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爱好者吧 关注:56,156贴子:4,468,284

转载——TECSUN德生收音机的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创业篇:专心专业,制造中国最好的收音机
1982年,梁伟从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被分派到广东气象研究所。才进去两个星期,梁伟就修好一台价值两万元、两年来从来没人有办法修好的电子设备,整个单位一时为之轰动。在此同时,梁伟继续他的DIY嗜好,只不过此时的偏好转向音响制作,只要一有空就骑着单车去买电子组件,把所有收入都用在DIY。1983年,梁伟发现一本由王新成老师写的「晶体管收音机中的新技术」,惊讶的发现收音机中竟然还有那么多未知的技术,也再度点燃了梁伟对于收音机的热情,成为梁伟创立迪生与德生两家公司的契机。
德生2006年新建的厂区,右边那栋楼是德生的主要工厂,左边则是员工宿舍。
迪生的历练
在气象研究所工作三年之后,梁伟进入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那时大陆对外逐渐开放,进出口业务开始成长。梁伟与几位核心干部认为要做好进出口业务,就要有自己的工厂,经过三年筹划,终于在1988年于东莞黄旗山脚下成立了迪生电子工厂,梁伟是副总经理兼厂长,生产什么呢?你猜对了,当然是梁伟狂爱的收音机!
「不是最大的,但是一流的」,从迪生创厂的标语,我们可以了解这家公司的目标并不好高骛远,而是稳健踏实的。创立迪生的几位年轻成员不但懂技术,还熟悉进出口业务,国外客户看出迪生的潜力,纷纷把订单交给他们生产。梁伟记得第一个客户是日本厂商,只要跟日本客户打过交道,就知道他们对质量的要求特别挑剔。那时为了监控质量,这家日本厂商甚至派了几个人长驻迪生工厂,不过梁伟对自家产品有信心,因为他对质量的要求比日本客户还挑剔。梁伟至今记得日本客户讲过的一句话:「No problem is a big problem」,遇到问题不用怕,重点是要有预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信条梁伟至今奉为圭臬。
这种对质量的严格要求,让迪生的名气快速窜起。日立、东芝等日本厂商接连找上门来,欧美订单也接踵而至。在此同时,迪生的自有品牌产品也在大陆闯出名号。1992年,迪生的收音机的年产量已达141万台,公司高层士气大振,认为迪生既然能做收音机,一定也能做无线电话、卫星通讯等等高端产品,甚至还打算做股票、炒房地产,计划将公司彻底转型,并且把收音机归类为夕阳产品。梁伟认为盲目的扩张策略将会导致衰败,于是在1993年底离开了他一手创厂的迪生。2002年,迪生正式歇业,当年的厂房因为政府改造黄旗山而拆除,如今徒留一堵围墙,隐没在荒烟蔓草之中。
德生的旧厂区位于东莞火炼树村,距离现在的工厂太远。1994年设厂时,这里是这一带最豪华的房子,如今周边快速发展,景观已经完全不同。
德生创厂
其实从实际现况评断,迪生高层的论点并不让人意外,收音机市场在当时的确迅速衰退,欧、美、日主要厂商纷纷撤出,没有人看好梁伟再投入这个领域,政府部门不重视,银行也不理你。不过梁伟对于收音机产业自有定见,他分析统计数据,发现超过2.35亿的美国人每周依然使用收音机长达22小时,83%的法国人每天依然聆听广播3小时16分钟以上,全球广播电台的数量并未减少,广播广告依然连年成长,大陆的内需市场更是庞大。这些数据证明收音机产业仍有可为,其他大厂退出,刚好给了德生发展空间。在一众股东好友的集资力挺之下,梁伟在1994年创立了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线公司,厂址就设在距离迪生800米之外的火炼树村。
德生创立的第一年,第一批员工只有十人,所有仪器设备都是从香港找来的二手货。一年过去,德生对外毫无动静,没有任何产品推出,投资人免不了开始疑惑骚动,不过梁伟对于德生的起步早有通盘规划,务求一出手就要全面胜过竞争对手。第一年除了建构厂房、培训员工之外,在产品研发上,不但要求最高质量,而且一次就同步推出四款产品,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打压机会。
「专心专业,制造中国最好的收音机」,德生创立的口号,其实已经透露出梁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
1995年德生在「读者」杂志刊登的第一则广告。
杂志广告王
1995年,德生四款新产品终于上市,在此同时,梁伟还谈妥了另一项重大计划- 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杂志上刊登广告。「读者」杂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充满人文气息,读者群层次较高;二是「读者」杂志内其实是没有广告的。为什么破例让德生登广告呢?因为「读者」总编被梁伟对收音机的满腔热忱所感动,所以让德生在「读者」上登了有史以来第一则广告。这一登,等于让「读者」每期4,300万读者都认识了德生,品牌知名度瞬间暴增。
德生后来调查发现,那时有40%的购买者都是从「读者」得知德生这个品牌的。除了「读者」之外,梁伟也在「家庭」、「知音」等各种类型的杂志上长期刊登广告,善用媒体力量,让德生从一个新兴品牌,快速跃升为家喻户晓的收音机名厂。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1-12 07:02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1-12 07:03
    回复
      继续!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1-12 09:06
      回复
        我的第一款收音机就是看了读者的广告,邮局汇款买的r909,好像是60多元。那是96年下半年,刚住校读高一,很怀念晚上熄灯后宿舍放收音机的情形,老师来查岗就躲被窝里听。第二年搬新宿舍楼时收音机就搬丢了,找不到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1-12 09:10
        收起回复
          很好啊!了解德生的历史


          IP属地:上海5楼2020-11-12 09:13
          回复
            可惜现在的品控实在太差了!


            6楼2020-11-12 10:02
            收起回复
              了解了德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第一次买德生收音机也是在读者杂志上看到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1-12 10:43
              回复


                IP属地:安徽8楼2020-11-12 11:01
                回复
                  迈向颠峰
                  创业第三年,德生的内销与代工业务双线并行,公司开始快速成长。员工虽然大幅增加到300人,生产线也从四条扩充到六条,但是依然必须加班赶工,才能应付蜂涌而至的订单。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美加西岸发生大断电,这两个事件让德生制造的手摇发电收音机在美国狂销热卖,一年可以卖出100万台,甚至连美国军方也委请德生研发军用手摇发电收音机。2003年时,此类收音机已占德生年产值的一半,原有厂房设备已经不敷使用,于是在2006年迁到新建的厂房,也就是我这次所采访的工厂。
                  从2003年到2007年,德生的收音机成长达到颠峰,员工最多时有1,500人,月产量最高记录超过40万台,年产量超过360万台,国内高阶收音机市占率达到70%,全球收音机市占率达到10%。工厂产线从模具开发、机壳塑料、CNC金属加工、收讯线圈到音箱单元全部自行生产。即使现在德生已经不再承接代工业务,专心经营自有品牌,并且积极发展高级音响产品,但是收音机年产量依然有100万台的水平,规模绝非微型HiEnd音响产业所能比拟。


                  IP属地:安徽9楼2020-11-12 11:03
                  回复
                    热血故事
                    德生的成功,看似由一连串正确的决策所串连而成。不过请想想,如果不是因为梁伟的满腔热忱,有谁会选择在最坏的时机,一头栽进收音机产业;又有谁会坚持将近三十年,只做收音机一样产品。热情不能当饭吃,不过如果少了热情,德生的产品不会如此迷人,德生的故事也不会如此激励人心。
                    理念篇:德生的成功方程式
                    在与梁伟的访谈中,我发现他有许多理念足堪作为企业经营的典范教材,同时还有更多与众不同的作法,完全跳脱教科书的刻板框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解了这些独特的经营与设计理念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德生产品的设计精髓,参透德生的成功方程式。


                    IP属地:安徽10楼2020-11-12 11:03
                    回复

                      前面已经多次强调梁伟对于产品质量的极度重视。相较于Hi End音响,德生的产品实在不贵,但是梁伟对于质量的要求,却可能超越大多数Hi End音响的标准。这一方面是梁伟追求完美的个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有实际考虑,请想想,如果以年产量100万台计算,只要其中1%的产品有瑕疵,每年就有1万台收音机必须回厂维修,这对德生来说将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严格品管势在必行。
                      德生是如何要求质量的呢?为了测试收讯质量,梁伟经常跑去广州发射塔下面收音,甚至跑到新疆和西藏等边陲地区去试波段。1999年,为了打造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使用的收音机,梁伟甚至把产品放到零下40度的低温环境测试。为了测试HD80的线路特性,梁伟还透过人脉,利用高科技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测试线路与组件的失真特性。每一款产品在研发时,梁伟都长时间亲自使用,务求捉出任何微小的缺点。梁伟笑说自己是最大的白老鼠,产品一定要试到没毒了,才能交到消费者手上。如果产品流入市面才出问题,那么消费者的负评将是很难扭转。
                      德生在代工时期,曾有一家美国大客户希望德生投产他们设计的一款收音机,但是德生发现设计有问题,坚持不能量产。这位美国客户坳不过德生,威胁德生如果不投产,他们就要找另一家印度厂商代工。结果没想到德生不但没有挽留,还把所有相关的模具与料件打包妥当,全部送给这位客户。后来这款产品推出之后,果然出现许多问题,让这家客户伤透脑筋。可见德生宁愿不赚钱,也不愿意在质量上有所妥协的态度。

                      佛心售后服务
                      因为极度重视质量,产品良率超高,所以德生对于售后维修服务有着令人惊讶的作法。一般厂家在收到用家寄回的维修品之后,通常需要先估价,等用家转账或汇款付钱之后,才正式开始维修。不过德生跳过这些步骤,一收到维修品之后,立刻动手维修,修好之后才连同报价单一起寄回,请用家付款。难道不怕用家赖账不付钱吗?梁伟笑着告诉我,大多数的用家都没有付钱啊,不少用家甚至把二手市场买来的德生产品送回维修,德生也从没打算回收维修费用。梁伟很清楚,这些用家虽然没付维修费用,但是对于德生免费维修的作法势必赞赏有加,好感度也势必大增,由此换来的良好口碑,绝对是用钱也买不到珍贵资产。

                      德生在音响展中一向人气旺盛,可见消费者对德生产品的关注与支持。
                      与消费者密切互动
                      德生的产品单价低,销售量大,理论上很难与用家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不过德生在大陆却有一大群粉丝,对于德生有着极高的忠诚度。这些粉丝大多是德生产品的用家,认同德生的质量与经营理念。从每次音响展时,德生的展房总是人声鼎沸的状况,可以感受到这些粉丝对于德生的热情支持。
                      梁伟告诉我,德生工厂常有用家远道而来探访,有盲人从安徽一路搭便车过来,有老者从东北山海关辗转乘车来访,还有癌症晚期的用家,说什么也要到德生看看。德生对于这些用家总是像家人一样亲切招呼,过年的时候,甚至还会派人到东北探望那位年长的用家。这次德生之所以特地规划出一间大聆听室,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粉丝,让他们可以在声响效果良好的空间中,仔细聆听德生产品的声音表现。


                      IP属地:安徽11楼2020-11-12 11:06
                      收起回复

                        右边那台HD-100数字播放器是德生跨足音响领域所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虽然设计无法达到梁伟的标准,但是梁伟称它为「成功之母」,研发中的失败教训,为德生后续产品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使用者体验出发
                        虽然是技术人出身,但是梁伟对于一板一眼的工程师思维却不敢恭维,因为那不是消费者想要的。德生跨足音响领域开发的第一款产品HD100时,什么功能都想要、内建大容量硬盘、还要读取显示完整的曲目信息,结果导致开机读取速度超慢,这就是工程师思维下的产物。这款数位讯源没有上市,德生至今还在改良。
                        再看后来正式推出的HD80音响管家,它不内建硬盘,只用存取快速的SD记忆卡储存音乐。它也不读取曲目信息,只用最简单的文件夹架构浏览音乐。一切设计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开机就要有声」,梁伟称之为「秒开」,这就是从使用者体验出发的设计。
                        梁伟又举了另一个例子,许多音响产品喜欢用长按按键的方式开机与关机,目的是避免误触,但是许多音响沿用手机电源按键的长按设计,长按时间太长,让人怀疑到底有没有开机成功,往往还没等到屏幕显示,就又再长按了一次,把机器给关了。到底要长按多久才适当呢?梁伟经过不断实验,认为只要0.3秒,让人有长按的感觉就够了。这个设计其实与声音表现完全无关,但是却会影响使用者体验。从这个小细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德生对于设计细节的讲究。


                        IP属地:安徽12楼2020-11-12 11:07
                        回复

                          梁伟在员工宿舍有一间房间,里面摆满音响,实在很难相信,白天工作已经与音响接触一整天了,晚上竟然还能继续兴致勃勃的玩音响,梁伟对音乐与音响的热情,实在不是外人所能想象。
                          正确的调音观念
                          梁伟在德生有「恶霸」封号,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产品的制造质量近乎苛求,另一方面他对产品的声音表现也非常挑剔,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他的「金耳朵」认可才能过关。
                          梁伟调音首重「均衡」,他对于大多数音响迷偏好人声的调音方式非常不以为然,因为用人声调出来的音响,通常中频过于突出肥厚,无法正确展现音响系统的全面性。他非常坚持用交响乐调声,就算是人声,也要听有乐团伴奏的歌剧,因为交响乐的高、中、低频分布必然是均衡的,不会偏向任何一个频段。用这样的音乐调声,才能让我们听到最正确的声音,忠实呈现音响与录音的优美质感。
                          梁伟不但热爱收音机,也是狂热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只要听到喜欢的音乐,梁伟一定尽可能的收集不同演奏版本,经由大量聆听、深入比较,锻炼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鉴赏能力。梁伟每回到国外出差,也总会到各大音乐厅聆听现场演奏,藉此培养对于真实乐器声响的认知。唯有对音乐有正确的认知,才能设计、调校出真正均衡自然的音响器材。德生的音响价格不贵,但是梁伟对于声音表现的要求,却与高价Hi End音响别无二致。


                          IP属地:安徽13楼2020-11-12 11:08
                          收起回复
                            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读者等杂志了解到德生这个品牌的


                            IP属地:安徽14楼2020-11-12 11:10
                            收起回复
                              未来篇:实现普及音响之梦

                              在德生大门警卫室的楼上,有一间不起眼的独立办公室,门口有块「客户服务中心」的小招牌,里面有八个员工勤奋的工作着。如果梁伟不说,我怎么也无法相信,这八个人竟然可以创造每年将近一亿台币的营业额。这里不是单纯的客服中心,而是同时负责天猫网购平台的工作单位。为了因应网络24小时销售,这个单位的工作时间特别长,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十一点才下班。快递货车每天开来好几班,就算是深夜最后的那班车,也是载着满满的包裹离开,可见德生早已融入网络时代的通路与销售模式。
                              跨足Hi-Fi音响
                              另一方面,在专注研发收音机三十年之后,德生决心朝向第二个目标「Hi-Fi音响」迈进。行动派的梁伟正在积极建构自动化音箱产线,以后数字讯源、扩大机、音箱、单元、耳机等产品全部都将集中在德生的工厂中生产。
                              进军Hi-Fi音响是正确的决策吗?许多人认为传统音响市场已经饱和,很难再有成长空间,但是梁伟对音响市场的未来却充满希望。为什么呢?梁伟告诉我:「因为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声音」。
                              入口警卫室楼上就是德生的用户服务中心,这里同时也要处理网购业务,很难相信这里竟然可以创造每年将近一亿台币的营业额,工作非常繁忙。前面的小花园种了木瓜、葡萄、番石榴等水果,藉此纾解工作压力吧。
                              为音响界创造全新市场
                              他把消费者分为三种人:第一种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喜欢的是音乐的旋律性,对于器材的音质不是那么在乎。第二种是音响爱好者,这种人认为高价、进口的才是高级音响,喜欢不停换机,只听某几张发烧片,是音响厂商的最爱。第三种是音乐音响爱好者,这种人知道什么才是好声音,却不会无限制的追求更贵更高档的音响器材。
                              梁伟认为目前大多数人都还停留在音乐爱好者与音响爱好者的阶段,德生的目标,就是将这两种人转变为音乐音响爱好者,并且成为德生音响系统的用家。德生在大陆现有的4,500万收音机用家,就是他们最大的潜在市场。这些用家只要有一部分被优质的音响重播所吸引,成功转型为音乐音响爱好者,那么不只德生将会受益,整个高级音响产业都将因此迎来全新市场。
                              让更多人听到好声音
                              目前德生的小型音响系统已经建构完成,包括HD-80数字讯源、PM-80综合扩大机、SP-80A书架音箱,外加草根耳机与开发中的PD-50与PD-100随身播放器。这样的系统价格不贵、体积不大,但是已经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均衡音乐之美。接下来德生不会急着继续推出新产品,也不打算推出高价系列,「太贵的器材,只会让音响的路越走越窄,让人无法进入这个领域」,梁伟说他接下来的推广重点,是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体验什么才是正确的声音,实现「普及音响」的终极目标。


                              IP属地:安徽15楼2020-11-12 1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