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羽吧 关注:3,869贴子:52,129
  • 0回复贴,共1

【天庐居士】道德经讲记(坤为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单从字面上注解,意思是说: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别把心思用在争名逐利上;不贵重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民别为了财宝而去犯偷盗;不显露那些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使民心不受身外之物的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一定要净化人民的内心,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削弱人民的野心和欲望,增强人民的身体。常使人民没有所谓的“智慧”以及贪欲,使那些擅作聪明的人不敢任意妄为。倘若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教科书,上面某段文字,是批判道德经的,说: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一位悲观消极的哲学家,他推崇小国寡民思想,鼓吹历史倒退主义的观念……道德经是反智慧、反知识的,它宣扬“无知”,从而让人民失去学习文化知识的志向,这是为了服务于剥削阶级……对于这种封建社会的糟粕思想,我们一定要予以批判。
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来这种言论,每每思之,不觉发笑。需要强调的是:真心想研究、学习道德经的人,首先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进入“空心净相”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悟通。这第三章的文字义理,建议同《心经》紧密结合、相互对照,必能产生醍醐灌顶之快感!
“不尚贤,使民不争”——打一个比较浅显的比喻吧。比如,一到年底,单位里要开始评选“优秀员工”了,一旦评选上谁,不但面子上很光彩,还会得到丰厚的奖金,这个时候,单位里肯定会激流暗涌了,表面上大家还是客客气气的,但是背地里呢,勾心斗角免不了,争得头破血流免不了。这一句,主要是在“否定一切激发嫉妒心、贪心和虚荣心”的行为。自从达尔文喊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口号之后,人类的物质文明开始不断膨胀,无休无止的争名逐利也成为人性主流,但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道德不断沉沦,精神上的贫瘠,心灵上的沙漠化,安全感与幸福感也是越来越匮乏。人类,在物质享受的追求上,真的是贪欲无止境,还有多少人能把心思放在佛道修行上,还有多少人重视自己心灵的充实,以及道德培养呢?当然,佛道绝没有反对物质文明,也没有否定人类对物质的追求,佛道真正反对、否定的,是根植在人性里的贪念、嫉妒心和争斗意识。当人与人互相争斗的时候,可能只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互相伤害,但是当国与国互相争斗的时候,产生的可就是……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盗者,包括强盗和贼盗,贪官污吏、抄袭剽窃、出轨偷情,这些行为全都是盗。这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盗”?根源还是在于:贫富差距悬殊。恩与怨,得与失,贫与富,从来都是同源一体的!君不见,一个百万富翁底下,必然会有几十个穷人来“服务”于他;一个千万富翁底下,必然会有几百个穷人来“服务”于他;而一个亿万富翁底下,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穷人来“服务”于他……贫富差距悬殊,是滋生仇富心理以及各种盗的基本土壤!当这个社会(世界)只认钱的时候,一切危机、因果、报应,就统统都与钱(利益)息息相关了,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当然是“利益分配不公平、利益资源不均匀、利益环境不平等”。所以,越是在物质世界,越发要削弱物欲、强化道德,只有以德为本的物质世界,才有可能成为“产生幸福”的乐土。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心不乱,其实就是戒、定、慧具足的表现;反之,心之所以乱,正是贪、嗔、痴所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指的是净化心灵,让人的内心保持谦虚、虚怀若谷,这个虚可不能理解为“空虚”;实其腹,其实也不仅仅是指填饱肚子,也在暗示人们,一定要充实自己的胸襟,扩大自己的格局;道德经之第三章,真正要对治的,其实是人类的“心腹大患”!弱其志,许多人把这句话,误解为削弱志气、志向……其实呢,任何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佛菩萨、仁人志士,他们发宏愿的初心,是出自于公心,他们的志向来自于“为人民服务”(普渡众生);而芸芸众生的志气(志向),往往只是源自于自己的私心。菩萨的志向,是救苦救难;而芸芸众生的志向,往往是荣华富贵、酒色财气。所以,志气这种东西,很容易就变成了野心、贪欲。强其骨,任何一个人,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猛然发现:健康、平安,才是人类真正的、最大的福气!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知无欲四个字,是最容易令人误解的,其实这四个字,不妨参照心经里的那句“无智亦无得”。说起这一点,我要讲自己的一次“神秘”体验:那还是在2014年,当时我每天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求开悟”,除了开悟之外,我真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几乎都要疯魔了。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观音菩萨,我就问菩萨,我什么时候才能开悟。菩萨平淡的回答,当你不再求开悟的时候,你就开悟了。我不甘心,对这样的回答,真的是不能理解、无法接受,于是又问,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神通。菩萨突然笑了,回答,神通是拿来用的,到你用的时候自然显现,不到你用的时候想都别去想……这个梦后,我整整参悟了四年,直到2018年的某一天,才突然领悟到个中的奥妙,也终于突破了束缚自己成长的最大瓶颈!诸位善知识,不生病的时候,你会吃药吗?病好了以后,你还会吃药吗?药,只有你生病的时候,才会拿来用!神通、智慧甚至是佛法,全都是这样的道理啊,就像是你口渴了,急需喝水,这个时候你会拿一个空杯子去盛水喝,但是当你不渴的时候,这杯子肯定还是空着的啊!到底什么是真空妙有呢?真空,就是空心净相啊;妙有,就是奇妙的运用啊。“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修行人们,当你的菩提心清净到一定境界时,戒定慧自然具足,一切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与此同时,一切神通自然而然成就!清净为体,神通为用:智慧本是无形的,是若有若无的存在,当你去运用智慧的时候,它是智慧,当你不需要作用的时候,它是菩提心。菩提心和智慧是可以用肉眼看见的么?
“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道德经所讲的无知、无欲,为、无为,真正意义是:以无知为有知,以无欲为有欲,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看到有,即见无;看见无,即悟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把一切有(作用),扎根在无(本体)之上,这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呀。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单从字面上注解,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却又周遍法界、遍尽虚空,它的作用永远不会枯竭。它是那样的渊深,似乎是宇宙万物的宗主。它能挫折怨气、戾气以及各种锋芒,它能化解一切纠纷、纷争,它既有着璀璨的光明,又似乎像尘埃一样令人忽视。它若有若无,但又凭借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事实,让人相信它是存在的。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但似乎在宇宙生成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以及佛法,百姓日用而不知。道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它的能量没有枯竭的时候。冲字,在道德经里,指的是恬淡、虚静,是在形容道的状态。无上大道,在于悟,在于行,在于用。相较于行和用,悟反而是最容易的,所以这世上佛学深厚、理论渊博的修行人着实不少,讲起佛法和道理来,真的是滔滔不绝、天花乱坠,但是真正能济世为怀、救苦救难的修行人,又能有多少位呢?佛道,悟的是理,用的是术,但是有多少修行人,能把佛道理论真正落实在具体的“实用技术”上呢?学而不能致用,只剩下嘴巴上的功夫,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修行人深思的关键问题。
“渊兮,似万物之宗”——不管是佛经,还是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各种经典,无不是微言大义,其中的内容真是博大精深,深渊似海,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宗,就是核心;开宗明义,就是明心见性之人,能够在一言一行之间,当即直指核心。无形的道,就是研究宇宙、研究人生、研究科学的宗旨(纲领、纲要)。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即出自于此。关于和光同尘这个概念,我很有发言权,文下会以图片的形式作为注解,相信有心之人在看到后,立刻就能省悟。如果修行人具有了“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那么就要非常重视这句话,以道心为体,佛法为用,再落实到具体的智慧(神通、技术)上,就能达到排忧解难、化解锐气(锐利之气,不伤别人、就伤自己,属于戾气、煞气、不和之气)、消除纷争的效果。修行人,不但要适当的显现自身佛性之光明,更要懂得韬光养晦,将自己修饰成尘埃一样普通,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同命运、鬼神一样,你说他们不存在,但似乎又无法否定他们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道还是先有宇宙?说到这里,重点讲一讲“象帝”这个名词:在宗教界里,大抵认为象帝指的是造物主、天帝、佛或者上帝。但我认为,象帝指的是宇宙!那么,道德经里为何要以“象帝”来称呼宇宙呢?
答案蕴藏在《易经》里!易经是道德经之外的又一部“万经之王”,它其实也是一切科学(或者说是玄学)的源头。易经,一共流传下来两种绝学:一种是象学,侧重于观察、体悟,是培养心性、开发灵智的绝学,整体内容比较抽象(强调悟性),像古中医能通过观察气色来诊断人的病情(望气术),像风水师能通过观察地脉、地气来判断风水的吉凶,像天文学家能通过观察天象而预测天气和运气,像武术家能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而“发明”出武术,像相学家能通过观察人的面相来判断人的性格和运气……总体而言,象学是观悟之学;另一种是术数学,侧重于计算、演化,是精密计算、推演实证的绝学,整体内容比较客观(强调理性),像数学家、科学家、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航天学家、电脑学家、占卜家,他们归根结底都是在运用术数学……总体而言,术数学是计算之学。
故而象帝者,实指处于抽象期的宇宙也!


IP属地:湖北1楼2020-02-26 23: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