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夏朝吧 关注:148贴子:542
  • 8回复贴,共1

所谓的"鸟站祭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恐怕"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解释,比所谓埃及法老的鬼扯要靠谱一点。
这个玉琮不是后人作假的话,"玄鸟下蛋,简狄生契",那个似龟似城似宫殿屋宇形状的图形,很象"商″字的造型。
商部落商族商国的文化物品,为何会在良渚文明地域出现?
商周鼎革之前,吴泰伯建吴国的背景\政治考量\过程,大概可以作参考推演。
华夏文明同姓同族婚姻禁忌很早就形成了,埃及文明统治者的奇葩婚姻,与华夏文明根本没有可关联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21 01:48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21 02:11
    回复
      《诗经·商颂·玄鸟》,原文内容: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译文:天命玄鸟降人间,简狄生契商祖先,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昭告部落各首领,九州土地商占遍。商朝先王后继前,承受天命不怠慢,裔孙武丁最称贤。
      武丁确是好裔孙,成汤遗业能承担。龙旗大车有十乘,贡献粮食常载满。国土疆域上千里,百姓居处得平安。开拓疆域达四海,四夷小国来朝拜,车水马龙各争先。景山外围黄河绕,殷受天命人称善,百样福禄都占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4-21 03:20
      回复
        吴太伯,亦作吴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
        不过太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吴太伯塑像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为“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黄土高坡的人怎么会水利,刚到南方怎么能调动大量当地人力开河,这实在使人难以置信。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21 03:34
        回复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后,殷商遗民有箕子朝鲜\微子宋两大史书明载支系,甚至还有某些支系往更东北区域迁徙乃至渡白令海开拓美洲的可能?当然也就有某些支系南渡大江进入吴越古良渚文明区域的可能性?
          此外,既然历史上姬姓周部落周族周国在商代后期面临殷商的压迫时,确实有血脉分支迁往东南的政治安排。那么,商部落商族商国在夏代中晚期,面对夏族的统治压迫,就不会有类似的政治后手布局吗?
          所以,良渚文化区域内,有一些商族血脉分支的传承代表性象征性文化物品,并不奇怪。这些物品既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也可能是商周鼎革时期的,甚至还可能是更早期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4-21 03:50
          回复
            商周鼎革前后若干值得注意的细节
            1,商周当时既常有相互攻防的战争,又常有相互婚姻的政治交易。双方的关系,似乎与满清与蒙古诸部的关系,有颇多可类比处。
            商王帝乙所生诸子,微子为长子,纣王是幼子,是同母兄弟,而其母生微子时非王后,生纣王时则已成为王后。史料记载,帝乙本欲立微子,最终立纣王太子。据说是接受了"立嫡不立长"的劝谏。
            商代的继承规则,既有父子相继,又多杂兄终弟及。并无"立嫡不立长"的周代礼制。考虑到商代王后妻族始终有极重政治参与权力,帝乙的这位先以妾妃身份诞微子等王子,又以王后身份生纣王的王后,很可能是来自周国家族。
            纣王继位,还很可能反应了商代未期周国依靠婚姻政治,开始影响乃至主导了商代王室政治。
            与此相应,周国在开国之初,却有古亶父不立正室所生长子次子泰伯等王子,而立侧室所生幼子季历,季历亦再立侧室所生姬昌(即文王)。其中的理由史载是所谓古亶父认为季历姬昌是更优秀更"贤″能的继任者。这段历史反应的继承祖制,与后世周礼"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原则,完全相反。
            其所以如此,根源可能在于古亶父季历父子的正室夫人,都是来自商王家族,而其侧室则是出自与周国地位相近的商王属国。
            周国为了避免被大邑商用政治婚姻主导同化征服,不得不连续在继承制度上灵活变通。
            2,商周鼎革前后,双方政治婚姻的相互交往与攻防,对商未周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商周鼎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诗经.大雅.大明》篇对周代早期王室婚姻继承有明确记载,《周易》《归妹》《姤》等卦,姬昌姬旦父子所作系辞也多有提及商周政治婚姻造成的局势及相应的应对考量。诸如"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之类,其实都隐藏着大量商未周初真实政治婚姻外交斗争内容。
            3,泰伯"避位″季历继承,泰伯远涉江湖迁东南创立吴国,究竟是周国在商周鼎革前后严竣复杂斗争形势下,分支迁徙保留血脉或扩张势力之举?还是商周上层达成的共识?
            究竟是周国应对商王强加政治婚姻,主动应对,以避免周族被商王用政治婚姻手段同化征服?还是商王主使让周国分裂,强迫改变周国原有继承制度,让周国被迫接受幼子继位主少国疑的弱化策略?
            这一段历史对周礼继承规则的确立,必然产生重大关键影响。
            泰伯东南迁,还可能反应了一个重大问题:商周时代,中原文明中心区域与东南地区有密切交往,现代所谓的良渚文明区域,在商周时代始终是王国密切关注区域,甚至是较重要组成部分、支点。
            当然,也可能是中原王朝王国公认皆知的主要流放场所。类似于满清的宁古塔\伊利之类,是常见于史册的名场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14 06:25
            回复
              4,周是农耕立国的礼乐文明,整体趋向忍让保守而非进取。相反,工商立国尚武嗜杀的祭祀文明商国却是喜好征伐。
              然而,为何会是周武王主动伐纣?
              恐怕真是被大邑商逼到墙角了。
              周族周国连续三代被打压,被迫接受长君被废迁杀害,面临主少国疑幼子继承制度化长期化局面。他们不可能指望连续三代继位幼子都是寿命超长贤明君主,全是德川家康天命忍者神龟角色,这种概率太低了。(虽然实际上他们家连续三代幼子季历→姬昌→姬旦,一个个就是那么吊炸天。)
              武王不伐纣,恐怕也得被商王想方设法废黜弄死。从季历到姬昌,商王室要求的都是周国立"贤明"幼子。(而且周公姬旦显然又是一位"贤明"的幼子,呵呵。)
              姬发不起兵伐纣,他伯祖吴泰伯、大哥伯邑考的命运,他恐怕也难逃。
              5,商王政治婚姻控制同化周国,扶植"君夫人"子孙以主导周国政治。与强令周国幼子继承弱化周国,废迁乃至杀害铲除"君夫人"嫡长子。这两个策略是相互对立的。
              但在商未周初却可能统一起来交替执行,以达到最大效果。
              因为商文明是人牲祭祀文化盛行的残酷文明,因重大事件或隔一较长时间段举行重要祭祀,然后,除了屠杀战俘\奴隶\老弱,甚至让重要人物(勇士或宗室外戚成员,属国王室成员等)成为贡献给祖先的光荣祀品,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存在。
              如果真地出现这种祭祀规制,则周国的"君夫人"长子次子既有被培养作为继承人的可能,也有沦为祭祀祭品的可能。吴泰伯的逃亡避位迁徙,伯邑考被杀变成"肉羹″,一再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不仅是继承制度重大缺陷冲突帝王家事导致战争,而是祭祀文明与早期礼乐文明的冲突碰撞了。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商代祭祀制度的重大缺陷,直接引发商周鼎革战争,也摧生了周代礼乐文明的进步。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5-15 17:28
              回复
                这个玉是河南人造的?玩的真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6-16 01:59
                回复
                  大洪水之前的华夏文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6-16 0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