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吧 关注:3,129贴子:15,124
  • 5回复贴,共1

虚 云——百城云水 万里烟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经历了生老病死之苦从而感叹人生无赏而遁入空门的人,是感人生之苦的永不可解脱,于是抛弃了万丈红尘中的种种诱惑,一心向佛,去追求心地的清净与无染。出生于贫寒之家的人走上此路,可理解之处很多,而于温柔繁华乡中苦心向道的人则又是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情怀了。现代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师虚云和尚就属于后一类。
虚云法师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他的父亲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法师出生在福建的泉州。出生后不久,他的生母颜氏就病故了,从此庶母王氏将他抚育。13岁时随父亲回到了湖南湘乡。也许是前生的因缘,虚云法师自幼对荤腥就不感兴趣,见三宝物却生欢喜心,且喜读佛书。17岁时,法师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曾随堂弟一起出走到南岳,走到半路的时候被家人截了回去,父母为了断绝他出家的念头,强迫他离开湖南到福建,并让他和田氏、谭氏二人成婚。即使如此,法师仍不改其志,其心如铁,同居而不染,出尘之志更加坚定。终于在19岁时,又私自到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法师披剃出家。第二年,又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妙莲将衣钵传授于他,虚云法师遂成为临济宗的第四十三代传人。
虚云法师虽出身富贵,然对此视之如敝履,看透了人生的繁华不过是过眼烟云,故能在出家后放下一切,苦节厉志。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并且常以野菜充饥。虚云法师25岁时,他的父亲在湖南湘乡病逝。其庶母王氏再无别的牵挂,就带领田、谭二氏在湘乡的观音山削发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虚云法师得此消息后亦是悲喜交集。所悲者,父亡而子未尽孝,所喜者一家皆归佛,共结菩提胜因,免去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从此之后,更是别无他图,唯求佛道。从这以后,虚云法师就离开岩洞回涌泉寺服劳事众,担任多年的共行职事。象担水、种菜、在食堂服务,手胼足胝,不以为劳。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7-04 00:42回复
    虚云法师自此后,一心向佛,遍游各地的名山古刹。他27岁时离鼓山,先后在浙江天台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三天竺、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从佛门老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在几年的时间里,先后跟从过融镜、敏曦、天朗、观心、大定、朗辉等。法师虽出身富贵,一朝勘破红尘,皈依佛门,参悟佛理,这一切都未妨碍他以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虚云法师曾三步一拜,以人所难能之笃志苦行从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途中风霜雨雪,疾病饥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方圆成这深心大愿。这以后,法师又参访了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至印度、锡兰、缅甸等国,又朝礼各国的佛迹。后由缅甸回国,又朝拜了云南的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朝拜安徽九华山,再到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禅七中,法师心境寂然,能所双忘。某一日因开水溅手,茶杯坠地,一声破碎,悟透禅关,从此禅业大增。
    在虚云法师的一生中,有一情同手足的莲友,他就是戒尘法师。他们二人是1901年结为同参的,1903年,二人同时离终南生,朝峨眉,后到鸡足山。虚云法师在昆明江南会馆闭关,戒尘为护关,三年以后出关,又回到鸡足山。虚云法师住持鸡足山的钵盂庵,改建十方丛林,由戒尘襄理寺务。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7-04 00:44
    回复
      法师一生大慈大悲,度生无倦,常能在紧要关头临危不惧,智勇双齐,从容镇定,建寺安僧,功德无量。1911年,革命军兴起,革故鼎新,当时李根源任云南省革命协统。李一向厌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于是就率兵进驻鸡足山悉檀寺,把金顶鸡足大王铜像及佛殿都捣毁,并指名要缉捕虚云法师问罪,虚云法师不顾个人的安危,直接来到军门,同李根源进行辩论,终于使李开颜致敬,停止了毁寺逐僧的行为。以后李氏皈依佛教,数十年护持法门,老而弥笃。事隔四十年后,虚云法师又一次面临危难,然而法师以他自己多年修行的功力,不惊不怒,从容笃定,度过了历时三个月的“云门事变”。1951年春,云门准备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的人很多。当时正值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湖南某县有血债的反革命分子混进其中,湖南的公安部门追到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于这个原因,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于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院团团包围。在寺院左右及后山高地,都架起了机枪,对准寺内,如剿大敌,气氛极为紧张。当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饭,都不许离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都一一细查,最终一无所获。对于所有稍有可疑的人员,都一一叫出来问话,一直到掌灯时分才离开。这件事一直到农历五月二十三日 ,京穗调查组到寺,一场镇反扩大化事件才告平息。在“云门事变”中,前后被拘禁的僧人有二十六人。在这期间,全寺僧众百余人集中禁闭于禅堂十八日,饮食睡眠均在其中,大小便都有军警看守。由于地方当局对云门寺的情况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认为虚去法师和绝大多数僧人都是“反革命”,以致对法师也施了种种无礼的手段,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事变平息后,农历六月下旬,虚云法师抱病为远道前来求戒者传授三坛大戒,这是云门复兴后第一次传戒,虽然受戒人数不多,由于天气酷热,戒期的时间也不长,但风波已平息,人心安定。参加受戒大会的人深怀希有之心,难遭之想,实非平时传戒法会所能比喻。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7-04 00:47
      回复
        虚云法师于国难当头之际,总是尽自己所能,助国家百姓。1936年,全国处于抗日救亡的紧急关头,当时法师正在曹溪主持南华寺,他提议全寺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给国家救助灾民。l940年,广州沦陷,1941年,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多,虚老就将各方供养20多万元,全部交给广东省政府作为赈济灾民之用,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派屈映光到广东,请虚云法师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1943年1月26日 法会圆满,法会历时3个月,期间名公巨卿赠给虚云法师的名贵古玩及字画共5大箱,在归途中,他把这些东西全部分赠给各地寺庙,自己不留一物。侍者问及此事,虚老回答“徒费保存,徒乱人意”。
        虚云法师虽是禅宗大德,平生亦以振兴禅宗为己任,可他的思想并不偏狭,其特点是宗教并重,禅净并重,解、行并重,内外并重,他在谈到佛弟子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时认为,除戒定慧不能改动以外,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可以改变。既然中国佛教与印度相比,时间、地点、条件都变了,则佛教中的若干生活习惯,也应因时制宜。虚云法师的思想,以此可见一斑。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7-04 00:51
        回复
          师父,我们这一次次的人生,走了又来,来了又去,到底是为了什么?好想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7-15 2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