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吧 关注:28,793贴子:2,683,393
  • 17回复贴,共1

史海钩沉,大清与千古功名失之交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海钩沉,大清与千古功名失之交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2-05 15:05回复
    牢记使命 不忘大清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2-05 15:08
    回复
      满清入关后不久的十七世纪末夜英国实现了立宪制至今全球近三十个君主立宪制整体,包括北欧三国和亚洲日本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2-05 15:21
      回复
        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使大清王朝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威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代表人物:恭亲王奕欣、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05 16:18
        回复
          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但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代表人物:光绪帝、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05 16:30
          回复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内阁。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成员名单)。"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立宪派纷纷感到失望,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2-05 17:23
            回复
              曾有人建议多尔衮不可将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东北和关内要区别对待,一国两制,以东北为根本。没被采纳。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02-05 20:29
              收起回复
                清朝迁都北京后,辽宁就被荒废和遏制了,同时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东部又被圈上柳条边封禁,此后东北就变成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边缘化地区。从战略角度上说,满州人的这个想法是防止辽东人关门打狗,端了自己的退路,同时保护原来黑吉满洲的地盘不让汉人进入破坏了那里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经济结构。都是出于给自己留退路的考虑。但是这个考虑被日后的历史证明是没有用的,反而有副作用。
                由于东北,尤其是北部人眼稀少,在清朝末期实力大减、南方闹事的情况下,轻易被俄国占领,丢失100万平方公里。在清末辛亥南方闹事,北洋军阀敲竹杠逼皇室退位时,北方再也没有一只地方势力可以利用来制衡袁世凯。可以想象,如果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时,东北就像民国张作霖时期一样有实力,那么东北势力必然不会看着袁世凯做大,会遏制他。
                满清是渔猎民族出身,似乎对地缘关系和汉族的文化认识不足,不知道汉族内部的地Y矛D有多大,没有充分利用。清朝前期尚可考虑防御被辽宁关门打狗的危险,而后期已经没有这个危险和可能,那么就该让东北势力可以抗衡华北才对。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2-05 20:32
                回复
                  中国古代没有国家概念,自然也就没有国家观念,所谓的国叫“朝”,是朝廷和政府的意思,就是指统治者住的那一亩三分地,以明清为例,朝廷的大小仅仅是紫禁城里的一小块地方,大臣上朝的地方。每个统治者都给自己的朝廷取个名字,唐、宋、明、清等。统治者征服了天下就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私产,用来收税的。而百姓也不在乎给谁交税,给谁不是给呢,反正必须得给。既然统治者没有国家观念,只有家天下观念,那么臣民也只是服务于统治者而不是服务于国家的,也没有国家观念,而只有地域观念,地域就相当于国家。国家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百姓没有国家认同,只认本地,统治者也多大建都在自己起家的地盘,秦国本是华夏之外的西戎,秦国一统天下后并没有迁都,依然偏居一隅,因为本地是他的统治基础,各地之间并没有认同感,是不可靠的。只有金元清等少数民族,以及为数不多的农民起义军在外地建都。因为游牧渔猎民族逐水草而生,缺少地域观念。农民起义军大多出身贫寒,被逼造反,东躲西藏,有今天没明天的,更喜欢及时行乐,才随意在外地建都。而那些依靠本地力量起家的贵族豪杰都在本地建都。明朝迁都北京是因为正便,本朝建都北京是因为背靠苏联,都属很特殊的例外,而老蒋就迁都南京了。中国没有国家观念,没有国家认同,因此豪杰建都本地好处多多,只有本文化区才是最支持他的,他也会偏向本文化区,这种偏向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如果秦朝迁都中原,那么秦地至今也会被认为是西戎,而在中原建都的秦朝也会被后人认为是异族政权。那么秦始皇的成功只造就了他自己,不会对秦地有丝毫帮助。如果不想参与中原的事情就关门单干,如果想参与那么就不要在语言文化上旁逸斜出,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取主动汉化的策略,他们并没有被排斥,他们的后代即使用着奇怪的汉字姓氏也没有被排斥,那些独孤、慕容等都被看做汉姓。人都好面子,被异族征服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你不强调自己是异族,被征服者也就装傻了。坏就坏在你征服了人家,又处处表明自己是异族,那么人家心里有气,你统治不稳,等你倒台了,人家还要在文化上对你极尽丑化。元清就是个例子,尤其是清朝,你还要穿自己的服装,说自己的话,给人家剃头留辫子。其实这些满族在东北和辽东作战的时候就是会汉语的,满族在去辽东边境汉族市场做生意的时候都学会了,要么别南下,要么就汉化,而且都城不能离开东北。如果一开始说汉语,用汉字,穿汉服,定都沈阳不动,别强调自己是异族,那么清朝不会被人认为是异族政权,而且东北也不会被认为是蛮夷之地,就像秦国一样。因为大家都好面子,不会有人去钻牛角尖。现在流行的康熙、乾隆是汉族人血统等传说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传说的产生只是为了面子而已。你都给了人家面子,人家还能和自己过不去,非要不给自己面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02-05 20:46
                  收起回复
                    清后出现了短暂的北洋民主共和时期,过后人们不免惋惜大清立宪失败,直至今日很多人认为帝制共和制成本最低最可行,可惜满清贵族没有颐养千年的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2-05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