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9--王风·采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风·采葛
《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的魅力来自一个有趣的错觉。时间的运动是非常客观的,可是恋爱中的人们在一种焦躁的企盼中,一日不见面就好象隔了三月、三季、甚至三年,这当然是一种主观的心理错觉。恋爱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变态心理;狂热的恋情常常使理智昏乱而产生一种幻觉——错觉。这是一种特殊的心态。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其著作《情爱论》里这样描述这种心态:“爱情仿佛能加快时间的流逝。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曾经用这个例子风趣地解释相对论:如果一个热恋着的青年同心爱的姑娘坐在一起,他会感到一个小时就象一分钟那么短,然而如果这个青年在灼热的炉台上坐上一分钟,他就会感到这一分钟长得没有止境。”当然爱因斯坦这句笑谈并不能说明相对论的物理学的含义。但是就特定的心理学范畴而言,它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他解释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说:“爱情使人在这种情境中主观上感觉时间特别‘紧凑’。这表现人的意识的一种倾向,即人对快感流的感受更富有运动感,更为集中。”在一起时的快感流使恋人始得时间飞逝,不在一起时的非快感流当然使恋人感到相思恨苦,时光难挨。
对于常态来说这种心理是变态,而对所有热恋中的人来说这种因情致幻的心态又是种常态,是恋人相思的普遍经验,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揭示了一种心理规律,具有哲理意义。
从审美的观点看,艺术与错觉有一种密切的关系,错觉造成很多美的东西,从绘画、摄影看,正常视觉角度的作品常常是平庸的,非正常视觉表现的东西却令人眼目一新,因为它发掘出一种超常的美,所以西方人研究错觉主义、错觉艺术。英国贡布里希教授在其名著《艺术与错觉》中写道:“一些效果的奥秘虽然我们可能所知无几,但是它们必定是以错觉为基础的。”这里虽然强调的是利用错觉和引起错觉,但我们也可以进一步阐发:表现错觉可以达到艺术效果。二千多年前的这首诗作达到这种效果,不能不令人敬佩。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也有值得注意的特点。
这位可敬的无名作者不仅表现了错觉而且再将这种错觉放大夸张,层层递进,反复吟诵,这虽然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名曰“复沓”,但在这首诗里是形式与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犹如水乳交融,内容上虽然简单,但形式上递进复沓就强调了诗人的焦躁、渴念情绪,加深了效果,好象水波扩散,富有动态感。
其次,诗歌开头每借起兴的植物也与心境相对应。那长长的葛藤,象征着待人绵绵情思;那有香气的萧,表达诗人对恋人的一种崇敬之感;那苦艾又暗喻诗人的相思之苦。 (周丽云)


IP属地:宁夏1楼2020-10-03 11: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