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刷微博看到一个话题,很受触动。
话题是关于这次疫情的,名称叫:
#新型肺炎对底层人民的影响#我点进去看了看,大概有近8万人参与讨论。
每条博文背后,都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part1
- 有人去药店买东西,目睹了这样一个场景。
- 一个老爹爹,身上只有10块钱。
- 到药店去买口罩,但他的钱只能买3个。
- 他问药店,能不能拆了卖给他。
- 药店说,不行。
part2
- 还有人说。
- 自己出去吃饭,看到一个流浪老人。
- 因为买不到口罩,只能从垃圾桶里捡起别人用过的。
part3
- 某网友在医院上班,拍了一张照片。
- 照片里,一对夫妇用半个柚子皮,充当口罩。
- 因为他们从农村来的,买不到口罩。
看完这三个故事,内心五味杂陈。
当我们在一边喊着出门要戴口罩时,殊不知,有些人他们连想戴都戴不上。
他们之中,有些只是暂时买不到口罩;
但也有些人,却是根本就买不起口罩。
这次的新型肺炎,要说影响,绝不仅仅只是那些感染受害的人,还有这些在底层中孜孜不倦生活的人。
可能我们很难想象,一包口罩怎会买不起?
但这并不是夸夸其谈。
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上。
名著《月亮和六便士》中,曾有一句名言说:“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就像前面的三个故事里。
对于他们而言,无处可买口罩,也没钱去买口罩。
在危难来临之际,他们只能用粗劣的自救方式,简单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至于其他,早已顾及不上。
02.
每年春节。
对多数人来说,是全家团聚,享受欢乐时光的时候。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也是难得赚“大钱”,难得赚生活费的时候。
今年因为疫情,几乎所有人都被强制“封”在家里,街上的人,也是零零散散,三三两两。
可即便如此,仍有人甘愿冒着风险,出去卖东西。
为什么?
因为没有收入,他们就没办法生活。
前几天,就有个卖冰糖葫芦的老大爷火了。
在全城都被封闭的情况下,他骑着自己的电动车,戴着口罩,在大街上叫卖着冰糖葫芦。
四目望去,街道上空无一人......
哪有人来光顾他的小摊?
考虑到疫情现状,监督员言辞激烈地催促他回家,不要在外面卖。无奈之下,老人只好一串串地取下冰糖葫芦,放在电动车后的箱子里。接着,骑上电动车回家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让人心里很难受。
我想,也许对老人来说,贫穷和肺炎,一样令人恐惧吧。
怕病毒一时的威胁,却也怕下一秒的窘迫生活。
事实上,有太多这样的人,因为这场疫情而断了财路。
有网友说,在过年期间出门买药时,看到一个老爷爷卖红薯,满城雪花,街道上空无一人。
还有网友想起了自己的表姐,身患重病,还有两个孩子上学。表姐夫以开出租车为生,疫情期间,出租停止,他们断掉了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
类似场景,不在少数......
一天不开工,就意味着挣不到第二天的生活费。
没有钱,又该如何维持生活?
白居易曾在诗句里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天下寒。”
在上千年后,这句诗句仍不过时,而是此时此刻,多少老百姓谋生的真实缩影。
疫情,封住的不仅是他们的脚步,更是他们活着的希望。
前几天,就听到有人调侃说:“只有我们这些不要命的才出来挣钱。”
说着虽是调侃,听着却是无奈。
谁不想在家安逸地过个年?
可生活实在是太难了!
不出门,是为了避免感染病毒,好好活着;可出门,同样也是为了好好活着啊。
无奈又能如何?
这,便是生活。
03.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写道:
“只要人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可实际上,他把穷这个字看得太过于简单了。
如果人一旦贫穷,那就真的比死还要艰难。
在《平凡的世界》中,贫穷的孙少安去镇上贷款买的骡子,被人偷走了。他站在瓢泼大雨中,无奈地呐喊到:
“那骡子是我们家的命根子,家里的人要知道骡子没有了,这真的要了命了。”
一句句哭腔,是他最真实的悲怆。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家里没有饭吃,仅有的这头牲畜,是他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换来的。
这是他们一家,未来生活的唯一希望。
一旦失去了,未来还怎样活呢?
而类似于孙少安这样的现状,不仅仅是艺术作品里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存在。
这个中的辛酸滋味,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
余华在《活着》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本身就要忍受生活赋予给我们的苦难。
可对于贫穷的人来说,这场苦难,无疑是雪上加霜。
04.
武汉疫情爆发已经持续了1个多月。
对于有些人来说,注定是一个艰难的寒冬。
好在春天来了。
待到春暖之时,便是花开之日。
请坚信,未来会好的。
活着,就要有希望。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