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吧 关注:1,052贴子:4,336
  • 3回复贴,共1

儿童心理:转换信念,解决隔代教养冲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一天一位朋友留言说,他有点受不了:奶奶特别喜欢夸孩子,尤其喜欢夸孩子聪明。前两天去市场买菜,孩子很快算出买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奶奶立刻就大声夸奖:我大孙子真棒,真聪明!孩子一听,洋洋得意,可是妈妈听得很焦虑,孩子算账快,明明是因为刻苦练了半年口算练出来。这时要让孩子明白这是刻苦练习好处,怎么能把它归功于聪明?妈妈真担心自己在孩子教育中付出那么多心血,会被长辈种种不恰当教育冲淡。生活中,长辈们教育理念往往与我们发生冲突,会影响到孩子教育,这个时候我们到底要怎么跟长辈交流,才能影响到长辈,让长辈教育理念也进行认知升级


IP属地:贵州1楼2020-12-25 11:13回复
    第一,对长辈教育行为进行补偿性或创新性解读
    奶奶夸孩子聪明,妈妈觉得这样夸不合适,那可以对聪明这个词进行进一步解读。比如刚才奶奶说我大孙子真棒,真聪明。妈妈可以在旁边补充,顺着奶奶话接着说:是,孩子这学期每天都做50道口算题,开始算还没这么快,现在算得又快又准。然后转小声偷偷说:妈,这孩子真聪明,他特别能琢磨,他能够自己把口算用到这个买菜算账里面。钱和口算完全不一样,它有元角分,可是这孩子转换特别快,我都不知道他咋做到。你们在小声说话,孩子听见没?全听着,,跟他自己有关信息,他会竖着耳朵听。这孩子听到,心里就明白奶奶夸自己聪明,妈妈也说自己聪明,他内心对自己能力就很确定,夸聪明能让他自信也很好。但是,这时聪明含义不再只是天生能力水平,而是变得深刻化,变得不一样。聪明含义变成我每天坚持做练习,把口算做的又快又好;我还特别能琢磨,能把口算中算法变成元角分转换。那这个聪明含义就不再只是表现性目标:我棒或者我不棒,而是变成一个能成长、可掌控性目标,是我可以做哪些事情能够让自己变更聪明。。这个聪明就是可以通过孩子努力去获得的能力。所以当长辈管教方法不合理时,我们一定要用合理方法去解释长辈;语言和行为,让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理念去领会里面道理


    IP属地:贵州2楼2020-12-25 15:06
    回复
      第二,面对双方观念冲突时,要看懂观念内涵,找到共同点
      不要一看到长辈管理理念和我们自己不一样,就要立刻分清谁对谁错。对错不重要,重要是让孩子明白中间差别,有时不一样要求反倒能够让孩子对规则有更好理解,更有弹性。比如,我家孩子四岁时,奶奶来北京,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玩了半天回来,奶奶跟我们说:这孩子一出门就乱跑,追都追不上,叫她也不听,你们可得说说她呀。奶奶话表面上听起来是唠叨孩子不听话,唠叨我们管教不到位,可是用心听就明白,这是奶奶带孩子安全界线不一样。她对安全要求是孩子要在自己视线中,寸步不离,保证安全;而我们对孩子要求是,你在这个区域里随便玩,只要别擅自离开这个区域就行,如果要转移到下个区域要过来告诉我,然后就可以自己先撒腿跑过去,我们会慢慢跟过来。这两条界线画的不一样,奶奶紧,我们松,要怎么办?我们要不要跟奶奶讲,让她改改观念,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不要!那样会让奶奶跟不上孩子时,心里很紧张。所以我要回应奶奶:是,她现在跑很快,一转眼就跑远了,您一直追她,是不是很累?这是在转过来跟孩子说:孩子,奶奶带你出去很注意你安全,要保证你在她视线范围之内,她才能放心。奶奶年龄大,走不快,下次你跟奶奶在一起时要放慢速度,等奶奶,保证她能看到你才行。这样孩子就懂了,安全是全家人对我一致要求,但是我跟奶奶在一起原则和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是不一样,得区别对待
      对于买零食问题,父母和长辈观念也常常不一样。我以前给她买零食是一周买一次,一次买一样,自己决定要买什么,所以孩子就会有很好规则,而且他很用心去挑选,可能还会计划下一次买什么。所以在买零食问题上我们就很和谐。可是有一次姥姥带她去超市,一会抱着好几样零食回来,看到我,孩子心虚说:我说买一样,姥姥非说让我买三样。这时我要不要批评姥姥,说她破坏我们原来定规矩,而且让孩子吃多零食影响吃饭?要说长辈方法不对之前,一定要先琢磨这个行为对长辈来说意味什么。姥姥为什么一定要买给孩子,一定是看到孩子在几样东西之间选择时很难,她难以取舍,她那么渴望眼神姥姥怎么受得了,她希望孩子开心,她希望孩子渴望东西都能得到,那她当然要买给孩子。对姥姥那一代人来说,小时候一定尝过来之不得苦,甚至在抚养我们长大时,也面对孩子想要,可自己当时没钱,不舍得买给孩子遗憾。所以,当她面对外孙女渴望东西时她一定都要买给她。姥姥买不是零食,是她给孩子爱。所以这件事上一个在说取舍,一个在说爱,怎么评判对错?都是对。那就要让孩子明白,跟妈妈在一起时每周买一种零食,随便挑,妈妈相信你有这种能力;跟姥姥在一起能多买几种零食,姥姥爱你,看到你买到自己喜欢东西,姥姥很开心,这也是可以


      IP属地:贵州3楼2021-01-15 19:59
      回复
        第三,在必须要统一观念事情上,通过探求共同目的达成观念一致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说这顿不吃可以,但在下一顿饭前不能吃东西。商量好了,妈妈就等着让她饿一饿,那样下顿可以多吃点。而且尝过饥饿滋味,孩子就能正常按顿吃饭。可是中间孩子饿了,去央求姥姥,姥姥偷偷拿了吃,这就不行。这种观念不一致会让孩子没法形成好习惯,怎么办?要和长辈沟通交流,谈谈共同担心,找到共同价值观。比如双方都担心孩子吃得不好影响身高发育,都担心不按顿吃饭会影响身体对饥饿调节功能,都希望孩子健康,那就好办,我们要求是让孩子饿一顿,姥姥也同意。可她又担心孩子太饿,又受不了孩子央求怎么办?要事先跟姥姥商量好,让我们来做坏人,姥姥可以说:姥姥也想给你吃,可是妈妈不允许,要到下蹲吃饭时候才能给,我也没办法。一会姥姥给你做爱吃烧排骨,你先去坚持一会,吃饭时多吃点。这样全家教育方式就达成一致


        IP属地:贵州4楼2021-01-15 2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