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这帖子总结全面,我得存一下

补充一些,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是什么样,要么强攻,“守城不利短接,短接不利巷战,巷战不利自尽”。相看白刃血纷纷,就别说什么不连累百姓了,现代可以送快递,精确打击敌方目标、“斩首”统帅,古代可没这技术。你同情城内百姓,那战死在城下的唐军就不是人了啊,他们也许是石壕村老夫妻的儿子,也许是《新婚别》里的新郎官,我是天策我还希望战友们少点牺牲呢。
一时打不下来怎么办,围城,打援,等城里耗到弹尽粮绝,要么开门投降,要么就丧失抵抗能力被攻破。这种战事往往非常惨烈,罗雀掘鼠、易子而食。无论有没有经过“灌城”步骤,最终的目标都差不多。多围一天,就是多死一天的人,对攻城方来说,也增加了损耗和变数。迫使对方早点开城门,真要算计起来,双方还都能少点损失。城是肯定要打下来的,要平叛,就要把城池从狼牙军手里一个个拔掉,就免不了有攻城围城的战役。不要脑补什么狼牙军会对百姓好,安史两家,即使对他们自己人来说,也是称得上“残暴”的统帅,不信去百度一下,史朝英,锻刀厅老一,看看他历史上的行径。
当然了,有没有更理想的办法,有,派个厉害的说客,去劝对方自己开门。那就不是武林门派了,那是战国的纵横家。
为什么不提前疏散百姓,你要是能冲进去把百姓们接出来,这城不就破了吗?不然你用啥,聚义令还是义金兰拉人?
在隔壁帖子里也有很多人分析,求个速决、速胜,对于攻守双方来说,反而能少些伤亡和损失。历史上那么多水攻战例,其中不乏白起、王贲、韩信这样级别的名将,他们做的利害考量,总该强于我们这些贴吧水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