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余刀人吧 关注:804贴子:3,441
  • 0回复贴,共1

开那个口子:开的这个口子,是改过去从真如角度说法身,变成从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那个口子:
开的这个口子,是改过去从真如角度说法身,变成从缘起角度说法身。
或者说,基于一心的两个门,将重心从真如门转为生灭门。
当然,本身上两个门都必须兼具,但是践行有偏重,说为从真如门改为生灭门。
可以把正一些佛教群体的态度看作是旧时代人的态度。
可以看出,因为行有偏颇的原因,其反对这种改变。理由是,会因生灭二字把第八识误会成意识。
当然还有,教习的问题。比如,菩萨被教导的是,证入之后才修习生灭门。
还有,如正觉一直把问题的症结归位断见,所以认为应以常住法义克制。
还有,认为心态散乱不易修定,心不清静。
……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难,可以看作是旧时代佛弟子的态度吧。
所以,辨析以下几点:
1、法义形式的问题
不管对错,一般都遵循着<第八识与七识>、<空与有>的形式。
在这个形式中,空、第八识,是全盘代表佛法,七识与有则表示需要脱离的错误法。比如解脱,要剥离者是什么,解脱趣向是什么。
这个形式,基本是按照般若基本的形式<空与五蕴>。
那么,它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落入二边,甚至说落入常断。
我们看,二边会有什么问题。
如彼说,一切法唯识。是要消除七识。
那么,请问关于缘起做何解?
比如,现在正在说话思想,做何解义?
他们当然是没有办法解实义的。因为如果所谓唯识离开七识,必然不能做七识之实,不能做万法实相。自然不能解说话、思维实义。
所以,对错二者都必然落入<性空缘起>论缘起,也就是必然又落入七识。
所以,这种法义的形式,因为大众的承受力不够,必然走向<空有之争>。
因空有之争,互相败坏,导致佛教衰败。
2、见生灭就必然落入意识吗?
当然,如果说以前大众对于生灭的认识,即是意识。自然从生灭面说唯识,容易落入意识。
但是,这不是不可改变。
如果大众都已熟悉唯识的两面,情况则必然好转。
佛经<般舟三昧经>所说,思维诸佛现前三昧。即是从生灭面进入唯心的方式。
3、有理即有宗
我们看,世间中存在道理与规则。
包括<生灭、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规则。
可是关于一切的理,是怎么来的呢?
既然生灭、时间,所以生灭流变自身不能成就。
表示,理有理谛,谛显示种种理。
理谛是什么?是生灭门义。关于阿赖耶识能生一切能摄一切。所谓种种理,是由其表现、映射而来。
比如,谛理在佛、谛理在菩萨、谛理在信解位,虽然都可以使生灭门所摄义,但是量不同,无明不同。
所以,如大众信解生灭门,会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理在形式上的不同。但是理的实义,却相同、一致。
而生灭门是怎么回事?是从生灭角度说唯识。
因为体不能异于一切,才能是大乘的体。
所以,究竟法身,常住,非一非异。
因于一切理,依于生灭门而存在。
世间因于法身在异所显示。
所以,从生灭角度,有理有宗,是为生灭门。因为此门真实,所以能终有<解脱色、一切智>可证。
4、不离世间觉
我们看,当世间实质是生灭门,即是法身。表示,世间求于生灭门义,即是求于般若义。
从外门是怎么到内门的?是因为般若。
而般若的实质是什么,正是因为法身帝一切,非一非异。所以成就中观,所以能使基于般若的二谛行,能至菩提。
所以,若得知见世间义出自生灭门,即是成就正念般若义。
而又因佛已经成就净土、佛愿,能够使用念佛摄取,就可以以生灭门角度的世间行为基础,念佛为方法,而能够从凡夫不断提升直至菩提。
为什么不离世间觉?因为世间义的实质是生灭门义,所以世间觉即是般若行。并不是离开世间能觅菩提。
所以,<般舟三昧经>所说思维诸佛现前三昧。是开始到最后,都能以生灭门为宗。
所以,当佛已成佛,成就佛愿、净土,能够称名、思维系念摄受。
就能够在世间行,加上念佛的方法,使有学有证。而不会只学不证。
能以生灭门的行与义念佛,则是明晰念佛法实质。因能闻佛、念佛,必然得未来种种善果,乃至证入菩萨果。
4、法身辨析
法身常住,非一非异。
我们看:
所谓1,实际指1角度的法身。又,因1之非一非异常住法身,所以基于法身1能解脱。因为1能解一切,所以才能解脱一切。
所谓异、多,实际指异角度的法身。又,因异之非一非异常住法身,所以基于法身异能至于智。因为异在1,所以才能成就一切智,现一切色身三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01 10: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