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钻会员吧 关注:1贴子:3
  • 0回复贴,共1

浅谈社交电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社交电商和私域流量是近些年来炒的很热的概念,但是在这些概念最初的起源其实就是微商。
商品从生产出来开始就是为了最终被消费的,在生产力不足的古代,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标准等价物。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商品的生产由手工转为机械,产量和生产效率得到的巨大的提升。充足的产量也导致了商品的堆积,由此也引发了殖民行为,掠夺生产资料和倾销商品。
跨越到现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商品类目的不断丰富,已经超过了人的使用界限,很多商品消费者可能从来没听过也从来没用过。
因为人总会默认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的领域中很少尝试新鲜的东西,一方面是尝鲜的成本,这个成本不是指钱财方面的,而是指精神体验以及愉悦度。因为商品的丰度以及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从第一次接触一个商品,一般不知道其好坏。从保险的角度来说不如选择一个用过的熟悉的商品,比如说餐巾纸,习惯用一个品类后你再换品类的时候就会考虑用不用的惯,可能买一个尝鲜的金钱成本并不高,但是如果用的不习惯或者感觉不好,那这种损失的心理会让人很难受;二是很多的时候在一个商品占据一个品类的大部分份额后,其他的商品再也很难进入到这个市场。因为对于商店和渠道商来说,成熟的商品意味着稳定的销量和收益,而新商品这一切都未可知,切推广的代价太高。
上面说的都是在商品丰富后因为人们的选择导致的商品使用品类单一,比如某一种商品,你很难说出同类商品的其他品牌。更多的你可能只认识一个到两个品牌。商品很丰富当时用户选择的确不多,这个看上去是个悖论但是却真实存在,你接触到的商品品类可能不足其十分之一。
影响商品畅销的原因是什么?商品质量嘛?俗话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那是在其他的酒都不及你的香的时候。但是在现在,一个产品很难和同类拉开太多的品质差距。那真正体现出差距的是什么?是宣传度或者来说是客户对于商品的认知。
这也是各种广告的由来,广而告之,就是告诉用户这个商品有多好,通过不断的信息灌输从而让用户以及渠道商认可,脑白金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随着广告成本的增加以及用户对这种宣传形式的抗性,其效果也不断下降。
从QQ开始,有人就瞄向了这个本来和商品销售以及广告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而促成这一领域诞生的正是QQ空间以及群聊,社交也成为了商品销售以及广告的新战场。这也催生出了一个新的电商门类,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从本质删来说是一个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交型交易模式,但是以信任为基础搭建起的熟人圈卖货的逻辑是否可行,是不是在不断的消费参与者的社交信用?
在国内,移动社交电商一直颇为尴尬。先是微商将朋友圈搅得昏天暗地,后有阿里操纵微博却模式不明。而今贴着“社交电商”标签的创业者们也没逃脱这份难堪。

社交电商占据社交软件及社区的巨大流量入口,其中相互的信任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就像迈克尔.所罗门书中所说“你所做的一切关于某一产品的假设喜好可能会瓦解于与邻居靠在篱笆上的一次谈话。”就像之前我所说的人们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某一单一品牌,这是在满足一个基本满意的上决策成本最低的一个方案。但是。你也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你朋友想你推荐了一个东西很好用,你也会在回家后很自然的去买一个事实。这也是社交电商的生存之道,通过熟人打破传统购买中令人头疼的决策流程。而事实也表明这一类用户的比例占整体用户购买行为中占比较大。
社交商品的特点一般是:1、日常刚需屏,价格低;因为要发展平台建立起一定的用户量,高频的消费行为是比不可少的。2、物流配送简单、要求不高。简单易于运输才是社交电商的关键生存点。
来说,很多的时候也会因为决策成本的原因不会将某个从事电商的朋友拉黑,但是在拉黑之前你也会在心里形成这个是卖XXX商品的概念。我可能不知道你卖的是什么商品。我只知道你买的是那种类型商品,我将你拉黑是因为这种商品我暂时不需要,但是很多人在需要的时候又会不自然的去寻找。因为我不想去承担试错与决策风险,所以我选择一个我信任的人来帮我做决定,所以说归根结底还是会以商品及服务作为根本。才会不让从事社交电商的人不断的消耗社交公信力而导致最终碌碌无为而退出,也不会让用户欣然而来到失望而归。
@原创内容转载前请先取得作者同意


IP属地:上海1楼2019-11-25 21:03回复