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沈同人吧 关注:1,437贴子:29,152
  • 2回复贴,共1

【魔在道中/文】琢玉郎(七金胡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阅读说明:
送基友米米的生贺,祝生日快乐,牢记使命(产粮),不忘初心(产粮)。
历史背景架空,角色OOC的连C都碎成了渣,剧情与原作无关,请勿当真,人物经历有参考部分历史人物,特在此说明。
西皮:七金与胡陶,接受差评,但不会改。


IP属地:湖北1楼2020-01-13 22:01回复
    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
    正始七年,九月初三
    他想,自己当是醉了,并且醉的厉害,否则怎会在这样大好的日子里眼眶酸涩喉头发紧,一颗心如置火油。或者自己是在梦里,唯在梦里,才会有肆无忌惮的生出诸多不切实际的妄想来,一边想让对方晓得,一边又恐被对方看清。只能藏着掖着,捂在见不得光的角落,任其自生自灭。
    “先生。”
    青年自小便这样唤他,从玉雪可爱的团子样长成如今芝兰玉树般的琢玉郎,从将将及他膝盖高低,到如今二人身量相仿,多少年来,开了口,始终是这句“先生”。
    吃了许多的酒,玉色的脸庞蒙了层薄薄的胭脂红,他由衷的相信着自己是醉了。闻得声儿,醉眼迷茫的瞧过去便是青年的面容,惊得他的酒意瞬间便醒了三分。
    待站起身急着要行君臣之礼时脚下不稳一时踉跄,青年已然扶住了他的臂膀,仍是那句“先生。”语后添了两个字:“小心。”
    描金绘彩的酒盏借着这四个字的当口,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碰到了一处,发出轻微而清脆的声响,随即他不甚清明的就听见青年问:“这便算是朕与先生结缘了,好不好?”
    青年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堪堪让他能听清,再低一份便要被穿花拂柳的夜风吹散了去。也就是这样一句话,令他刹那失了酒意,九月清凉的夜风中,脊背沁出细密的汗珠,止不住的指尖打着颤。
    他几不敢细想这句话里的深意,其实这句话是否有深意他已无法思考,单表面意思已将他经年累月里苦苦压抑的隐秘的情思生生剥掉了伪装,从心底里刨出来,摊开于刀剑下。
    “陛下。“他的声音在发抖,内心惶恐,忐忑不安,最是寻常的称呼如今道来,竟似唇舌麻木,满腔苦涩,”臣……“
    “那便这样说定了。“
    青年未等他说完,照旧压低了声儿笑着悄悄与他说,言罢,独留了他于席上怔怔,不知所措。幸而帝后大婚热闹非凡,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之际俱是酒兴正浓,一错眼,未必看的真切,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及至宫宴席散,他犹置云里雾间,行走在宫道上,脚下像踩了一团团的棉花,落不到实处。回府的路上,坐在轿子内,尚未从青年的话里挣脱出来,他忽然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为何要饮下那样多的酒。
    原来,他自以为的秘密,从来都不是秘密。然而他们是师生,是君臣,却唯独不能是情人。秘密被揭开,也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作茧自缚。
    九月初三这天的深夜,他梦见了久未会面的故人,那个守着先帝陵寝不问归期的故人,也是他曾经的宿敌,为各自立场家族权益纠葛数年。
    不辩对错,不问是非,因权因利各为其主,伴随先帝的山陵崩,往昔恩怨尘归尘土归土,醉梦沉酣意外相遇仿佛见了鬼。
    天未明,他自惊醒,蒙了一头一脸的薄汗,披衣坐起,锦被半掩搭在胸口,梦中际遇记不大清却不免回忆起先帝驾崩后故人请旨前往守陵后,过了近半年,自己亲身前往探视那日的情形。
    故人姓金,他姓陶,两人是八竿子内打得着的亲戚,论起相貌亦有几分相仿,独年纪有差,相较起来故人长他十三岁。
    认真计较起辈份,他当唤对方一声“舅父”,尚为孩提那会儿叫了几年,后来,他中举考了进士得授庶吉士,因首辅张延赏识,没几年就被举荐往国子监任职,并于端王府讲学,做了端王的老师。
    彼时,先帝在世,上代端王与先帝乃一母同胞,因端王早逝,遗世子一脉承继王府。故先帝对其子尤其看重,遂接入京中另设府邸并传下口谕要择明师教导年幼的端王,这才有了张延的举荐。
    再五,六年,他从国子监一路行至户部,户部尚书正是他的舅父,同时也是内阁次辅,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师。人人都以为他的路该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可不料,自他入仕途开始便卷入了不可避免的朋党之争,再脱不开身去。
    太初十二年,四月二十六,天火降于京城引王恭厂爆炸,天昏地暗尘卷云乱,火光冲天民室齐沉,附近所居数以万计的百姓眨眼化作齑粉,家禽亦不得幸免。五月上旬,便有人借故上疏,未及半月,两京(北京,南京合称两京)的六科给事中,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的闻风言事借题发挥拉开了太初年间党争的第三幕。
    同年八月,内阁首辅张延上表告老请辞,一连三道奏表,终得成行,其后,楚浙党人多有因事遭贬者。十月,他自京调往江西九江赴任,做了从四品的知府。临行前,已近少年的端王殿下拉着他的手不放,送他出了城门到城外杨柳亭仍依依不舍,下了马车换乘马匹返城,且驻且行且回首。
    十月二十四,他的那位舅父金次辅位迁首辅,翌年,金首辅于他去信两封,又三月,他从江西九江调往云南永宁府,再至蒙化府。
    其间,端王每月书信未绝,字字句句皆盼他能早日回京,更望他在外小心珍重勿惦记自己也不要忘了自个儿,随信附送的还有另外誊抄的书法,功课等等,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意堂而皇之的溢于字里行间。
    太初十八年,宫中两位皇子相继早夭,九月,他奉旨回京,掌翰林院事,重为端王讲学。楚浙旧党重被选用,以金首辅为首的玄正党人不甘早已坐稳的局势出现隐忧,朋党相争的第四幕开启。
    太初二十年,十月,先帝忽病危,然而先帝膝下无子,只能于宗室中另择适合人选入嗣,待旨意下所选正是端王。
    十二月,先帝崩,新帝继位。
    改元,正始。
    正始元年,六月,玄正党人吏部箫绍贪墨案发,大小官员牵连其中者竟有数十人。九月十八,因“专政擅权”被多方弹劾的金首辅自请为先帝守陵,获准。
    正始二年,三月,此时,他已是户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闻得自己那位舅父抱病染恙,即往探视,二人再见恍若隔世。
    舅父果真是病了,鬓发添了零星霜白,面色也不大好,再不见当日位至首辅时的意气风华,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全部的精气神,独留了个空壳子在人世岁月里煎熬。
    那人强撑着一点精神,看向他问:“我有一事想了许久也未想明白到底是谁做下的手脚。”闻言,他放下手中茶盏,静静的等待下文,便听那人续言:“太初……”讲到这里,那人便咳嗽起来,撕心裂肺的咳了一阵,待咳喘平息却少了精神没了气力,后头的话说的断断续续。
    “舅父,您该相信我不会行此等大逆之事。”他徐徐起身,态度如常神色平静。
    那人盯着他看了阵儿,笑了,没说信或不信,只对他道:“保重。”
    一别无期。
    正始三年,他进户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为内阁首辅,站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中心,终日在针尖麦芒上行走,刀光剑影间穿行。
    他曾以为自己此生所有仅仅是为一份师生之谊,是为一场君臣相得,只到长夜酒醒,方觉此生尚有一段不可言说的情衷,潜藏于表象之下,夹裹于欲望深处,成为了他自以为的隐秘再被对方揭开。
    帝后大婚以后的数年,纵被点于东宫为师教导太子,他也越发的谨守为人臣的本份,更加谨小慎微。正始七年九月初三的两句话,伴随时间的流逝被留存于记忆的角落,他也好,他那位最优秀的学生也罢,俱如同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正始十四年,他未料到的死别若催命的鬼来的那样的突然,那样的快。
    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的皇帝如当年送他离京赴任时那般拉着他的手握在掌中不放,眼底泪光闪动,唤他:“先生。“连唤了三遍,他应了三遍,眼前人影已然模糊。
    “朕,“病中的皇帝顿了顿,接着说时换了称谓:”我那个时候,说的是真心话,可我又怕,怕污了先生清誉……故不敢……“
    他点了点头已泣不成声,勉力言道:“陛下的心意,臣都知道。“
    执手相顾,半晌无言,到宫人来报太子至殿外,才将东宫及内阁其他诸臣宣入殿,另言生后事是为托孤。待大事言毕,群臣退,留太子侍奉君侧,他行至最末,依依回首,一如当年离京送行的未承帝业的少年端王骑在马上且行且驻且回首。
    先有生离,后有死别,他师生君臣二人是如出一辙的不舍,如出一辙的留不住。
    天子山陵崩,风动白幡,他大抵明白了守陵的舅父于岁月里煎熬的心境,是半生抽离天地失色永无人能说的悲恸。
    “先生。”七岁的新帝攥紧他的手指,奶声奶气的扬起脸问他:“你哭了?”
    “回陛下,是风迷了臣的眼。”
    他蹲下身来将搭在孩童胸口的发丝拨至肩后,视线越过发顶,远远的眺向宫室窗外,入目所及春光正好绿意正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完结-----


    IP属地:湖北2楼2020-01-13 22:02
    回复
      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
      正始七年,九月初三
      他想,自己当是醉了,并且醉的厉害,否则怎会在这样大好的日子里眼眶酸涩喉头发紧,一颗心如置火油。或者自己是在梦里,唯在梦里,才会有肆无忌惮的生出诸多不切实际的妄想来,一边想让对方晓得,一边又恐被对方看清。只能藏着掖着,捂在见不得光的角落,任其自生自灭。
      “先生。”
      青年自小便这样唤他,从玉雪可爱的团子样长成如今芝兰玉树般的琢玉郎,从将将及他膝盖高低,到如今二人身量相仿,多少年来,开了口,始终是这句“先生”。
      吃了许多的酒,玉色的脸庞蒙了层薄薄的胭脂红,他由衷的相信着自己是醉了。闻得声儿,醉眼迷茫的瞧过去便是青年的面容,惊得他的酒意瞬间便醒了三分。
      待站起身急着要行君臣之礼时脚下不稳一时踉跄,青年已然扶住了他的臂膀,仍是那句“先生。”语后添了两个字:“小心。”
      描金绘彩的酒盏借着这四个字的当口,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碰到了一处,发出轻微而清脆的声响,随即他不甚清明的就听见青年问:“这便算是朕与先生结缘了,好不好?”
      青年的声音压得低低的,堪堪让他能听清,再低一份便要被穿花拂柳的夜风吹散了去。也就是这样一句话,令他刹那失了酒意,九月清凉的夜风中,脊背沁出细密的汗珠,止不住的指尖打着颤。
      他几不敢细想这句话里的深意,其实这句话是否有深意他已无法思考,单表面意思已将他经年累月里苦苦压抑的隐秘的情思生生剥掉了伪装,从心底里刨出来,摊开于刀剑下。
      “陛下。“他的声音在发抖,内心惶恐,忐忑不安,最是寻常的称呼如今道来,竟似唇舌麻木,满腔苦涩,”臣……“
      “那便这样说定了。“
      青年未等他说完,照旧压低了声儿笑着悄悄与他说,言罢,独留了他于席上怔怔,不知所措。幸而帝后大婚热闹非凡,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之际俱是酒兴正浓,一错眼,未必看的真切,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及至宫宴席散,他犹置云里雾间,行走在宫道上,脚下像踩了一团团的棉花,落不到实处。回府的路上,坐在轿子内,尚未从青年的话里挣脱出来,他忽然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为何要饮下那样多的酒。
      原来,他自以为的秘密,从来都不是秘密。然而他们是师生,是君臣,却唯独不能是情人。秘密被揭开,也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作茧自缚。
      九月初三这天的深夜,他梦见了久未会面的故人,那个守着先帝陵寝不问归期的故人,也是他曾经的宿敌,为各自立场家族权益纠葛数年。
      不辩对错,不问是非,因权因利各为其主,伴随先帝的山陵崩,往昔恩怨尘归尘土归土,醉梦沉酣意外相遇仿佛见了鬼。
      天未明,他自惊醒,蒙了一头一脸的薄汗,披衣坐起,锦被半掩搭在胸口,梦中际遇记不大清却不免回忆起先帝驾崩后故人请旨前往守陵后,过了近半年,自己亲身前往探视那日的情形。
      故人姓金,他姓陶,两人是八竿子内打得着的亲戚,论起相貌亦有几分相仿,独年纪有差,相较起来故人长他十三岁。
      认真计较起辈份,他当唤对方一声“舅父”,尚为孩提那会儿叫了几年,后来,他中举考了进士得授庶吉士,因首辅张延赏识,没几年就被举荐往国子监任职,并于端王府讲学,做了端王的老师。
      彼时,先帝在世,上代端王与先帝乃一母同胞,因端王早逝,遗世子一脉承继王府。故先帝对其子尤其看重,遂接入京中另设府邸并传下口谕要择明师教导年幼的端王,这才有了张延的举荐。
      再五,六年,他从国子监一路行至户部,户部尚书正是他的舅父,同时也是内阁次辅,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师。人人都以为他的路该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可不料,自他入仕途开始便卷入了不可避免的朋党之争,再脱不开身去。
      太初十二年,四月二十六,天火降于京城引王恭厂爆炸,天昏地暗尘卷云乱,火光冲天民室齐沉,附近所居数以万计的百姓眨眼化作齑粉,家禽亦不得幸免。五月上旬,便有人借故上疏,未及半月,两京(北京,南京合称两京)的六科给事中,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的闻风言事借题发挥拉开了太初年间党争的第三幕。
      同年八月,内阁首辅张延上表告老请辞,一连三道奏表,终得成行,其后,楚浙党人多有因事遭贬者。十月,他自京调往江西九江赴任,做了从四品的知府。临行前,已近少年的端王殿下拉着他的手不放,送他出了城门到城外杨柳亭仍依依不舍,下了马车换乘马匹返城,且驻且行且回首。
      十月二十四,他的那位舅父金次辅位迁首辅,翌年,金首辅于他去信两封,又三月,他从江西九江调往云南永宁府,再至蒙化府。
      其间,端王每月书信未绝,字字句句皆盼他能早日回京,更望他在外小心珍重勿惦记自己也不要忘了自个儿,随信附送的还有另外誊抄的书法,功课等等,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意堂而皇之的溢于字里行间。
      太初十八年,宫中两位皇子相继早夭,九月,他奉旨回京,掌翰林院事,重为端王讲学。楚浙旧党重被选用,以金首辅为首的玄正党人不甘早已坐稳的局势出现隐忧,朋党相争的第四幕开启。
      太初二十年,十月,先帝忽病危,然而先帝膝下无子,只能于宗室中另择适合人选入嗣,待旨意下所选正是端王。
      十二月,先帝崩,新帝继位。
      改元,正始。
      正始元年,六月,玄正党人吏部箫绍贪墨案发,大小官员牵连其中者竟有数十人。九月十八,因“专政擅权”被多方弹劾的金首辅自请为先帝守陵,获准。
      正始二年,三月,此时,他已是户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闻得自己那位舅父抱病染恙,即往探视,二人再见恍若隔世。
      舅父果真是病了,鬓发添了零星霜白,面色也不大好,再不见当日位至首辅时的意气风华,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全部的精气神,独留了个空壳子在人世岁月里煎熬。
      那人强撑着一点精神,看向他问:“我有一事想了许久也未想明白到底是谁做下的手脚。”闻言,他放下手中茶盏,静静的等待下文,便听那人续言:“太初……”讲到这里,那人便咳嗽起来,撕心裂肺的咳了一阵,待咳喘平息却少了精神没了气力,后头的话说的断断续续。
      “舅父,您该相信我不会行此等大逆之事。”他徐徐起身,态度如常神色平静。
      那人盯着他看了阵儿,笑了,没说信或不信,只对他道:“保重。”
      一别无期。
      正始三年,他进户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为内阁首辅,站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中心,终日在针尖麦芒上行走,刀光剑影间穿行。
      他曾以为自己此生所有仅仅是为一份师生之谊,是为一场君臣相得,只到长夜酒醒,方觉此生尚有一段不可言说的情衷,潜藏于表象之下,夹裹于欲望深处,成为了他自以为的隐秘再被对方揭开。
      帝后大婚以后的数年,纵被点于东宫为师教导太子,他也越发的谨守为人臣的本份,更加谨小慎微。正始七年九月初三的两句话,伴随时间的流逝被留存于记忆的角落,他也好,他那位最优秀的学生也罢,俱如同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正始十四年,他未料到的死别若催命的鬼来的那样的突然,那样的快。
      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的皇帝如当年送他离京赴任时那般拉着他的手握在掌中不放,眼底泪光闪动,唤他:“先生。“连唤了三遍,他应了三遍,眼前人影已然模糊。
      “朕,”病中的皇帝顿了顿,接着说时换了称谓:“我那个时候,说的是真心话,可我又怕,怕污了先生清誉……故不敢……”
      他点了点头已泣不成声,勉力言道:“陛下的心意,臣都知道。”
      执手相顾,半晌无言,到宫人来报太子至殿外,才将东宫及内阁其他诸臣宣入殿,另言生后事是为托孤。待大事言毕,群臣退,留太子侍奉君侧,他行至最末,依依回首,一如当年离京送行的未承帝业的少年端王骑在马上且行且驻且回首。
      先有生离,后有死别,他师生君臣二人是如出一辙的不舍,如出一辙的留不住。
      天子山陵崩,风动白幡,他大抵明白了守陵的舅父于岁月里煎熬的心境,是半生抽离天地失色永无人能说的悲恸。
      “先生。”七岁的新帝攥紧他的手指,奶声奶气的扬起脸问他:“你哭了?”
      “回陛下,是风迷了臣的眼。”
      他蹲下身来将搭在孩童胸口的发丝拨至肩后,视线越过发顶,远远的眺向宫室窗外,入目所及春和景明绿意正浓。
      兴许这样的一段人生,再不应该有什么不甘心,也不应该有什么不满足,可仔细想想又觉平生所得未必是平生所愿,所得所愿绕不过“不可说”三个字。
      建兴十一年,陷于弥留之际的他在众子女妻妾的低泣声中阖了眼,留于人世的最后一瞥是深林明月,水流花开,不见人间琢玉郎。
      建兴十二年,六月,言官攻讦为始,八月,罪名议定,帝下旨抄没陶府,子女家眷流放北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完结-----
      作者有话说:这是作者真正要写的结局,再放一次23333


      IP属地:湖北3楼2020-01-14 14: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