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吧 关注:7,482贴子:161,202
  • 8回复贴,共1

探路先锋——二战德军单兵探雷装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翻译整理自Waffen Revue 1993, Quartal II, Nr 89:Die Minensuchgeräte bei der deutschen Wehrmacht(德国国防军的探雷装备)


IP属地:湖南1楼2021-04-28 15:28回复
    一、探雷铁、探雷杖和探雷叉
    1939年二战刚爆发时,德军基本只有最简易的工具用来探测地雷——探雷铁(Spüreisen,后来也叫Sucheisen)。它其实就是一根普通的铁棍,通过拿在手上往斜前方戳刺地面、凭借感觉和声音的异常来发现地雷。有时若手头没有这样的工具,就只能用绑有刺刀的步枪来代替。随后,出现了探雷铁的升级版本:探雷杖(Minensuchstab),但它还是一根铁杆,所谓升级不过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加长而已,这样士兵能离地雷更远,即使目标不慎爆炸,产生的主要向上方的冲击波和破片带来的威胁也更小。39型探雷杖(Minensuchstab 39)曾是德军工兵的制式装备,它被设计成两截,前半截带尖端,后半截为空心,不用时前半截可尖端朝后插入后半截里,便于运输,使用时再取下,尖端朝前拼接在后半截上。再到后来,德国人又将探雷杖继续延长并加上钩子,称为探雷叉(Minensuchgabel),它能在探雷时方便地将阻挡物推向一边,以更好地搜索隐藏在下方的地雷。

    探雷铁

    探雷杖

    39型探雷杖,从左至右:带尖端的前半截;后半截;前半截尖端朝后插入后半截;前半截尖端朝前连接后半截

    探雷叉


    IP属地:湖南2楼2021-04-28 15:30
    回复
      二、推车式探雷器(Minensuchgerät, fahrbar)
      随着战争的进行,像探雷铁、探雷杖这样采用最原始纯机械原理的简陋工具很快便无法满足战场需要,因此换装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新型电子式探雷器已成为必然。
      1940年4月,德军提出研发一种推车式探雷器。按照要求,这是一种可以推着走的设备,只需1人便能操作,并且能预先发现前方1m处的地雷。一份1942年7月1日的资料卡片显示,该装备的开发由武器测试局5处(Wa Prüf 5.)牵头,Max Braun公司(位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负责,其全重23kg,探测深度40cm,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声音信号作为目标识别标志,电池续航时间20小时,使用仅需1人,使用方式为推行和携行。
      由于这种探雷器探测深度大,能发现深埋沙底的目标,再加上Max Braun公司研发进展迅速,很快生产出第一**品,因此1941年的北非战场成为其进行实战测试的首选地。在那里,它的表现相当优秀,以至于缴获它的英军都十分喜爱。

      推车式探雷器全貌

      盟军用了都说好


      IP属地:湖南3楼2021-04-28 15:32
      回复
        构造上,该装备主体是一个推车,车体框架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以轮轴为中心向前和向后伸出。推车前端安有探头,被保护在一个长条形护套内,探头产生的脉冲信号会经过固定在框架上的电线传输到包含接收器、电池和开关的接收盒里。因为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它只能用于探测含金属部件的地雷,探测者通过耳机发出的声音脉冲便可发现目标。在使用上,其特殊之处在于,士兵既能以直立行走姿势推着用,也可在发现敌情时出于安全考虑将车体弯折,以卧姿或匍匐姿势使用。细节设计上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控制全车重量以及节约成本,两只车轮选择胶合板作为材料,同时还配有橡胶轮胎。另外,前部探头上方还安装了含白色染料的长条形容器,在前行过程中能不断喷洒染料来标记所走过的路。推车式探雷器拆解后可以装入装运箱中,待送抵前线时又能迅速方便地重新组装。

        拆解状态的推车式探雷器

        拆解后可收纳在装运箱中

        带电池的接收器,右边是取下的盖板


        IP属地:湖南4楼2021-04-28 15:33
        回复
          三、便携式探雷器(Minensuchgerät, tragbar)
          便携式探雷器与探雷推车同样应用电磁感应原理,但其更加轻便小巧,易于携带。战争期间,德军先后装备过多款该种设备,其中较早的型号1940年就已入役。从这个时间点推断,相关预研工作可能早已启动,甚至开始于大战爆发前。这里介绍几款主要产品:
          1.“海王星”(Neptun)
          “海王星”是德军最早的便携探雷器,主要由探头、握杆和信号接受盒三部分组成。其探头为圆形,直径240mm,外壳为铝制,装备全重13kg。开始探雷前,使用者首先须将探头贴近地面,然后顺时针旋转接收器外壳上的旋钮,直至耳机能听到声响,随后再反转旋钮待声音变微弱后便可开始探雷。当遇到金属物体时,耳机里的响声就会陡然增大,从而发现目标。

          英国人测试“海王星”的照片,注意图中的人未戴耳机
          就性能而言,“海王星”可以说相当不可靠,并且故障频发。它尽管能发现大块的金属部件,但面对只有雷管部分含金属的早期木盒地雷就无能为力了。此外,笨重的信号接受盒直接固定在握杆末端,在探雷时随之一起摆动,使得这一部分极易受损。由于性能不佳,该型号很快被其他装备替代,但原有的产品仍继续在部队服役。

          “海王星”的信号接收盒拆开后
          2.“亚琛40”(Aachen 40)
          相比“海王星”,“亚琛40”型有了显著改进。它能探测约40cm深处的盘形地雷以及约10cm深处的木盒地雷,并且与前任产品的区别在于,其接收盒不再位于握杆尾部,而是封装在一个可背在肩上的胶木箱中。不过在使用上,“亚琛40”同样得先调制出轻微的蜂鸣声才能开始探雷,遇金属时其声音会突然变大。

          “亚琛40”全貌
          3.“柏林40”(Berlin 40)
          这是一款比之前所有型号都更可靠而高效的产品。从外观上,它的探头一改惯用的圆形而变成椭圆,并且尺寸更大。握杆可拆解,以便调整为不同长度,其插入探头中并通过一只蝶形螺栓固定。接受盒的胶木箱可背在肩膀上挂于腋下,这样打开盖板后就能方便地使用。当遇到金属时,耳机中的声音会骤然变大从而发现目标。“柏林40”针对埋于50cm深处的盘型地雷、45cm深处的英制Mk V地雷、2cm深处的木盒地雷以及13cm深处的跳雷(S.-Mine)均十分有效,深受北非部队的喜爱。

          英国人测试中的“柏林40”
          这一型号在装备过程中还曾经历一段波折:1940年入役后不久,军方就叫停了它的交付,理由是“应尽可能将部队装备的探雷器种类保持在较少的水平”,但也许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其构造复杂、造价昂贵。不过,高层的态度很快又有了180度大转弯,一份1941年5月21日的文件写到:“‘亚琛‘和‘科隆’型的交付推迟使得有必要重新开始交付‘柏林’型。这一型号已有一部分交付部队,而为了尽可能减少使用的探雷器种类以及保持军队装备的统一性,它本应回收。但由于其他公司的探雷器因生产困难原因给部队装备造成了愈发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重启‘柏林’型的装备工作”。当然,该文件中提到的也许只是部分原因,考虑到“柏林40”在部队中的口碑实在不错,停止装备很可能引发了一线士兵的不满和抗议,这也为其重返战场起到了推动作用。

          “柏林40”拆解后,图中,左上角为三段式握杆,中间为探头;右边为接收盒;左下角为耳机,右下角为探头与接受盒的连接电缆

          侧盖打开的“柏林40”信号接收盒
          4.“维也纳41”(Wien 41)
          “维也纳41”型的外形十分特别,其探头不再是环形,而是封装在一个圆柱体护套内,并且通过可摆动的铰链连接在握杆上,因此使用者在跪姿和卧姿下也能方便地操作。操作盒配有背带,可背在肩上,信号缆线从中空的握杆中穿过,有效提高了抗损能力。要注意的是该型号对于缺金属的木盒雷几乎无效。

          英国测试中的“维也纳41”

          “维也纳41”拆解后

          装箱的“维也纳41”

          拆开后的接收盒
          “维也纳41”的基本参数和性能如下:
          工作原理:低频电磁感应(3500Hz)
          电源:带斩波器的钢制蓄电池(2,4 NC 28)
          探测深度:跳雷40cm;苏制金属引信20cm;
          识别标志:通过耳机中的声音变化
          续航时间:不间断使用下约15h
          重量:使用状态下约12kg,包装好后约24.5kg
          包装盒尺寸:56*54*17.8cm
          注意事项:该设备易受海水腐蚀


          IP属地:湖南5楼2021-04-28 15:43
          回复
            对于使用手持便携式探雷器进行探雷作业,德军同样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首先,它们可以根据战场形势用于在白日或夜间发现和扫除雷区,使用时保持安静非常重要。第二,其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接受过细致的培训并且掌握基本的机械知识。探雷兵们是难以被替代的专家:沉着冷静、高度的责任感、格外灵敏的听觉、受过训练的眼睛以及良好的身体敏捷性都是他们取得完美成功的法宝。投入作战时,这些人应尽可能每小时轮换一次。第三,探雷器一定要小心保管和使用,它们都是高度敏感的精确测量电子仪器,必须尽可能减少震动。每次使用前都要检查它们是否处于可用状态并及时调整,在使用过程中也得时常这么做。
            组织探雷时,每个探雷小队(Suchrotte)须由一名探雷员和一名排雷员组成。无论是搜寻地雷还是开辟无雷区,探雷员都要将探雷器以条状轨迹在距地面上方20cm处来回扫动,同时自身要朝特定方向前进。扫雷区域的宽度取决于单人扫动范围以及同时并排前进的人数。要注意的是相邻两人的扫动区必须有50cm的重叠。
            扫动宽度与探雷区宽度示意图,注意50cm的重叠区
            由于探雷器握杆通常由多截组成,因此使用者需学会改变杆子截数来调整长度,以适应不同场合:只用一截时,扫动宽度为1.5m,可以探测宽1m的路;用两截时,扫动宽度2.5m,可探测宽2m的路;用三截时,扫动宽度3.5m,可探测宽3m的路。截数还会影响使用姿势:使用一截时,士兵可以匍匐作业;使用三截时,只能采用站姿扫雷;而只有在视线良好、地形平坦有利、缺少植被时才用两截。
            根据经验,即使在人员定时轮换、条件有利的情况下,以1.5m的宽度探测1km内的地雷也需要1个小时。倘若以卧姿探测同样宽度范围的地雷,或者在密集雷区(假如地雷布置方式不明)作业,则1小时只能推进100m。天气不利(雨、雪、雾、霜)、地形不利、雷区地雷过密以及敌方强烈的干扰行动都会严重阻碍探雷进度。
            探雷器探雷通常开展于以下几个战术场合:
            a)在战斗中侦测雷区;
            b)在进攻前或进攻过程中从已经发现的雷区开辟道路;
            c)清理无敌方干扰地带的地雷。
            以a)为例,侦测雷区时无需大范围地摆动探头,一条羊肠小道的宽度即可,应视敌情采取立姿或卧姿。在必要的情况下,侦测小队(Erkundungstrupp,由两个探雷小队组成)需要火力掩护以保证安全,每个探雷小队的两名成员要互相提供警戒。小队中的两个探雷员要在紧邻的狭窄通道(宽0.5m)上探雷(两人前后相距约10m),并且小心地边搜寻边前进,两者的扫动区须有1m的重叠,这里要求得更为严格。紧跟在探雷员后的两名排雷员需要及时用封锁带标记出探雷员走过的路,这样才能保证退路的安全。一旦发现地雷(也就是进入到了雷区前沿),侦测小队要先后向左右方向搜索,来确定雷区的宽度。单个的地雷和雷区前沿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发现地雷后,只要其未设置通过拿起时触发的备用引信,就应拆解带走以供研究。

            示意图:侦测小队清理出一条羊肠道


            IP属地:湖南6楼2021-04-28 15:44
            回复
              以上介绍的只是德军使用过的部分装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性能优秀的型号,诸如耐海水腐蚀的“滕伯尔霍夫41”(Tempelhof 41)和“法兰克福 42”(Frankfurt 42)等。


              IP属地:湖南7楼2021-04-28 15:44
              回复
                谢谢曼吧各位朋友们的支持!


                IP属地:湖南8楼2021-04-28 15:45
                回复
                  感谢分享,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6-19 1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