋势。

                    图——26
                    这样的原因造成了每个子光环内的尘埃颗粒被挤压到了一条线上,但是环内颗粒尘埃比较稀疏的光环继续保持了环状态,只是这个环比以前窄了许多。这时候,由于太阳也受到了这一空间场的作用,太阳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产生了大量的重核化学元素,太阳的那个巨大光环变成了一条条环链条,再进一步发展,比较相近的两条环链条交结在一起,形成了更粗大的环链条。离相邻环链较远的单链条,由于不能参与缴合,只能保持既有状态。

                    图——27
                    已经发生了缴合了的链条由于尘埃颗粒过大,颗粒之间继续粘连形成球体,最终在同一轨道上粘连成唯一的一个星球,在太阳周围不同高度上各种链条逐步都形成了各自的球体。

                    图——28
                    各个行星生成后,各自产生了磁场,这个磁场的来由就是太阳光环被压窄时的那个不明空间场,这个不明空间场就是——行星所在的涡旋的收敛(N极)与行星体颗粒们的拒止而产生的空间发散(S极),这个场被尘埃颗粒们记忆下来并且显现出来为行星的磁场;各自形成了自转周期,这个自转周期就是原相邻的两个太阳光环的角速度差,当两条链条缴合时大颗粒们就已经开始产生自转了。这样每个行星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空间场,开始把没有参与行星构造的太阳链条或窄光环吸到自己的周围,形成了行星的光环或链条环。

                    图——29
                     太阳系这时的行星们还没有卫星,在行星周围的只是光环或链环。又过了一段时间,太阳系运行到类似前一次的空间场之后,类似于行星们生成时的现象又发生了。

                    图——30
                    各行星有了自己的卫星,有的光环链环彻底消失了,而有的行星由于空间尺度原因,保留了光环或链环,这些光环或链环由于分布过于稀疏才得以生存。在这一时期大部分行星发生了自燃,大量火山喷发。
                    燃烧结束后,地球上的生命开始了大暴发!按天道统次递性推衍。
                    地球的这个燃烧过程,相当于把太阳上的信息与地球上的信息进行了一次全息检索的过程,地球上的光电磁运行规则必须经太阳核准。在太阳系的各种演化都被太阳全息映射了,也就是被太阳完全记忆下来了,地球上的信息与太阳上的信息在道统上全息相等!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21-07-16 20:37
                    回复
                      5、银河系中心初显
                      在诸多的太阳或类行星形成时,有的涡旋彻底消化掉了其所吞食的太阳,但涡旋依然存在——别名叫“黑洞”,这时如果遇到比其更大的太阳涡旋,则其很快会被合并,加入新的太阳涡旋。反之,则较慢,因为太阳涡旋可以释放空间,对黑洞有拒止作用。

                      图——31
                      往往接近银心的太阳很难再获得氢元素补充,太阳涡旋的拒止能力也将越来越弱,最终走向与银心合并,新合并的太阳涡旋会很快消化掉合并进来的太阳,同时崩裂出一部分小涡旋,更大的黑洞形成了。离银心较远的太阳们渐次向银心接近。

                      图——32
                      银盘的两侧,是玄光的欢乐场,造成强度很大的空间膨胀趋势。银盘是太阳们共同努力才得以保存的,并且只有形成银盘才会最高效地拒止黑洞。——艰辛的契正。这时,即使完全不考虑银心黑洞的强大收敛作用,只考虑银盘上的太阳群体们的共同表现,其结果也一样是向银心聚拢的。银盘两侧的强大压力哪个太阳都要尽量回避的。
                      黑洞到底有多强大?真的不怎么强大!其涡旋只要与其最近的太阳涡旋相当即可,不论大小,每合并一个太阳涡旋,黑洞就会闪那么一小会儿,炸一个小火花,如同打嗝,引起周边涡旋场震动一下,有如黑洞有心跳一样。被炸时黑洞强度也会减少,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大。
                      6、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命运
                      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动着,由于运行轨道缓慢地向银心方向下降着,太阳及其行星们不断释放自身空间,都渐渐地消瘦了。如果太阳运动到银盘涡旋的向心强度有较大加强区域或者太阳涡旋吸入外来涡旋,则太阳会再次发生爆炸,不但会崩出很多高位化学元素,还会将附近行星上的表面物质吹到运行轨道更高的位质,而被更高轨道上的行星吸取,例如:地球上的大量水份会被吹到火星轨道,降落到火星上而生成火星上的水,太阳系们的行星将承受一次较长时间的流星雨,后果很严重,行星上的原表面环境将重新创造。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发生了,由于太阳爆炸时会崩出小涡旋,离太阳不会太远,这样就有可能会被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吸入,造成这颗行星发生自燃,变成了一个较小的太阳,真的太阳!意味着它的寿命要终结了!因为它过快地消耗了自身的材质,由于自身材质的有限,它的太阳期将在很短时间内结束,它拒止涡旋的能力直线下降,很快就一头跌入太阳母亲的怀抱,——它的一生结束了,太阳系的行星们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伙伴!幸存的行星们也不太好过,几乎它们都发了高烧,整个太阳系高烧渐退的同时幸存的行星们的轨道都相应地降低了。拿太阳系打比方,大约是这样的状况:太阳运行到银盘涡旋强度更高的区域时,发生了爆炸,导致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变成了很小的短命的太阳,这个小太阳寂灭后,被太阳吞了,金星将替补到原来水星的轨道上,大约附近左右,地球替补到原来金星的轨道附近,依次递推……,火星几乎是接替了原来的地球,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星雨和地震及火山喷发,一个焕然一新的火星诞生了,它承载了太阳的寄托,太阳系的生命环境有了新的生机。
                      我们人类怎么办?——飞碟是人类必须的希望!
                      在太阳发生爆炸前,我们可以先移民到月球上,进入月球的地下来躲过这次天劫,月球上绝对有水,等待火星的环境变得可生存时,移民火星。在太阳系内的生命大逃亡,叫小迁生命,这就是佛说的一个太阳系是个小千世界的原因。小迁生命的过程只能以行星的卫星来做跳板,因为所有的行星都在燃烧。
                      如果人类的科技发达到更高的层次,可以先移民到附近的太阳系,将来再回迁。这样方式叫——中迁生命。这就是佛说的多个太阳系是一个中千世界的原因。此方式仍然不能万全。因为太阳系们的总趋势是向银心的,越接近银心越危险,中迁生命将变的不可能实现。
                      如果人类的科技发达到更更高的层次,可以直接移民到银河系中比较恰当的的太阳系上,不用再回迁。这样的方式叫——大迁生命。这就是佛说的一个银河系是个大千世界的原因。此方式几乎可保万全。这时的人类已经可以在银河系的外围提前预制太阳系了!

                      图——33
                      7、契正平衡分析
                      涡旋对周边空间的影响是渐变的,它对其所在的空间产生直接影响,不对尘埃颗粒们直接作用,颗粒们对涡旋的应激反应,其实是对其周边的空间的契正调节,也是只对其周边空间直接起作用,不对涡旋起直接作用,如果其他的颗粒对其周边已经进行过了调剂,那么这个颗粒就可以少许地再做一些调整即可。

                      图——34
                      说尘埃颗粒对涡旋有作用是方便说。打个比方:涡旋好比是客车,尘埃颗粒好比是乘客,乘客乘车是需要付费的,客车的服务态度不是很良好,情绪多变,如果要想得到更好的服务,就要多付费,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愿意承担你的乘车费用,那你就不用承担或很少的承担乘车费用。只不过是乘客永远不能下车,最终将消费掉乘客的一切。所以佛说“一切幻化皆为‘客尘’”,此比方甚妙!
                      按空间格式化的势差来分析,不容易理解。换成人们熟悉的力学知识的话,一定会产生“觉碍为碍”,会带来一大堆悖论,宇宙星辰的运动属于1级道统范畴,“力”是4级道统的概念,用次级道统来解释上级道统是不符合佛法的,也就是不契正。但是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尚且佛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权且做一方便:可以把涡旋对涡旋吸纳性质,看成对尘埃颗粒的引力场,引力大小由向心场的场强和颗粒所占空体的体积来决定;把颗粒们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空间膨胀,看成是颗粒们对引力场激发出的斥力,斥力的大小由尘埃颗粒们的支付材料(主要成份是光)来决定斥力大小。

                      图——35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21-07-16 20:38
                      回复
                        8、与银河系相应的四维空间——大梵天
                        银河系的存在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平衡,那么在四维空间看来,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四维空间塑型——大梵天。
                        在银河系中存在物质的区域,是大梵天境界中玄光的畅通区,光是通达银河系境界与大梵天境界的媒介,光通两界。
                        进入禅定境界能见大梵天。大梵天境界中,大梵天周身被玄光风环抱,大梵天有自旋,天上无物,空中有明光,由虚空发出的,光有色彩。宇宙中的大梵天们之间表现为弱斥力,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中各银河系之间是处于几乎均匀分散状态的。

                        图——36
                        从银河系与大梵天的生存形式上看,大梵天的生存能力要强于银河系,即使银河系消亡多时了,大梵天依然能够稳妥地存在,如果后来再次遇到新的银河系发生时,大梵天的活力会重新焕发。由此,我把大梵天归为圆觉妙心的禅那,定为根性相,把银河系归为圆觉妙心的奢摩他,定为华相,把一维的玄光归为圆觉妙心的三摩钵提,定为平常相。

                        图——37
                        宇宙在四维空间中还有玄明境界,如一颗星球,自旋,天上无物,黑暗无光,整个球体如通体半透明的汉白玉石,发淡白光,无色。

                        图——38
                        人类生存的地球有如其逻辑分形,更准确地说玄明境界应该是三维宇宙中的物质世界的总集成,就好比是把可视宇宙中的太阳、行星、中子星等所有类型的星体按逻辑重叠合并成一个四维空间下可见的球体,此玄明境界护念整个银河系,银河系的物态形象由其主宰(犹如太阳护念行星一般)。玄明境界与大梵天正好形成逻辑上的正反翻转。银河系不够资格与以上两种境界相论道,银河系是第2级道统的集合相,大梵天、玄明境界属于第1级道统的分别相。
                        银河系境界下有两个特殊的概念,在大梵天、玄明境界下看来是可以获得支持的,这两个概念就是:超距作用、超时作用。
                        超距作用或者超时作用下发生的事物,我们人类一般都把他们归为灵异事物。换个说法就是说:在三维空间下的银河系内的或者地球上的不同空间或者不同时间发生的事物,在大梵天或玄光境界上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如果对这一事物发挥作用或支配的话,在三维空间里的不同空间或者时间上就产生了绝对同步现象,但是,这种同步现象对其周边所产生的影响可就千差万别了,依被照见事物的根性而显差异性。太阳系从银河系边缘诞生开始,至太阳被银心黑洞吞噬,太阳每运行一个格位,就有与其相应的文明等级在等待。
                        也可以这样说:大梵天可以支配银河系内的时间同步;玄明境界可以支配银河系内空间同步。又可以说:是大梵天展开了银河系的空间结构——称其为宇;是玄明境界编排了银河系的时间次序——称其为宙。在这里“宇”、“宙”这两个字变成了形意字。
                        回顾一下前文,在胚胎中,从脐带的脐断面到胎盘与子宫的接触面之间的胎盘,其所含的信息也是与整个胎儿相等的,很象大梵天;整个胎盘面象是银河系;胎儿象是玄明境界。这些也是等觉,为了胎儿的降生胎盘作出了牺牲,也是一种涅磐。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21-07-16 20:39
                        回复
                          第七章、形象守恒下的微观建模——氢元素及其相关事项
                          物质世界的宏观建模,指天论道,满足观察性即可,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宏观建模上的可实验性还非常低。物质世界的微观建模则不同与宏观建模,其可实验性就显得很突出,微观建模既要满足宏观建模的要求又要经得起实验的检测。
                          一、人类文明已知的微观境界
                          自然界中的各种粒子,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都能找到基本素材。物质之间的作用及关系,主要以:能量、力、熵、质量、速度、温度以及各种场、射线等等概念来记录其变化的,这些概念大多数都是西方科学思想贡献出来的。现今人们不断尝试着将这些概念关联起来,从潜意识上觉得它们应该是可以统一的,人们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
                          二、依圆觉妙心而幻化的微观物质境界

                          图——39
                          先回顾一下“仨蛋空间”的存在形式:原子(氢)的电子云所围拢的空间相当于中轮空间,电子云之外的空间相当于外轮空间,原子核所围拢的空间相当于内轮空间,这样就能构成三个空间的轮转运行。在空间嵌套轮转的形式下,我们就可以用契逻辑工具(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来处理空间的衍化了,用轮转随顺平衡。
                          依形象守恒定律,轮转事物的圆照相貌内外相应,以原子(氢)的电子云外表面为圆照面,依此给出原子中的质子与中子的奢摩他相貌,质子的奢摩他相貌就是大梵天相貌,中子的奢摩他相貌就是玄明境界相貌。原子的电子云显收敛性,在原子核内,质子对周边空间显膨胀性,中子显收敛性。
                          粒子们在形象守恒下的微观结构(非同质化处理)

                          图——40
                          无论是电子,还是质子以及中子,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以原子的形式存在时,相对于宇宙空间来说就可以看成是静止状态,它们分别必须以同质性质的面貌存在,也就是都是云形态,质子不可能分别并列,中子亦不可能分别并列。况且依圆照而生其心的法则,中子(云)必是质子云与电子云的圆照相貌,并且必居于原子核的中心位置。
                          下面是放射性化学元素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质子云推出部分中子云,就如太阳爆炸时崩出部分小涡旋一样。宇宙仨蛋空间的嵌套存在形式是分形迭代。所有示相必须符合契正的滑动平稳。

                          图——41
                          当质子从电子云中裸露出时,是半翻转相貌;中子在原子核外飞行时也是半翻转相貌。

                          图——42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对可视空间的物质境界进行的宏观描述,由于人的视觉觉知性驻于电子云界面上,那么现在以氢原子的电子云为界面,圆照人视界空间内的万物而生其心,来确立原子内的原子核奢摩他面貌。

                          图——43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21-07-16 20:39
                          回复
                            三、在“三蛋空间”中各空间的互相交合与渗透(粒、场、射线)
                            悲——非心,意指发散。慈——兹心,意指收敛。
                            人视界空间的发散性简称——视悲,收敛性简称——视慈。
                            电子云空间的发散性简称——电悲,收敛性简称——电慈。
                            中子空间的发散性简称——中悲,收敛性简称——中慈。
                            以上列出的是“三蛋空间”的六个性质,这六个空间性质上由本自具足的圆觉妙心或隐或显而得来的,随因缘而表现其因缘相,也就是“能照”与“得所”。
                            视悲与电悲契合相——因缘相就是原子温度升高。
                            视悲与电慈契合相——因缘相就是光子被电子云释放,原子发光,原子温度降低。
                            视慈与电悲契合相——因缘相就是光子被电子云吸收,原子温度升高。
                            视慈与电慈契合相——因缘相就是光子被电子云释放,原子发光,原子温度降低。
                            视悲与中悲契合相——因缘相就是中子射线,人视界磁场S极加强。
                            视悲与中慈契合相——因缘相就是中子射线,人视界磁场S极减弱。
                            视慈与中悲契合相——因缘相就是中子射线,人视界磁场N极减弱。
                            视慈与中慈契合相——因缘相就是中子射线,人视界磁场N极加强。
                            电悲与中悲契合相——因缘相就是核裂变,温度升高,S极加强。
                            电悲与中慈契合相——因缘相就是核聚变,温度升高,S极减弱。
                            电慈与中悲契合相——因缘相就是质子衰变成中子,温度降低,S极加强。
                            电慈与中慈契合相——因缘相就是释放光子,温度降低,S极减弱。


                            IP属地:内蒙古16楼2021-07-16 20:40
                            回复
                              第八章 全息宇宙——再论道统
                              一、无穷维逻辑
                              就是“1对称”逻辑(第三章 无穷维度的平衡)。
                              二、无穷维空间
                              这里直接陈述无穷维空间的逻辑幻形,是一个等效的无穷维度空间——‘仨蛋’。在空白空间任选一区域,可以均匀的设置上一些小点,视为一片混沌,在此混沌区域内任意画一球面,球面内区域可以视为A区域,球面外区域可以视为B区域,接下来把这个球面想象成轮胎一样的空间,象翻球皮一样,我们把它翻过来,之后再看,A区域和B区域位置互换了,如果在脑海中能翻动自如了,我们再进一步考虑几个问题:1、起初约定的A区域和B区域有必要吗?2、A区域和B区域是否完全等效?3、A区域膨胀则B区域缩小,反之亦然,A区域和B区域同属一个空间,这种区域涨落变化是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这三个问题可以用同一句话来回答:是一种逻辑约定,不会对原来的混沌空间有任何影响。翻‘蛋’的问题还没有完,继续进行,想一下,翻‘蛋’时在意念中是否介入了另一空间,比如用‘手’去翻或‘凭空’去翻这个‘蛋’,更直接地说,是在我们所在的空间进行的,如果做成图示的话,把‘球皮’用一个大锥管刺破,我们处在锥管里。三个空间分别是:球皮里A、球皮外B、锥管里C,(锥管外也是球皮外),这三个空间完全等效。更重要的任务来了,接着翻‘蛋’,翻这仨个联在一起的‘仨蛋’!空间感好一点的,请努力翻,一定要快,翻‘蛋’的速度要超光速,才能达到双向衍射的效果。——这就是无穷维空间。

                              图——44
                              在这个三维空间的基础上这样操作来表示四维空间:在R维(我们所在)的空间里任意想象一个洞,然后把这个内胎从洞中拉过去,这个“拉”就是那个第四维,在四维空间中三维空间是动态的;在此四维基础上,在第四维空间里任意想象一个洞,再把这个四维空间从洞中拉过去,这个“拉”就是第五维空间……,依此类推,至无穷维。你可以站在任意一个三维的空间里,向四处观瞧,一定能找到这样的感觉:四周全是由空间膜面组成的台风眼,这些台风横七竖八,有大有小,并且每个台风眼的表面也是由这样的台风眼构成的,无限迭代,往大处看,在更大的空间里也是这种无休止的组构。这个境界就是——宇宙金刚风境界(道家语),也可以说是“膜理论”;当你把所有的大台风全都无视的话,空间完全是由无限小的台风眼构成的,这个境界就是——实相般若(佛语);当你把所有的小台风眼,做背反处理后,看到的全是小圆球,球表面好象是长满了带旋的小孔和带旋的小绒毛,或者说这个小球根本就没有表面,这就是——宇宙玄黄境界,也可以说是“弦理论”。这样的无穷维空间怎么用,我们来做一下处理:此无穷维空间处处等效,就是个“大混沌”,回到上段文字中的逻辑上划分三空间。无极(大**)生太极(二蛋),太极生两仪(连续翻蛋并加入第三空间‘仨蛋’,如果没有第三空间翻不动这个‘二蛋’,正反翻蛋就是四象)。动感才能维持住‘仨蛋’境界。〗
                               三、分形
                              物质分形与道的分形同在。推荐大家从网上自己搜一下那个关于“分形自逻辑”的视频,那里介绍得很详细的,值得记住的一个人物——阿兰图灵。没有动画演示的话,很难讲出意境,实在报歉,这里我就不陈述了。
                              1、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分形自逻辑”。
                              2、再讲一个故事:……一个道士去捉鬼,道士大喊:“鬼在哪?”,鬼回答:“我在罐里。”道士把罐打破,没有发现鬼,接着大喊:“鬼在哪?”鬼说:“我在(chàn儿)里(罐的碎片)。” 道士把罐的碎片研成粉面,接着问:“鬼在哪?”鬼回答:“我在面儿里。”道士把粉面儿迎风一扬,高声问:“鬼在哪?”,鬼回答:“我在面儿里飞了!”如果我们把故事中的鬼比做原子或原子间的化学键,那么鬼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错。——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分形,是道的分形。宇宙大道无处不在!分形不同而矣。
                              3、综述,道的分形对应着不同的物形,不同的物形含有相同的道,各级别的物又有相近似的自逻辑分形,如:罐有各式各样的罐,类似的有锅、碗、瓢、盆地等等;碎片有各式各样的碎片,类似的有砖、石、山脉等等;粉面有各细微级别的粉沫,类似的有尘、烟、沙漠等等。以上这些又会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尺寸中,各星球上有,各星系之外也有。关于空间想象的分形,前文中提到的车轮内胎,在任意处掐细,象肠子套扣那样,嵌套进去。‘蛇吞尾’就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四、等觉(jué)(三摩钵提境界修等觉)
                              等觉——好比是物理学中的如何选择参照系,也就是看待事务的立场,在分析事务和解决过程中,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境界感受,我们这里提到的‘等觉’一词与‘立场’不同,还有些是‘映照’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把人的意识当成一个不断成长的感觉器官。前文中提到的‘仨蛋’空间,不是随意捏造的,是有严谨的针对性的,这三个空间针对的是电子的表现:电子在氢原子表面是一个空间境界;电子打入氢原子内部是一个空间境界;电子在我们所处的空间的电流或电磁波的表现是一个空间境界。电子游于这三个境界之间。我们人类的意识也是基于电磁波,人的意识是脑电波集,人是通过脑控制神经,神经再控制各器官,反过程是由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并上传至大脑,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个关键因素——脑电波。因此,人的意识(电磁等觉)才有了‘仨蛋’空间的感觉,在宇宙中其他等觉的意识中没有这个‘仨蛋’空间感觉。
                              先从有机生命说起,一般认知的思路是,人的身体是由各种组织系统构成的,各组织系统又是由细胞构成的,各种细胞又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要讲的是另一种认知思路:人是由胚胎发育而来的,胚胎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来的,精子♀♂、卵子♀又分别生于父体和母体。从胚胎发育到新生儿,再从新生儿成长到老年人,这个成长过程看成是受精卵发育的自逻辑现象,属于同一空间事物,精子♀♂、卵子♀分别属于另两个空间的事物,一共三个空间:人体、精子♀♂、卵子♀,是道的分形;人从胚胎到老人是自逻辑分形。这三个“人类空间(或人的三种生命形态)”的维持就是由电磁的维持来完成的,类同与电子的游离三界,也类同与‘仨蛋’空间。是脑电波达成了这三种不同的‘三空间’共识,电磁是共通的媒介。
                              再从宇宙构造说起,实际观察到的,……各大星系,各恒星系,各行星系,……,山川、河流、风云雨雪,……各晶体,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原子,以至中子、质子(电子),概括总结一下可以这样说,原子构成了星球,他们都是由中子和氢原子(电子云)共同组织生成不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而表现的自逻辑分形,不论几个,也不论在宇宙那个位置存在,都在顺应宇宙大道。再加上电子打入质子会生成中子的现象,一共三个空间——中子空间、原子(电子云)空间、和星体所在的空间,这三个空间就是道的分形。电子云起了关键作用,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宇宙是否有意识?或者说我们人的意识就是宇宙意识的一部分,人就存在于宇宙中,人脑的电磁波与宇宙的电磁波都是根基于原子上的电子云,是同一种宇宙存在。
                              1、人体的各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的,宇宙星球是由原子构成的;
                              2、人体细胞是由受精卵生成的,宇宙中原子是由中子、质子(电子)构成的;
                              3、人体各细胞间是通过化学键组织在一起的,宇宙中各原子之间是通过电磁场结合在一起的;
                              4、人体中各细胞组织是通过神经脉冲脑电波建立联系的,宇宙中各质量体的能量信息传递也是电磁场波;
                              5、人体的消化系统对营养的吸收和人体的新陈代谢,都是在电磁(化学键)这个级别进行的。
                              6、结构强度逐级递变;
                              7、信息感觉同在电磁波级别之后致盲,失去指导构造能力。(指的是:神经系统不能直接感觉到细胞内的信息,电磁场不能调动中子或质子内的物质。)
                              8、各有三个基本构造空间:人体、精子♀♂、卵子♀;星球(原子之外)的空间、中子内的空间、原子(电了云)空间。各三个空间又都能互相转化。在宇宙的道的分形中,在中子、质子这个级别上发生了对折,就象照镜子,中子质子内的基本粒子开始多了起来;细胞膜内也大致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更基本的颗粒也多了起来。
                              9、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宇宙中道的分形能改变人的道的分形的最基本构件,人的意识同样能探知宇宙的道的分形的基本构件,是背反认知。——是道的自逻辑,是一种映照。
                              以上几点的总称就是——人类意识的等觉(或叫电磁等觉)。宇宙有意识,宇宙有和人类同缘的意识,也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意识。就在宇宙的、人的同缘意识境界上,如果进行‘命运’对比的话,细胞同原子比较;精子♀♂同氢原子(电子云)比较;卵子♀同中子比较;个体人的生命可以和宇宙中的一个质量体比较;人类的整体命运应该同宇宙比较。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是不是由我们人的构造基件产生的?因为我们人类的意识根基是电磁,背反分析的话,我们是可以有超跃以前的认知能力的,我们与宇宙同在!经过这段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在意念中尝试找到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人、人类的概念变得虚幻了,我们意识的镜像,好象弥散在整个宇宙中了。——全息宇宙是道统的返祖现象!在此我们再重申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从电磁波角度来看,生命与世界是同体,是两个不同的逻辑方向,这两个方向能够相互映照。
                              宇宙中的其他几个等觉:光波等觉——宇宙中的光波现象对应地球上的生命体是‘会光合作用的植物’,火力发电,太阳能的利用等等也是光波等觉;质量体等觉——有质量表现的物体的碰撞及扰动等等,如宇宙中的星体撞击,地球上的大陆飘移,地震,水利发电、风力发电等等;空等觉——空间尺度与空间运动的标量,宇宙膨胀,质量的空间本质(后文中有解释,类似量子境界),前文中提到的‘仨蛋’空间(中子、质子、我们的所在),原子核的放射线、核发电、核爆炸是空等觉,万法皆空的‘空’是指空间的运动的本质,不是说‘没有了’的意思,空等觉是能把各等觉归在一起的等觉。自然等觉——五行说中的木、火、土、金、水,他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就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各等觉之间的运算关系。中文中的象形文字是‘分形’,会意文字是‘合道’,中华文明传承的是‘等觉’文明。
                              如果我们把宇宙比喻成一个景象,等觉就好比是像纸,是一个高维度的像纸,即使是相同的景象用不同维度的像纸会得到不同的景象信息。不同的等觉就好比是不同的‘摄像技术和器材’。进一步思考,不禁要问:我们人类是在学习还是在映照宇宙逻辑?是不是“改变这套‘摄像技术和器材’”才是我们该做的?


                              IP属地:内蒙古17楼2021-07-16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