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090贴子:10,062,046

张曼菱评点薛宝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前薛宝钗

作者:张曼菱
薛宝钗这个人,不知是我对她有看法,还是曹雪芹对她有看法。但见她在《红楼梦》一书中,几无独处之时,亦少见她的独思独想与独感。似乎她永远是合群的存在,永远是顺应着潮流和气氛在表现。
她总在“人前”,总拢人堆,似乎没有自我,没有私情私意,一派浑厚。
自从薛姑娘入住荣国府梨香院,我们就总是从人们的口中听到她,从人们的眼中看到她,如一出接出的好戏。
“……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一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薛宝钗哪里是真的看得起那些小丫头子,其实她装拙从俗,隐藏个性。
只看她在金钏儿投井死后,劝王夫人的不必在意的那些话,还说金钏儿“不知好歹”,不值怜悯等等,就可以知道,在她的内心深处,对这些下人是无情冷酷的。
而林黛玉仅仅是天性的高傲,并没有如此多的面具,从不作戏和作秀。故为宝玉深所敬重。而世人偏不能谅解。
元妃省亲前,贾蔷从苏州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学戏,“那时薛姨妈另迁至东北角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看来,曹雪芹安排宝钗所住的梨香院作戏班排练场所,不会没有深意吧?
《红楼梦》一开首就已经提醒人们注意:其中有不少话,不是作者的由衷之言,而是“真事隐”去的敷衍之词。
例如那些称赞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大得下人之心”等语,就是从俗人口中所出,而并非真实作者评语。薛宝钗内心极其无情自私,超过王夫人与薛姨妈。除上述金钏儿死,王夫人还掉泪,宝钗却道是“不值”。后来柳湘莲与尤三姐婚变,一个猝死,一个出家,薛姨妈惊诧,薛蟠掉泪,而宝钗则冷漠地说这是别人的事,还是管好自家的伙计要紧云云。
前人对此曾有不少批注,早看出奥妙。只是今人懒怠深读书,故多从浮言取意。导致现在戏台上银幕影屏上的钗黛形象发生歪曲,钗正而黛邪。此大谬也!
宝钗自树“淑女”之楷模。但凡贾府有人去看她,总见到宝姑娘时常在家中做些针线,带着丫环莺儿也不得闲,不是编绦子就是绣花。
因为薛父去世,家道衰落,故薛家举家进京,一是宝钗原想走“选妃”入宫去伺候皇上的路子,二是薛母想依附京中亲戚。
后来为何没有去选?还是没选上?书中一无交代。
总之,宝钗出现在贾府时,已将自己做成一个淑女表率。而在她“选妃”之前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只有几句说她的父亲甚喜其慧,幼时常教授一些诗书。可见上京前,她也不是完全女红型的。所以其吟诗作对,在大观园中颇能应景。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在宴席上说走了嘴,引用《西厢》词,别人不觉,而宝钗独知。可见她原来在商人家中,早就读知这些“闲杂书”的。但到了贾府却将她的这一面完全掩盖起来。
宝钗其实有一个“真正的自己”,只是在暗处。在明处和“人前”的这个薛宝钗,是合着“金玉良缘”的步子来行事的。
她甚至将针线做到了宝玉床边,“绣鸳鸯”一回,落得宝玉的一番无情梦话。更未免令人嫌她有“作秀”之意。


IP属地:天津1楼2020-05-17 09:04回复
    绛芸轩午睡时,宝玉曾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明指向宝钗母女杜撰出的“金锁理论”。
    而宝钗恰坐其畔,亲耳所闻,竟依然还要谋嫁其人,可见她非性情中人也,所图者乃权势地位。
    贾母凡论起宝玉亲事,总是强调“根基”。其实宝钗根基岂如黛玉?
    薛宝钗其人,可谓是身世糊涂,根基浅薄,来路突兀,并还挟带着命案。其兄是打死人进京的。
    哪里能比黛玉的出身正大清洁,应祖母之招而来,除天伦而无它。
    黛玉入府是听从外祖母的召唤。明明白白,无须解释找借口。她一片率真之气,以此为家,凭自己的才华秉性和宝玉结成同心。从不设计,概无圈套。
    而宝钗,先是说入京待“选妃”寄住贾府,后来就不提这个话题。总之“入京来把自己打发掉”这一点是最终目的。当她到了贾府,一看,“选妃”之渺茫,绝不如嫁给宝二爷可行。再则,看到元春省亲时的悲戚状,一家人的无奈,也意识到入宫的艰险和不幸。绝不像就在贾府当二奶奶舒服和可能施展。
    也许“选妃”是虚,归宿其实是落到了贾府里。薛姨妈与王夫人,这是一对亦官亦商的老姐妹。虽说当时距离遥遥,书信不便,而进京之后,既住在一处,岂能没有沟通、设计、默契?
    面对黛玉的优势,宝钗不可企及。于是“金锁之说”便应运而生。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宝钗提出要看通灵玉,又发出声来念玉上的字,似非她平时含蓄性情所为。这完全是一场演戏。
    锁上的话与玉上的话明明就是一对。她故意念将出来,又用话教唆小丫环点明。
    金锁,在她进京待宫中“选妃”时没有提及,而此时却金灿灿沉甸甸地吊在颈上。分明是相机行事,伺候皇上无份,便打起了贾府的主意。
    金锁来由不明不白。如果说宝钗真的是所谓“金命”,“非有玉的不嫁”,那当初何必有“进京选妃”一说?难道皇上也有玉?
    如此“前言不搭后语”,何等鬼祟不堪。谎话编得拙劣,堂皇,目标如此明确,不愧有商家广告的水平。令二百年来读者为之所欺,以为真有“金玉良缘”。
    然而在太虚幻境中,却没有显示宝钗与宝玉的天缘。可见此说系人为牵强。
    那宝玉衔玉而生,为京城奇谈。冷子兴都知道。宝钗母为王夫人之姊妹,焉有不知道宝玉通灵上所镌之文字?
    商人家有的是金子,配着宝玉的来,杜撰而錾字。实为鬼伎。
    同是“和尚道士”,空空茫茫为真,而宝钗母女的所谓“送药留言者”为假。“假作真是真亦假”。
    第三十四回“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那位做哥哥的“呆霸王”薛蟠情急中曾一语道破:“好妹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
    薛姨太与王夫人合谋,以和尚道士为晃子,将枪口对准了宝玉的意中人黛玉。此话编造出之日,黛玉之死已定。“金玉良缘论”就是一道黛玉的催命符。所以她总记在心中口上,是知有其说必有其图,有其谋必有其终也。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黛玉调侃宝玉说:“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IP属地:天津2楼2020-05-17 09:05
    收起回复
      2025-07-30 14:53: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薛家母女的伎俩,在贾府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被黛玉视为笑柄。宝玉置之不屑,顺便就编出一个“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的故典来,借此表示黛玉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是时,宝黛的状态是乐观的,认为他们间的感情是有保障的,因此只是将“金玉之说”尽情取笑了一番。谁料到,就是这些鬼话,竟然能够成为最后拆散他俩的强大依据。
      十九回,从题目到内容是典型的曹雪芹笔法。故事温香软玉,杀机暗伏。清新怡人,情节递进。正谐相辅。雅谑中,褒贬不露。题目则写意化而非纪实。
      类似的还有:“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如此回目,皆是妙语,俱含深意。此种情意绵绵的章法,是其他小说如《水浒》、《金瓶梅》、《拍案惊奇》等所没有的。它散发着一种独有的梦境气息和艺术天地的神驰,使人绝对不会将它与别书混同起来。它就是《红楼梦》之独特语系。
      精华所在,作者亦自知道珍惜,因此并不强求一律,以避卖弄之嫌。其他回目,依然按照章回故事,实话实说的套路。更显出大家气派。
      黛玉真情处处可以捉摸。黛玉,所谓“性情中人”是也。
      与宝钗比较,她心中的不快,点点滴滴,常当宝玉面或当众人面,直说出。更有几场重头戏,将颦儿心曲如辞赋一般铺陈出来,如泣如诉,感人至情。
      例如从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末了,到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红妆”开首,写她夜访宝玉,却遭丫环们拒之院门外。此一大段文字,一般人以为闲笔,不经意。却不知这正是雪芹对黛玉的揭示及评价。
      请勿厌冗长,容引于下:
      晴雯……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一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去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黛玉直抒胸臆,揭示心灵,向天哭泣,向地询问。次日即作有葬花诗,一气不折,毫无弯曲,颇有耿介之士风。
      而其中亦夹有一段宝钗的心理描写:
      宝钗……逶迤往湘潇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性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宝钗的心理活动是明智型的,算计型的,总虑到后果,虑到自己的处境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率性所为,呈现自我。与黛玉是两个品种。
      能够成为“人前”的人物,即现在说的“会做人”,也是一种公关能力。
      宝玉挨打后,黛玉探望时,闻众人至而退走。恐人见自己哭红眼睛。她只能是一种真情的奉献。
      宝钗做的张扬,手托丸药送去,在袭人失言提及薛蟠时,又不失时宜地说了一番外圆内方的话,收服了袭人内应,遂为贾母等所赞。
      宝钗具有收拾局面的能力,也有务实的生活知识。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由湘云出面招待的菊花大会,吃螃蟹这个场面就是宝钗安排的。她有实力,铺子里伙计送来了大螃蟹,她有观察,平素这府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螃蟹。她更有安排事务的能力。一场赏菊吃蟹大会,博得贾府中众人欢心赞服。这种能力黛玉没有。
      那黛玉虽然夺得了菊花诗的魁首,但这一场劳师动众的聚会中,真正的赢家是宝钗。


      IP属地:天津3楼2020-05-17 09:06
      收起回复
        这是一个市场心理完全成熟的经营型人物。可惜也是受社会限制,反而是让她哥哥薛蟠在外继承皇商之业。正如探春不能顶替那些不成器的子弟去入仕,宝钗也是屈才的。她还不仅仅是具备妇德。
        从来宝钗的心思慎密,偶有泄漏。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密意”。她扑蝶到水边,听到丫环们的密语。小红正对坠儿编话,传送与贾芸的心意。
        宝钗一听即明白就里,不只是丢失手帕的事情,而是事关风化私情。这时候的行为能有三:一是当场撞破,教训。二是记下她们,以告诉王夫人与凤姐。三是避之。
        而宝钗立即一箭双雕地处理此事。可见她的“正经面孔”是看场所和效果的。最切要的是自我维护,避开奴婢们的怀恨,甚至将这种怀恨转移到黛玉头上。
        公然地贾府没有管家时,把宝钗也牵了进来,协同管理。“小惠全大体”这一回,则体现了她洞察下人,深知利之所系,责任才能落实的道理。
        依前面原著推断,宝钗最后结局,应是生子难产而死,留下孤儿。其时生活景况已经相当凄寒。
        “金簪雪里埋”。一方面指她嫁给宝玉后,并不幸福,因为宝玉一心思念林黛玉。一方面指她后来在贫寒中与宝玉度日。
        本想“上青云”,谁知“雪里埋”。宝钗应当是死在冬季,宝玉葬她,也感到深对不起她,从感情上,从生活待遇上,冷冰冰地死去了。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贾母一伙人游玩到宝钗住所,见清厦旷朗,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及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惹得贾母叹息不已,但也批评她“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并且说:“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
        老太太毕竟厉害,其实看出宝钗有些矫情的成分,一面也感觉不是吉兆。
        这一段描写,除了表现宝钗在贾府中谨小慎行,企图抹掉她哥哥薛蟠给人们带来的骄奢淫逸的印象,作出淑女态;其中也暗含了宝钗日后的命运,总之是冷的。不过她能耐贫寒,并在冷中苍翠结子,为宝玉生有后代。
        那一无所有,唯有土瓶茶杯,雪洞一般的寒贱的生活正在未来等着她。
        如果再翻回到前面,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看作者自云的“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那么宝钗是与作者共过一段贫寒岁月的结发妻子的,后来继续陪伴作者写下去的则是湘云。
        贾府的无常命运,是宝钗无法算计得到的。她只能够接受的了。
        当宝玉在嶽神庙,被小红贾芸搭救出来,就将她从人口市场上赎回,在蒋玉涵等她素日不屑的朋友帮助下,两口子过起了百姓日子。
        宝玉留有人情,难中遇友人,贫寒倒无妨他的襟怀笔墨。他是为黛玉和那些姐妹们深怀痛惜,并不是非荣华富贵不能度日的。这种痛惜反而增加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宝玉是在宝钗死后,完成了刻石补天之著作,娶湘云为新妇不久后,才“泪尽而逝”的。
        今世之电视剧中,将宝玉末路写成完全没有生活能力的贵公子,且意志崩溃方走入空门,其实贬低了宝玉形象,并非书中雪芹之意,违背了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石头是刻满了故事,石兄是没有辜负这一段尘世经历的内容。
        贾宝玉并没有辜负他的人生。
        中国社会今天也成为了一个“人前社会”,忽视性灵,忽视真情与自然,而掩饰炒作,日益地庸俗化、实用化。
        故今人喜欢薛宝钗者居多,而器重林黛玉与晴雯者鲜寡。


        IP属地:天津4楼2020-05-17 09:06
        收起回复
          心地真正善良的人是不会喜欢薛宝钗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5-17 12:44
          收起回复
            哇,真的评得好!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5-17 16:08
            回复
              默默赞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5-18 07:56
              回复
                我怀疑写出这种评语的人可能连一遍红楼都没看过。还选妃呢,曹雪芹写得清清楚楚是去选侍,是去陪公主郡主读书。也是够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5-18 09:37
                收起回复
                  2025-07-30 14:4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黛玉为袭人的死去哭死,讽刺宝玉祭拜金钏形式主义。
                  这两件事都暗示了,宝钗到死都是正面人物,宝钗不欠宝玉,不欠贾家。反而是贾家不拿她当媳妇。楼主完全抛弃了作者通过黛玉,传递的宝钗结局的伏笔,大发意淫。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18 11:04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5-18 12:01
                    回复
                      宝钗想射月!原来如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5-18 12:52
                      回复
                        薛家造反,薛家知道香菱底细。贾家是甲家,薛姨妈,是王家败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5-18 12:56
                        回复
                          薛母,工于心计,阴毒,王夫人是嫡正,薛母麝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5-18 12:58
                          回复
                            霍起,是拐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5-18 1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