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朝吧 关注:988贴子:130,759

袁粉造谣高第“尽撤关外,遗弃数十万石粮食”谎言源头与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说袁粉造谣专用的高第“尽撤关外”之前。我们先看看关于那场战争前大明方的反应:
兵科给事中李鲁生言:东方之祸害愈甚,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与抚臣从长计议,简道臣之夙有才望者使之监军,坚壁清野,深沟固垒,遏贼不得西突。
天启第一道圣旨:宁远、前屯系关门外蔽,满桂、赵率教务严加防御,以保无虞。
天启第二道圣旨:其满桂、赵率教、梁柱朝、倪宠、李秉诚俱着各守信地,悉心防御,毋务虚文。
兵部第一道命令,以及天启批复: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一面料理关门守具。得旨:奴报紧急,即著总督王之臣同经略高第,守关议行事,其道镇等官,或出关防御,或调兵固守,俱著相机策应,同心戮力,务保万全。
兵部第二道命令:兵部题:奴哨松山,则宁远近矣。前因柳河之败,旧镇仓皇撤防。右屯、大凌止供哨,将憇息,不为信地。今所急者,宁远也。哨兵归保,镇兵出援,声势自壮。
辽东经略的命令:又一百三十里有宁远城,乃袁泰政、满总兵所督修,墙高四丈,周围新整坚固,足壮金汤。内以保障关门,外以捍御强虏,此为第一扼要。由此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闻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
整个大明,从皇帝,兵部,辽东经略从上而下,没有一个人发布“尽撤关外”的命令,那么袁粉为什么要造谣说高第“尽撤关外”呢?
袁粉引为证据的:一,周正郁的《边事小纪》【卷一 中枢高第以柳河之故下檄马帅,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宁前道袁公崇焕身卧宁远以争曰:“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高不得已止撤锦右守兵回关,并驱屯兵、屯民以入。】
二,茅仪元的《督师纪略》崇焕身卧宁远以争,曰,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第不得已,止撤锦右守兵回关,并驱屯兵、屯民以入。公私所屯粮,俱不许运,凡弃置数十万石。
就这两人的的记载就自相矛盾,一个吹嘘袁崇焕,另一个更狠,吹嘘袁崇焕的同时狠踩高第一脚,什么愁什么怨啊!
那么高第为什么要撤袁粉口中的锦右大军呢?
天启五年九月丁卯 兵部尚书高第奏: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徽外拒奴虏者,惟榆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上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营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之关外,昨日奴衅已开,目前报仇,都令欲逞,此何等时也,犹不思防内而防外乎。至于歹青之死,如系入犯阵亡,当斩以理,若因索赏被杀,彼执有词,都令挟杀父之仇,索偿命钱,抚夷武弁岂能以空言塞虏,欲支吾日久,愈触其愧忿之心.闻桂英都令回营,大怀忿恨.虏酋亦为动情.万一骤发,款局遂坏,将决裂不可收拾也.是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
原因是孙承宗这嘴炮把山海关的军队都调出关了,以致山海关空虚。
天启五年十月乙酉 御史焦源溥上关塞情形,言关门将领、多半骄纵,城池守具尽弛,只有山石道所编居民为辅兵执竿守垛而已。紧要一关,狼狈如是。尚敢轻率出兵,徽幸于万不得之数哉。又闻虏酋以歹青之故挟我,素囊以丧礼之故挟我,坐门夷丁已尽撤去,则出犯在所必然。两夷夹攻,将如何以应,关门殆岌岌矣。
《督师纪略》(卷十一)【是时车营十二分四镇,盖赵率教、满桂已于五防升总兵,故与尤世禄、王世钦分左右前后四部,部分中左右三协,协主一营,共听制于世龙。而前锋三营,鲁之甲主之;后劲五营,杨家谟主之。而别有李秉诚火营一,龙武水师五。至是前锋兵尽在前行,后劲兵更番出入,左右部各以二营出填锦右,各以一营守关。而前屯部之三营,分驻于中前、前屯、中后;宁远镇之三营,分驻于中右、宁远、中左。】当时的山海关兵力不过两万。
将上述史料归纳总结一下:一,在早期文献中,除了周正郁与茅元仪的文中记载有高第的“尽撤关外”说法,在同期各类史料中均无记载,甚至连旁证都无法找到。二,从宁远之战时天启所发的圣旨及批覆来看,其根本不知道有“尽撤关外”的事。综上所述,高第“尽撤关外”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而袁崇焕独守宁远之说更是胡说八道。


IP属地:湖北1楼2019-12-25 01:56回复
    别人连右参政管钱粮都不敢承认。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2-25 07:35
    收起回复
      1、哪位袁粉说“高第尽弃关外”,怎么说的?请出示证据,不要私自篡改、“引申”。
      至少在我本人和熟悉的几位袁崇焕支持者中,没见谁支持这种表述。
      歪曲对方发言,甚至捏造一个观点强加于对方,大加“批驳”,这是一种诡辩术技巧——稻草人。
      科学的辩论禁止使用诡辩术。
      楼主用这种手段说袁粉“造谣”,有贼喊捉贼的嫌疑。
      即便真有人这么说了,也应该是谁这么说就指向谁,不能擅自扩大范围,指向“袁粉”这个整体。
      在我的印象中,“高第尽弃关外”之说,最早是毛文龙粉放出来的,本来就是给袁粉设套。
      不排除有少数袁粉顺口采用了这种提法,结果上当,现在被倒打一耙,说袁粉“造谣”。
      再次重申:我本人和熟悉的几位袁崇焕支持者,没见谁支持这种表述。
      2、楼主提出的一些问题,在我的文章《明清(后金)宁远之战》https://zhuanlan.zhihu.com/p/58162858中曾有分析解读。
      “有人疑:“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宁远哪里撤了?前文引《孙公行状》,有“第不得已,止撤锦右兵”语,此为一说。又读《明史·满桂传》,天启四年,(宁远)“城中郭外,一望丘墟。至是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宁远之战”这么多军民哪里去了?窃以为“驱屯兵屯民入关”当不止锦右。再以常情推之,孙承宗调出关外的三总兵部也可能有部分部队驻扎宁远,奉命撤回。史料记载柳河之战后有部分明军从锦右撤至宁远。
      又有人疑:“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与高第要求守宁远矛盾,而且守宁远是朝廷方略,高第岂敢违背?这种怀疑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排除其它可能。个人认为:袁崇焕的话是句口语,见于周文郁《边事小纪》、茅元仪《督师纪略》,两人都有当事人资格,《孙公行状》也有记载。可能是高第在袁崇焕谒见的时候提出并撤宁、前,袁崇焕当场拒绝,且反应强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常情推之:高第议撤宁前并非真心,而是给袁崇焕设套,如果袁崇焕赞同就是“怕死”,政治上完了;拒绝就得有所行动,不怕他撂担子——这叫“两头堵”。袁崇焕明知入套,便顶撞了两句。以上就是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还见人大批“尽撤关外”,不知从何而来?问其出处则顾左右而言它。本人只见过“令撤锦右、宁前之兵”、“且欲并撤宁、前二城”、“议撤宁前”等语,从来没见哪份史料写“尽撤关外”或者表达相同的意思,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史载高第撤军,于锦右留军数千,宁远兵不足两万,“尽撤关外”明显失实。倡议大家在读史的时候尊重原文、准确把握、减少误解。”


      IP属地:重庆5楼2019-12-25 07:46
      收起回复
        遭遇系统删除。反正某些连右参政布政司管理什么都不知道,用钱士晋挡枪结果……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25 08:11
        收起回复
          楼里有人拿明史来给袁正身,你这不是阎崇年的一贯做法吗?论据站不住脚,谎言数据混杂一堆,呵呵,还想给袁洗白


          IP属地:四川11楼2019-12-30 11:30
          收起回复
            现在袁粉我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形容,就相当于拿了件破衣服来,到处找补丁补起来偏要说是件完整漂亮的衣服,别人说衣服有补丁都不行,硬说是好的。


            IP属地:四川12楼2019-12-30 16:17
            收起回复
              袁粉到底是啥目的? 为什么老是编辑历史?


              IP属地:辽宁16楼2020-06-09 23:46
              收起回复
                你这个卖国贼的后代,愿你早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9-16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