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拳会馆吧 关注:129贴子:549
  • 1回复贴,共1

峨眉武术源远流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峨眉武术源远流长
  峨眉武术起于战国时期,在明代峨眉派武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风格。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派系之一。
  峨眉武术指产生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发展至今,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名词,门派多达80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眉通臂拳”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还创编了“猿公剑法”。汉魏时期,道教传入峨眉山,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与“气”连与“神”合的境界,这种练功方法就是道教中的“气功”。后有峨眉僧人将佛教参禅打坐之法,道家养生功和民间狩猎攻防技艺融为一体,开创了峨眉“僧门”派。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经多年琢磨创编了《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源自峨眉山的峨眉武术经过西南地区释儒道等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的相互融合、渗入和斗争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三教合一”大一统理念促成了众家文化理论和武学技术精华的融和而自成体系。
  除僧道等出家人外,历代文人墨客与峨眉武术结缘的也颇多。唐代大诗人李白受巴蜀击剑遗风的影响。“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出川,辞亲远游”。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峨眉武术也相当喜好,“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眉”。此外,陈子昂、杜甫、苏轼、何良臣、李贽、唐顺之、戚继光等人的诗文中,也有关于峨眉武术的吟咏记载。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中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向峨眉道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还明言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并指出“巴子拳”即“八极拳”之母拳。相关文献记载,原川东重镇重庆,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亦属于峨眉武术系列。
  宋元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逐渐兴起,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兼融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内青羊宫、青城山、川东各道观、及云贵诸道统俱属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明代兵学武学大师唐顺之先生佳作《峨眉道人拳歌》,记载了一个峨眉道人表演通背拳之始末。其传神妙笔“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通背缠拳。
  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即内外兼修。目前,峨眉武术共有68个门派,2638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峨眉武术也因其起源早、拳术种类多、文化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古老、精深、丰厚的巴蜀文化而成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据巴蜀武术名家赵子虬先生传人介绍,重庆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拳法有巴子拳、点易拳、铁佛门金刚拳、通臂(背)门、黄林派等,其风格各异的五行子午棍、巴子刀、白猿剑、巴子棍、峨眉枪、无极刀、巴子枪等长短器械流传甚广,深刻影响中华武术的发展,其中巴子棍尤其富有特色。巴子棍是从古代巴人上山砍柴时,挑柴禾的担子演化出来的。这种担子两头是尖的,插入柴禾捆,担在肩上便于行走。后演化成兵器,两头接上枪头的叫双头巴子枪,两头安装刀锋的叫巴子刀,两头无铁尖头的巴子棍俗称杄担,很多农家用以劳作健身,闲时舞动起来挑架挡砸、拦拿击刺,川东练家子也叫三拦棍。现今和平时期习练以健身为主,两头已经除尖磨平以求演练安全,是非常具有巴人生活、劳动特点的武术器械。明朝枪学大家吴殳对峨眉枪技甚是推崇,认为是典型的内家实战功夫。
  峨眉通背缠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及观殿宫阁道人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
  峨眉派武术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峨眉派武术特别注意“武德”、“仁术”和“养气”,要求练武的人必须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浩然之气。


1楼2020-03-30 22:57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首层功夫——练步
      功家常说:“短打无路被人欺,缠丝无步被人跌”,足见练步功夫在峨眉缠闭门之重要。缠门练步功夫有內练和外练之分。
      峨眉通背缠闭门外练步下功夫有练步拳技法,招式朴实,身灵步活,形态优美,风格新颖。缠丝拳艺练步法分:定身定步、随身随步、轻身轻步、舍身舍步四个层次。定身定步 :练步初级阶段练定式,步法招法严格按规定练习;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随身随步 :熟练后渐入佳境,熟能生巧,能随身随势灵活变化;进先动前脚,退先动后脚。轻身轻步 :沉劲入地意劲应潮为练法;至沉至重之法终将化为至轻至巧之道以期灵动致用。舍身舍步 :内家拳为道家“无中生有”法门,功臻化境,乃还于虚以生万法,方为大家。
      峨眉通背缠拳既为内家功夫,自然更加注重步法的内功修炼。要求弟子通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的内功行步诀时时勤修,养成平时行走时自觉练步的一种修炼方法,要求丹田抱满、劲势整齐、虎背熊腰、沉劲应潮,缓步凝劲趟泥而行。即保持长臂猿、大猩猩或直立狗熊走路含胸、拔背、肩撑、肘横、虚腋、圆裆、收臀的模样,即背后以命门为中心领起督脉约向后顶起撑圆,并如“米”字形向四正四奇八个方向分张开(上方从命门起沿督脉向上经大椎、玉枕、百汇向天上领起冲出与星星彩云相连,是为“天应星”;下方从命门起沿督脉下段经尾闾向前勾起至会阴,分开汇合两腿诸经络下沉涌泉直至与地下深处相连,是为“地应潮”;从命门上下延伸通联整个背部督脉并向两侧带脉方向横劲撑开前裹蓄积整体劲力不懈,是为左右向;“米”字的斜向四点即指以整个背部力为大本营,劲力沿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斜向经四肢伸展撑开混元一体)。
      在保持上述混元整劲的情况下缓步向前行走,步履似轻柔亦似凝重。唯两手手指张开如各扣抓摁住一氢气球状,即诗中言空手却各抓拿了一把锄头之意;行走时开胯圆裆如骑在牛背上一般;双脚开立势如一座桥,领着整个人向前行走于齐胫(泥浆)、齐膝、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泥水池中,要有水不流动而整个人体桩架荡着泥水的阻力前行之效。内家拳明家曰:“行拳当如空气中游泳”,即此之意,会心人细细品玩之。 诀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练步有成,脚下灵活而有根劲,始可以练单操、组合招式以及套路。
      (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2楼2021-07-15 14: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