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余刀人吧 关注:804贴子:3,441
  • 0回复贴,共1

辩第八识的一些问题:一、理体与行为理的划分单纯从理体上讲,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辩第八识的一些问题:
一、理体与行为理的划分
单纯从理体上讲,理体是理一。也就是众生实相心,第八识。
这个理体是个目标,要达至这个理体,需要行为。而行为,则有行为理。
如果说,目标为佛。那么,也就是达至佛需要行为才能导致这个结果。
这个行为理,是基于实相第八识的非一非异性,基于它的这个表现谛,使产生道义。也就是需要基于一心行于两个门,二谛行。需要这样的行,就能够使从凡夫逐渐达至佛果。
二、
行为理的产生,是一种德。是基于实相心谛,使人们能够从行为践行上,使自己自在明证。
因为符合求取佛果的因果关系。
所以,从另外一方面说,是解决纠纷与厄难的正确方式。
而这个德行,却是较为容易理解。
比如,见日月,见四时,见生死、见老幼……,能够从世间分明的二分法契入这个行为理。
下面,我们可以辩一些常见的矛盾所在。
1、如何能正解实相。是一个纷争点。
2、能否一悟至佛地。是一个纷争点。
3、是七住位见第八识,还是初地见第八识。是一个纷争点。
4、空有之争的解决。是一个问题。
5、念佛与依护。是一个问题。
三.1、如何能正信解实相:
所谓某种行为达至某个结果。这个行为,就可以称为<德>。
如果能够明德义,就能够解实相,解佛义。
德怎么来的,从行为来的。
而行为有二分。
所以,德之谛,是基于实相第八识划分的二谛行。可以称为道义,
已知,第八识非一非异。
那么,从1的角度求非一非异第八识的行,为一面谛行。从异、多的角度求非一非异第八识的行,是另一面谛行。
因为第八识是究竟一。又如佛经说,大涅槃常乐我净。
所以,两个角度、两种行,是基于1圆真谛的两翼。
因为是基于真常1的两翼,所以彼此能够互相推动。这样的行为,就可以使逐渐达至佛菩萨的结果。
当,认知到这个践行的道义行是正确的。能够由这样的行,开发未来善果。那么,就能够大致正确信解实相。
三.2、能否一悟即至佛地:
当然是不能。因为,能够从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中,可以正确明晰。
所谓设想一悟即至,是某面行为缺乏,偏激产生的不正确认识。
从凡夫地到佛地,大概需要三大阿僧祁劫的时间。
菩萨位有53阶。
三.3、见道的问题:
的确是七住位见道。
但是,这个争论实际上夹杂的有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说七住位见道,而行为理、行为道义有问题的话,就会产生一种隐形错误。会使产生常见倾向的问题。会认为,见道等于成佛。
这个问题的焦点,不是七住位是否成佛。而是缺德的问题。
由习惯导致对于所需要的二谛行的认识不足,潜在习惯性认为成佛只需要一种行就可以了。
或者,认为凡夫不需要二谛行。或者,认为生灭门的这一谛行是为真如门服务的,只是不那么重要的次助法。
由此,导致一些问题。比如,会习惯认为,只要没悟都离佛远……。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正是因为没有足够认识二谛行,不以行为导致结果为据。那么,七住位见道者与初地见道者,产生了纠纷。
七住位见道固然没错,但是七住位的量缺德,七住位菩萨不是佛,才是根本问题。
三.4、
菩萨证悟以后,并不表示不会搞空有之争。而事实表现是,空有之争或许正是菩萨带动的。
当,大家都没有证悟时,没有谁会真的认为谁在德行上超越别人。
因为,没人成佛,没有一切智。所以,即使如世间圣人孔子,也要不停谦卑学习。
可是,当人们知道能够成佛,成一切智时。会因为般若的空有,而使产生空有之争。
因为,对于七住位的菩萨而言,确实见证了五蕴的虚妄。
可是,他又不是佛。
当这样的一群人专业从事证悟时,如果之前对于二谛行认识不足,自然会引发空有之争。
要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不是更加深刻的把凡夫继续阐述的一文不值。
因为菩萨还不是佛,更何况只是纯粹修证的学人。
因为自身德有缺陷,所以并不能真正模仿佛的语言,阐述凡夫二乘之谬。
因为佛不缺德。众生只要面见佛、念佛名,即能得到护持。所以,佛斥众生无明愚昧,是大德的表现。
但是,没有成就名号的菩萨,乃至只是纯粹修证的学人,就不能随意批评众生无明谬误。因为,超过一定尺度,就是挑起了空有之争。
所以,既然没有大菩萨。
那么,只有以明德为角度解决矛盾,是为最佳。
这个德义,就是二谛行的义。
所以,阐述基于一心的二谛行理,即能解决空有之争。
三.5、念佛依护的问题: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纳入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就是众生求取进步发展、求取佛道的问题。
这个框架,是基于二谛行而建立的。也就是一心二门行的框架。
而所谓念佛的佛、佛经、佛德、三宝,在于是行中的光、行中的灯塔、行中的明、行中的解答、行中的导向、行中的船家……。
就像<地藏十轮经>说:
此大菩萨。是诸微妙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是诸菩萨明净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导首。如如意珠雨众财宝。随所希求皆令满足。譬诸商人所采宝渚。是能生长善根良田。是能盛贮解脱乐器。是出妙宝功德贤瓶。照行善者犹如朗日。照失道者犹如明炬。除烦恼热如月清凉。如无足者所得车乘。如远涉者所备资粮。如迷方者所逢示导。如狂乱者所服妙药。如疾病者所遇良医。如羸老者所凭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度四流者为作桥梁。趣彼岸者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胜果报。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轮恒转。
就像,灯塔与行船。就像,考试与答案所藏地。就像,走路与光明。……并不违背。
所以,求证佛道是行,念佛依护是光。长夜漫漫,道路艰辛,茫茫未来如何前行,没有念佛做依护是不行的。
大菩萨还要依佛,何况凡夫众生。
依佛是快行、顺行、直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2-16 18: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