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386贴子:1,134,149

<道德经>第一章: `道`的特殊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第一章: `道`的特殊性
道者,我说的`道`,不是一般的恒物道理。延伸义:她是特殊的道理,用眼睛看见的恒物之理,皆不是我说的道理。
名者,我说的`名子`,也不是一般的恒物名子。延伸义:她是特殊的名子,用眼睛看见的恒物之名,皆不是我说的名子。
注:经中之言的名子,也不是眼睛看见的实物名子。
天地也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有了天地才生出了万物。延伸义: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天地的生命(有)是相对没有天地(无)之前而说的。
因此在天地未生成前,去观察她如何孕育的微妙变化;在她形成发展中去观察、比对、审明天地万物孕生到生成的全过程。
天地万物在无中孕育,是看不见的;天地万物也是在无中发展成长,也是看不见的;二者同生于`无`,但又分`有`和`无`二种名子。注:孕育之态称之`无`;发展成长之态称之`有`。
`无`的孕育非常神奇,`有`的发展生长也非常神奇。
神奇中还有发展,发展又生出变化。
天地万物的孕育和发展生长的精微变化属性,是自己(人)破解和认识万物的方法门径。
举一例:
依<树大生风>解释`无`和`有`二者间的关系?
树大生风是自然之理。在盛夏阳光充足时,此时外界没有一丝风。而人站在大树下,就会感到有丝丝凉风吹面。
是何原因呢?因为大树下阴凉,而大树外炎热。此时树外热气大、而树下凉气小;热凉不匀衡二气必发生互补交换,二气因力不勻衡必生发矛盾对抗。对抗的结果是热气始终大于凉气,热气必推动凉气而运转,就生成了风。
注:风抓不住,看不见,但你不能说没有风。故`风`可称之感知的物体。
如以`风`言有和无。`有风`是相对`无风`时而说的`有`;`无风`是相对`有风`时而说的`无`。
无和有同生`无`,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注:此`无`实为太极一气,白话说就是眼前的空气。空气的物质含有天地万物之精华,只是世人不知而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27 10:48回复
    <道德经>第三章: 自己如何使恒体物化成虚空之象
    不去推崇有贤能的人,民众就不会为此争强:不去彰显难以得到的奇物,民众就不会生出盗心;看不见的事物的金贵、就不会产生欲望,民众之心就不会乱想了。
    延伸义:自己眼晴看见的楼房、树木、湖泽、光明、山土皆称恒物实体。
    五类实体在物化虚空之象时,没有特别、对待某一类实体。以此心境,恒体物化时就不会发生矛盾对抗了。
    五类实体在物化虚空之象时,不可以把某一类实体看成独立的、特殊的实体。以此心境,恒体物化时就不会出现偏差(盗贼)了。
    五类实体在物化虚空之象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以万物平等的心境,物化的虚空之象(民心)就可以正常发展了。
    圣人使五类恒体向虚气之象物化的方法是,把眼睛看见的实象,看作是很轻很柔的物质,整体的结构也是很轻很虚的物质。
    眼睛看见的实象虽广大,但她的结构并不稳固和坚强(弱其心)。自己觉的稍加施力(强其骨),以超出实体很大的能力的矛盾心境,恒物就会破碎、粉灭了。
    自己的心境认为眼见的五行实体皆渺小、质弱时,时间长了,既使大山、大河实体也会变的很弱小了。
    天下五行的实体自己认为她很弱、很渺小时。自己以此心境,楼房、树木、湖泽、光明、山土在无为中,就会向五蕴虚空量变物化了。
    注1:天下诸物,皆在矛盾中才已运动和发展。
    人之谍事,态度决定一切!难与易是自己的认知态度,困难似弹簧,你弱它就强,反之亦然。
    人体矛盾之大用,又称人体革命。革命就是`革`困难的命,困难死了,才无困难,心中无困难,才是谋事开始,敢于做事才是成事的第一条件。
    注2:人体矛盾革命的科学大用,她是<道德经>的灵魂生命。
    矛盾力也是自己(人)最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3-27 10:52
    收起回复
      <道德经>第二章: 圣人的智慧是如何生成的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是美的,不好的就生出来了。
      都知道善的、是善的,不善的就生出来了。
      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对比后就出来了;长和短比对后就出来了;站在高处、高与低就出来了;音与声是统一的、互为因果;前与后因站位的改变、前后之别也随时互换。
      延伸义:万物、万事都是相互间生出来的,她虽无形,其内部微妙变化、也有因果规律和属性变化。
      一切事物的发展皆是统一的、矛盾的、相互的、对立的、发展的、变化的…
      圣人的智慧也是在无为中生出来的,而不是靠言语的教授而获得的。
      圣人在于万物交流对话时:万物什么吋侯开始孕育也不知道,何时生长也不知道,在观察她的生长变化时也不去干扰它。
      万物整个生长发展过程中,圣人也取无为而任其生成。因为取的是无为、无欲之法,所以圣人的智慧也在无为中生成。
      延伸义1:圣人也是凡人之体、凡人之心。人之理最低,万物之理高于人之理。
      人要想知万物之理,就要进入万物之中去。如何进呢?人就要借`道`而入,因为只有`道`才能融入万物之中……圣人的智慧也是在`道`中生成。
      2:何谓圣人?圣人就是能与万物、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从而以`道体`演习诸物的属性规律。
      3:自己想知、自然、天地、万物的规律,也必须进入其中,因为圣人也是以此而获得智慧的。
      4:自己进入万物之中,所获得的万物之理、也只是认识诸理的第一纬度(下面还有第二、三、四、五)。
      5:想知`道`为何物,首要使恒物五行向五蕴虚空量化,也是自己认识本吾机体、五心思维奥秘的开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3-27 10:55
      收起回复
        十分感谢吧主海纳百川的大爱!
        十分感谢吧友的抬爱和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3-28 08:30
        收起回复
          我是老子的故乡鹿邑县人,儿时经常在老君台玩耍,耳中常听到关于老子的神奇传说。他超凡智慧,时常会引心中的向往…
          道德经博大精深,他是解决当世和未来诸多大事、难题的方向明灯。她是更高纬度的斜学,而非迷人妄言。
          我借贵吧,把自己对<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总结简述一下,但愿对有缘人有少许提示。再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3-28 08:49
          回复
            <道德经>第四章: 恒体开始向虚空物化
            恒体实物开始物化了,但还不是完全呈虚空之象(不盈),物化的虚空之象非常的深远,她与天空的云气很相似。
            延伸义1:万物刚开始物化时、虚空之象还不饱满,但她也非常广大和深远。
            万物之宗:指天空中的虚空之气,她又称太极一气或先天之气,她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母体,故称万物之`宗`。
            延伸义2:物化的虚空之气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的初体。新的`道场`才是自己的太极一气,也称后天之气,万物只有在自己元气(精神)里才能生长。
            恒体开始自行解体化为粉沫,粉沫与光明再相融合,粉沫再与光合为一体。她的虚空之体似无、但又能很真实感知到她的存在。
            我也不知她是什么时候存在的,也许她在`天`未生出前就有了。
            注1:`道`是自然科学,想知自然是何物?自己就要进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她们互通言语,才能知其属性。知其性,才可发明、创新、从而向更高纬度发展和科学运用…
            注2:日月二气生成自然五气,有了五气才生出了天地,五气最终润化成雨水,雨水化生了万物,而人是万物的一类而矣(具体如何生成抽空再说)!
            人与万物、天地三才的内在关系要知道。人之心,在地为火,在天为光;人之肾,在地为水,在天为云;人之脾,在地为土,在天为电;人之肝,在地为木,在天为风;人之肺,在地为金,在天为雷。
            故人天生就有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的属性。能知上义之真,才能真知先哲的智慧之光,才能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注3:黑格尔言,物自体不可知,物自体有思维。人在纯精神的状态下,把自己融入万物之中,利用辩证法的逻辑,自己发展改造自己,待完成后回归本吾之体,自心可得已空前的提升。他还说:自己没有完全领悟中国的<易经>。易与道同一源同一理。
            毛主席、爱因斯坦、乔布斯、苏联的航天之父,其超強的智慧皆在`道`的纬度生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3-28 08:51
            回复
              <道德经>第五章:` 道`如何孕生出来
              天地对待万物没有好与坏之分,养育万物皆是无心而作。
              圣人也要效仿天地无心,养育万物时也是无心而作。
              延伸义:圣人是通天地、万物之理的人。因圣人的智慧来自天地、万物、自然之理,故圣人求理也要效法于天地之心。
              依自己而言:自己想生成圣人的智慧,就要向圣人、天地学习。天地、圣人养育万物、百姓、皆是无心,自己也取无心就对了。
              天地之间很像个大风箱吗?风箱内看似什么都没有、又似乎有,拉动风柄,风就从风箱中生出来了。
              延伸义:风箱内看似什么都没有,而从中生出了风,此象称无中生有。
              风虽无形、眼看不见、手抓不到,但不能说没有风。无和有(风)同出于无,`有'还是无。风虽看不见,抓不住她,但人能感知到她的存在。
              `道`的孕育也是在无中生`有`,用凡眼是看不见她的,但能真实感知到她。但随着`道`的生长壮大,自己天目打开时就可以观看`道`的真像了。
              说的再多`道'是什么?用再多的解释也讲不明白(数穷),不如守`中`,自己去守`中`时,道就生出来了,自己也就知什么是`道`了。
              何谓`中`呢?中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就是眼前的虚空之气。风箱内的虚空能生风,天地就似一个大风箱,自己静守天地间的虚空一气,道就可以孕育出来了。
              如何做呢?学习天地、圣人的无心、无为之思,道就生出来了。极简、极简,简单的、似假的、似骗人一样。
              举一例:想象中,远处的空旷处有一大湖,湖面上漂浮一气球,自己以十指轻扶气球不动,坚恃10多分钟,自己的太极一气就生出来了。太极一气就是`道`的幼体!
              每人皆可修成,快者三至七必见自己的太极一气。修不成者对`道`必有怀疑之心。
              <第五章>的内容很重要,此章不明于心,偏道就太远了。
              黄帝言:火入于水,自取灭亡,与此章同义。
              火者为自己本心,水者为自己肾水。心气安静不动,心火自入肾水,肾水得心火,火纳水而上行,水之上者,实为气也。故`道`之初体多似气态!又称人体丹道的开始。丹道运转,也是认识自己十二经络的开始。
              故修`道`首有认识自己开始,也是认识思维奥秘的门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3-28 08:52
              回复
                把无比作空气有点勉强,拿佛家的空来说,一般人们都会认为空等于什么都没有,那“没有”呢?
                你所感知到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独立存在的机制,都是通过比较、对立才能突出两边的存在,有比较自不然离不开时空的观念。拿自己来比喻,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那自己又是谁。拿“动”与“不动”的对立来说,一般人们理解的“动”是有生命的,是会成长的,是有变化的,而把不会动的东西定义为是死的,没有生命的,好比一坨石头,它不会动,人们就认为它是没有生命的,不会成长的,这完全是人类自己的定义,这也是人们自己构建事物存在的机制。如果把这种机制挪开,往更深的地方去探索,会发现还是会有个核心的东西支撑着万物,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你感知不到这个世界。
                五蕴,没有这个就没眼前的世界,这个也只是你观察或者说是感知这个世界的工具,拿盲人做比较,他的世界就是他拐杖所触及的地方。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3-28 10:18
                收起回复
                  <道德经>第六章:`道`生成后的物质母体
                  恒物物化的虚空、化生了心象之图。她就是自己的`道`、自己的太极,自己的河图、自己的佛体,此象就称谷神。她就是`道`的物质母体。
                  `道`的母体心象打开后,可称在天地一气中、被植入自己的精气本元,有精气自能孕化万物万象了。人的五心有此属性,`道`的生成实为自己的本心而授其命。
                  虚空大象中的物质,绵绵不断、柔柔弱弱,似有似无,极其广大,用心去感知她时、她的生命变化无穷无尽(勤)。
                  此章是自己对`道`体的初步感知的心力之象。
                  依自体而言:因为修道,自己的浩然正气得已很大的提升。周身的气血沿各自的路径互推而行,能很清晰感知她的强弱变化。
                  注1:此章人(自己)的气血运行路径,多是两臂、两腿、躯干的气脉感知。
                  待修完第八章的内容,任督二脉就打开了,就可以感知自身十二经络的整个运转图了,与<黄帝内经>所言的十二经络路线完全相符。 再发展,自体的十二经络物化为无形,而合为一气之用时,自己周身气血如大海、更似一个大气球。
                  自己的浩然正气能修至上面的感知心象时,天目就打开了,就可观演`道`体中的阴阳物质变化了。
                  注:想知`谷神`是何物?要知先天无极和太极是什么?要知自己的(后天)无极和太极代表什么?内容繁琐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3-30 09:17
                  回复
                    邵雍(宋)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译文:
                    一物从来还有另一个自己(身),自身还可以化生成天地之象(乾坤)。
                    能知自己天生具备万物的属性,再敢(肯)把自己化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形体。
                    把乾坤、万物皆物化成天道虚空大象,再把虚空一气中、分化成天、地、万物、人。上面所言法像、皆是由自己的心力生成的。
                    天之理、地之理、万物之理、人之理都是一样(天地万象无二理),在道的生命科学的图腾中,自己(人)之心力才是主宰。
                    注1:易、道天地万物之体皆是由人的本心而授之。人为万物之灵长,万物的属性人皆可以相互融通,从而去认识她的属性。
                    修易就是知万物的属性,知其性自能以其理而行万法。
                    注2:河图生成,万物皆可以化生成新的生命体,一物、一石、一树、一叶、一字,又皆可化成天地之象,从而演习她的阴阳大小,非虚言……
                    易修到了,万理自明;守其宗,可生万千变化,且法法见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3-30 09: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15楼2021-03-30 09:58
                      收起回复
                        <道德经>第七章:`道`生出后又如何生长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生长,就是因为她不自己生长,故能长生而不衰。
                        圣人的行动虽在后、而身体则能提前达到;他的身体虽然提前到达了外界、但实际身体还未动。
                        正是因为圣人在恒物化入虚空时(无)、坚守天地无心、无欲、无为之理,所以他才生成上面的特殊能力。
                        自己以圣人之心,坚守无时、无欲、无为之法,`道`就可以继续正常生长和发展了。
                        注1:万物皆有两面;两面中有善恶;善恶中有强弱。
                        人的另一面是另外一个自己,称之精神力。精神力也有善恶强弱之理。
                        自己的积极一面称正气君子之心、或称自己的大人之心、或称积极的正能量(浩然正气)、或称之善。
                        自己消极的一面称阴气邪贼、或称自己的小人之心、或称消极的负能量(消极阴气)、或称之恶。
                        在`道`的纬度,天理与恒理皆反。大理皆是黑白颠倒,矛盾善恶皆合于天理。善与恶是人智慧运用的大机秘,矛盾善恶真义,理太大了……
                        注2:何谓魂不守舍?肝藏魂,魂气是自己肝气生出来的,她受控于自己的心气。魂气每人皆有,她是更大的科学而非迷信,可惜被世人误传为迷信的东西了,真是可悲!
                        `魂气`常态时、不居肝府之中,而是四处来回游走。她白天进入人的眼睛中,人才能视物;夜里进入梦里,`梦`可以成梦像;魂出于自己身体之外,就可与外物相通,外物即可物化成像,`魂气`实为自己的第三只眼晴。
                        心为五心之帅,魂气受心气调配和支配,故人五心皆可与外物相融合、交流,五心是合为一用的。魂魄之用才是人最高的思维运用。也是`易`、`道`最高的智慧奥秘。
                        注3:圣人也只有在修`道`之时,他虽动在后,而另一个自己(精神)、可以提前出体而行在前。
                        另一个自己(精神)早已至外界了,而自己的身体还未动。
                        注3:故圣人之`道`,也是人的本心化生的心力玄像。
                        `道`有心生,她是在无中而成的`有`,有就是`道`,是人感知的大科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3-31 09:59
                        回复
                          故一切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例:在地球上看美国,它在中国的东方,飞越太平洋到美国的实际距离是19000公里;而在太空中看美国,它则在中国的北方,飞越北冰洋到美国的实际距离是11000公里。随着事物的发展,因站位的不同,就产生了方向的改变和距离的变化。
                          故眼晴看见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故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3-31 10:00
                          回复
                            <道德经>第八章:物化成`道`的最初物质
                            道的最初物质天下最善良的物质莫如水,水最利于万物,她给予的最多,而从不去争利害。她常处于万物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水的属性最像`道`。
                            延伸义:以自体而言,人体的物质80%以上是水,水与水同性才能融合融通。日月星之心,就是光、水、寒三性的周天运转,人的五心运转与日月星同性。
                            先天之气以人为用时,人一吸(空气)肺气始动,肺气携先天之气、而入自体的肾气;人再一呼,肾气与肝气再相交,肝气再入于心气,心气接纳先天之气,心始生动。人有呼吸之动时称为`命',人有心之动称为`性`,人之`性命`者,实为人一吸一呼一气而矣! 故人立于世,人`性命`之大学,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人之心火与肾水相合,沉火(无为)入于水,心火就会携肾气而上升,上升之气是自己的浩然阳气,实为气血的流动。
                            人在修`道`入静态时,气血的流动是可以很清晰感知到的,能感知到自己的气血似水态的流动,故有`水`最似道之称。
                            注:心静自然凉,心凉火自下行。心火不与水性合为一心,阳气则不入肾水,肾水不得阳气,称阴阳不交。阴阳不交阴气不升腾。故心火似水之性,是`道`继续发展的条件。
                            水聚居于地的最低处;其性常入于地的最深处;她与万物皆能相融合;她与万物交流时、以其性而合其性;以其`势`物体尽显其形;以其能,能行、能浮、能载、能潜、能化、能升、能隐、能藏、能无;以其动,她无常形,以物而动、以势而动,物态万千,水自随之,而且丝丝入扣,不差毫厘。故水有融通万物的属性,故称上善若水。
                            <夫唯不争,故无尤>
                            自己在生成的`道`体中,道的物质似水气而生长变化。自己效仿水的属性、而不与`道`中的逆贼有争心,`道`的正常生长就不会发生不好的、乱道现象了。
                            注:逆贼,就是`道`象的物质之中,新生成的物质中、有部分不利于`道`生长的物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1-04-03 09:14
                            回复
                              <道德经>第十章: 对`道`中虚空物质的四类感知
                              自己肉身与灵魂能分开了?
                              物化的虚空`道`体、水气物质的动态、能与婴儿呼吸相似吗;
                              物化的虚空`道`体中,物质水气虚空中、还存有恒体的物质吗?(有恒物称瑕疵):
                              `道`继续物化虚空之像(治国)、虚空物质的运动变化(爱民),皆是自己的无为之`心`法完成的吗;
                              天道之门打开了,物化的虚空一气、她能一开一合、似呼吸一样产生运动变化吗;注:物体有生命、有运动、有变化称为雌。
                              自己在修`道`时,能真实达到以上心力之图象,能知我说的`无`的含义了吗?
                              注:`无`字真经,就是自己对无形心力的调动和运用,是人类思维科学的大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04-03 0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